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內閣首輔?
即明清兩朝的首席內閣大學士。在明代,首輔是對內閣大學士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稱,是與內閣"次輔"、"群輔"相對而言的概念,這種稱呼大致出現於明英宗天順年間。 嘉靖、隆慶與萬曆初年,首輔、次輔界限嚴格,首輔之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尤其是掌握票擬權,次輔不敢與之抗衡,代表人物有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
內閣首、次』輔並無明文規定,而是政治實踐的產物。 在明代內閣制形成初期及清代等不強調內閣大臣位次和職權差別的時代,則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內閣首輔"的概念。
什麼是垂釣農夫?
垂釣屬於一種戶外運動,目標是用漁具把魚從水裡釣上來,而且釣魚不限制性別與年齡,大人小孩子都喜歡。釣魚親近大自然,陶冶情操。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臨水一長嘯,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廬。浮生多變化,外事有盈虛。今來伴江叟,沙頭坐釣魚。《垂釣》白居易。
農夫是從事農業勞動的男子。
「衣帛當思織婦之勞,食粟當念農夫之苦。」歐陽詹 《唐天志》
「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斵削而為工匠。」《荀子·儒效》
垂釣農夫就是種地的老農民閒著蛋疼的時候去釣魚。
內閣首輔的一生
楊廷和
楊廷和年少成名,十二歲中舉人,十九歲中進士,授官翰林檢討,不輸三楊時期的楊士奇。明孝宗時為皇太子朱厚照(明武宗)講讀。
正德二年(1507年),拜東閣大學士,主持誅殺權宦劉瑾,後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
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首輔。武宗崩,楊廷和立武宗從弟朱厚熜(明世宗)繼位。在朱厚熜至京師前,總攬朝政。
晚年楊廷和屢次上書退休不準,嘉靖三年(1524年),故自離去,嘉靖怒,責備他批評因為言語的不同歸咎於君上,不符為臣之道,楊廷和時年65歲。楊廷和離開後,朱厚熜欲立孝宗為「皇伯考」。此時,楊廷和的兒子、翰林修撰楊慎率領眾大臣跪在左順門外哭爭此事,遭到杖責,貶往雲南。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歌詞即為楊慎所作。
嘉靖七年(1528年),重定議禮之罪,楊廷和為罪魁,削職為民。
嘉靖八年(1529年)六月二十一日(7月25日),楊廷和病故於新都,享年七十一歲,以平民禮下葬新都城西父親楊春墓旁。
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六月,楊廷和復官,朝廷賜祭四壇,追贈太保,諡號「文忠」。蔭封他的一個孫子為尚寶司丞。
楊廷和主導大禮儀事件,逼著嘉靖有爹不能認,有媽不能喊,能以平民身份入土為安,已是天大的寬容和恩澤了。
夏言
正德十二年(1517年),夏言登進士第,初授行人。任兵科給事中時以正直敢言聞名。明世宗繼位後,夏言疏陳武宗朝弊政,受世宗賞識。他為人強硬,能言善辯,因大禮議而受寵,夏言撰寫的奏章和清詞,常能迎合世宗在政事上的觀點和喜好,聖眷甚隆。嘉靖十八年(1539年)被擢為首輔,一時風頭無二。
夏言久居高位,生活奢侈,交遊廣泛,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六月,夏言因罪告老還鄉。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九月,世宗召回被貶的夏言,夏言一回來,就凌駕在嚴嵩之上,批示公文一概不徵求嚴嵩的意見,並大肆罷斥、放逐嚴嵩提拔任用的人。嚴嵩對他恨之入骨。夏言重回相位後,一心排除異己,被他罷官、治罪的多達十餘人,其中包括唐龍、王暐、王用賓、何鰲等,而處罰不盡公允。因此朝中的士大夫開始畏懼夏言。
嘉靖二十七年十月二日(1548年11月1日),夏言因支持收復河套,再遭嚴嵩誣陷,夏言在西市被斬首棄市,時年六十七歲。他的妻子蘇氏流放廣西,侄兒夏克承、侄孫夏朝慶都被削職為民。
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對夏言予以昭雪,復官吏部尚書,赦免他被流放的家人。
隆慶四年(1570年),經夏言家人上書申請,穆宗下詔盡復其故官,並賜祭葬,追諡「文愍」。
夏言一生志得意滿、聖眷優容,卻未得善終,落得個晚年悽涼。
嚴嵩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累遷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六十三歲時入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誣害夏言,再任內閣首輔,專擅國政近十五年之久。
