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唯一「三元及第」首輔,先遇王振,再鬥汪直,最終憤而辭官歸鄉

2021-01-09 騰訊網

明朝內閣首輔中,狀元出身的並不少,比如胡廣、曹鼐、彭時等人,但「三元及第」的卻唯有商輅一人而已。然而,作為朱祁鈺與朱祁鎮兩兄弟鬧劇的經歷者,「三元及第」的光環並沒有給他帶來太多的便利,縱觀他一生,雖然不至於用「命途多舛」來形容,但也絕對算的是一路坎坷。

▲商輅歷史畫像

商輅,弘載,號素庵,是今浙江淳安縣人,生於永樂十二年;宣德十年,參加鄉試位列第一;蟄伏十年後,正統十年參加科舉,一舉拿到會試、殿試第一名的成績,除了被朱棣剝奪狀元資格的黃觀外,他是明朝唯一取得如此成就的讀書人。

隨即,商輅被賜為翰林院修撰,正式進入仕途。更為神奇的是,根據《明史·列傳第六十四》記載,商輅因「丰姿瑰偉」,被朱祁鎮親自挑選為展書官,由此可見,古代也是一個看臉的時代。

▲朱祁鎮影視劇照

雖然商輅有「三元及第」的光環,但朝廷也有專權擅政的宦官王振,因此商輅雖憑藉才能及長相,從同批讀書人中脫穎而出,但也只是比同時入仕的這批人出眾而已。四年後,「土木堡之變」爆發,朱祁鎮被俘,包括內閣首輔曹鼐在內的50餘名大臣被殺,明朝迎來建國以來最大的動蕩。

於此動蕩之際,朱祁鈺被擁立為皇上,原本的內閣也需要補充,於是在陳循、高谷等人的推薦下,商輅得以進入內閣,正式進入了明朝的權力核心。從入仕到入閣花了四年有餘的時間,算不得慢,但相比於入仕第二年就進入內閣的彭時來講,也算不得快,還是那句話,比同時入仕的這批人出眾而已。

▲宦官王振影視劇照

進入內閣後,商輅表現的中規中矩,史書上並沒有留下他過多驚豔的記載,想想也是,就連首輔陳循尚且被于謙的光芒所遮蓋,商輅也就只能是混個任職資歷。

當然,主要的事情也都有他的身影,比如說前往居庸關迎接朱祁鎮、諫言清算被豪強侵佔的土地、請求集中安置流民、參與編撰《寰宇通志》等等,但是這些工作都不是商輅所主導,自然也算不得他的輔政功績。不過,在此期間,商輅的進步之路也沒有停止,於景泰三年晉升為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學士,四年後又兼任太常卿一職。

▲商輅漫畫

在明朝,內閣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誰先進入內閣誰就是老大,所以想要晉升內閣首輔,就只能等前面的人離開內閣,這個離開可以是自然離職,也可以後面人的彈劾,總之前面的不走,後面的就只能等。商輅想要再進一步,也必然要經過這個環節,事實上,景泰八年之前,他一直在這個軌道上緩慢前進。

不過正統八年的「奪門之變」打斷了這一成長過程。商輅雖然擬好了請求復立朱見深為太子的奏摺,但尚未提呈皇帝,「奪門之變」就已經發生。朱祁鎮復位後,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慫恿下,對景泰年間舊臣展開了清洗,于謙、陳循、商輅等人均在此之列,商輅被貶為平民,而且終天順一 朝,再無啟用。

▲商輅與于謙被捕場景漫畫

成化三年,明憲宗朱見深重新啟用商輅,並逐步升其為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太子少保,期間商輅曾經遭遇過給事中董旻、御史胡深及林誠的彈劾,憤而辭職,但朱見深以嚴懲彈劾者為由拒絕了商輅的辭呈,不過商輅又轉過來替他們說好話,算得上是圓滿解決了此事。

此後,商輅在擁立朱佑樘為太子、厚葬朱佑樘生母紀式、恢復朱祁鈺帝號、整頓守邊軍隊等方面多有諫言,得到了朱見深的認可,為此還特意下旨嘉獎鼓勵他,在這期間他也成功加冕內閣首輔一職。

▲朱見深影視劇照

商輅逐步位極人臣,宦官汪直借勢萬貴妃,也是迅速崛起。面對汪直的專權擅政行為,商輅率領百官向朱見深陳述汪直各類罪行十一條,商輅更是直言「

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其職,商賈不安於途,庶民不安於業,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

