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與七賢,他們的人生態度不同,為何都是魏晉風度的代表?

2020-12-24 阿瑞歷史說

七子與七賢,他們的人生態度不同,為何都是魏晉風度的代表?

上一篇文章,我們主要講了魏晉風度中的竹林七賢,在文末我們提到了一句謝可寅的詩,「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大家猜到了我們這一篇文章將繼續講什麼嗎?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將分享建安七子的故事。上一篇文章分享的竹林七賢是士人群體的代表,而建安七子是文人群體的代表,前者是經歷世事之後對這個世界非常的失望,具有很消極的態度,而後者還是存在一定的政治抱負想要大展宏圖。這兩個群體看起來是迥然不同的,但為什麼又都被稱為魏晉風度的代表呢?今天讓我們來詳細的了解一下建安七子吧。

與之相同,建安七子也是有七個人,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總稱,他們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個人代表了當時除曹操,曹植,曹丕三人以外的最高文學水平。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他們七個人中除孔融以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都投靠了曹操,希望依附於曹操幹一番大事業,其詩文著作也多與曹操風格相似。接下來我們重點講一講其中較為重要的人,去窺探一下他們的性格和人生理想以及處世態度。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建安七子中的第一人,孔融,相信大家聽到這個名字並不會感到非常陌生,甚至有一點熟悉,是的沒錯,他就是從小用來教育我們要懂禮貌的「孔融讓梨」中的那個讓梨的孔融。大家對於孔融的初印象都必然是好的吧,認為孔融是一個「五好青年」,真實的孔融是什麼樣子的呢?真實的孔融其實是一個不願被禮教所束縛,是非常叛逆的一個人。當孔融看到《物理論》中為了保護自己,而吃掉同伴這種事情,就相當於是飢餓的時候吃掉了一隻鸚鵡或者是猩猩,這個故事時,他認為這兩個人的做法是非常聰明睿智的。這種說法在當時看來是非常罔顧禮法的,但是對於現在來說,其實他反映的是人性之中對生的無限渴望,以及在生欲面前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話的,人性中最為陰暗的一個方面。《後漢書》中也有對於孔融不尊父母的記載,孔融認為父母生育子女,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性慾,其實只對於子女來說父母並沒有太大的恩情。現在看來孔融這些思想也可以表明他也是一個非常離經叛道的人,所以在當時更不用說了,最後孔融的下場也是十分的悽慘。

其實除孔融以外的六個人在當時也並沒有做出什麼非常出格的事情,相反他們在政治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在歷史中留下了許多佳傳美事。倒屐相迎的王粲,一次蔡邕在家中聚會,僕人稟報王粲到了,蔡邕竟不能顧及太多,連忙起身倒曳著鞋就出門相迎,滿座賓客皆感到十分的驚奇,從這個事情反映出了蔡邕對於王粲的看重,也側面說明了王粲的能力。王嬋也是一個記憶超群的人,他與蔡邕下棋棋局被毀,他能夠一棋不差地將棋局復原出來。阮瑀初時不願為官,但曹操十分仰慕他的才華,竟在他隱居的山中放火,用火把他逼出來。這樣的事例皆反映了建安七子這七個人他們都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和政治思想,都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們後來流傳下來的著作也非常的多,散文詩集各類皆數不勝數。

建安七子與竹林七賢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對於當時世界是保持一種積極態度,並全心的投入到自己的政治生涯之中。同時,他們的文化造詣也比竹林七賢更高,他們為後世人留下了更廣為流傳的作品。同時也正是因為他們對於世界的積極態度,他們流傳下來的很多故事,對於我們現在是更加具有教育意義的,除了比較反叛的孔融以外。如果說探尋竹林七賢的意義是看到另一種世界觀,那麼了解建安七子的故事,就是在學習更加正能量的東西。正是因為他們在自己所著文章之中表達出來的情感和行文方式,與當時盛行一時的魏晉風度相符合,所以建安七子也被稱為魏晉風度裡的一派代表人物。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更多地提到,魏晉風度中的「物」。

