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首輔劉宇亮在督師巡邊期間屢屢犯錯,言行不慎,終於被虎視眈眈首輔寶座的薛國觀抓住了機會。他勾結同樣別有用心的楊嗣昌等人一起落井下石,趁機在崇禎面前彈劾劉宇亮「出爾反爾,前後不一,對上不恭,對下不睦。」
崇禎本就對劉宇亮一系列的舉措多有不滿,於是下令由薛國觀代為擬旨申飭。據《明史·劉宇亮傳》記載:
國觀乃擬嚴旨,責以前後矛盾,下九卿科道議。僉謂宇亮玩弄國憲,大不敬。
劉宇亮接旨後,開始積極上疏自辯。不過,早就對於首輔之位志在必得的薛國觀豈能善罷甘休,他慫恿朝中言官們揪住此事不放,繼續上疏彈劾。據《明史·劉宇亮傳》記載:
宇亮疏辯,部議落職閒住,給事中陳啟新、沈迅復重劾之,改擬削籍。帝令戴罪圖功,事平再議。宇亮竟以此去位,而國觀代為首輔矣。已而定失事者五案,宇亮終免議。
1639年,崇禎帝下旨罷免了劉宇亮的首輔之職,準許其歸鄉閒居。於是,在他離開內閣後,薛國觀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六十二位內閣首輔。
薛國觀(1575年——1641年),字家相,號賓廷,陝西韓城(今陝西省韓城市)人。雖然沒有列入了奸臣傳,但他的確是一位被後世非常詬病的首輔大臣。
關於薛國觀早年的經歷,筆者翻閱了許多史料都沒有找到太多的記載。大致判斷,和我們所有的普通人一樣,他青年時期應該是太過平淡無奇了。
1619年,已經四十五歲的薛國觀才終於考中了進士,被授予萊州推官一職,開始從地方和基層做起。
之前,筆者在「大明首輔系列」中提到過,明朝的科舉考試體系非常複雜。通過一次一次的進階考試,才能成為進士,能走到這一步的絕對已經是鳳毛麟角。
但在取得進士身份後,還要再任庶吉士進行兩三年的學習。之後,還要接受朝廷的任前選拔考試,成績優異者,會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成績中等者,會被授予御史和言官之職;而成績下等者,就只能外放從基層做起,擔任縣令之類的幹部。
很顯然,薛國觀被外放地方任職,說明他的成績並不靠前,甚至還處於末流,所以只能從萊州的基層官做起。
當時,木匠皇帝朱由校登基不久,他在犒賞了東林黨人的擁立之功後,還縱容他們通過「移宮案」和「紅丸案」擊敗了浙黨等反對派。從此以後,朱皇帝開始一門心思投身於木工事業,所以朝政都交由魏忠賢去打理。
隨著魏忠賢的掌權,他的閹黨勢力也以光速一般增長,與東林黨形成了「二虎相爭」之勢。雙方都認識到,這將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因此都在暗中積極蓄力,摩拳擦掌。
天啟二年,東林黨中的激進派率先出招,楊漣領銜上疏彈劾魏忠賢的二十四條罪狀。可惜,由於東林黨內部尚未統一分歧,更因為明熹宗對魏忠賢的寵信,楊漣的這次彈劾以失敗告終。不過,倒是把魏忠賢本人驚出了一身冷汗,從此開始更加仇視東林黨。
經過閹黨內部的籌謀,他們終於開始絕地反擊,在彈劾東林黨排斥異己和結黨亂政的同時,還加上了「勾結熊廷弼以圖軍權」的罪名。據《明史·楊漣傳》記載:
大理丞徐大化劾漣、光鬥黨同伐異,招權納賄,命逮文言下獄鞠之。許顯純嚴鞠文言,使引漣納熊廷弼賄。文言至死不。顯純乃自為獄詞,坐漣贓二萬,遂逮漣。比下詔獄,顯純酷法拷訊,體無完膚。其年七月遂於夜中斃之,年五十四。
在魏忠賢閹黨的這一輪攻勢下,不僅將楊漣、熊廷弼等人折磨致死,就連整個東林黨也遭到嚴重的波及。從此,「倒閹勢力」幾乎偃旗息鼓,朝政事務皆由閹黨所控制,甚至於就連內閣也變成了「魏氏內閣」。
