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遷都北京前後,北京城竟有6次變身

2021-01-13 北京日報客戶端

現在有些老北京文化已經瀕臨滅絕,甚至比大熊貓還瀕危,老北京文化的傳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世居北京四百年的趙振華老師(網名:一把駁克槍),研究北京文化多年,年初以來趙老師堅持每周六晚上八點到九點,在「舊京圖說」讀者群中,為網友講北京文化。

今天「舊京圖說」為您整理的是「老北京的都城」之十四。

主講人:趙振華,網名「一把駁克槍」。退休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餘代、四百年)。受家庭薰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餘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

永樂初期的三大變化之一是:對崇仁門、齊化門、和義門進行修葺,重新修葺的崇仁門改名為東直門,和義門改名為西直門(註:明正統四年後將齊化門改名為朝陽門),城門牌匾上的「門」字從此都不再有「勾」了;第二:將元城牆的外面砌上了兩層磚;第三:永樂17年將北京南城牆向南移動約800米。

遷都前的三大變化

第一變:重新修葺崇仁門、齊化門、和義門

明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中樞詹希元寫太學的「集賢門」牌匾,詹希元寫的「門」字有勾,可朱元璋一看勃然大怒,認為如此寫「門」字會封堵皇上招賢納士的道路,因此就把詹希元免職了。從那之後,城門上的匾額上「門」字就都沒「勾」了。

第二變:把元城牆外砌上了兩層磚

明代元初期,元城牆為土城牆,明永樂年間就把元土城牆的外面砌上了兩層磚,外層用大磚,內層用小磚,這些城牆的磚分別從山東的臨清、聊城,河南的安陽運送來,其中當屬山東聊城的城磚最好、最規矩、最有名,一塊城磚重量可達24公斤。改建城牆時城牆成梯形,下寬上窄,砌的城牆磚從下往上每往上一層就往進凹一點,這麼做利於城牆的穩固,還利於城牆排水。

包砌一公裡的城牆需要數百萬塊城磚,內城的城牆高三丈五尺五寸,城牆頂上有雉堞。什麼叫雉堞?它是在牆上面砌出來的短牆,且是有凸有凹的矮牆,戰時為防守城牆的士兵們隱蔽用的。

古代計算城牆面積的單位叫「雉」,長一丈寬一丈稱之為「堵」,長三丈寬一丈稱之為「雉」。雉堞也被稱為「垛口」,一個垛口的長度一般有幾十公分到一兩米,北京城當時的雉堞高度約為1米9,寬約1米5,厚約0.7米。同時城牆每隔大約80米,它設有一個墩臺,也叫牆臺,老人們根據它的外形,也管他叫馬面。

當時明成祖朱棣遷都的時候,只在北城牆修築了馬面,防止北邊蒙古人反攻北京城。嘉靖32年擴建外城的時候,才在其它三面城牆上也都修築了間距不等的馬面,原本是80米一處,後來有60米一處,也有100米一處。馬面與城牆互為依靠,能夠消除城下的死角,能夠從上往下壓制來犯的敵人。

1870年左右,崇文門往東,內城的南城牆,能夠看到很多馬面。

1919年左右,從北往南拍的內城的東城牆,遠處是朝陽門,也能夠看到城牆上的馬面,城牆下有護城河。

在崇文門城牆上往東拍的內城的南城牆的照片,這裡看雉堞更為清楚,遠處是東南角樓。

1900年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之後,在內城的南城牆上拍的,不僅可以清楚地看見雉堞和馬面,也能看見八國聯軍。

1921年瑞典人喜龍仁在阜成門南邊拍的內城西城牆內側,照片的左上角可以看到登城的馬道。

上世紀60年代老城牆要拆還沒拆的時候,安定門一帶的內城北城牆。

第三變:拓北京南城

根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永樂17年11月甲子,拓北京南城。將2700多丈長的南城牆向南移了二裡地(約800米)。元大都南城牆在現在長安街路南馬路牙子一線,明永樂移動南城牆後才移到了今天崇文門、宣武門一線。現在還能夠看到內城的東南角樓存在,以及角樓西邊還有一小段老城牆。通過這一挪就使北京城擴大了5.4平方公裡,根據歷史記載,挪城牆的原因是北京城成為國都了,官署區域不夠,往南挪城牆新增的地方用來新建官署。