相關焦點

  • 魏晉風骨之竹林七賢群像——恣意放縱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悲涼?
    不過在五六百年前,詩歌就已經經歷過各種不同的形式發展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歷史上政權更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社會經濟大動蕩時期,詩歌也展現出不同的適應時代的特點。在這三百多年裡,前有建安詩歌,以曹操三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代表,這時期的詩歌總體氣勢雄偉,悲歌感慨,主要是曹操的成就。
  • 是什麼造就了「真正」的魏晉狂士?
    在中國,有那麼一個特殊的時代,引領文壇的士大夫大都是一些特立獨行的人,他們喜好清靜無為,夢想羽化登仙,渴望獲得真理。不拘禮節而風流自賞,喜好玄學酷愛清談。當時天下風流名士們皆崇尚自然、超然物外,影響達數百年之久,一直到隋唐初期,上流社會都還有魏晉思想的影響。
  • 「竹林七賢」有七個人,但成就最高的只有兩人,你猜對了嗎?
    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鹹……提及魏晉南北朝,就不能落下「竹林七賢」最華麗的一筆,他們在田園竹林間肆意酣暢,揮霍著自身的才思。他們俯仰無愧,顧盼自憐,在狂嘯與痛哭中,為自己寫下永垂不朽的詩文。作為中國文化史上一個廣受爭議的群體,他們其實也是魏晉時期的一個文化符號。
  • 帶你揭秘魏晉名士傳統
    說到中國古代的名士傳統,我們大家最先想到的大概是魏晉風度吧,的確,作為名士傳統的核心部分,魏晉風度對中國古代士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然而魏晉時期既不是名士傳統的起點,也不是名士傳統的終端。早在東漢時期,名士的稱號即已出現。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五「東漢尚名節」條云:「馴至東漢,其風益盛。
  • 魏晉名士的「另類」之風,只有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
    但有這麼一個時期,有這樣一群人,儒家思想中的「禮」對他們來說形同虛設,他們做事「另類」獨特,與人談話時更是酣放恣肆,這種風度就是魏晉風度,這群人也就是被人熟知的魏晉名士。 魏晉名士圖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為先驅,「另類」之風蔚然成風 翻看魏晉的史書,細心的人會發現,其中很多人物的評價中都有「不修小節
  • 什麼是魏晉風骨?
    魏晉風度不過是一種懦夫的避世之策,不要責怪,但也不需要拔高。螻蟻尚且偷生,魏晉這些文人士大夫想活命是很正常的。後來大家稱其為魏晉風度,說這些是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那這些風格是這麼變現的呢?答案是飲酒、服藥、清談和縱情山水,也就是說是一群富家公子屁事不幹,就在那邊嗑藥,喝酒,閒聊一些根本沒有用的東西,也不管苻堅鐵騎何時南下,北國漢人兩腳羊是否有今日無明朝。
  • 任性灑脫、不拘一格的風流名士,誰敢與竹林七賢爭鋒——嵇康篇
    他們放蕩不羈、才高八鬥卻蔑視禮法,為無數後世的文人雅士所推崇。何謂竹林七賢,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 魏晉最耀眼的組合「竹林七賢」,其中竟然有一個超級吝嗇鬼
    在魏晉時期的諸多名士集團中,竹林七賢是最為耀眼的一個組合。他們視名利如浮雲,不拘小節,主張清虛自然的生活方式。 竹林七賢各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沒有一個平庸之輩。而能在這個團體中享有神童的美譽,王戎必有其過人之處。 據說,王戎在六七歲的時候就展現出了自己的不凡。他出身於魏晉高門琅玡王氏,祖父王雄和父親王渾都在朝廷中擔任要職。因此,王戎經常能夠見到很多新奇的東西。話說,六七歲的時候,王戎和眾人站在籠子外面觀看獅子、老虎等肉食動物。
  • 魏晉之風骨,現代文人墨客的烏託邦
    其魏晉風度,是當時士族的意識形態,更是其人格表現,成為當時的審美理想。他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而飲酒、服藥、清談和縱情山水,是為當時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說起魏晉風骨中的佼佼者,他們之生平,莫不令人神往。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
  • 中國古代「四大美男」有其三,魏晉時期為何盛產帥哥?
    魏晉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盛產美男子的時代,中國古代「四大美男子」中,除了戰國時期的宋玉,其他三位潘安、蘭陵王、衛玠皆是魏晉時期人物。魏晉時,稱得上「貌美絕塵、風姿綽約」的美男子,可謂數不勝數。潘安(文學家、政治家、西晉文壇三大家之一)、何晏(玄學家、何進之孫)、嵇康(玄學家、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夏侯玄(玄學家、文學家、夏侯尚之子)、衛玠(玄學家、名士、衛瓘之孫)、韓子高(陳國將軍)、高長恭(北齊名將、蘭陵王)、慕容衝(西燕皇帝)、獨孤信(北周八柱國之一)……你看,上至帝王貴胄、下至文友將軍,皆有傑出代表,