」,這句話成功激怒朱見深,後者直接反問「

用一內豎,何遽危天下

」,君臣二人走向決裂。商輅憤而請辭,朱見深命用驛車送他回去。

十年後,商輅於家中去世,享年73歲。朱見深為其輟朝一日,追贈特進榮祿大夫、太傅,賜諡號「文毅」。

▲商輅紀念館中雕塑

結束語:商輅頂著「三元及第」的光環入仕,卻恰好碰上為了第一個宦官專政時代,此後經歷的「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均是宦官專政的後遺症;在內閣奮鬥近二十年,又碰上為了另一個宦官汪直,並最終為此結束自己的為官生涯,始於宦官、終於宦官,也算是另一種循環吧。

史料來源:《明史·列傳第六十四》

聲明:文中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明朝三元及第有哪些人?其中一人被公認,另兩人爭議極大
    明朝是一個非常重視科舉考試的朝代,絕大部分人想要做官都必須參加科舉考試,想要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非常不容易,進士及第更是一個人走向人生巔峰的時候,而想要在鄉試、會試、廷試中取得三元及第好成績,則更是舉世矚目。不過儘管這樣困難,依舊有人做好,光是明朝都不僅僅出現一個這樣的人。
  • 一代專權宦官汪直如何單挑整個大明朝堂?鬥倒了高居內閣首輔的一代...
    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時,京城流傳著妖狐夜出殺人的謠言,致使朝野上下、民間街坊人心惶惶。正在這個時候,皇宮之中又出現妖道李子龍勾結內宮,潛入皇宮,圖謀不軌,明憲宗朱見深深感厭惡。於是,他授命自己寵信的太監汪直,建立了明朝頭號特務組織西廠。
  • 王錫爵是明朝歷史上脾氣比名氣大的內閣首輔
    在「國本之爭」中,首輔申時行實在無力再繼續周旋於萬曆皇帝和朝臣之間,只得主動請辭。被萬曆皇帝批准後,他高高興興的收拾行李回家養老去了。而王錫爵恰逢其母病重,便以此為由請假歸鄉侍奉老母。之後,徹底請辭離開了內閣。
  • 明朝專權宦官汪直,明明深受明憲宗朱見深的寵幸,為何突然失寵?
    就去了兩年時間,期間朝廷群臣紛紛彈劾汪直,最終導致明憲宗動了放棄汪直之心。成化十九年(1483年),明憲宗下旨將汪直調到南京,此舉看起來是平級調動,實際上是收了汪直的大權,把他打發到南京,以後不再重用。
  • 明朝歷史上最會和稀泥的內閣首輔申時行
    他是嘉靖四十一年的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禮部右侍郎、東閣大學士、中極殿大學士,最終官至內閣首輔。1535年,申時行出生在南直隸的一個富戶家庭,因其祖父自小就過繼給了徐姓的外戚家,故而申時行幼年時曾姓徐,之後才最終認祖歸宗恢復了自己的姓。
  • 明朝276年十大優秀內閣首輔
    最初的內閣,內閣成員之間沒有太大差別,而後,隨著內閣體系的發展成熟,內閣首輔權力也越來越大,漸漸與內閣其它成員拉開了差距,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一把手具有絕對的權威。甚至於在皇權黯淡的時間裡,內閣首輔成為了國家實際的掌舵者,譬如高拱、張居正等。
  • 史上奇怪的組合,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看明朝內閣那些
    內閣成員萬安我們先來看這個內閣頭號人物萬安,他為什麼能當上內閣首輔呢,不是靠他的才華,全靠他的小聰明。這個萬安很滑頭,也很會巴結人,善於和皇帝身邊的人搞好關係。朱見深的童年不幸福,有一個宮女一直陪伴著他。後來朱見深當上皇帝後,便將這個宮女封為了貴妃。這個宮女也姓萬,很受皇帝的寵愛,因為同姓,萬安就想盡辦法巴結萬貴妃。萬貴妃是宮女出身,沒有什麼靠山。
  • 《成化十四年》劇情背後——太監汪直是如何發家的
    最近又一部明朝大劇《成化十四年》正在熱播。該劇改編自夢溪石同名小說,講述了大明成化十四年,六品推官唐泛和錦衣衛總旗隋州兩人聯手屢破奇案並粉碎幕後陰謀,還百姓太平的故事。成化是明朝皇帝朱見深的年號,劇中有一個重要角色——汪直,本文把汪直發家的故事分享給朋友們。
  • 崇禎時期的內閣首輔薛國觀幾乎就被《明史》列入了奸臣傳
    1639年,崇禎帝下旨罷免了劉宇亮的首輔之職,準許其歸鄉閒居。於是,在他離開內閣後,薛國觀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六十二位內閣首輔。薛國觀(1575年——1641年),字家相,號賓廷,陝西韓城(今陝西省韓城市)人。
  • 他名列明朝四大權宦,年僅二十歲就睥睨天下,成唯一善終之人
