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沒有軍餉打仗,為何還如期給諸侯王們發工資?分不清主次矛盾

2020-12-18 歷史鑑賞者

唐宋搞郡縣制,元朝革新以後,搞起了行省制度。按照這個發展趨勢,那麼到了明朝至少也得是個郡縣制度吧?可是朱元璋不愧是開歷史倒車的老司機,一把倒車,直接將王朝幹到了分封制。

上次搞分封制的,還是李世民。李世民捨不得孩子,所以大肆分封,不過後來被手底下的諫官們給罵得放棄了。此後再也沒人去談這件事,結果朱元璋表示,我也捨不得我的娃。

於是乎,朱元璋的二十幾個兒子,清一色都被他給封了王爵,而且是實實在在有封地的親王。這幫諸侯王在地方上擁有財權、政權以及兵權,完全就是地方的土皇帝。

朱元璋笑咧咧地表示很滿意,於是安心地走了,把這麼個爛攤子交給了他孫子朱允炆。朱允炆想罵娘,但是又不敢,畢竟這些王爺都是爺爺親自封的。於是朱允炆就打算削藩,可惜削藩不成,朱允炆反倒是被朱棣給拱下臺了。那麼朱棣以後的諸侯王,是怎麼過日子的呢?

一、朱棣可不想有人學他,所以對諸侯王的權限作出了限制。

朱允炆打算削藩,朱棣一頓操作猛如虎,直接把朱允炆給滅了,但是他登基以後,和朱允炆一樣,遇到了諸侯王權勢過大的問題。

當年朱棣就是因為反對削藩,這才發動靖難之役,現在你朱棣總不能自己帶頭削藩吧?這不就是讓兄弟們學習你,想辦法來推翻你嗎?

所以說削藩這條路,朱棣打死了也不能走。老爹挑的路,跪著也要堅持下去,要不顯得自己繼位不怎麼合法。但是諸侯王的權力該怎麼限制呢?

朱棣不愧是朱元璋眾多兒子當中,最有心機的一個。他想到了一個不錯的好辦法,那就是保留諸侯王的爵位,但是剝奪諸侯王的兵權和政權,只讓他們擁有財權。

這麼一來,諸侯王手裡沒有兵馬可以造反,那他朱棣可不就能高枕無憂了嘛!他那些兄弟們一開始當然也不同意,但是沒有辦法,人家不是來商量事情的,人家是來通知你去執行的。

畢竟這麼多兄弟,沒有哪個比朱棣更懂打仗,你敢不答應,那我就敢出兵打你,直到把你打服氣為止。因此朱棣以後的諸侯王,在地方上就是個沒什麼作為的富家翁。

二、富家翁當得舒服嗎?有什麼限制?

諸侯王們,從地方上的一把手,立刻成為了沒有權力的富家翁,這一種關係的蛻變的確一時間讓他們難以適應。

不過為了活下來,這種問題都不算什麼大問題。畢竟朱棣要是生氣了,後果可就嚴重了。為此諸侯王們乖乖地在家做起了富家翁。

他們這種富家翁日子其實很不好過,因為朝廷有命令,不允許這幫諸侯王的子孫後代參加科舉考試,也不允許他們去找工作。

那他們靠什麼去生活呢?這一點你放心,朱棣給他們想得好好的,但凡諸侯王生下一個兒子,那麼他們家就多一份俸祿。這樣一來,他們就不需要出去工作了。

每天在家研究怎麼生二胎、三胎,才是他們的正經事。因此明朝的諸侯王生育能力特別強,最多的一位諸侯王生了100多個兒子,和劉備的祖先中山靖王劉勝有的一比。

每年過年開會的時候,兄弟之間互相不認識很常見,父親叫不出兒子的名字,也是尋常事,畢竟孩子太多了。

此外他們還有朝廷封上的封地,這些土地上的收益,全都歸屬於他們自己,不需要上交給朝廷,因此他們想養活自己實在是太容易了。

不過他們但凡想要走出封地所在的城市,就必須要一層層上報到朝廷,等到朝廷批准以後,你才能動身,一般情況下,朝廷是不會批准的。

所以說,明朝的這幫諸侯王,自由被限制,工作也被限制,只有財富上沒有限制。對普通人來說,這是天堂,對諸侯王來說,莫過於地獄。

三、朱棣的這一改革,使得諸侯王成為了明朝嚴重的負擔。

明朝亡於經濟危機,這一點也不假。崇禎根本就拿不出錢來發軍餉,因此徵收三餉來維持軍費,結果導致民怨沸騰,誰也不願意交錢,都跟著李自成造反去了。

那麼崇禎手裡真的沒錢嗎?我看未必。因為每年從江南徵收的稅銀其實數量還是比較可觀的,那麼這些錢都用到什麼地方去了呢?