薛國觀在暗中分析局勢後,大膽進行了政治押寶,開始徹底倒向了魏忠賢的閹黨。為了邀功,他開始不斷上疏彈劾東林黨人,比如刑部尚書喬允升、兵部侍郎蕭近高、御史熊明遇等。不管這些人有沒有問題,先罵兩嗓子再說,反正明廷又不會因為「彈劾不實」而治罪。據《明史·薛國觀傳》記載:
國觀所劾御史遊士任、江都御史熊明遇、保定巡撫張鳳翔、兵部侍郎蕭近高、刑部尚書喬允升,皆東林也。
薛國觀的賣力表現和演出,自然引起了魏忠賢的關注,逐漸對他委以了重任。不久,薛國觀在閹黨的舉薦下調入北京,擔任戶部給事中。感念魏忠賢的提攜之恩,薛國觀表現得更加勇猛,簡直成為了撕咬東林黨的一條惡犬。
同年,因為母親的過世,薛國觀只得辭官歸鄉,依例進行丁憂守制。三年期滿後,薛國觀被朝廷重新起用,擔任了刑部給事中一職。在此期間,他除了一再吹捧閹黨和撕咬東林黨以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建樹和成就。
1627 年,隨著一代卓越的木匠朱由校過世,大明江山由信王朱由檢繼承,史稱崇禎皇帝。這哥倆對於朝政事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哥哥朱由校啥都不管,弟弟朱由檢啥都要管,可惜每每都管不好。
就以清除閹黨為例,崇禎即位後立即對魏忠賢的閹黨展開了徹底清算,但凡是閹黨成員或疑似閹黨成員,統統被問罪下獄,甚至還有的被處斬。可是,到了崇禎中晚期時,他為了制約東林黨,又開始有意扶持新的閹黨掌權。
當時,像薛國觀這樣正兒八經的閹黨成員,自然沒能逃脫和倖免。很快,南直隸御史袁耀然上疏彈劾薛國觀結交內侍、依附閹黨、擾亂朝政、挑起黨爭等。此疏,立即得到了東林黨人的集體附議和支持,嚇得薛國觀連連上疏自辯。
幸好,崇禎初登基時,薛國觀曾經奉命巡邊並整飭軍備,此事被崇禎帝褒獎過。要不然,面對這輪彈劾,他必定小命不保,因功而被從輕處罰後,薛國觀被罷官免職,準許歸鄉居住。據《明史·薛國觀傳》記載:
奉命祭北鎮醫無閭,還言關內外營伍虛耗、將吏侵克之弊,因薦大將滿桂才,帝褒以。然清議不容,旋以終養去。
1635年,隨著清理閹黨的工作告一段落,隨著東林黨的一家獨大,崇禎為了平衡朝局,逐漸起用一批舊臣。而首輔溫體仁深知薛國觀與東林黨的仇怨,所以趁著這股東風將他重新起用,擔任了左僉都御史。據《明史·薛國觀傳》記載:
溫體仁因其素仇東林,密薦於帝,遂超擢大用之。
當時,首輔溫體仁憑藉溜須拍馬和曲意逢迎而贏得了朱由檢的信任,成為崇禎一朝在職期間最久的一位首輔。於是,薛國觀開始有樣學樣,將溫體仁樹為了自己的「導師」和「偶像」。
在溫體仁的舉薦下,薛國觀升任了禮部左侍郎。同年,他就趕上崇禎再次擴充和更新內閣,被任命為東閣大學士,第一次被準許入閣參預機務。
溫體仁在刻薄寡恩的崇禎治下,已經當了五年的首輔。可惜,五年來他實在是乏善可陳,對內對外都無建樹,崇禎也越來越意識到這位首輔除了會拍馬屁,啥也不會幹,對他逐漸喪失了信任。
與此同時,東林黨人對溫體仁的彈劾就沒有消停過,頗為識時務的溫首輔決心見好就收,趕緊辭官回鄉。臨行前,溫體仁推薦繼承了自己「衣缽」的薛國觀接任內閣首輔。
雖然,崇禎沒有採納他的建議,但還是加封薛國觀為禮部尚書並加太子太保銜,成為了文淵閣大學士。張至發接任了溫體仁的首輔之職,僅僅一年時間就被罷職,之後的孔貞運和劉宇亮也相繼都光榮下崗。
1639年,在入閣三年後,薛國觀終於成為了大明王朝的內閣首輔。據《明史》記載:
先為首輔者,體仁最當帝意,居位久。及張至發、孔貞運、劉宇亮繼之,皆非帝意所屬,故旋罷去。國觀得志,一踵體仁所為,導帝以深刻,而才智彌不及,操守亦弗如。帝初頗信響之,久而覺其奸,遂及於禍。
