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就是大氣磅礴、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舊稱「紫禁城」。紫禁城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2020年適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宮博物院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全面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營繕等概況,讓人們了解和感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宮殿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最輝煌的篇章,歷來是中國古代營造的重點所在。紫禁城更是宮殿建築發展的集大成者,不僅代表了當時建築技術與藝術的最高水準,其巍峨壯麗的建築群亦成為國家政權神聖莊嚴的象徵。
「九層之臺,起於壘土」。人們在常識中,一般知道北京城內這些建築的石材大多來自於房山大石窩。據《房山縣誌》記載:「大石窩」在房山西南六十裡,黃龍山下,前產青白石,後產漢白玉,小者數丈,宮殿建築,多採於此。石材的開採、雕刻歷史可追溯到漢代,自隋末雲居寺刻經開始,歷經金、元、明、清幾個朝代皇家修建宮廷、園林、陵墓等工程。從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地調來上萬名石匠藝人在此定居,逐漸形成自然村落。
不過,鮮有人知道,除了大石窩外,紫禁城中這些宏偉的建築竟然還與京郊懷柔的石廠村緊密相連。石廠村明代成村,因村西石塘山出產石料,明代朝廷工部在此設採石廠,村莊便稱石廠村。
▲ 包括紫禁城在內的皇家建築,均部分採用了石塘山的石料。 攝影:新華社記者金良快
設立採石廠,石塘山成為「禁山」
山葉漸紅,筆者來到緊鄰懷柔城區西南的石廠村,探訪600年前明代皇家採石廠的遺蹟。這裡還有沒有當年留存下來的遺址,都在什麼地方,那些傳說中的石材什麼顏色、質地到底怎麼樣?帶著這些疑問,深入到這座曾經為北京城的建設作出過卓越貢獻的村莊,濃厚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
過了懷河漫水橋,前面一圍青山環翠蓊鬱,連綿不絕。這座青山名為石廠山,舊稱石塘山。山腳下的村莊就是石廠村。村落有600餘戶居民,規模不算小,依山而居,赫然在目。村東側為世婦會紀念公園,村北山後即為風光旖旎的懷柔水庫,交通便利,地理位置絕佳。
▲ 如今的石廠村。 攝影:卜向東
明代《懷柔縣誌》記載:「石塘山,在灰山之右,其石自成祖以至世宗,不時起修陵寢,工部立廠,守以官軍。」清代《懷柔縣誌》又記:「石塘山,在灰山右,明時有大工,則採石焉,設工部廠。」兩部縣誌均記載此處為明代採石廠,並有官軍駐守。
在村裡,我專門拜訪了何文錄、何志申、何義申等幾位老人,他們都已經八九十歲了,聊起來興致很高,對過去的事兒記憶深刻。老人們回憶,石廠村是個古村,和鄰村最大的區別就是家家都有圍牆,原因就是石頭多啊。村裡有個戲臺,臺下的空場上橫臥著好多石條,供人們坐著看戲。那些石條被磨得平展光滑,都是幾百年前石廠留下的舊物。談到村名,為什麼「石廠」不是廣場的「場」,他們說,這就和明朝的採石廠有關聯了。
筆者查閱有關資料,與老人的說法很吻合。明代皇家機構習慣以廠為名,與現在「廠」的含義大有不同。如特權監察機構皇宮禁衛稱東廠、西廠;為皇家陵園提供祀品的機構稱榛果廠;工部管理皇宮、皇陵建築和修繕的機構京師內稱神木廠、大木廠、琉璃廠、黑窯廠和臺基廠等「五大廠」,設在懷柔的採石廠是京師外專為皇宮、皇陵等建築提供石料的基地。
