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中,正兒八經的儒家思想幾乎一直都是作為官方的指導思想存在的,上到君王大臣,下到鄉間小民,儒家的知禮、仁義都是道德行為模範的標準。但有這麼一個時期,有這樣一群人,儒家思想中的「禮」對他們來說形同虛設,他們做事「另類」獨特,與人談話時更是酣放恣肆,這種風度就是魏晉風度,這群人也就是被人熟知的魏晉名士。
魏晉名士圖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為先驅,「另類」之風蔚然成風
翻看魏晉的史書,細心的人會發現,其中很多人物的評價中都有「不修小節」、「容儀俊爽」、「善言玄理」等等之類的評語,往往給人的感覺就是好一群特立獨行的帥哥美男,這些人身上都有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另類」。
所謂「另類」,就是當時的名士們用自己獨特的怪異行為,來闡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句話的哲學含義,例如作為「另類」之風先驅者的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圖
阮籍作為竹林七賢之一,「任性不羈」是人們對他的評價,他曾經與容貌俊美的嫂子出入時成雙入對。很多人對他這種行為都在指點議論,而阮籍對此的回應只是簡單一句「世俗禮教豈能管我」。更能表現出他「另類」獨特的一件事,是有次他聽說有戶人家的女兒去世了,雖然阮籍與這戶人家素昧平生,但他還是闖到人家裡號啕大哭,然後在眾人目瞪口呆之下「盡衰而還」。
俗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晉朝建立了以後,這種魏晉風度猶如蔓延的瘟疫,使得當時的名士們變得愈發「另類」,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
阮籍圖
宰相何曾「另類之風」,一年與妻相見不超三次
例如當時的宰相何曾特別尊重他的妻子,至於能尊重到什麼程度,每次與妻子相見,都要穿上自己正式的衣服,然後拿著酒杯,與妻子碰杯祝願。最重要的是二人相見的頻率,一年之中也不超過三次,何曾見一次老婆,搞得比拜見丈母娘還要隆重,放在今天估計會被人當成精神病,但王衍的這種行為放在當時卻是「君子儀表」的典範。
西晉滅亡之後,東晉猶如高立危樓,日薄西山,司馬家族的殘餘力量在東南之地苟延殘喘,即使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但貴族們仍然不忘這種「另類」的魏晉風度,而且還把這種風度繼續發揚光大。
魏晉名士圖
光逸「另類」之風,鑽狗洞只為喝酒
例如晉朝的名士光逸,他因為躲避戰亂去投奔好友安東將軍胡毋,好不容易到了胡毋的大門口,守門人卻不放行,因為此時的主人胡毋已經同謝鯤、畢卓等一大幫志同道合的朋友赤身裸體、披頭散髮喝了好幾天的酒了。
光逸聽完後酒癮大發,急不可耐,也不去管守門人了,迫不及待地鑽入大門一旁的狗洞之中,同時在狗洞中大喊:「我要喝酒。」真可謂是「古有晏子使楚,維護尊嚴拒從小門入,今有光逸主動鑽狗洞,只為另類喝酒」。胡毋聽到了他的聲音,高興地把他拉進來,眾人開始晝夜不分的喝酒如斯夫,而且這八個人當時還被人羨慕的稱為「八達」。
魏晉名士圖
統領三州的都督王忱更是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軍中統帥,不說主持操練兵馬就罷了,反而這位王大將軍喜歡「裸體而遊,三日而不止。」一切都為宣揚心中那股讓人著迷的「另類」風度。
這種「另類」之風的盛行,引得許多人爭相模仿,至於治國安民這樣的責任,早已被他們忘得一乾二淨。到處充斥著「另類」的晉朝,不滅亡才是怪事。
魏晉名士圖
晉朝時期名士們的「另類」其實是當時社會的一種縮影,雖然看起來不拘一格,放蕩不羈,但是在那些光鮮的外表下,更多的是貴族的腐敗與人格的扭曲,最後受苦的仍是底層的百姓。
參考文獻《晉書》《魏晉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