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為何被稱為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世界性大帝?

2020-12-18 歷史紫陌閣

燕王朱棣將自己的侄子趕下臺,自己謀反篡權得到了皇位,在古代禮法之下可謂是一個「亂臣賊子」,不過朱棣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功勳卓著,也是一代明君的楷模,為此也成為了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帝王之一。同時明成祖朱棣也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帝王之一,在民間也是家喻戶曉的一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明朝是一番盛世,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也被一些人稱為「中國最後一位世界性大帝」。可見是對朱棣給予了更高的肯定,這個稱號並不是一般的稱號,世界歷史上能被稱為大帝的古代君主,但是符合世界性大帝的君主並不多,並且說到的最後一位更是將朱棣之後還有將近30位帝王排除在外。

朱棣並非明朝的開國皇帝,何德何能稱為「世界性大帝」呢?朱棣只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並且是「名不正言不順」坐上的皇位,不滿侄子建文帝的削藩政策,發動「靖難之變」舉兵謀反,謀的是自家的皇權,最終將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皇位拿下,自己做了皇帝,這樣的做法可謂是「不忠不義」,為人不齒。

不過自古以來就有「成王敗寇」的說法,朱棣最終憑藉的自己的能力坐上了皇帝,最後贏了,也是其能力的一種肯定。那麼朱棣之後明朝還有十三位皇帝,明朝之後還有幾個明末的起義類政權,後還有清朝的十二位皇帝,其中不乏一些佼佼者,如清朝的奠基者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奠定清朝興盛根基的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

明成祖朱棣這個「中國最後一位世界性大帝」的稱號,幾乎可以說是,將其之後的帝王都否決了,那麼朱棣能否勝任這個稱號呢?所謂「無風不起浪」,如果沒有一定的依據,朱棣也不會有這樣一個高規格的稱號。首先明成祖朱棣是可以擔得起「大帝」這個稱號的,就朱棣統治時期開創的明初三大盛世之一的「永樂盛世」,就足以當得起「大帝」稱號。

明朝在朱棣的統治下,國家以一番興興向榮的局面,國泰民安,修書、遷都、遠航這些事情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此時的中國是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說是之一是比較謙虛的說法,此時歐洲的羅馬帝國已經是夕陽之態,英法還在進行百年戰爭,德意志帝國四分五裂,而美洲在朱棣去世近一百年,哥倫布才達到了美洲。

明朝此時在經濟上:農業、畜牧業、手工業、製造業(冶鐵、造船)、商業都有極大的發展的,尤其是朱棣時期的造船技術,政治上:改革吏治,完善了文官制度,對藩王也進行了削弱,文化上:朱棣主持編纂了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永樂大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全書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

在軍事上,朱棣曾多次御駕親徵蒙古,每次都是幾十萬大軍,這還只是明朝長江以北的軍力,南方還有針對越南地區的軍事駐紮。在外交上:明朝以厚往薄來懷柔遠人,熱衷於政治上萬國臣服的獨尊,明朝朝鮮、日本、東南亞等地國家都有外交。朱棣開創的「永樂盛世」是中國封建時代最輝煌的時期之一。

前文中沒說到朱棣的重要政治舉措鄭和下西洋,是因為這是朱棣被稱為世界性大帝的關鍵。世界性質起碼要和當時的世界的其它國家進行往來和溝通,朱棣統治時期的明朝就和朝鮮、日本、東南亞等國有來往,並且朱棣力圖把他的影響遠遠擴大到南海、印度洋和極東地方的國家和王國中去。

鄭和下西洋下西洋的目的雖然有一定的爭議,但是下西洋的過程,無外乎也是將明朝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向其它國家展示,即使怎麼低調也是秀出了「明朝的肌肉」,其中船隊人數高達27000多人,成為了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鄭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因明朝主導的朝貢體系規模在朱棣時期大為擴展,確立了以明朝為主導的政治體系,開創了萬國來朝的局面。下西洋的活動中還使得海外貿易得到了拓展,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鄭和下西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加上明朝和四周國家的外交,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接觸其它國家最多的時期之一。