其中有一項巨大的開支,那就是給諸侯王們發工資。從朱元璋開始封的諸侯王算起,一直到崇禎時期封的諸侯王,所有老朱家的王爺,都有資格領工資,而且是按照家庭人口來領工資,家裡有幾個兒子就發幾份工資。

別看崇禎窮得沒錢打仗,在給諸侯王們發工資這件事上,崇禎一點也不含糊,從來沒有拖延過,大筆稅收都發給了諸侯王們,那崇禎自然就沒有多少錢發軍餉了。

其實這幫諸侯王們真的缺工資錢嗎?當然不缺,他們有自己的封地,封地上的稅收都是他們的私人財產,想要養活家裡人,實在是太容易了。所以說崇禎這麼做,實在是本末倒置,沒有考慮清楚根本矛盾是什麼。

朱棣時期的根本矛盾是皇權和諸侯王權之間的矛盾,而崇禎時期的根本矛盾,是明朝和農民起義軍、清朝軍隊之間的矛盾。因此大明朝的滅亡,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被這幫老朱家的諸侯王給拖垮的。

總結:寧可餓著士兵,也不能委屈了諸侯王。

其實明末不少地區糧食嚴重減產,但是朝廷有規定,諸侯王們的俸祿一粒糧食都不能少。這就造成了地方上上交的糧食根本就不夠給諸侯王們發工資的。

明朝末年老朱家的諸侯王子孫,多達20多萬人,每個人都伸手要錢用,你怎麼?所以說崇禎是寧可讓士兵們餓著,也必須要保證諸侯王們的供給,這樣的王朝不被推翻也是怪事了。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相關焦點

