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2021-01-08 花開無田

文/花開無田 圖/網絡圖片

有人說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以傲視群雄的姿態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成為五千年華夏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成祖朱棣的這句話真的在亡國之際應驗了,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至死都沒離開過京城,踉踉蹌蹌地跑到紫禁城的煤山上,最後再望了一眼火光沖天的宮城,然後在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

從1628年開始,接下來十七年的時間裡崇禎帝悲憤交加地見證了明朝的消亡,祖宗基業的覆滅,恐怕沒有人能夠體會到這種煎熬痛苦的心情!

1628年,信王朱由檢在兄長天啟帝朱由校手裡接過了千瘡百孔的大明江山,沉甸甸的重擔壓在朱由檢的身上,先祖父萬曆帝的二十八年不上朝加速了明朝的覆滅,那時的朱由檢沒有想到自己面對外強中乾的明朝將會有心無力。這一年,大明帝國的三個地方發生了兵變,薊鎮、寧遠和固鎮,兵變的直接原因都是朝廷欠發軍餉,飢餓的士兵不得不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比如搶奪、焚燒武器彈藥,甚至綁架上級軍官。

尤其是七月份的寧遠兵變,前來視察的巡撫畢自肅就成了兵變中的犧牲品,失去理智的士兵將所有矛頭都指向這些上級軍官,認為他們剋扣糧餉、貪汙受賄。一次次的嚴刑拷打和數不清的言語羞辱,讓文人出身的畢自肅不堪忍受這種折磨,一個月後畢自肅自殺殉國。

崇禎帝剛剛即位,就面臨這樣大的爛攤子,遼東方面所欠軍餉已高達五十萬兩,這也是寧遠兵變規模最大的原因。

作為大明新主,朱由檢是忙的焦頭爛額,應接不暇,比起開國先祖朱元璋的「日落而入,星存而出」還要勤奮幾分。東北境內的後金可汗努爾哈赤宣布七大恨,正式和明朝決裂,陝西境內又有一群農民叛亂軍,叛軍首領叫高迎祥,自稱闖王。與此同時,大大小小的叛亂像雨後竹筍一樣冒出來,朱由檢只能凝眉愁思,今天安撫這個,明天平定那個,朱由檢這時的處境只能用一句歇後語形容,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

不可否認的是,朱由檢的確像他所說的那樣:朕不是亡國之君,爾皆是亡國之臣。如果把朱由檢放在一百年前,他會是新一個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佑樘,開創出一片太平盛世。可這是禍不單行的年代,浙江地區颱風肆虐,海嘯對沿海居民造成了不計其數的損失。更加要命的是,明朝末年正經歷小寒紀,氣候的寒冷讓穀物減收,天時地利人和,朱由檢沒有佔到一樣。

1629年,朱由檢下達了一個裁撤驛站的決定,只是為了擠出更多的軍費和官費,這個微不足道的決定,讓一個叫李自成的驛卒失業,失去了微薄的收入,窮困潦倒的李自成加入了高迎祥的農民軍。

1635年,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三股農民軍勢力攻陷安徽鳳陽,刨了明朝皇帝的祖墳。這個消息對朱由檢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他痛哭流涕,號叫著愧對祖宗的話,下了一條痛陳過失的《罪己詔》,希望能夠收回失去的民心。本能成為中興之主,卻因為運氣和時機的關係,讓朱由檢淪為了亡國之君。明眼人都知道明朝的江山不是朱由檢弄丟的,而是明朝中後期皇帝的不作為,讓積攢多年的民怨在數百年後爆發。

1636年,後金可汗皇太極稱帝,宣布建立清帝國,就像一把鋒利的匕首插入大明的京師心臟。第二年,附屬國朝鮮宣布投降滿清,這意味著朝鮮不再承認明朝是正統的存在,天下的政權秩序正在發生悄然的變化,明帝國的權威一次次受到挑釁。

1642年,明朝抗清名將祖大壽和洪承疇先後投降滿清,兩個邊防標誌性的人物作出震驚世人的政治抉擇,表明了明朝的必然衰落。朱由檢為了挽回民心渙散的大明,做出了許多努力,比如最開始的清除魏忠賢。

即位不到兩個月的朱由檢和位高權重的魏忠賢進行了一場生死攸關的對決,年輕的朱由檢意氣風發、志得意滿,迫使魏忠賢畏罪自殺。朱由檢在處理魏忠賢事情上展示的老練精明,讓朝臣看到了復興的希望,可是朱由檢有一個致命缺陷。對大臣的多疑和對決策的自信,這是朱由檢最為致命的性格缺陷,以至於讓他不容分說地賜死了抗清名將袁崇煥。

朱由檢對袁崇煥最開始是充滿期待和希望的,他渴望擁有一個霍去病那樣的名將,能夠清除侵擾不斷的外患。

袁崇煥十分清楚明朝的財政腐敗問題嚴重,他在朱由檢面前表示的「平遼五年可成」只是為了安慰一下焦躁的朱由檢。強悍勇猛的清軍,能夠防禦已著實不易,又怎麼能輕易滅掉呢?

