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壇「後七子」原來不止七個人
後七子在文壇上活躍的時間較長,他們的文學主張彼此間有不少差異,而且有所發展和變化。那麼,「後七子」到底是指的誰呢?他們又究竟是否是七個人?一起來看下。
李攀龍
後七子之首
字於鱗,號滄溟,山東濟南府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繼「前七子」之後,與謝榛、王世貞等倡導文學復古運動,為「後七子」的領袖人物,被尊為「宗工巨匠」。主盟文壇二十餘年,其影響及於清初。長於七言近體,但後人也批評他的詩歌為「瞎唐詩」。
王世貞
李攀龍死後獨領文壇二十年
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明代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人。李攀龍死後,王世貞獨領文壇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等。
謝榛
後被削名「七子」之外,布衣終生
字茂秦,號四溟山人、脫屣山人,山東臨清人。十六歲時作樂府商調,流傳頗廣,後折節讀書,刻意為歌詩,以聲律有聞於時。嘉靖間,挾詩卷遊京師,與李攀龍、王世貞等結詩社,為「後七子」之一,倡導為詩摹擬盛唐,主張「選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讀之以奪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裒精華。」
宗臣
詩摩李白但成就不高
字子相,號方城山人,興化人,明代文學家,宋代著名抗金名將宗澤後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由刑部主事調吏部,以病歸,築室百花洲上,讀書其中,後歷吏部稽勳員外郎,楊繼盛死,臣賻以金,為嚴嵩所惡,出為福建參議,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學副使,卒官。詩文主張復古,與李攀龍等齊名,為「嘉靖七子」(後七子)之一。
梁有譽
世稱「梁比部」
字公實,明代文學家,廣東順德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鄉舉,二十九年(1550)中進士第,授刑部主事。因其為諸生時於歐大任、黎民表、吳旦、李時行同師事香山黃佐,結社南園,故被列為「南園後五先生」;學者稱其為蘭汀先生。後得寒病而卒,年僅36歲。有《蘭汀存稿》(也稱《比部集》)八卷存世。
徐中行
一生為官,詩繪萬巷
字子輿、一作子與、號龍灣,又稱天目山人,湖州長興人(今屬浙江)。美姿容,善飲酒。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初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出為汀州知府,改汝寧。後謫長蘆鹽運判官,遷端州同知、山東僉事、雲南參議、福建副使、參政等職,累官至江西布政使。
吳國倫
創辦了「南嶽學院」
字明卿,號川樓、惟楚山人、南嶽山人,漢族,武昌府興國州尊賢坊三甲人(今屬湖北省陽新縣興國鎮富川街三眼井)人,明朝嘉靖、萬曆年間著名文學家。寫作不輟,著有《藏甲巖稿》、《甔甀洞稿》(54卷,《續稿》27卷) 、《陳張事略》、《吳川樓集》、《續吳川樓集》、《春秋世譜》、《訓初小鑑》7部,又發現《川樓雜記》1部。
餘日德
「七子」的後補入名單
字德甫,號午渠。嘉靖二十九年進士,官刑部郎中,出為福建按察司副使。與魏裳、汪道昆、張佳胤、張九一併稱「後五子」。亦附「七子」之末,其詩靡不足觀。有《餘德甫集》、《午渠集》。
張佳胤
字肖甫、肖夫,初號瀘山,號崌崍山人(一作居來山人),重慶府銅梁縣(今重慶市銅梁區)人。明代大臣、文學家,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授太子太保銜。萬曆十六年(1588年)病逝,年六十二,追贈少保。天啟初年,追諡襄憲。張佳胤工詩文,為明文壇「嘉靖後五子」之一,著有《崌崍集》。
作者:卡車車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