  • 明末是崇禎對不起百姓才招致明朝滅亡的嗎?
    很快,明軍副將王良智請求秦王朱存樞看在明軍將士守城打仗,保衛秦王的面子上,請求秦王朱存樞出一點錢給士兵們買些棉衣,但是遭到秦王的直接拒絕。王良智大怒,想我們當兵的替老朱家流血打仗,姓朱的卻這樣拿我們不當人看,當即決定打開城門,迎接李自成入城。朱存樞投降之後,李自成從秦王府中抄得上百萬兩錢財。
  • 吳三桂起兵反清時,為何要打出崇禎三太子的招牌?又為何不管用?
    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因不願被清廷撤藩,和清廷的矛盾已不可調和,故聯合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退居臺澎的鄭成功之子鄭經,公開扯旗反清,掀起了長達八年的三藩之亂的序幕。
  • 崇禎殺袁崇煥真是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麼?三點告訴你,職場也適用
    也許他是個軍事奇才,有能力打勝仗,但是政治權謀方面完全不及格,這也是導致他最後不得善終的原因。打了勝仗,原本應該論功行賞,但因為袁崇煥沒有依附於當時朝中最大的勢力魏忠賢而被排擠,於是他辭官回家了。直到崇禎扳倒魏忠賢,重新啟用袁崇煥。
  • 明末兩大良策,盧象升、孫傳庭本可以挽救明朝,奈何被崇禎辦壞
    從即位開始,崇禎就下決心做一位千古帝王,中興大明,為此他拼命工作,殫精竭慮,不近女色,恭儉勤勞,可明朝卻並沒有中興,反而卻一步步走向了滅亡。 直到死,崇禎也不明白,自己17年一心撲在朝政上,廢寢忘食,為何沒能挽救大明?他認為都是大臣的問題,才在遺詔中說出「皆諸臣誤朕」的話。
  • 崇禎皇帝臨死前,在桌子上寫下了六個大字,可見他既可憐又可悲
    1644年三月前夕,崇禎帝為了抵抗李自成之師,不得不親自籌措軍餉。當時,他想出了兩個辦法:即命監獄在押罪臣捐獻軍餉,以此來抵消他們的罪狀,此為法一。再就是號召文武百官根據官階高低捐獻軍餉,此為法二。詔令頒布後,牢中罪臣尚算積極,皇帝身邊的那些大太監也都礙於情面各自捐了五萬兩白銀,唯有朝堂上的官僚個個似鐵公雞一般,根本不買皇帝的帳。其實,那些官員並不是拿不出這些錢,而是根本不想拿。國破家亡之際,這些所謂的「忠臣」心裡想的卻只是如何保全自己的財富。大太監王之心本是京都富翁,可是,當崇禎皇帝向他募捐軍餉時,他只拿出了一萬兩白銀搪塞。
  • 被崇禎逼出來的「常勝將軍」,打仗不行,「苟」命無敵
    但俗話說的好:「做的多錯的多,做的少錯的少,不做就沒有錯誤,那就是成功。」加上崇禎帝急功近利,濫殺大臣,導致明軍將領都不想冒頭擔責任,因為一有敗仗,崇禎帝的刀子就不知道什麼時候落在身上。特別是有眾多先例的時候。
  • 大明滅亡還有十多萬錦衣衛,為何他們不出來救國
    明朝滅亡時,崇禎皇帝被逼得在煤山自縊,當時尚有15萬之眾的錦衣衛,怎麼不出來救駕呢?其實,大家電視劇看多了,此時的錦衣衛不僅沒有那麼多人,而且也沒有那麼高的戰鬥力,更沒有保護皇帝、與北京城共存亡的氣概。
  • 大明滅亡所有將領全都按兵不動,崇禎自縊乃是識人不明咎由自取
    當然,除了崇禎帝自己還有那些前任君王們的原因外,還有上天的「安排」。要知道明朝末期處於小冰河時期,同時還爆發了出了非常嚴重的鼠疫,這時的明朝就要同時面對天災還有人禍,最後本就處於危急狀態的明朝滅亡了,而崇禎帝也選擇了以死殉國。為何崇禎沒有逃跑而是選擇了上吊?
  • 崇禎最闊氣的一次給軍隊發賞銀:說好的20000兩不發了,發35000兩
    不過,他們並沒有急著出戰,而是找到巡按監軍御史謝三賓,向他問了一個問題。大致的意思是:兄弟們以前都是在關外砍人,那邊的規矩是開打之前先把賞銀說清楚,所以想問一問山東這邊打仗是個什麼規矩,銀子是怎麼一個賞法?
  • 明朝:崇禎臨死前大喊「諸臣誤我」,諸臣做了什麼讓他怨念這麼深
    明朝:崇禎臨死前大喊「諸臣誤我」,諸臣做了什麼讓他怨念這麼深明朝我們都知道是一個多災多難的王朝,每一個皇帝都個性鮮明,什麼鬥蛐蛐、愛打仗呀,根本不帶重樣的。結果明朝統治了還不到三百年就被李自成給滅了,而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也成了史上最悲情的皇帝。
  • 國民黨軍隊的軍餉情況:軍長,師長,團長究竟分別能領多少大洋?
    眾所周知,軍餉是部隊的主要日常開支,也是士兵的日常經濟來來源,相信大家都想知道抗日戰爭時期當兵到底能有多少工資? 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人民幣300左右,當時一個縣長工資為30塊。 國民黨部隊軍餉分為:平時薪餉與國難薪餉(國難薪餉指抗日戰爭時期的軍餉,比平時薪餉大量削減。)
  • 李自成被「妖魔化」時,崇禎不怕,但宮女一番話,卻讓他癱坐在地