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後,禮部奏稱北京是皇帝「龍興之地」,朱棣便決定遷都北京,遷都前下詔營造定鼎開基的北京宮殿工程。紫禁城遂於1406年開始建設,這些宏偉的工程共計投入20萬工匠、100萬民夫,費時14年,於1420年建成了紫禁城、太廟、社稷壇、天壇、鼓樓、鐘樓等舉世聞名的建築工程。朱棣遷都於此,坐鎮北方,留下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千古美談。
志書中所謂「大工」,是指皇家的建築工程,大到宮殿、廟宇,小到亭臺樓榭或宮牆甬路,都稱之為大。相對於地方來說,即便修城垣建廟宇,工程浩繁,也不敢隨意稱大。所以,石塘山的石料只能專供皇家「大工」之用。官軍駐守後,石塘山就成為「禁山」,其一草一木,地方和民間絕不能隨便取用。
除故宮、天壇、太廟等大型建築在朱棣定鼎開基的工程中,採用了大量懷柔石料外,自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營建長陵起,直至明嘉靖朝,前後歷時150年的陵寢建設,均部分採用了懷柔石塘山的石料。
因為有了採石廠,石廠村自明代起漸漸形成。
在村委委員張青申的帶領下,我們在石塘山下發現了兩處採石廠遺址,均有開鑿的痕跡。村民俗稱「石塘」,每處方圓三四十米左右,據說過去最深處達十多米。周圍山腳下、樹叢中還散亂堆放著許多大大小小廢棄的石料。
▲ 明代開採石料的塘坑遺址。 攝影:於書文
元盧石
皇城建築的上乘石料
北京故宮的營建是否與懷柔石塘山的石廠有關?這裡要提史書中的重要篇章,那就是「食貨志」。歷代「食貨志」分別記述田制、戶口、賦役、漕運、倉庫、錢法、鹽法、雜稅、礦冶、市糴、會計(國家預算)等制度,為了解歷代政府的經濟政策和當時社會經濟狀況提供了重要史料。《史記·平準書》開「食貨志」先河,《漢書》中始稱「食貨志」。以後各史書中「食貨志」篇章漸多,如《宋史》、《明史》「食貨志」篇章有二十餘種子目。查閱《明史·食貨志》,對整個明代北京紫禁城營建活動有這樣的描述:「明初,工役之繁,自營建兩京宗廟、宮殿、闕門、王邸,採木、陶壁,工匠造作,以萬萬計。」工匠的分工也極為細緻,按照工種不同一般分為土作、石作、木作、瓦作、油漆作、彩畫作、裱糊作、搭材作等,不同工種之間需要有序銜接、巧妙搭配,這是工程順利進展的重要保障。
明代始建宮殿多為土木結構,除木作外,石作是重要的工種。據說這些建築材料光備料就用了11年。北京宮殿營建所需的石料,特別是巨型大石,主要取之於房山馬鞍山、順義牛欄山、懷柔石徑山和房山大石窩。這裡的懷柔石徑山即石塘山的別稱。石材的主要類別分為白玉石、花崗巖、青石、花斑石。這些不同的石材,根據官式石構建築的類型及特點,主要用於石橋、石牌坊、石樓、華表及石碑碣;石作構件,如地面、臺基、須彌座、護欄及夾杆石等。石材備料從石料種類、石材開採等方面,對多種石材來源、材料尺度、軟硬質影響下的石作加工、表現、樣式等分門別類。
《日下舊聞考》卷《物產》記載:「白玉石產大石窩,青砂石產馬鞍山、牛欄山、石徑山,紫石產馬鞍山,豆渣石產白虎澗。大石窩至京城一百四十裡,馬鞍山至京城五十裡,牛欄山至京城一百五裡。折方估價,則營繕司主之。」其中大石窩「產白石如玉,專供大內及陵寢階砌欄楯之用」。
石塘山的石料為什麼也受到皇家工程的重視呢?石廠村的老人們說,這裡的石頭主要有青灰石和羊肝紅,青灰石除了做建築材料,還可以燒石灰,過去石廠的石灰也非常有名。羊肝紅顏色好看,紋理細膩,較白玉石質地堅硬耐用,不易風化。張青申指著一方未經加工的石料告訴我,那就是羊肝紅,一般產於石塘的最深層。我仔細觀察,這種石料確實與眾不同,其通體微紅,質地細膩、潤澤、堅實。我知道這就是文獻中所記的元盧石。「其石元盧色」,可加工為「細者、圓者、方者、磚者、柱者、頂柱者、望柱者」等多種不同形狀。元盧色是一種黑裡透紅的顏色,比較美觀,建築上是十分講究的石料。
▲ 明代開採的元盧石。 攝影:於書文
明代為了保障施工進度與龐大的施工現場的整潔,在營建宮殿等建築時,採取場外加工的辦法,京師內的「五大廠」即為場外加工廠,這是現代建築施工工廠化的雛形。懷柔石塘山石廠兼具採石加工兩種功能,當時開採的大量石料均進行了粗加工。但元盧石資源有限,也許是其聲名不彰的主要原因。
採辦督運
道道工序充滿艱辛