明朝時期的航海技術是當時的世界第一,也是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巔峰朱棣進行的海航活動是中國歷史上的帝王都沒有做過的。可能航海技術在現今我們看來比較簡單,但是在古代較為落後的科技水平下,航海是很難的事業,坐過船的朋友可能深有感想,如果在海上迷失了方向,那麼很可能意味的就是死亡,而明朝並沒有導航、雷達等現今的高科技。

明朝的航海成功歸結於明朝的發達的航海技術。當時的中國的海禁並不是太過於嚴格,不像清朝時期實行的閉關鎖國,導致清朝仿佛「與世隔絕」一樣。當時沿海的老百姓經常進行海外貿易,久而久之就總結了航海時辨認方向的方法,形成了「海道針經」和「過洋牽星術」這兩種秘籍。海道針經用航海羅盤圓周來準確指示方向,過洋牽星術以天象來確定航位。

鄭和下西洋已知最遠到達東非、抵達紅海,海航活動對世界其它國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並且朱棣政治上改革的文官制度,設置內閣,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而內閣制度後來被西方國家所效仿,一直延續到21世紀。朱棣統治時期的明朝已經影響到世界其它國家,朱棣稱得起「世界性大帝」稱號。

為什麼可以說最後一位,是因為明朝實行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導致,明朝的海禁導致了明朝減少了對外界的交流,在明朝初期的海禁制度是很嚴厲的,原因是倭寇、走私盛行,明太祖朱元璋就嚴厲禁止。直到朱棣的永樂年間才有一定的鬆弛,之後海禁政策又再次強化,中間也有鬆弛,但直到明末才廢弛,明朝的海禁大大阻礙了中外交流發展。

明朝覆滅,清朝建立,清朝統治者為了防止洋人和人民百姓會結合起來反對清朝實行了閉關鎖國,導致清朝和外交的接觸變少,阻礙了中外聯繫,影響了中國吸收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致使中國與世界隔絕,使得中國和世界脫軌,慢慢地落後於世界。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了沒有帝王可以比擬明成祖。

朱棣打造的「永樂盛世」,將中國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形成為當時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心。朱棣開創的永樂盛世和後來仁宣之治合稱永宣盛世,為中國歷史五大盛世之一。明成祖朱棣擔得起「中國最後一位世界性大帝」的稱號。