寧遠兵變後,袁崇煥一邊逮捕主謀平息這場禍亂,一邊上奏請求彌補拖欠的軍餉,可是國庫緊張的朱由檢卻無法完成寧遠士兵的願望。

後來發生袁崇煥斬殺守將毛文龍一事,雖然毛文龍有貪汙軍餉的嫌疑,可畢竟毛文龍是抗清將領,擅殺邊防將領是重罪,即便朱由檢表面沒有怪罪袁崇煥,可他的心裡依舊對此耿耿於懷。

多疑的朱由檢對我行我素的袁崇煥日益不滿,在皇太極率領清兵繞道蒙古準備攻打京城的時候,沒有經過從朱由檢許可,袁崇煥就擅自率領軍隊回京救援。

各種複雜的事情和道不清的誤會,讓朱由檢對袁崇煥下達了凌遲處死的決定。袁崇煥死後,明朝失去最後一道防火牆,直到1644年的那一天,朱由檢下了生命中最後一份罪己詔,然後自縊身亡了。

令人悲哀的是,朱由檢在最後時刻親自鳴鐘上殿,滿朝文武無一人來,只剩下空蕩蕩的宮殿和孤獨的朱由檢。

參考資料:《明史》等

相關焦點

  • 有人說其誤國,崇禎嘆「臣盡亡國之臣」,東林黨人到底做了什麼?
    隨著東林書院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和因評議朝政被貶的大臣們,來到書院聽學,東林書院成為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之區和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再加上朝中一些清流,以及從書院考中科舉的新貴們的推崇,他們逐漸從學術團體演變成了一個政治派別,被反對黨稱為「東林黨」。
  • 趣聞:亡國皇帝自殺可能不止一位,但自殺後還被奉為神明就他一個
    朱天大帝既非佛亦非道,他就是在北京景山吊死的明代崇禎皇帝!何以見得?當時,江南民間曾流行所謂《太陽經》,其中提到「太陽明明朱光佛」,還有一句「太陽三月十九生」。陰曆三月十九正是崇禎帝朱由檢的忌辰,即自盡的日子。
  • 開門見煤山:崇禎皇帝17年殫精竭慮,仍阻擋不住大明王朝走向衰亡
    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也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天啟七年(1627),明熹宗朱由校病死,因無子嗣可立,按照"兄終弟及"的傳位祖制,朱由檢作為熹宗的弟弟,幸運地成為明朝第十六代皇帝。崇禎不算是"昏庸無能"的皇帝,比起明萬曆和天啟,崇禎要強了不止一點。崇禎在位17年,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想把走向衰亡的王朝拉入正軌。
  • 大明帝國隕落十二時辰:崇禎的最後一天
    11644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夜晚,這是大明王朝滅亡前的最後一夜,同時也是崇禎皇帝朱由檢(1611-1644),生命中的最後一個夜晚。本來想做困獸一鬥、最後突圍的崇禎,於是只能又跑到安定門,想奪門而出,結果才發現門閘太結實了,根本打不開。天已放亮,突圍卻仍然無望。折騰了一整夜,他累了,他放棄了。這是1644年,農曆三月十九日清晨,大明即將亡國的當天。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勤奮的崇禎皇帝為何還是走向了亡國之路?是命數已定還是性格問題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王朝的亡國之君,然而他卻與歷史上的其他亡國之君很不一樣。如果說像商紂王、陳後主、隋煬帝這樣的王國之君,在後世人眼裡是一個十足的混蛋的話,那麼,崇禎皇帝在後世人的眼裡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了。他的勤奮,他的努力在任何一個時代的皇帝裡面,都能夠排得上名號的。
  • 帝王血,美人劍,崇禎皇帝離開之前曾經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今天跟大家講的是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前,曾經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如果非說有人知道內情,那這個人就是崇禎身邊最受寵的王承恩了,可惜,崇禎採用極端手段離開人世時,王承恩也為了效忠皇上,選擇了自殺!為什麼說王承恩知道內情呢?因為正是他拼盡全力,救了酒後數度自殘的崇禎帝!
  • 崇禎皇帝臨死前,在桌子上寫下了六個大字,可見他既可憐又可悲
    次年三月,大同陷落,北京告急,皇帝朱由檢被迫在煤山自縊,明朝國運自此衰頹。在後世主流觀點看來,「亡國之君」大多為沽名釣譽之輩,根本難主帝王大業。可是,唯有崇禎皇帝朱由檢,亡國後依舊得到了」千古難有之聖君「的高度評價。史籍記載,他曾在殉國前留下「文臣人人可殺」的遺言,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崇禎與袁崇煥之間的死結是什麼?當初袁崇煥為何要擅自誅殺毛文龍?