    汪直其人雨化田是西廠的廠公,明朝歷史上,西廠存在的時間不長,前後也只有兩個廠公,分別是汪直和谷大用。然後參考雨化田公公和貴妃那種曖昧的關係,我們能斷定,他的原型就是汪直。說到汪直,也是個命運悲慘的小哥。
  • 《明朝那些事》:明朝第一大太監王振揮刀自宮,就是因為這四個字
    《明朝那些事兒》:明宣宗朱瞻基帶來了盛世,也為明朝埋下了禍根由於朱瞻基不想被大臣憋出內傷,就把太監扶了上來王振本來就是教書的,單這個條件對他來說根本不是問題。可惜這個招聘還有個要求,應聘者必須先「淨身」,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必須是太監。王振看完覺得機會來了,如果能夠通過自殘達到權力的巔峰,王振也覺得值了。
  • 深受寵幸的汪直突然被明憲宗朱見深貶職,明朝一場戰場大敗突如其來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就曾下令嚴禁宦官幹政,可惜明朝後代的皇帝卻不這麼認為。自明成祖朱棣時起,明朝就陸陸續續任用宦官,使宦官勢力不斷強大,甚至一度威脅到明朝的統治。 汪直 明朝成化年間的專權宦官汪直雖在歷史上背負罵名,但他在短短幾年權傾天下的時間裡,卻做了很多讓人驚奇的事情。
  • 徐溥是明朝歷史上繼三楊、彭時和商輅之後的又一位賢能首輔
    明孝宗朱祐樘在趕走劉吉後,終於將自己心儀已久的徐溥任命為首輔大臣,至此他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十七位內閣首輔。徐溥(1428年——1499年),字時用,號謙齋,南直隸宜興縣洑溪(今江蘇省宜興溪隱村)人,他是明朝歷史上繼「三楊」、彭時和商輅之後,又一位被世人所敬重的賢能首輔。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是如何崛起的?誰的權力更大?
    明朝司禮監是十二監之首,下設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司禮監的崛起,源自於明朝特有的票擬和批紅制度,所謂秉筆太監主要負責代替皇帝行使批紅,而掌印太監則負責「批紅」後的審核蓋印。從權力來講,掌印太監的權利要大於秉筆太監。
  • 明朝中期的戰場雙子星組合,名將與太監,明明戰功顯赫卻被治罪
    明朝成化年間,明朝在軍事上早已沒有明初的強盛和銳氣。面對外敵,明朝採取了保守的防守戰略,使得這時期在軍事上沒有太大的建樹,也常常被後人忽略。成化中後期,我國西北東北邊境之上,活躍著一對雙子星將領,他們在戰場之上痛擊來犯之敵,為保衛明朝的邊境和平做出了貢獻。他們是一代名將王越和一代專權宦官汪直。
  • 明朝西廠鼻祖汪直,只要你敢不尊重我,我就要待見你
    但在明朝中期的時候,明朝對於皇權的控制出現了危機,後來的明朝皇帝沒有朱元璋那樣文治武功,更多的是無能的皇帝,這就給了那些宦官掌權的機會。這種情況下,明朝為了穩固自己的皇權,便設立了特務機構,由皇帝身邊的太監所掌控,於是西廠便悄然興起。談起西廠就不得不提起西廠的第一任廠公——汪直。他的名氣雖然沒有魏忠賢那樣被我們世人所熟知,但在當時的明朝,汪直名聲顯赫,朝中大臣無一不禮讓他三分。
  • 汪直是明臣四大太監之一,但是他又是一個異類
    在明朝的歷史中有四個權傾朝野的大太監,他們是王振、劉瑾,汪直和魏忠賢。 這幾個太監無一不是權勢燻天,以至於許多人都說:「只知道有他們,而不知道有天子。"
  • 此人是宋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的超級學霸,娶了兩次宰相之女當老婆
    此人是宋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的超級學霸,娶了兩次宰相之女當老婆 我們知道,科舉制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發明」,科舉誕生後意味著帝國在最大限度上開放門戶,門第身份變得不再重要,因此大受庶族地主知識分子的歡迎。同時,它也意味著讀書人有了自我推薦的可能性,因此也有學者將科舉稱為「自舉」。
  • 明朝大海盜汪直:真正的「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預言清末百年國恥
    海禁政策對海盜倭寇造成了一定的打擊,但這種政策更大程度上,將明朝官方和民間力量,都統一禁絕在了海洋之外,西太平洋和東南亞一帶海域,直接成了海盜倭寇的自由天堂,期間,催生了不少大佬級海盜。嘉靖一十九年,王銓和同鄉徐惟學與福建漳州人葉宗滿、謝和、方武一同赴廣東進行海外貿易,因為當時明朝已經開始實行海禁政策,怕連累家人,所以王銓就改名為汪直。然後一行人就偷偷的出海東渡日本。同年,他們抵達了日本的五島群島中的福江島,受到當地人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