大家對明成祖朱棣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世界性大帝」怎麼看?認為朱棣是否能擔得起這個稱號?下方留言交流。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讚,謝謝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明成祖朱棣是武當山真武大帝下凡?
    為什麼明代,武當山能獨享皇家道場這一盛譽呢,有種說法是因為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曾多次顯靈幫助明成祖朱棣徵戰,所以朱棣繼位後感恩並推崇真武大帝,大力發展武當山道教和宮觀建設,並自稱真武大帝下凡,終於使武當山成為當時規模和道士人數最多的道教場所,影響直至今天!現在,道末帶各位小夥伴們看看真武大帝是如何顯靈幫助朱棣的!
  • 明朝永樂大帝朱棣和清朝康熙,誰更加優秀?
    今天咱們再來對比一下了不起的大明王朝的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和啥也不是的清朝所謂的清聖祖康熙誰更優秀。永樂大帝朱棣永樂大帝朱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以藩王的身份造反成功的,所以說朱棣等於是二次開國,江山是朱棣自己徵戰沙場打下來的,說朱棣是開國皇帝也不為過。
  • 明成祖朱棣為何要活剮三千宮女?
    明成祖朱棣應該算是歷史上爭議比較大的皇帝了,一是創造了明初盛世;二是好大喜功,殺戮成性,所以這裡就不評價他了,省的被噴。這裡要談到的一件事就是朱棣為什麼要活剮三千宮女,這其中到底是有著什麼不可告人的原因?
  • 某國以前就那樣:明成祖朱棣真的「活剮」了三千宮女嗎?
    明成祖永樂帝朱棣是明朝十六個皇帝中最有作為、功業最高的皇帝,一生取得了輝煌的文治武功,開創了明朝的盛世巔峰,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盛世——永宣盛世,堪稱「千古一帝」。但「譽滿天下者必毀滿天下」,明成祖是造反奪位,當皇帝後又得罪了不少利益集團。
  • 明成祖朱棣稱帝之後,是如何南徵北伐?最後病逝於徵戰途中的?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號「永樂」。朱棣下詔,改安南為交趾,設立交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都指揮使司,轄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縣,由布政司直隸五州,分轄二十九縣,凡要害處,均設立衛所,加以控制。永樂七年(1409年)二月,朱棣派使節赴韃靼,要求「相與和好,朕主中國,可汗主朔漠,彼此永遠相安無事。」不料,使節被殺,朱棣大怒,聲稱「逆命者殲除之」。
  •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何著急遷都,是逃避心靈譴責,還是另有隱情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多次發生遷都事件,遷都就意味著國家中央政府即將轉移,而隨之變動的還有與其相關的一大批人,同時還伴隨著各種問題,遷到哪裡,以什麼理由去遷,遷都後又有什麼意義。因而古代王朝在遷都,這件事上都是慎之又慎。遷都失敗不僅會導致大量的國力和民力的損失,甚至會導致國家覆滅。
  • 朱棣分明是明太宗,為何後世稱呼為明成祖?嘉靖表示對朱棣很崇拜
    其中比較特別的就是朱棣,因為他過去是明太宗,為何後來就變成了明成祖呢?一、祖對王朝的貢獻,高於宗。祖宗我們一直都是連在一起念的,其實在古代,這是有非常明確的分別的。尤其是給皇帝上廟號的時候,祖和宗的性質完全不同。一般開國皇帝,都被稱之為祖。
  • 明成祖朱棣剛死,明仁宗為何就想放棄北京,遷都南京?
    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做了一件影響明朝國運的大事,他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並且修建了規模宏大的紫禁城。然而,許多人卻並不知道,朱棣死後不久,他的兒子明仁宗就做出了一個決定,他計劃將都城重新遷回南京,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朱棣在取得「靖難之役」後,終於登上了皇位。
  • 明成祖朱棣為何對特務紀綱先用後殺?
    明成祖朱棣在建文四年奪取皇位後,對公開與自己作對的建文舊臣進行了大肆的屠戮,像方孝孺這樣的大儒竟然被他誅滅了十族,可見下手之狠毒、屠戮之瘋狂。在大肆殺伐的同時,明成祖朱棣也鼓勵告密,這時,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紀綱通過自告奮勇的方式進入了朱棣的視野。
  • 「道教」的真武大帝,是明朝的一位皇帝?
    當你瞻仰或膜拜真武大帝時,你想過沒有?其實你參拜的是明朝的一位皇帝。明朝雖然還是以儒學為推行全國的顯學,但朱家天子信奉的卻是道教,而且有皇家道觀——武當山。朱家與道教的關係,還要從永樂皇帝朱棣說起。朱棣看上了玄武朱棣由於發動與侄子朱建文爭奪皇權的「靖難之役」,總覺得不正,江山不穩。於是他想來個「奉天承運,君權神授」,便找到了道教的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原是西周淨樂國的太子玄武,他在武當山修煉42年,得道升仙,鎮守北方。北方在道教五行中屬水,因此真武大帝又被稱為「水神」。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本欄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本期導讀他遷都北京,通運河、修故宮,伐蒙古、開貴州,徵越南、下西洋……新系列開啟,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講朱棣?兩個機緣,一個是前一陣中國《永樂大典》,有兩冊在法國拍出了800多萬歐元的天價,相當於6500萬人民幣。《永樂大典》就是永樂大帝朱棣時期修的書,這和他有直接的關係。另外一方面,今天是7月17號,歷史上的今天,1402年的7月17號是朱棣在南京繼位登基,成為明朝第三個皇帝的日子。所以這兩個機緣咱們今天可以開始講講朱棣。
