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了兩年時間,期間朝廷群臣紛紛彈劾汪直,最終導致明憲宗動了放棄汪直之心。成化十九年(1483年),明憲宗下旨將汪直調到南京,此舉看起來是平級調動,實際上是收了汪直的大權,把他打發到南京,以後不再重用。
汪直
對於這個明憲宗曾經十分寵幸的太監,明憲宗為何會放棄呢?其原因有幾個:
1.西廠的建立使汪直樹敵太多。
成化年間,東廠和錦衣衛頹廢無能,使之無法行使其監察百官的職能,朝廷官員樂於看到這種情況。西廠建立後,曾一度取代錦衣衛和東廠,監察百官,引起朝廷群臣的警惕。西廠建立後,汪直先後偵破覃力朋、楊曄等大案,更是突破朝廷群臣的底線。
西廠的壯大,也引起東廠和錦衣衛的不滿。東廠廠公尚銘視汪直為仇人,只是汪直深得明憲宗信任,尚銘一時鬥不過汪直。還有汪直的年紀太小,卻居於高位,凌駕於眾人之上,難免也會遭到妒忌。成化十九年,汪直被貶到南京時,估計年紀也約20歲出頭。
朱見深
可以看出,在朝野內外,到處都有汪直的敵人。
2.汪直長期在外,使明憲宗對他的恩寵減少
汪直自成化十五年開始在外監軍生涯,尤其是在成化十七年(1481年)到成化十九年(1483年)這2年多一直都在大同。不在明憲宗身邊的時間長了,感情自然也就淡了下來,明憲宗對汪直的依賴也大為降低。
陳鉞
3.明憲宗後期怠政
明憲宗剛繼位時,也是銳意正濃、積極進取,才會支持汪直建立西廠,以改善明朝的刑偵系統,並對朝廷群臣進行約束。在朝廷中,明憲宗也重用彭時、商輅等名臣,使得朝廷政治清明。但到了成化十七年(1481年)時,明憲宗已經當了十幾年的皇帝,銳意早就沒有了,對國家大事早已厭煩,而且還長時間不理朝政。
汪直自建立西廠以來,一直飽受朝廷群臣的彈劾,早期明憲宗對他恩寵,自然不會理會。當明憲宗開始怠政,且對汪直的恩寵下降之時,那些與汪直有仇的官員再去彈劾汪直,明憲宗就會有所動搖。
汪直
成化十七年(1481年)七月時,汪直總督軍務直赴大同,本來取得勝利之後,汪直應該回京復命。此時,明憲宗卻任命汪直為鎮守太監,留守大同,其實這是對汪直的疏遠。看到這個信號後,妖道李孜省、東廠廠公尚銘和內閣首輔萬安開始在明憲宗面前彈劾汪直。李孜省是道士,明憲宗好方術,對李孜省很信任。對於李孜省來講,汪直會和他在明憲宗面前爭寵,他自然視汪直為仇人。尚銘因東廠被西廠壓制,早就對汪直不滿,也彈劾汪直。萬安則是文臣的代表,對汪直恨之入骨。加上朝廷群臣一直以來都請求撤除西廠,明憲宗最終做出放棄汪直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