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是如何崛起的?誰的權力更大?

2020-12-19 香茗史館

明朝司禮監是十二監之首,下設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司禮監的崛起,源自於明朝特有的票擬和批紅制度,所謂秉筆太監主要負責代替皇帝行使批紅,而掌印太監則負責「批紅」後的審核蓋印。從權力來講,掌印太監的權利要大於秉筆太監。

司禮監太監的崛起,源於明朝特有的票擬和批紅制度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將中書省職權歸於六部,六部則直接向皇帝負責。如此雖然皇權得到高度集中,但皇帝的工作量卻驟然加大,為了應對繁雜的政務,內閣制度應運而生。

內閣制度下,皇帝牢牢掌握著決策權,內閣則擁有議政權,六部則掌握著行政權。凡是朝廷的重要事務,均先由內閣擬定幾條意見,以筆墨寫於票籤上,然後呈送皇帝批准,這個過程便被稱為票擬。皇帝則只需根據內閣提供的意見,進行最終的決策便可,如此便大大降低的皇帝的工作量,而最後拍板的仍然是皇帝的「硃批」。

明太祖朱元璋在汲取了前朝教訓之後,為了防止宦官幹政,曾下令不許宦官識字。然而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期,他為了使宦官幫助自己處理文件,並成為皇帝和內閣之間交流的橋梁,於宣德元年(1426年)在宮內設立「內書堂」,教授小太監入堂讀書接受教育。

這一改變,使得許多宦官能夠粗通文墨,有的甚至學有所成,甚至能夠達到學識通曉古今,擬旨援筆立就。後來,朱瞻基又設立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協助自己處理公務,其中秉筆太監負責代替皇帝行「批紅」之權,而掌印太監則負責最終的審核蓋印。

從司禮監職權來講,掌印太監的權力要大於秉筆太監

司禮監始設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最初的職權是掌管宮廷禮儀,之後又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對宦官機構進行調整,司禮監的職權又變為了掌管婚喪祭禮儀、賞賜筆墨書畫、督導光祿司供應皇宮筵宴等事務。票擬、批紅制度出現之後,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應運而生。

雖然票擬、批紅制度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但事實證明批閱大量奏章是一個人難以辦到的,尤其是長此以往,對皇帝來說乃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因此,從明中期開始,皇帝便經常將一些不太重要的奏摺交給宦官來代批,而經過內書堂訓練的宦官也就此開始成為皇帝重要的幫手,這使得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獲得了一定決策權,開始迅速崛起。

從本職工作來講,司禮監秉筆太監主要負責代替皇帝批紅,而司禮監掌印太監則負責最後的審核蓋章,如果認為秉筆太監的意見不對,掌印太監還有權將奏摺打回去重批。由此可見,掌印太監對秉筆太監其實有一定限制。

此外,隨著司禮監權力的擴大,他們逐漸將宦官各衙門的權力全部集中在了自己手中,凡鎮守太監的吊牌,同三法司錄囚,提督京營、東廠、西廠等大權皆歸屬司禮太監。而在組織形式上,司禮監已形成為一個以掌印、秉筆太監為首腦的和內閣部院相對應的龐大的官僚機構。

正如《明史》所載,「凡內官司禮監掌印,權如外廷元輔;掌東廠,權如總憲。秉筆、隨堂視眾輔。各設私臣掌家、掌班、司房等員。提督西廠,不常設,惟汪直、谷大用置之。劉瑾又設西內廠。尋俱罷革。提督京營,提督太監,坐營太監,監槍、掌司、僉書俱無定員。」

從實際權力來講,司禮監已經相當於在內廷形成了一個以掌印太監、秉筆太監為首的另外一個內閣,其中掌印太監實際已成為與內閣首輔對柄機要的「內相」,而秉筆太監可權視次輔。

至於明朝歷史上都有哪些太監擔任過這兩個職位,實在無從統計,查了下《國朝獻徵錄》,大約有以下這些人:覃昌、王振、曹吉祥、麥福、劉瑾、張永、黃錦、張宏、蕭敬、馮寶、魏忠賢、王承恩等人。