紫禁城的營建管理,由工部全權負責。工部尚書、侍郎總管全局,「掌天下百工營作」是其重要職責之一。工部下設營繕、虞衡、都水、屯田4個清吏司,除陵寢、墳塋營造屬屯田清吏司職掌外,其他營造事務均歸營繕清吏司掌理。清吏司是明代的機構名稱,明代中樞六部均分司辦事,各司分別稱為某某清吏司。清代營繕清吏司具體負責估修、核銷壇廟、宮府、城垣、衙署、府第、倉庫、廨宇、營房、京城八旗衙署、順天貢院、刑部監獄等工程,隸屬機構有琉璃窯、皇木廠、木倉等。官員設郎中6人(滿4人,蒙、漢各1人),員外郎5人(滿4人,漢1人),主事5人(滿2人,蒙1人,漢2人),筆帖式若干人,經承11人。營繕清吏司之下分設都吏、營造、櫃、磚木、雜、夫匠六科和案房、算房、火房等單位,分掌本司事務。
史書中有記載營繕清吏司的職責,「郎中、員外郎、主事,分掌宮府器仗、城垣、壇廟經營興造之事……」由於位居六部之末,工部一向被仕進者視為冷門的衙門,權力不大,也沒什麼大的油水,缺乏吸引力。「嘉靖間興打工,添設工部官,比曩時數倍,營繕清吏司尤盛,郎中多至十餘員,得驟升京堂,或有先賜四品服者,人始慕之。」工部有了吸引力,不再是大家不愛去的地方,營繕清吏司下也增設一些分司,分掌各山具體事務。
紫禁城營建石材的採辦,多由工部營繕清吏司直接派官員督辦,石材採辦過程一般為勘驗、開採、裝車運輸和驗收交卸等幾種程序。石材的開採是比較艱苦的工作,需要挖開表土和沙礫,再剝去幾層或十幾層亂石。一般良材都埋藏較深,開採後從地下翻出,故開採地點大都稱為塘坑。這一點從石廠村遺存的石塘中便足以佐證。
由於石料較重,加重了裝載、運輸的困難。「萬曆中鼎建兩宮,差工部主事郭知易督理。」大石料「大者折方八九十丈,次者亦不下四五十丈,翻交出塘上車,非萬人不可」,裝運極為困難。沿途運輸也很艱難,《兩宮鼎建記》記載:「嘉靖時三殿中道階級大石,長三丈,闊一丈,厚五尺,派順天府等八府民夫二萬,造旱船拽運。派同知、州判、縣佐二督率之。每裡掘一井以澆旱船、資渴飲。計二十八日到京,官民費計銀十一萬兩有餘。」督理其事的郭知易為了更好地解決石料運輸,發明了較為省力的運石辦法,即造16輪大車,用騾1800頭拽運,計22天到京,費用不足7000兩,時間和費用都有了很大節省。萬曆四十三年,著名文人袁中道「見前門以車紲會極門礎,高可丈餘,用騠駃四千蹄,一礎已費十萬金矣」,耗費巨大。
運石的艱辛從頤和園中「敗家石」的故事可見一斑。明代著名書法家米萬鍾嗜石如命,他的收藏中,最重要的石頭就是「青石岫」(清乾隆時改為青芝岫)。《春明夢餘錄》記載,「米萬鍾既得異石於大房,束性載書以告,甬東薛岡見之,復代石報米書。二書當時傳誦,以為韻事」。米萬鍾在房山得此青石岫異石,不勝狂喜,「朝日樂相樂,酣飲不知醉」。青石岫,高四米,長八米,寬兩米,約重百噸。米萬鍾打制了多輪大車,用四十匹駿馬、上百名夫役拖拽拉扯,費了七天時間才將巨石拖出深山,再驅車五日到達了良鄉。這時,米萬鍾幾乎將家財耗盡,再無餘力將巨石運回勺園了。此外,米萬鍾因不肯附逆,遭魏忠賢陷害罷官,更無力運回巨石。但他並不死心,還為大石蓋起一間草房,將其嚴實地保護起來,又僱人在此看守,以待來日再運。米萬鍾與巨石的故事傳遍京城,因為這些曲折的經歷,巨石遂被世人稱為「敗家石」。
▲ 米萬鍾《奇石圖》。
石廠村何義申老人回憶,小時候曾聽爺爺說過,村裡開採的石材要等到臘月寒天在潑水的冰道上拉拽,從石廠到牛欄山,二十多裡路,那裡有臨時的儲料場,也就是集散地。到了明嘉靖三十四年,白河開挖新河道,改白河自馬頭山西流入懷柔界為向西南流,再西行至河漕村與潮河交匯。壯大潮白河的水勢,使漕道運輸的船隻經懷柔可直抵京城。
引白壯潮後,改原來勞民傷財的陸路運輸為水路運輸。等於把漕運線路自通州漕運碼頭向北延伸了130多裡。有了這條漕運水道,不僅解決了石材運輸問題,也保障了長城一線的糧食和軍需供應。
一首《舊石嘆》 千古詩文留遺蹤
翻開歷史的長卷,關於明代石廠的記載,不乏名人著述。
明正德年間(1505—1521),山東按察司副使裴騫,以「靖邊巡閱副使」身份巡視邊關達25年之久,長城一帶的百姓用「塞上裴騫」來形容他常年在外,孤獨自守,悽涼悲壯的人生。在他奉敕整飭密雲等處兵備時,曾到過石廠附近的奉聖寺,看到永樂年間定都北京,修建故宮、天壇、皇陵時所採石料大量被遺棄,有感而發,寫下《石廠石記》一文,此文鐫碑存於奉聖寺,碑文載於明萬曆《懷柔縣誌》。
