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拍賣一本明末筆記,內容洗刷崇禎冤屈:明史又一記載被推翻?

2020-12-19 騰訊網

2012年,美國紐約蘇富比拍賣了一本「揚州八怪」之首金農的八分書《錢士馨事略》,價格波瀾不驚只有21.85萬美金,與金農其他作品相比實在上不了臺面,但《錢士馨事略》記載的內容,卻顛覆了歷史,甚至洗刷了亡國之君崇禎的一個冤屈。

錢士馨,明末清初浙江平湖人,明朝貢生,一個史書上沒有記載的人物,只在《錢士馨事略》留下痕跡。「早申(1644年)後不仕,以任俠往來河朔。工書、畫。窮老以死......以補冬官。惟士馨不取。」短短幾行字,勾勒出錢士馨的品行。明朝滅亡之後,寧可窮死,也不願隨波逐流、附和媚世的做官。

根據《錢士馨事略》記載,錢士馨一共留下兩本著作,即《甲申傳信錄》《賡笳集》,其中《甲申傳信錄》記載了風雲激蕩的明末事跡,但與《明史》等主流史書卻大相庭徑。

崇禎十五年(1642年),錢士馨考取貢生之後,便四處遊學。1644年,錢士馨來到北京舅舅家,意外結識了主張朝廷南遷的李明睿。此後,錢士馨在北京居住了3年,親歷明朝滅亡、崇禎以死殉國、李自成進京、清軍入關的整個甲申之變全過程。

1646,有人帶來一些書籍,如《國變錄》、《甲申紀變》、《國難紀》、《聞見紀略》等數十種,但錢士馨看了之後,卻發現猥繁不倫,異端叢出,並且很多都是道聽途說,為了還原歷史正本清源,錢士馨以自己的親歷與訪問的親歷者,最後歷時7年寫就《甲申傳信錄》。

因此,《甲申傳信錄》被認為是記載甲申年歷史比較細微的一部筆記,以底層百姓的視角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明末亂世,更真實的反應了300多年前那一段波瀾壯闊、雲譎波詭的歷史。

但由於記載內容過於驚人,加上錢士馨不出名,所以《甲申傳信錄》只有3本抄本,直到1935年才被列入「中國內亂外禍歷史叢書」斷句刊行,1944年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甲申傳信錄》才引起廣泛的關注。由於錢士馨品行端正,所以他記載的內容就存在一定的可信度,以底層百姓的視角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明末亂世。

作為明朝亡國之君,明末中國的最高決策者崇禎,身上充滿了謎團和爭議,其中一個就是:南遷之謎!

《明史.后妃傳》記載:「後性後性嚴慎。嘗以寇急,(周皇后)微言曰:「吾南中(蘇州)尚有一家居。」帝問之,遂不語,蓋意在南遷也。」

《明季遺聞》記載: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李明睿勸崇禎放棄北京,儘快南遷,「只有南遷一策,可緩目前之急」,但崇禎皇帝告訴他:「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

根據這些史書記載,崇禎有意南遷,但好面子的他卻又不想背負「失去宗廟和北方疆土」的罪名,所以一次又一次「羞答答」的冒出南遷話題,卻被大臣毫不留情的駁斥,最後徹底錯失機會,以至最終憤怒的罵出「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也」。

由此,也勾勒出了一個不想背負責任的皇帝形象。

然而,錢士馨在《甲申傳信錄》中記載的內容,卻與之大相逕庭!

崇禎十七年二月十五日,駙馬都尉鞏永固提議南遷,但記載的卻是「上不聽」。

崇禎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李明睿、項煜提議南遷,但崇禎卻是「上反覆觀之,怒甚,少間,色漸平。事竟留宮中,不發」。

崇禎十七年三月初四日,大明王朝開會,又有大臣提出南遷,崇禎回應稱「朕方責諸臣以大義,而使太子出,是倡逃也。其謂社稷何!」但根據《明史》、《明季遺聞》等記載,崇禎一直有意遷都,三月初四日,崇禎對眾臣說:「李明睿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於社稷,聯將何往?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諸卿以為如何?」陳演強烈反對「南遷」,光時亨甚至嚴詞厲色,「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殺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從《甲申傳信錄》記載來看,崇禎一直無意南遷,證實了崇禎慘遭抹黑!