相關焦點

  • 不要被電視劇騙了,歷史上太監並非都是太監,宦官也全不等於太監
    大多數人認知裡古代伺候皇帝和嬪妃的不是宮女就是太監,宮裡的「無根」之人都稱之為太監,無論是按照常識來講,還是看古代宮廷劇,都是這樣的。其實這樣理解有些偏差,不要被電視劇給騙了,在古代「太監」並非都是太監,從本質上講宦官也不一定等於太監宦官本是古代專供皇帝及其皇室家族差使的人員。最早的宦官出現在先秦和西漢時期,那個時候的宦官並非全部為」無根之人」。
  • 大明風華: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真正意義上的守成之君
    英明神武的明成祖在位的二十幾年,積極對外開疆拓土,明成祖絲毫不亞於清朝的康熙帝和乾隆帝,明朝東北邊疆廣袤的土地,都被劃入了帝國版圖。明朝設立了遼東都司和奴兒幹都司管理今天的東北和外東北大片土地,但是東北的民族構成是漢人比較少,明朝不能夠在東北設置像內地一樣的省級行政單位。
  • 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厲害的太監?是皇帝太昏庸,還是太無能?
    那麼,宦官是如何突破朱元璋的戒律,成長為大明政治生態中,最重要的一派勢力的呢? 1.朱棣首開任用宦官先例 朱元璋制定了內臣不得幹政的鐵律,到他的兒子朱棣手上,就被砸成爛鐵。在靖難之役中,不少太監立下大功,所以,朱棣即位後開了太監幹政的先河。最著名的就是三寶太監鄭和,他作為大明使臣,六下西洋。
  • 作為埋葬明朝皇帝的十三陵,為什麼會有一座明朝太監的陵墓呢?
    話說,明朝是宦官之患最嚴重的朝代之一,出現了王振、劉瑾這樣禍國殃民的權閹,但壞太監有,好太監其實也不少。作為埋葬明朝皇帝的十三陵,為什麼會有一座太監的陵墓,這座墓埋葬的是明朝哪個太監呢?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埋葬著自成祖遷都北京以來的十三位明朝皇帝(明代宗除外)。
  • 明朝第一太監,極品太監魏忠賢
    一個特殊的朝代,一位特別的皇帝,一段荒唐的姻緣,造就了明朝第一大太監魏忠賢。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濫殺忠臣,結黨營私,他是如何爬上權利的巔峰,一個太監如何靠女人上位,他最後又有怎樣的結局?一說到太監這倆字,咱們大多數人心裡頭對這太監沒啥好印象,因為有太多的影視作品裡邊,反映出那太監都不是好東西,權傾朝野、殘害忠良,背地裡什麼壞事都幹。那麼我們說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太監掌權時期有過不少,往往是太監和這個外戚之間政權的爭奪,是中國封建歷史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在諸多的太監為禍朝綱過程當中,哪個太監是最大的禍害呢?
  • 歷史上被黑化的明朝太監
    明朝太監現在一提起明朝太監,像魏忠賢、劉瑾等,電視劇和小說裡無不是將其描述為大奸大惡之人。朱元璋登基做皇帝不久,就遇到了每一個皇帝都會遇到的問題,皇帝依靠官僚治理天下,如何確保官僚不徇私枉法呢?靠誰來監督官僚呢?皇帝如何不被官僚們給蒙蔽了呢?明朝建立後,為了監督檢舉官員的違法行為,也仿效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制度,設立監察御史,類似於今天的紀委機關。
  • 古代宮廷「對食」,女多男少的背景下,宮女和太監如何做夫妻?
    而宮女太監們只能待在皇宮這個「辦公室」,選擇面很小。禮記有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宮女們到了豆蔻年華,想有個噓寒問暖的戀人很正常。但宮裡唯一的男子就是皇帝,僧多粥少,搶不過來,只好退而求其次,有的找宮女,有的找太監。太監雖然生理不行了,但心理扭曲之下反而更為渴望「娶妻生子」。
  • 在關於太監的問題上,清朝是如何做得,以至於沒有宦官專權發生?
    皇帝和太監的感情,可能比和后妃近得多。深宮特殊的環境決定了皇帝和太監在一起的時間最多,有的皇帝從小就是太監帶大的,等他當皇帝了,感情上自然會信賴、重用這些太監。比如在明朝萬曆年間,河北肅寧有個姓李的男子,連自己的女兒都養不活。實在沒有辦法,在二十多歲的時候自宮,然後到北京去當太監。他投靠了一個叫魏朝的太監。
  • 明朝內閣是皇權集權的巔峰,為何卻成為宦官的專權工具?
    明朝是歷代封建皇權制度最為完善的朝代,它將皇帝的集權達到了頂峰,明朝廢黜了相權,沒有了與帝王分權的丞相制度,不過因此又產生了內閣、宦官以及皇權這三種權力。明朝最初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
  •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為何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諸如秦朝的趙高、東漢禍國殃民的十常侍、唐朝中後期的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權勢滔天無惡不作等。 要說太監權勢達到最巔峰的朝代,自然是唐朝和明朝。但不同的是,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而明朝太監雖然權勢滔天,諸如出現了「立皇帝」劉瑾和九千歲魏忠賢這種太監,依舊是皇帝想收拾了只需要一句話的事情。