文中寫道:「懷柔西南角不三裡為石廠山,禁山也。去京師九十裡,文廟定鼎開基,取石於此。」當時的石塘山已成為皇家禁山,原因就在於「定鼎開基」的採石廠設立於此。奉聖寺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距今已五百餘年。當時寺院氣勢宏偉、廟宇軒昂、碑石林立、名僧雲集,是一處聞名遐邇的名勝之地。裴騫看到採石廠廢棄的、已初步成形的石料,十分惋惜。他在文中所發感慨,就是由廢棄石料進而想到人才的可貴,決不可以像丟棄這些石料那樣,有人才不用,叫他們「老於山谷間」。
二十年後的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世宗朱厚熜開始動工修建他自己的陵寢——永陵。
▲ 明十三陵之永陵。曹小彧/北晚新視覺供圖
明代營建項目正式開工後,就要委派重要官員督理。凡是規模較大的營建工程,一般都遣文武大臣、太監督理其事。如永樂十五年營建北京,命泰寧侯陳珪掌管營繕工事,安遠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副之,又命行在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慶同、陳珪等總督,並命成山侯王通,興安伯徐亨,都督薛祿、金玉、章安、譚廣各督一事。
永陵的石雕精美細緻,一般認為是十三陵中諸陵之冠。其石料也部分來自懷柔。就在這一年,作為主要負責皇家工程營造的工部尚書甘為霖親自來懷柔督辦採石,寫下了著名的《舊石嘆》七律詩一首,詩為:
督運舊石有感,書於奉聖寺。
懷柔城外山前石,蘚蝕苔封逾百年。
深注憲司三嘆賦,忽逢廊廟萬輪遷。
帝於棄物尚如此,野有遺賢肯弗然。
好為虛心勤物色,莫令抱璞老林煙。
在甘為霖的作品中,尤以《舊石嘆》廣為流傳,詩刻於碑上,碑高2.5米,寬0.87米,厚0.23米。碑為漢白玉石料,碑首雲紋。因系甘為霖所書,故亦稱甘為霖碑。詩內容感人肺腑,書法蒼勁有力,運筆流暢。詩碑原存奉聖寺,後移於城隍廟。1950年到1960年間,城隍廟被拆毀,將該碑遷至縣政府院內,今存紅螺寺,保存基本完好。
▲ 《舊石嘆》碑文拓片。 攝影:於書文
詩中的「懷柔城外山前石,蘚蝕苔封逾百年」指的是朱棣於永樂十四年至十九年(1416—1421年)「定鼎開基」建設都城和修建天壽山皇家陵寢遺存的石料,到甘為霖為整修明代皇陵,在懷柔督辦採石的嘉靖十五年(1536年),正好是一百二十年左右,符合「逾百年」之說。
《舊石嘆》是借物詠懷詩,詩以「蘚蝕苔封」於野外的精美石材來比喻「野有遺賢」,人才埋沒。作者自知身為朝廷官吏有責任像督運美石良材一樣,「勤物色」在野人才,不要再發生當年卞和為國家獻美玉而不被周曆王、周武王所識,抱著璞玉哭於荊山老林的憾事。
甘為霖,字公望,富順縣人。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歷任華州、澧州地方官,政績顯著,內調戶部員外郎、工部郎中、太僕寺少卿、工部左侍郎、進位尚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自州牧至六部大臣,一生清廉自矢,不畏權勢,雖朝中當權顯宦也不能屈其節,朝野崇敬。後具表陳情,要求歸田養母,獲準歸鄉。待其歿後,御賜葬祭。《明史》中的這段對甘為霖的評價與他《舊石嘆》表現出的品格極為一致。故歷史上尚書甘為霖多被譽為名將才子、國之棟梁,「位極人臣、全節完名」。
《懷柔縣誌》記載,康熙二年(1663年)懷柔知縣陸騰駿路過奉聖寺。此時奉聖寺已成一片廢墟,在廢墟中發現甘為霖詩碑「舊石嘆」有感,刻遷碑記:「城西五裡,志載有奉聖寺,建自明嘉靖朝,閱今百年許,已廢成荒隴,餘偶過其處,見敗砌中勒石嶙峋,知為當年名勝之地也……」
秋風蕭瑟中,我們站在奉聖寺遺址前,尋覓前人蹤跡。昔日之名勝早已成煙樹迷離、層巒疊翠、蔚然深秀的叢林,唯有林中的瓦礫和600年前被遺棄的舊石,還在默默地訴說著那段塵封的往事和那首有關石頭的千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