令人不解的是,關於南遷之謎,正史記載都是崇禎想活命卻又不想背負責任,但流傳不廣的記載,卻佐證了《甲申傳信錄》的記載,其中最典型的是王世德的《崇禎遺錄》。

王世德,明末錦衣衛指揮僉事,江河破碎帝王自縊之後,帶著一顆亡國悲愴之心,王世德帶家眷一路逃遁,奔向江南,從此隱居不入仕途,安於平淡的民間生活,但卻留下了一本《崇禎遺錄》,作為親歷者記錄了崇禎年間的事跡,其中就有南遷問題,上面提到「李明睿倡南遷之議,上不為所惑」。

袁可立弟子、悲壯而死的倪元璐,也曾說過崇禎有「君王死社稷」之志。1644年,城陷之日,倪元璐整衣冠拜闕,大書几上曰:「以死謝國,乃分內之事。死後勿葬,必暴我屍於外,聊表內心之哀痛。」遂南向坐,取帛自縊而死。

從《甲申傳信錄》、《崇禎遺錄》等來看,崇禎一直懷有為社稷而死的決心。至於正史中所提到的南遷,很可能是他想讓太子南遷監國,而他自己死社稷,並非他自己想要逃難到南方。

客觀的說,《甲申傳信錄》中的南遷記載,雖然不能100%推翻《明史》等的相關內容,但卻更符合崇禎的一貫思想。其實,一個已經壯烈死社稷的皇帝,已經用行動說明了一切,《明史》等中「不願背負責任」形象的崇禎,或許東林黨人和清朝皇帝有意刻畫吧!

作為很多學者口中近乎完美的史書——《明史》,實際上並不完美,隨著各種古籍文獻的發現,記載的很多內容已被推翻,《甲申傳信錄》或許只是又一個罷了!

值得一提的是,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勢不可擋,關外清軍虎視眈眈,大明王朝風雨飄搖,南遷之後將糜爛的北方讓給李自成與滿清爭奪,不失一記好招。崇禎不肯南遷,固然有迂腐的一面,但也反應出一個皇帝的骨氣!如果將這種骨氣看成愚蠢,那才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相關焦點