  • 明朝的錦衣衛、東廠、西廠、內廠到底誰的實力最強?
    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後,為了加強皇帝手中的權力,牢牢的掌控帝國的走勢,創立了特務機構。這些機構為大明的延續或多或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每個特務機構都有自己的輝煌時期,到底哪個實力最強,且看我慢慢分析。
  • 明朝皇帝為什麼喜歡使用太監
    朱元璋創立明朝後,有感於歷朝歷代相權和皇權之間的權力之爭,在胡惟庸案後,廢除了中書省,改設立六部,六部主官直接對皇帝負責,並且立下祖訓,後世子孫不得再設立丞相。胡惟庸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徹底地廢除了丞相制。
  • 太監中的聖人:一生秉持八字原則 死後百官素衣弔唁 皇帝親自題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太監都是陰險狡詐的小人。歷史上的確出現了很多臭名昭著的太監,但是也出現了很多清正廉潔的太監,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太監可謂是古代口碑最好的太監,堪稱太監中的聖人。此人名叫陳矩,《明史·宦官傳序》中指出:明代宦官,間有賢者,如懷恩、李芳、陳矩輩。
  • 明朝四大特務組織東廠、西廠、錦衣衛、六扇門,誰最豪橫?
    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幾個特務組織成立的時間和職能。一、錦衣衛。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設立的,整個明朝一直存在。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係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東廠和錦衣衛的關係,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明代幾個臭名昭著的大太監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都曾統領東廠。
  • 明朝四大神秘組織: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六扇門
    負責行刑的就是錦衣衛校尉,監刑的是司禮監太監。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認為錦衣衛有濫用職權,依勢作寵之態,下令將錦衣衛廢除。明成祖朱棣在位時,錦衣衛又得以恢復,並由北鎮撫司專門處理詔獄。明武宗正德時期,東廠勢力漸起,錦衣衛逐漸勢弱,錦衣衛不得不依附於東廠。明世宗嘉靖時期,陸炳執掌衛政,錦衣衛權力達到頂峰。有明一代,錦衣衛一直存在,歷史長達290年。
  • 弼馬溫、天蓬元帥和捲簾大將三個職位對比,哪一個職位最高?
    最主要的問題是捲簾大將,他和天蓬元帥、弼馬溫之間到底誰大誰小?捲簾大將又到底是幹什麼的?難道真的就是給玉皇大帝卷門帘的「下人」嗎?天蓬元帥到底是什麼級別關於天蓬元帥的職權範圍,無論是小說《西遊記》還是後來改編的影視作品都是明確的,他掌握著「天河水軍」。
  • 古代歷史的權力遊戲:皇帝與太監之歌
    前言:要說什麼最吸引人,那非權力不可了,有了權力啥都有了,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被捲入權力的漩渦,奏響一曲又一曲是非曲直的權力之歌,今兒個小編給各位讀者,講一講:皇帝與太監的權力之歌。(指鹿為馬)為了吸取前朝教訓,漢朝皇帝始終不讓太監接觸權力,然而自權臣霍光之後,外戚勢力不斷壯大,嚴重時能影響皇帝的廢立。為了打擊外戚集團,漢和帝密謀宦官鄭眾誅殺竇氏一族,太監被打壓兩百多年之後再度雄起。
  • 明朝的四大特務機構,誰最厲害?錦衣衛、東廠、西廠,還有?
    所以,無論是因為明皇室出身的特殊性,還是朱棣謀奪皇位的原因,明朝的帝王們對於皇權的維護有一種天然的警惕性。出於種種原因,這一時期,錦衣衛「緝拿搜捕」的職能被無限擴大。 而手握大權的錦衣衛們,更肆無忌憚地倚仗手中的權力製造事端,剷除異己,以實現自己平步青雲的野心。譬如,明成祖時期的紀綱,明武宗時期的錢寧等。
  • 《明朝那些事》:明朝第一大太監王振揮刀自宮,就是因為這四個字
    《明朝那些事兒》:明宣宗朱瞻基帶來了盛世,也為明朝埋下了禍根由於朱瞻基不想被大臣憋出內傷,就把太監扶了上來王振又是誰?下面說下這位差點毀掉大明王朝的人,第一個成為專權的,太監。說起這個人,他可真是位奇葩的人。他是第一個揮刀自宮的人,我知道一個自願揮刀自宮的人是朱元璋身邊的一個太監,雲奇。他自宮是因為想一直留在朱元璋的身邊,真真正正忠於朱元璋。
  • 名聲最好太監:不貪汙受賄只做清官,死後百官穿素衣為他送葬
    名聲最好太監:不貪汙受賄只做清官,死後百官穿素衣為他送葬! 提起太監,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清末第一大太監李蓮英貪贓枉法,或者明末的九千歲魏忠賢禍亂宮廷,或許還有讓人聞風喪膽的東廠。但實際上也有一些太監卻值得大家讚揚,比如說鄭和,他可是開啟了古代史上第一次橫渡西洋的歷史,讓明朝的國威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