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兩個原因。

1、原來都城的南城牆和原來皇城的南城牆,兩堵牆之間的距離非常近,不到200米。這麼近的距離沒法按照永樂大帝的想法來建設大明門和千步廊的位置。

2、元大都都城為南北長東西短的長方形,是符合周禮中關於國都的規制,明朝初年徐達佔領北京後,廢除了原來元大都的北城牆,這使得北京城變成了南北短東西長的長方形,既不好看也不符合國都的規制了,所以借這個機會就把南邊的城牆往南挪了二裡地,在新建城牆的同時,也重新建了這三座城樓。這三座城樓雖然是新建的,但是城樓的名稱還是沿用了元朝的名稱。對於原來這元大都留下的老城牆只拆了礙事的地方,不礙事的地方就沒動它,後來就讓城牆順其自然自生自滅了。

遷都後三大變化(永樂19年後)

第一變:城門有報時工具

都城的9座城門安排了每天通知開關城門的報時工具,其中8座城門是打點的,另外1座是敲鐘的,也就是老北京人經常說的九門八點一口鐘。

第二變:城門邊建廟

明朝永樂年間,朝廷按著朱棣的旨意,在9座城門旁邊分別建了一座廟,這廟供奉的、祭祀的並不統一,主要是按照明成祖朱棣旨意新建的廟。

第三變:麗正門外蓋廊房

朝廷安排在麗正門外的西邊蓋了一大片房子。因為蓋的房很長,一溜一溜的像長廊一樣連起來的房子,所以叫廊房。這四趟街現在仍然還在的,就是現在前門西側的廊房頭條、廊房二條、廊房三條、大柵欄。

1900年以後的大柵欄西口。大柵欄其實不單指那條長275米、不足10米寬的胡同,而是涵蓋了廊房頭條、糧食店街、煤市街、珠寶市街等諸多支脈的街區。

1880年代,前門外煤市街北頭。

這一大片房子東西長300米左右,南北寬有240米左右,佔地面積約7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按當時算恐怕得接近6萬平方米,蓋了這麼一大片房子,它是幹什麼用的?有研究明史的專家認為,永樂皇帝在北京城門口建這樣一大片店鋪來招商經營,統稱為廊房。並且按當時的地段不同,分別制定了稅收的等級,指定了廊房中有能力的經營戶來充當廊頭,負責收斂稅款。

我有不同的意見,原因有以下幾點。當時朝廷建紫禁城,建皇城、建都城、建太廟,建社稷壇、天壇等眾多的建築,需要大量的資金,在資金這麼緊張的節骨眼上,怎麼可能還擠出錢來蓋商業用房來招商引資。而且說在幾個城門口和鐘鼓樓旁邊蓋廊房,實際上只有按現在看到的,前門外頭廊房頭條、二條、三條、大柵欄,這是明確有記載,剩下的城門外不但沒有文字記載,也沒有任何歷史痕跡。種種跡象表明,它既不是商業用房,也不是朝廷用房,還不是軍事用房。那麼這是幹什麼的用房呢?我們下回接著討論。