  • 明末「小冰河」到底多嚴重?大運河冰凍三尺,廣州連年暴雪
    這篇文章,比著要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明末「小冰河」到底多嚴重?吳淞江冰凍三尺,廣州連年暴雪。說到天災,當代生活的大部分人可能想到是汶川地震,但對天氣影響帶來的天災是沒什麼感同身受的。而在明末清初發生的「小冰河時期」,可以說因為災情過於嚴重,間接推翻了一個大統一王朝,民間更是民不聊生。那麼,「小冰河時期」到底有多久?到底有多嚴重了?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有那麼一點興趣,那不妨繼續往下了解一下吧!
  • 崇禎時期的內閣首輔薛國觀幾乎就被《明史》列入了奸臣傳
    他勾結同樣別有用心的楊嗣昌等人一起落井下石,趁機在崇禎面前彈劾劉宇亮「出爾反爾,前後不一,對上不恭,對下不睦。」崇禎本就對劉宇亮一系列的舉措多有不滿,於是下令由薛國觀代為擬旨申飭。據《明史·劉宇亮傳》記載:國觀乃擬嚴旨,責以前後矛盾,下九卿科道議。
  • 一部推動明史研究的力作——讀《袁崇煥全傳》
    不久前筆者欣喜地看到嶽麓書社出版的《袁崇煥全傳》,拜讀之後,覺得這是一本難得的人物研究傑作,也是古代人物特別是明史人物研究的力作。史料豐富,內容全面史學研究,無論是政治、軍事,還是人物,都必須依靠史料說話。離開了史料,史學就難以立足。
  • 令明朝崇禎焦頭爛額的農民起義,究竟時是怎麼回事?
    這可以從崇禎元年爆發並持續到明朝滅亡的農民起義得以一見。作為直接滅亡明朝的力量,明末農民起義的情況自然就很值得一看了。本文就崇禎元年(戊辰年)到崇禎三年(庚午年)之間的農民起義做一次簡單的概述,由於農民起義與清兵掃蕩、一些天地異象同時發生,所以本文也會略微提及。
  • 明末是崇禎對不起百姓才招致明朝滅亡的嗎?
    明末是崇禎對不起百姓才招致明朝滅亡的嗎?歷史書上有這樣一則記載:李自成進軍西安的時候,當時已經是初冬季節,明朝守軍都只有單衣服。國破家亡是崇禎對不起百姓,還是有人改寫了史書?國破家亡是崇禎對不起百姓,還是有人改寫了史書?很多人認為政治腐敗是由於皇帝昏庸無能導致農民起義軍閥混戰最後國破家亡。明朝末年那段開門揖盜的歷史就完全把亡國的責任推到崇禎身上。
  • 忠貞侯秦良玉,唯一被記載到將相列傳的女性將領,崇禎為其寫詩
    《明史·秦良玉傳》中的記載是:偕酉陽諸軍直取桑木關,大敗賊眾,為南川路戰功第一。賊平,良玉不言功。 意思是秦良玉為南川路戰功第一,但事後她並沒報功。可能此時的秦良玉對自己的定位是輔佐丈夫,還沒想到做獨立的將領。
  • 崇禎是個勤懇的皇帝,為何明朝還是在他手裡滅亡?
    ——《明史》記載 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走到了命運的盡頭,這個當初在元末動蕩年代由平民成立的王朝,各代君王勵精圖治,大力發展生產經濟,卻逐漸走向衰敗。 明末後期,和漢末一樣,宦官勢力開始把持朝政,在明朝他們被稱為閹黨勢力。特別是明神宗之後,君王開始抑制不住閹黨的權利,他們獨攬大權,網羅親信,百姓大量土地被地主劣紳圈佔,苦不堪言。 大臣勢力被閹黨排擠,人人痛恨這股勢力,但是,除了皇帝,沒有人敢公然挑戰這股勢力,到了明末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在位時,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
  • 明史:李自成到底當了多久的皇帝?他為何要三建政權、兩次登基?
    看了很多網絡上關於李自成的內容,發現,有部分人一直認為李自成只當了42天皇帝,但李自成並不僅僅只當了42天皇帝,這個時間其實是指李自成麾下的大順軍,從進入北京城到離開北京城的時間。那麼,李自成到底做了多長時間皇帝?為什麼有人會認為只有42天?這42天裡,李自成做了些什麼?下面一一闡述。
  • 明末七大名將:忠君愛國護明朝,誓不投敵戰疆場
    秦良玉是明末名將,也是中華民族史上少有的巾幗英雄。她是明末土司馬千乘的妻子,曾與丈夫一起為明朝鎮壓西南叛亂。馬千乘死後,秦良玉一生未嫁,先後參與了防禦後金進攻、鎮壓張獻忠起義等重要戰役。70多歲高齡的秦良玉至死沒有忘記恢復明朝,最終鬱鬱而終,是中國女性愛國將領的典範,也是《明史》中唯一單獨立傳的女將軍。明末進士出身進士,但體格強壯,武藝超群,多次帶兵抵禦高顯像、李自成的攻擊。當時明朝內外交困,想崩潰。盧尚成轉戰南北,阻擋了清朝騎兵的猛烈攻勢,解除了北京的包圍,另外,上疏崇川皇帝請求練兵,防禦敵人。
  • 崇禎打死了惡狗,用了蠢貓,國家焉能不亡
