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與七賢,他們的人生態度不同,為何都是魏晉風度的代表?
上一篇文章,我們主要講了魏晉風度中的竹林七賢,在文末我們提到了一句謝可寅的詩,「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大家猜到了我們這一篇文章將繼續講什麼嗎?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將分享建安七子的故事。上一篇文章分享的竹林七賢是士人群體的代表,而建安七子是文人群體的代表,前者是經歷世事之後對這個世界非常的失望,具有很消極的態度,而後者還是存在一定的政治抱負想要大展宏圖。這兩個群體看起來是迥然不同的,但為什麼又都被稱為魏晉風度的代表呢?今天讓我們來詳細的了解一下建安七子吧。
與之相同,建安七子也是有七個人,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總稱,他們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個人代表了當時除曹操,曹植,曹丕三人以外的最高文學水平。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他們七個人中除孔融以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都投靠了曹操,希望依附於曹操幹一番大事業,其詩文著作也多與曹操風格相似。接下來我們重點講一講其中較為重要的人,去窺探一下他們的性格和人生理想以及處世態度。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建安七子中的第一人,孔融,相信大家聽到這個名字並不會感到非常陌生,甚至有一點熟悉,是的沒錯,他就是從小用來教育我們要懂禮貌的「孔融讓梨」中的那個讓梨的孔融。大家對於孔融的初印象都必然是好的吧,認為孔融是一個「五好青年」,真實的孔融是什麼樣子的呢?真實的孔融其實是一個不願被禮教所束縛,是非常叛逆的一個人。當孔融看到《物理論》中為了保護自己,而吃掉同伴這種事情,就相當於是飢餓的時候吃掉了一隻鸚鵡或者是猩猩,這個故事時,他認為這兩個人的做法是非常聰明睿智的。這種說法在當時看來是非常罔顧禮法的,但是對於現在來說,其實他反映的是人性之中對生的無限渴望,以及在生欲面前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話的,人性中最為陰暗的一個方面。《後漢書》中也有對於孔融不尊父母的記載,孔融認為父母生育子女,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性慾,其實只對於子女來說父母並沒有太大的恩情。現在看來孔融這些思想也可以表明他也是一個非常離經叛道的人,所以在當時更不用說了,最後孔融的下場也是十分的悽慘。
其實除孔融以外的六個人在當時也並沒有做出什麼非常出格的事情,相反他們在政治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在歷史中留下了許多佳傳美事。倒屐相迎的王粲,一次蔡邕在家中聚會,僕人稟報王粲到了,蔡邕竟不能顧及太多,連忙起身倒曳著鞋就出門相迎,滿座賓客皆感到十分的驚奇,從這個事情反映出了蔡邕對於王粲的看重,也側面說明了王粲的能力。王嬋也是一個記憶超群的人,他與蔡邕下棋棋局被毀,他能夠一棋不差地將棋局復原出來。阮瑀初時不願為官,但曹操十分仰慕他的才華,竟在他隱居的山中放火,用火把他逼出來。這樣的事例皆反映了建安七子這七個人他們都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和政治思想,都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們後來流傳下來的著作也非常的多,散文詩集各類皆數不勝數。
建安七子與竹林七賢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對於當時世界是保持一種積極態度,並全心的投入到自己的政治生涯之中。同時,他們的文化造詣也比竹林七賢更高,他們為後世人留下了更廣為流傳的作品。同時也正是因為他們對於世界的積極態度,他們流傳下來的很多故事,對於我們現在是更加具有教育意義的,除了比較反叛的孔融以外。如果說探尋竹林七賢的意義是看到另一種世界觀,那麼了解建安七子的故事,就是在學習更加正能量的東西。正是因為他們在自己所著文章之中表達出來的情感和行文方式,與當時盛行一時的魏晉風度相符合,所以建安七子也被稱為魏晉風度裡的一派代表人物。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更多地提到,魏晉風度中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