  • 明成祖朱棣時代的大明帝國,如果放眼全球當時是第幾強國?
    時間階段:明成祖朱棣在位的起止時間為1403年(永樂元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前後共二十二年。二十多年在歷史長河中也就是一瞬間。所以我們選取一個中間的時間節點方便各國實力的比對。我們選擇的年份是1415年。此時,明朝在成祖統治時期已經穩定下來,東北龐大的奴兒幹都司也已經納入帝國的版圖。
  •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為何執意遷都,將都城定在北京呢?
    然而,永樂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卻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執意遷都北京,這是為什麼呢?建都南京,不利於部署和調動軍隊朱元璋在位期間,雖說早已打下元大都,且迫使元順帝北逃,不過漠北蒙古一直以來都是明朝最大的威脅。於是,朱元璋為了應對該威脅,就選擇分封諸子鎮守邊疆,燕王朱棣正是當時抵禦蒙古軍南下的主力軍。
  • 朱棣活剮三千宮女真相 真相是朱棣竟性無能!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做過很多讓後人銘記不忘的大事,活剮三千宮女便是其中之一,據記載,朱棣在位之時曾活剮三千宮女,至於原因後人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竟是因朱棣性無能,這是真的嗎?派遣鄭和下西洋的「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是明朝數一數二的暴君,比起老爹朱元璋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1402年,他奪了親侄子的皇位,導致了幾十萬人的戰死沙場;建文帝宮中的宮人、女官、太監被殺戮幾盡;他一次性枉殺1萬4千多人。他還將忠於建文帝的舊臣如方孝儒等人全部殺死;僅方孝儒一家,滅「十族」就殺掉873人!對於建文忠臣的妻女,朱棣竟把她們送進妓院、軍營,讓人輪姦。
  • 永樂大帝時期的遠洋航海活動,為什麼後面被禁止了?
    明朝是中國一個特別讓人懷念的時代,它建立於公元1368年,當歐洲人還處在蒙昧的文藝復興時代的時候,明朝人已經開展了廣泛的科技活動與反對君主專制的活動,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明朝出現了後世人所公認的「資本主義萌芽」。其實資本主義萌芽是現代中國人謙虛的說法。
  • 明成祖朱棣為了最愛的女人,竟然活剮三千宮女,真是殘忍至極
    古往今來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能得到一致好評的屈指可數,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充滿傳奇色彩的君主,知人善任、文武雙全,遇到災荒之年便減免賦稅,以便賑災。但是有歷史記載明成祖朱棣曾活剮三千宮女,歸根結底這是不是真的呢?歷史上用后妃陪葬的帝王不計其數,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明成祖朱棣了!朱棣是明太祖的第四子,被朱元璋封燕王,佔據北平。
  • 被稱為千古一帝的五位皇帝,個個雄才大略,康熙只能進備選行列
    隨後首創帝制,開創貫穿整個封建王朝的皇帝制度;其後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設郡縣制,建立了完善的官僚體系,打破了商周以來的貴族世襲制度。漢武帝的功績被後世子孫銘記,他能被稱為「千古一帝」,是中華民族對他功績的認可!第三位:漢宣帝劉詢漢朝除了漢武帝外,還有一位皇帝能被稱為千古一帝,那就是漢宣帝劉詢,漢宣帝實際上可以說是文武雙全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之。
  • 朱棣臨死前說「夏原吉愛我」,夏原吉為何讓朱棣如此牽掛?
    永樂二十年(1422年),明成祖再次北徵,因糧盡而返。經過榆木川時,一病不起。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朱棣環顧四周,說出5個字「夏元吉愛我」,隨即油盡燈枯,龍御歸天。朱棣也成為了明朝十六帝中,唯一一位客死他鄉的。 三天後,朱棣的死訊傳回京師。
  •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放棄南京的基業,轉而遷都北平?
    明成祖朱棣在成為皇帝以前是被朱元璋分封到北平(北京)做燕王的,北平就是他的根據地,他對北平的情況是十分熟悉的。後來在戰爭中他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統治自己在南京當了皇帝,沒待幾年就宣布遷都北京,而把南京作為陪都還是一樣的設立六部進行管理,把這一地區設置為南直隸,擁有很大的一塊地盤。
  • 一代明君朱棣,死後牌位差點被子孫扔出太廟!究竟是誰如此大膽?
    明成祖朱棣的排位之所以差點被扔出太廟,原因是明朝的後期出了一個兄終弟及的皇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嘉靖帝。這其中的緣由,就要從傳統的」天子七廟「以及嘉靖帝時代所發生的的」大禮議「事件來說起。比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等,一般不會出現一個朝代兩個都是祖的廟號,但唯獨明朝,就出現了兩個廟號為祖的排位,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自不必細說,這是他應得的廟號。而明成祖朱棣,在明朝嘉靖之前,廟號為明太宗,與唐太宗李世民是一樣的性質,兩人均為開國皇帝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