相關焦點

  • 明代北京城和中軸線如何建成?永樂帝因何遷都北京?
    俯瞰北京中軸線 資料照片 新華社/TAKEFOTO供圖目前,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同時今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首都博物館等機構也舉辦了類似主題的展覽,向人們介紹了明初北京城的建城歷史。
  • 用近20年遷都,歷時14年修建紫禁城:朱棣與北京的「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下令修建了北京紫禁城,並且遷都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徵調民工和軍人30萬,歷時14年,最終建成了規模宏大的宮殿群,成就了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據說,紫禁城的位置,就是朱棣與姚廣孝在京西定都峰上確定的。那麼,朱棣與定都峰有何淵源呢?
  • 明成祖朱棣剛死,明仁宗為何就想放棄北京,遷都南京?
    他在稱帝的第二年就宣布改北平為北京,又在永樂四年下詔修建北京城。為此,朱棣承受了巨大的政治、經濟壓力,但他毅然決定遷都北京,甚至不惜殺死反對遷都的大臣。與此同時,朱棣在北京設立行在六部,將政務逐漸轉移到北京。自永樂七年後,朱棣長期住在北京,將皇太子朱高熾留在南京。到了永樂十八年九月,北京城主要工程全部竣工,「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
  • 明代北京城和中軸線如何建成?層層拱衛,一條軸線統領全城
    目前,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同時今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首都博物館等機構也舉辦了類似主題的展覽,向人們介紹了明初北京城的建城歷史。根據史料記載,有關都城中軸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而北京城中軸線的規劃,始自元代而成於明代。
  • 明朝的三次勤王之戰,北京城數次被圍困,卻又能化險為夷的真相
    當時一共有三個地方可選,一個是曾經的元大都:北京,一個是六朝古都金陵(南京),還有一個是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在這三座城市中,朱元璋搖擺不定,一直拿不定主意。後來經過大臣的勸諫和朱元璋自己的考量,他認為鳳陽地方偏城市小,用來當祖廟還可以,不適合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於是鳳陽就被pass掉了。
  • 東交民巷來源眾說紛紜,元末明初形成,最初為何叫東江米巷?
    較具代表性的觀點大致如下: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元大都時期即已形成,它本是一條東西貫通的街巷,因為通惠河在距此不遠設立停靠碼頭,有御糧在此售賣,統稱「江米巷」。明初永樂皇帝營建北京城,在大明門以南至正陽門之間建有棋盤街,將江米巷截成東西兩部分,形成了日後的東、西江米巷。
  • 老北京人所說「先有德勝門,後有北京城」是什麼意思?
    在明朝、清朝時期,北京內城有9座城門,即著名的「京師九門」,分別是:朝陽門、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阜成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西直門。這9座城門裡,德勝門值得單獨拿出來說一說。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德勝門比較特殊。老北京人說過一句話:「先有德勝門,後有北京城。」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北京城的文化符號:曾讓北京成一片綠海,現只有這公園大面積保留
    槐樹你能知道的不多,但槐樹對老北京人很有意義。北京城太依賴北方了,很多喬木不能適應北京的自然環境,只有槐樹,適合北京的自然環境,有老北京市歷史上著名的12棵槐樹,槐樹也成為北京市的一種文化。這12棵槐樹現在任何古老的北京都能掰手指,一棵一棵地說出名字。但是現在很多遊客對北京城和槐樹知之甚少。前幾天,冒著凜冽的寒風去看北京城現在最大的相思林,收穫頗豐。
  •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為何執意遷都,將都城定在北京呢?
    這時候,在北方建立戰爭大本營也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於是,即位之初,朱棣詔「以北平為北京」,稱之為「行在(陪都)」。從軍事的角度看,南京偏於江左,距離和蒙元作戰的北方前線太遠,不利於朝廷部署和指揮,也不利於調動軍隊。而在都城遷往北京之前,朱棣也是五次親徵抗擊蒙古。因此,在這種軍事背景之下,出於抵禦蒙元入侵的需要,朱棣有必要遷都北京,所謂「天子守國門」之說法也由此而來。