  • 阮籍:從廟堂到江湖,是魏晉黑暗時期最亮的一縷光
    作為竹林七賢之首的阮籍,命運可謂忐忑不順、荊棘叢生,他的詩詞道盡司馬氏集團的虛偽作風、黑暗政治,他本人幾次入仕,卻都是在他人的逼迫之下;他是竹林七賢之首,也是當時最為風流的人物,醉倒美人裙下,為不認識的少女哭喪,酩酊大醉六十天拒絕相親,他用他自己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不滿,展示著自己作為一名風流志士的職業操守。
  • 從竹林七賢到朝廷三公,山濤卻說:我的人生沒太多有意思的故事
    其實山濤前半生隱居,躋身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賢;後半生出仕,最後官拜司徒,也是位極人臣。不管是官員還是隱士,山濤都做得都很認真,在各自領域內都成為了頂尖人物。統治階級施行以忠孝為主的教化,制定一套禮法要求官民遵守,就是當時所謂的"名教"。山濤所在的西晉初年,傳統士人追求功名利祿,自動接受名教的約束;隱逸者則追求自由,崇尚"越名教而任自然"。兩個陣營之間的對立比較明顯,互相看不順眼。
  • 魏晉士人的口哨藝術活動:以「嘯」自娛抒情,以學嘯、善嘯為榮
    引言:魏晉士人的風度在漫長歷史中總會令人驚豔,他們中有行合禮法的禮教之士,亦有崇尚淡泊、以玄學為樂的清雅之士,更有不拘禮法、放浪形骸的「竹林七賢」。魏晉士人以其獨特的行為活動,闡釋著當時特殊社會環境下豐富多彩的人生價值取向,形成異於傳統的精神文化追求。
  • 憂思獨傷心」——七賢之首的阮籍,憂思下的大情懷
    經歷過三曹七子的榮光,時代滾滾向前,司馬氏取代曹魏,成立晉朝,並成功一統天下。我們讀《三國演義》,講的是三分天下,群雄並起,逐鹿中原。一到天下歸晉,那就是一筆帶過。隨著王朝進入大一統時期,那些個性鮮明、武力超群、聰明機智的謀臣武將,不是已經老去,就是選擇了低調隱匿。
  • 魏晉時期儒學式微?儒學:我一直是老大,不接受反駁
    說到中國思想史中的璀璨時期,人們必然會說「百家爭鳴」和「魏晉風度」,特別是「魏晉風度」,由於一些名士們經常以清談為業,飲酒服藥,無視禮法,自由散漫,更是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後人對這一時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推崇備至,把「自由爛漫」、「灑脫豪放」、「美的覺醒」等等諸多讚揚附在這標籤之下,給文學界以及史學界帶來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和材料來源。但是,事實果真如此麼?
  • 「善惡美醜」一視同仁,魏晉士人為何思想變得「畸形」,不聞窗外事?
    提起《世說新語》,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這部作品收集了許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奇聞軼事,是研究魏晉時期很重要的資料,瀏覽全書,我們可以體會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群像。儒道佛在那一時期相交匯,影響著那個時代士人處世態度的變化。
  • 孟非遊雲臺山,百家巖孝女塔、竹林七賢都有什麼故事
    最近看到孟非也去了雲臺山打卡,為我們介紹了雲臺山的百家巖,孝女塔、竹林七賢等景點,他們都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吸引孟非前來打卡呢?朱四娘思念女兒,傾盡家產在女兒投崖處為女兒修五級浮圖塔,後人也感其孝,就都呼為「孝女塔」。竹林七賢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劉伶、向秀、阮鹹、山濤、王戎,相與友善,在這裡隱居活動達20多年。尚存「嵇康淬劍池」和「劉伶醒酒臺」。
  • 般若學盛行,竹林七賢隱於世,魏晉士人是如何尋找精神皈依的?
    在之後的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新的思想誕生了,這種思想就是玄學。玄學是兩種思想的綜合才形成的,一種是當時盛行的儒學思想,另一種則是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這兩種思想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魏晉南北朝的主流思想「魏晉玄學」。
  • 魏晉時期的人是怎麼過日子的?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有什麼不同
    討論魏晉時期人們的生活,必須分清楚兩個斷層:因為南北分裂局面的存在,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生活是不同的,又因為社會等級化嚴重,貧富和權力的差距極大,士族門閥和普通百姓的生活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魏晉時期的人們都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東西?魏晉時代社會風俗如何,他們都有什麼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