    明末的政壇相當熱鬧,東林黨與閹黨的鬥爭此消彼長。魏忠賢的狠毒殘忍,殘害忠良,打擊異己,這些史料上可謂罄竹難書,絕對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加上遇到了天啟皇帝這麼一個木工技術超群,政治智商低下的主子,君臣主僕可謂「完美搭檔」。
  • 明末女將秦良玉,連崇禎都給她點讚
    這首詩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讚揚明末女將領秦良玉所作的。崇禎一生中所流傳的詩作一共就五首,而寫給秦良玉的詩就有四首,可見崇禎對這位巾幗英雄是十分讚賞以及肯定的。話說崇禎三年,後金軍大舉進攻明朝,皇太極包圍京都。崇禎皇帝匆忙下詔徵調天下兵馬勤王。時年已五十六歲的秦良玉奉詔勤王,並拿出家中的資產充作軍餉。
  • 國土最大值在明初,明末疆域發生很大變化
    明史記載明朝疆域「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裡,南北一萬零九百四裡。」比現在的中國可大不少呢。 明朝人口數量佔據了當時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可想明朝在當時是超級大國了。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教育的發展,所以才能讓明朝後來達到了巔峰時期。「重視人才培養「是當今和古代都有的共同理念。所以朱元璋對於教育的重視自然不落人後,選拔人才對於維護自身統治鞏固皇權是十分重要的。朱元璋明白這一點所以朱元璋對於科舉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為大明朝日後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明朝《武備志》記載曾經有「坦克」,還發展出裝甲部隊,請問是什麼...
    如果單看《武備志》的記載,戰車,這傳說中的「明朝版坦克」,那簡直強到嚇人。比如「火龍捲地飛車」「火櫃攻敵車」「神火萬全鐵圍營」等戰車,不但名字聽著霸氣,外形也看似魔獸下凡。
  • 明末女將秦良玉以及西南土司的尚武傳統
    一、明末西南的擎天一柱:秦良玉及其土司兵在《明史》等史料的記錄中,秦良玉的戰績是相當華麗的,她和她部下的土司兵,堪稱是明末西南地區的擎天一柱。秦良玉出身忠州(今四川忠縣)人家,少年時和兄弟一起學習騎射(崔利軍校箋乾隆年間《石柱廳志·秦良玉傳》)。
  • 崇禎為她賦詩四首|女中丈夫秦良玉
    02據《明史秦良玉傳》記載,秦良玉出生於1574年的四川忠州,也就是今天重慶市忠縣地區,苗族人。《明史秦良玉傳》記載道:「良玉為人饒膽識,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杆兵,為遠近所憚」。翻譯成現在的話意思就是:秦良玉為人富有膽略智謀,善於騎馬射箭,精通詩詞,而且儀表風度優美文雅,但是治軍很嚴,每當她行軍發布命令,軍隊都很肅敬。而她訓練的「白杆兵」,驍勇善戰,大家都很忌憚。
  • 崇禎沒有軍餉打仗,為何還如期給諸侯王們發工資?分不清主次矛盾
    這不就是讓兄弟們學習你,想辦法來推翻你嗎?所以說削藩這條路,朱棣打死了也不能走。老爹挑的路,跪著也要堅持下去,要不顯得自己繼位不怎麼合法。但是諸侯王的權力該怎麼限制呢?朱棣不愧是朱元璋眾多兒子當中,最有心機的一個。
  • 秦良玉:滿門忠烈、崇禎皇帝親自寫詩四首嘉獎其功績
    ,女性名人都是被記載到列女傳裡,而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明史·秦良玉傳》)裡的巾幗英雄。她在《明史》的稱號更凸顯其傳奇與偉大,在《明史》稱呼為「良玉」而不是像其他史書中的女性一樣「秦氏」」,而他的丈夫與她需要並稱「良玉夫婦」,這樣的記述在史書中是極為罕見的。
  • 崇禎贊之,張獻忠懼之,秋瑾頌之,女將軍秦良玉何以流芳百世?
    其實不光是秋瑾,諸如崇禎帝、清代詞人袁枚、近代作家冰心、郭沫若等人都曾寫詩作文歌頌她。那麼,秦良玉究竟是何許人也?她為什麼能流芳百世?《明史》又為何在將相列傳中為其立傳呢?秦良玉出身於四川忠州的秦氏家族,其父秦葵是明末貢生,他膝下有三子一女,即長子秦邦屏、次子秦邦翰、幼子秦民屏、獨女秦良玉。生在亂世,喜歡談論兵法,且時常告誡兒子們將來要為國效力。秦良玉耳濡目染,騎射和兵法竟然比其兄弟還略高一籌。
  • 明朝真的像《明史》寫的那樣不堪嗎?
    》在康熙朝開始真正修撰(順治朝最多只能算資料收集),可以說康熙皇帝的態度可以認為是清朝官修明史的態度。 康熙對於《明史》的修撰態度是按照史實記載,不要輕議古人 從來論人甚易,自處則難,若不審己之所行而徒輕議古人,雖文詞可觀亦何足道。 直道在人,公論難巧,史書至重,傳信為宜,朕數召儒臣面加訓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