成為首輔後,薛國觀一刻都沒過渡,立即開始貪贓枉法和徇私舞弊。為此,一大幫御史們開始紛紛上疏彈劾他,崇禎皇帝已經疲於更換首輔了,所以只想敲打敲打薛國觀讓他趕緊收手就算了。
可是,薛國觀居然還不領情,非說朝臣們貪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為了轉移矛盾,他還彈劾東廠和錦衣衛履職不嚴,約束不力。
崇禎那個氣啊,心說本打算敲打敲打你就行了,你非但不領情,還抵賴,還轉嫁矛盾,真是其心可誅。而且,二人談話時大太監王德化就在一旁伺候。據《明史·薛國觀傳》記載:
始帝燕見國觀,語及朝士貪婪。國觀對曰:「使廠衛得人,安敢如是。」東廠太監王德化在側,汗流沾背,於是專察其陰事。
這下,薛國觀算是捅馬蜂窩了,不僅得罪了崇禎,順帶連崇禎身邊的宦官也得罪了。此時,宦官的勢力雖說不如天啟朝那麼誇張,但崇禎為了平衡朝局和限制東林黨,越來越對身邊的宦官加以寵信。
可是,宦官集團還沒有開始真正發力呢,薛國觀就又惹事了。
依例,明朝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官員考核。行人司的一名官員吳昌時,他擔心自己難以通過考核而被降職,因此悄悄向首輔薛國觀行賄,希望能在考核中脫穎而出,調任吏部給事中一職。
薛國觀自然也沒客氣,很快就把錢收了。在他看來,此事so easy!
最後結果,吳昌時雖然通過了考核,也調任了他職,但卻極其不滿。因為!他只得到了一個禮部主事的職位,這個職位雖然品階不低,可卻是清湯寡水,毫無油水可撈。
關於這件事,薛國觀也有自己的「苦衷」,因為肥缺太少,而送禮的太多,實在難以兼顧。對此,薛國觀也安慰了吳昌時,說下次等機會吧,這次先委屈委屈。
而這個吳昌時也特別豪橫,你收了錢就得辦事,說好的吏部換成了禮部,自然不能答應。於是,這哥們開始四處上訪和告狀,刑部和大理寺不行,他索性去了東廠告狀,說首輔薛國觀貪贓枉法。
東廠每天都有許多人前來告狀,如果擱從前,沒人會在意此事。可現今不同了,薛國觀得罪了東廠大太監王德化,正愁沒有機會對薛國觀下手呢。
恰此時,因被薛國觀彈劾的中書周國興和楊餘洪在廷杖下斃命,其家人也在暗中搜集薛國觀受賄的證據,也報到了東廠。於是,東廠立即將這些事都奏報給了崇禎皇帝。據《明史·薛國觀傳》記載:
昌時大恨,以為賣己,與所善東廠理刑吳道正謀,發丁憂侍郎蔡奕琛行賄國觀事。帝聞之,益疑。
1640年,早已經看不慣薛國觀的崇禎帝,藉機斥責並罷免了他的首輔之職。但是,依然準許他養老。
而這個薛國觀也不知道是不是腦袋短路了,被朱皇帝罷免後還不夾著尾巴趕緊離京,等回到陝西老家後再嘚瑟。這位薛國觀薛大首輔,深怕別人不知道他貪贓受賄,在家光收拾行李和裝運家資就長達三個月的時間,足足排了十幾輛大車。
搞這麼大的動作,自然逃不過東廠的眼睛。於是,王德化又在崇禎面前惡告了一狀,算是最後的臨門一腳射門吧。
崇禎皇帝不僅很生氣,而且還很缺錢,關內的流民和關外的清軍早已耗盡了國庫。於是,崇禎下旨將薛國觀問罪,順便還把已經打包裝車的金銀財寶運去了前線充作軍餉,也算是薛國觀間接為抗清事業做出了一些貢獻吧。
1641年,在獄中已經關了一年的薛國觀還是難逃一死,被崇禎帝下旨自盡。據說,薛國觀入獄後非常坦然,他認為崇禎帝無非就是要抄沒他的家產罷了,根本不會嚴懲自己。據《明史·薛國觀傳》記載:
國觀自謂必不死。八月初八日夕,監刑者至門,猶鼾睡。及聞詔使皆緋衣,蹶然曰:「吾死矣!」。宣詔畢,頓首不能出聲,但言「吳昌時殺我」,乃就縊。
就這樣,薛國觀走完了自己倍受世人詬病的一生。雖然沒有被張廷玉列入了奸臣傳,但《明史》對他的評價實在不高:
國觀為人陰刻,不學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