  • 北宋遷都計劃為什麼沒有實施?明永樂遷都卻能實施呢?
    北宋建立以後,趙匡胤想要把都城從汴梁遷往洛陽;結果招致朝廷大臣的一片反對,該遷都計劃最終泡湯了。而明朝初期,經過「靖難之役」而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決定把大明王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結果是朝廷重臣們都紛紛支持,最後遷都成功,北京成為明朝的都城。兩者目的相同,為何結果卻不同呢?我來簡單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一.宋太祖趙匡胤遷都的原因是:1.明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
  • 最留不住的是北京的雪,我喜歡白雪覆蓋的北京城,尤其是在紫禁城
    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故宮就變成了紫禁城。雪後的北京城,總是讓大家神魂顛倒,天空中洋洋灑灑飄落的雪花,頃刻間,無古無今,唯見得,天地白,宮牆紅。落雪無聲,鉛華洗盡,仿佛是天仙飲醉,把白雲揉碎。圖片by故宮博物院微博屋簷上厚厚的雪,掩蓋了北京現代的氣息。落在枝杈角落的雪,讓人心生歡喜。在雪中行走的貓,氣勢十足,也像是穿越過來的,讓人瞬間恍惚了一下。
  • 盤點那些年北京城的大雨 看看四九城有哪些鎮水神獸?
    最近的強降雨,讓北京城不少低洼之處有較深的積水,給人們出行帶來了不便。在歷史上,北京城的夏季多有降雨,有的年份雨量還比較大,城市裡出現了內澇的情況,雖然對人們帶來了不便,但現在回憶起來,也有一番別樣的滋味。作者:張徵
  • 北京的鄉愁,全在地鐵站名裡了
    蓮花橋站 蓮花池是北京城的發祥地,故有「先有蓮花池,後有北京城」之說。 遼天慶五年,即金收國元年(1115 年),金定都於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稱「上京會寧府」。
  • 明代有兩條孝順胡同,分別在內城和外城,哪條胡同是楊慎出生地
    明初,徐達攻佔元大都後,將大都北垣(今北土城元大都遺址一線)向南收縮至今安定門、德勝門一線。隨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期間,將南垣(今古觀象臺至東、西裱褙胡同一線)向南拓展約800米至如今「前三門」一線。嘉靖三十二年(1553)三月,為抵禦蒙古諸部不斷地侵擾,明廷決定在京城四周增築一圈外城。因財力所限,同年十月完成環護南城的一段,隨即停止營建。北京城「凸」字形內外城格局得以定型。
  • 想要真正了解北京城,這9座博物館不得不去
    當有外地朋友想要認識北京時,傳統套路少不了「故宮+頤和園+長城+動物園」……但要說深入了解北京城,我為你準備的這9個地方,才是最佳去處啊!其實,它的結構非常規整,是通過對北京的城市定位、政治經濟、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宗教發展等各領域的展示,講述北京的變化。其中有6個重要節點串聯了歷史:「海陵王遷都」、「元大都積水潭碼頭」、「北京保衛戰」、「盛世京師(康雍乾時期的北京)」、「五四運動」、「開國大典」。
  • 一個博物館,讓你了解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這裡有著北京城市規劃大模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規劃模型之一,整個模型展區近1300平方米,比例1:750,其中模型面積302平方米,將北京城的前世今生繪聲繪色的講解了出來。這裡北京城市規劃大模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規劃模型之一,整個模型展區近1300平方米,比例1:750,其中模型面積302平方米,周邊滿鋪同比例航拍正攝影像圖燈箱片近1000平方米。
  •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時,老百姓為何幫忙找梯子,運送彈藥?
    1900年8月12日,八國聯軍進攻天津後,到達通州,清軍再次戰敗,到了此時,北京已經是門洞大開。到了第二天,董福祥的甘軍應戰八國聯軍於廣渠門,大敗之後,甘軍突然失控,導致士兵回到城內進行搶劫。當然晚上,北京突然下起了大雨,由於大雨的原因,八國聯軍決定在城外暫時休息,短暫的休戰,讓整個北京城的老百姓膽戰心驚。
  • 景山公園曾是北京城中心的最高點,可以環視北京城
    景山公園位於北京城南北中軸線的中心點上,南依故宮,西靠北海,北與鼓樓遙遙相望,曾是北京城中心的最高點。公園內古樹參天,山峰獨秀,殿宇巍峨,牡丹品種繁多,文化活動豐富。以觀看的經典景觀有兩處,一處是山頂的萬春亭,在山頂的至高點處可以環視北京城,最好看的當屬遠眺故宮了,往北看到鳥巢和火炬等,崇禎皇帝自縊處的老槐樹了,但是槐樹不是當年的槐樹了。景山公園的老名字叫」煤山公園」,因為皇宮的煤渣子都堆在這裡,越堆越高就成為了一座煤山,所以別看景山公園如今很為漂亮,其實是一座堆土山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