    明朝天啟七年(1627)的八月,17歲的朱由檢接替明熹宗成了崇禎帝。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被折騰的氣息奄奄,內憂外患。 崇禎十六年,大明王朝進入了風雨飄搖的關鍵階段,面對內憂外患崇禎召集內閣六部九卿等高級官員的御前會議時,忽然頗為感慨地說:「朕非王國之君,事事事乃亡國之象,祖宗櫛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將何面目見於地下?」《三垣筆記》。
  • 明宣宗:才華出眾如何避免亡國之君,多有才藝的魔咒?被黑後,康熙...
    文|趙立波 導讀:魏徵曾對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作過一句總結:「古人有言,亡國之君,多有才藝,考之梁、陳及隋,信非虛論。」他治理期間,沒有壓倒一切的外憂內患,沒有黨派之爭,沒有政策紛擾,當時的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如大明王朝的暖風,他的作為瞬間吹遍了整個帝國子民的髮髻。雖然朱瞻基的個人品行絕非如「白玉無瑕」,其個人生活上傳出與官員爭妓女而爭風吃醋等民間小道消息,甚至對太醫說:「汝賤男人惺惺,朕欲用房中藥,可制與我。」太醫竟然拒絕說不會,朱瞻基大怒,罵道「你江南人怎麼這麼 」,最後將其送入大獄。
  • 純愛文推薦:五本亡國之君VS開國皇帝系列,謀他江山,卻反被徵服
    親們,今天來推一系列「亡國之君VS開國皇帝」的純愛文吧!挺萌這個梗的,可惜一直沒有挖到更多的文,今天整理五本自己收藏在書架裡,獻給諸位親。1、亡國之君 誰諾 簡評:驚才絕豔、氣運逆天開國皇帝和慵懶淡定、隨波逐流亡國之君患難中並肩作戰的故事。開國皇帝柳從之,出將入相,文才斐然,武功超群,敢為天下舉兵造反。
  • 美國拍賣一本明末筆記,內容洗刷崇禎冤屈:明史又一記載被推翻?
    2012年,美國紐約蘇富比拍賣了一本「揚州八怪」之首金農的八分書《錢士馨事略》,價格波瀾不驚只有21.85萬美金,與金農其他作品相比實在上不了臺面,但《錢士馨事略》記載的內容,卻顛覆了歷史,甚至洗刷了亡國之君崇禎的一個冤屈。
  • 他堪稱是末代皇帝的楷模,是最有骨氣的末世皇帝
    明朝是一個極具爭議的王朝,其中出過不少大帝,也出過不少奇葩的皇帝。不過明朝的末世皇帝,崇禎皇帝被世人稱為最有骨氣的末世皇帝。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於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
  • 崇禎的臨終感言:老祖宗,你把我害慘了!
    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城,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在煤山一棵歪脖樹下,寫下絕筆:「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帶著滿腔的怒火和不甘,自縊而亡。
  • 崇禎皇帝朱由檢,那與人鬥、與天鬥、與命鬥的悲情壯烈的一生
    亡國之君就像一篇文章裡的過度段一樣,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而被人們廣泛地關注,反覆地琢磨。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作為這個重要的過度段,估計沒一個亡國之君願意被以這樣的方式名垂千古。大明最風華的時代從明宣宗朱瞻基後就開始走了下坡路。雖然中間又出了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中興」和明神宗朱翊鈞的「萬曆中興」這兩張好牌,但仍然沒有挽回大明的頹勢之像。而萬曆帝朱翊鈞,就是本文主角崇禎皇帝朱由檢他爺爺。
  • 金哀宗:悲慘悽涼的「亡國之君」,曾想勵精圖治,可惜國破家亡
    歷朝歷代亡國之君經常被歷史所詬病,畢竟王朝在他手上滅亡。近些年來隨著對歷史的不斷挖掘,有些亡國之君並非純粹昏庸無能。比如說隋煬帝楊廣,在位期間建造東京洛陽,修通大運河等歷史功績。跟明成祖朱棣等偉大帝王相比雖有一定差距,可比起大部分的亡國之君要好許多;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他的勤政程度僅次於明朝二祖,但執政能力遠遠不及他們。
  • 中國結局最好的亡國之君,子孫後裔遍布世界,陵墓至今無人敢盜
    縱觀歷史,王朝更迭往往伴隨著血腥殺戮,前朝皇族也大多難逃身死族滅的下場。當然,也有一些亡國之君能夠獲得新王朝的善待,比如蜀漢後主劉禪和後周恭帝柴宗訓。不過如果要說亡國後不僅獲得新政權善待,還能使家族順利繁衍千年的亡國之君有誰,五千年來或許只有漢獻帝劉協一人。
  • 帶血的宋詞:9位亡國之君被幹掉以後
    自是春心撩亂,非幹春夢無憑。對於這位會吹簫的詞人宰相,趙匡胤自然充滿好奇,於是召來歐陽炯在開封皇城中奏曲表演,御史中丞劉溫叟聽說後,扣門勸諫趙匡胤說,後蜀君臣沉溺聲樂乃至亡國,切不可重蹈覆轍,趙匡胤只得辯解說:「朕早就聽說孟昶君臣如此,故而為我所擒,朕之所以召喚歐陽炯,不過是想檢驗傳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