    今天跟大家說說明清朝代更迭時候發生的事兒,希望偶的小可愛們能夠喜歡!說1644年的大年初一啊,沒有一個官員上朝,氣得崇禎自己去敲鐘,親自召喚這些沒有志氣的朝中大臣。那天的天氣特別不好,風沙很大不說,連太陽都好像消失不見了一樣。
  • 劉宗敏逼得吳三桂反叛,又多次頂撞李自成,為何李自成不處理他?
    李自成進京後,優待了崇禎的三個兒子,讓他們當上了國王,同時又埋葬了崇禎皇帝。李自成的這一舉動給明朝的親戚和官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整個城市帶來了安全感。從那時起,李自成就非常不得人心,清軍入侵時,沒有多少人幫助他。李自成進入北京後,確實遇到了沒有軍餉的問題,確實需要錢和給養。但是,還有其他方式收集資金和食物,不必如此野蠻。
  • 大明王朝26位兵部尚書,陳新甲惹來的爭議是最多的,這是為何?
    崇禎不說話,心想你可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有本事你給我打一個看看,恐怕還不如洪督師。 所以崇禎擺了擺手說,不行不行,洪承疇是一把打仗的好手,他且攻且守自有他自己的道理,現在遼東軍是我們大明最後一張王牌了,如果草率出手導致全軍覆滅的話,那我大明就真的一點退路沒有了。
  • 崇禎皇帝有多無能?松錦之戰中明軍慘敗,離不開他的瞎指揮
    為何會敗得如此之慘呢?首先一點,崇禎「不自量力」。如果按照能力來說,崇禎是典型的才華撐不起理想。少年登基,扳倒閹黨的崇禎雖然胸懷大志,但其能力著實一般。特別在作戰方面,崇禎跟先祖們根本沒發比,甚至一次正規的戰鬥都沒有參加過,對於戰爭局勢已經戰鬥策略等各方面部署,他的眼光都有看不到的地方。如果說他明白自己有多少「斤兩」,完全把權力放給手下,那也能說崇禎是個有用人之明的好君主。不過後期洪承壽提出先穩定防守,而後尋找反擊機會的戰略以後,崇禎並沒有聽從這位將領的建議。
  • 令明朝崇禎焦頭爛額的農民起義,究竟時是怎麼回事?
    崇禎帝執政理念略談崇禎帝是個命途多舛的皇帝,但是一般人們在了解其生平的時候總會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他是藩王即位!崇禎帝沒有當過皇太子,也不是什麼長房長孫,他是在同父異母的兄弟朱由檢死之後倉促即位的。只以加派粉飾太平,認為去除加派民就不苦,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當然,崇禎朝時國家財政確實也十分吃緊。就在崇禎元年,還發生了一件與財政有關的大事。
  • 崇禎從小接受最優秀的教育,為何在政治方面被皇太極整垮了
    崇禎從小接受最優秀的教育,但是在政治方面被皇太極完爆。皇太極從小學習騎馬射箭,但建立起了強大的後金。崇禎卻把完整的明朝整垮了。崇禎為什麼在政治上還不如沒接受帝王教育的皇太極?首先是年齡和閱歷問題,其次是接受的歷史經驗教訓是什麼的問題,再其次是幹部選拔方式問題。
  • 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文/花開無田 圖/網絡圖片有人說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以傲視群雄的姿態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成為五千年華夏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成祖朱棣的這句話真的在亡國之際應驗了,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至死都沒離開過京城,踉踉蹌蹌地跑到紫禁城的煤山上,最後再望了一眼火光沖天的宮城,然後在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
  • 宋高宗為何能建立南宋?他難道不是昏君嗎?亂世中的明君更不好做
    國家敗亡之下,他沒有像唐王朝那幫亡國的宗室流離失所,而是在南方凝聚人心,組建了一個新政府,沒點本事還真不敢幹這種事情。宋朝比明朝高明的地方就在這裡,明朝崇禎皇帝自殺以後,南明那些諸侯王每一個都爭著搶著要做皇帝,甚至朱文正的後代也打算在廣西自立為王,結果給滿清撿了個漏。
  • 崇禎時期的內閣首輔薛國觀幾乎就被《明史》列入了奸臣傳
    他勾結同樣別有用心的楊嗣昌等人一起落井下石,趁機在崇禎面前彈劾劉宇亮「出爾反爾,前後不一,對上不恭,對下不睦。」崇禎本就對劉宇亮一系列的舉措多有不滿,於是下令由薛國觀代為擬旨申飭。據《明史·劉宇亮傳》記載:國觀乃擬嚴旨,責以前後矛盾,下九卿科道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