晚年因事激怒嘉靖帝而失勢。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有山東道士藍道行以善於扶乩聞名於燕京,徐階將藍道行介紹給世宗,一日藍道行在扶乩時稱「今日有奸臣奏事」,剛好嚴嵩路過。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在徐階的運作下,嚴世蕃被判斬首,沒收嚴嵩家產,罷官還鄉,無家可歸。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月,嚴嵩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終年八十七歲。他死前寄食於墓舍,既無棺木下葬,又無親友弔唁。
嚴嵩書法造詣頗深,擅寫青詞。《明史》將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
嚴嵩一世榮光,最終害死了自己的兒子,空留書法和惡名於後世,作為一個父親,可嘆可悲。
徐階
嘉靖二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因擅寫青詞為嘉靖帝所寵信。和嚴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謹慎以待;又善於迎合聖意,故能久居高位。
嘉靖四十一年,嘉靖與嚴嵩父子怨隙已深,徐階見時機成熟,命御史鄒應龍參劾,最終扳倒嚴嵩父子。隨後,徐階取代嚴嵩成為首輔。累官至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穆宗行為荒誕不經,徐階晚年久勸無效,於是上疏請求退休。穆宗大喜,獲準。
徐階退休回鄉後,放任子弟、家丁橫行鄉裡為非作歹,強買強佔田產多達二十四萬餘畝,致使狀書堆積如山。應天巡撫海瑞、兵憲蔡國熙秉公辦案,懲治了他的家人。徐階用三萬兩黃金賄賂給事戴鳳翔,又通過張居正命令給事中陳三謨罷免了海瑞和蔡國熙,此案不了了之。
萬曆十年(1583年),徐階80歲高齡,皇帝專程派人前去慰問,並賜璽書、金幣。第二年,徐階病死。贈太師,諡文貞。
徐階過完了他有驚無險的一生,不過險些害慘了他的子孫,他也是點背,遇見海瑞這樣的大清官。
張居正
張居正5歲識字,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1567年(隆慶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萬曆皇帝登基,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朱翊鈞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裡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太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病逝,神宗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諡「文忠」。
張居正逝世後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張居正生前所薦,他的下臺,表明了張居正的失寵。言官也把矛頭指向張居正。神宗於是下令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
張居正險遭開棺鞭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後萬曆在輿論的壓力下中止迫害。張居正在世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
天啟二年(1622年),天啟皇帝為張居正復官復蔭。
長子張敬修,受父牽連遭嚴刑拷打,自盡而亡。崇禎年平冤,其孫蒙蔭,被皇帝任命為中書舍人。
二子張嗣修因父罪發配邊疆再無音信。
三子張懋修曾中狀元,自殺未果,與哥哥張嗣修一道發配,崇禎十三年官復原職。
四子張簡修原為錦衣衛指揮使後削職為民。
五子張允修被迫逃難,崇禎帝平反之後,張允修定軍江陵,最後在農民起義軍逼迫下自盡。六子張靜修在李幼滋的幫助下逃至應城,娶李家女為妻,淪為垂釣農夫。
張居正成就最大,結局也最慘。
這些大人物的一生,讀來不禁讓人唏噓,從給朝廷做出的貢獻來說,毫無疑問,他們的人生更有意義,不管他們是真的想造福黎民百姓,還是想功成名就高官厚祿。
因為他們位於明朝的權力核心,一生跌宕起伏,生活上也必然極盡享受,對於不喜歡平淡生活、重視體驗的朋友來說,這一輩子是非常值得。
從個人的晚年和蔭蔽子孫兩個方面來說,這些首輔們又都是不幸的。一般人應該都是看重有一個太平晚年的,中國有一句老話:老了有福才叫真的有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都是人,我想西方的老人也是這麼想的吧,誰希望晚年忍飢挨餓、露宿街頭呢?
作為垂釣之農夫,雖不能保證自己的子孫一生無事,但基本可以保證,子孫們不會因為自己的錯誤遭受發配、殺頭的厄運。
如果是你,在內閣首輔和垂釣農夫之間,你又會如何選擇呢?人活著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