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之君就像一篇文章裡的過度段一樣,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而被人們廣泛地關注,反覆地琢磨。
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作為這個重要的過度段,估計沒一個亡國之君願意被以這樣的方式名垂千古。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崇禎皇帝朱由檢,這個承明啟清的亡國之君,他悲情壯烈的一生。
開端
先說明太祖朱元璋,自開國以來,勵精圖治,勤政愛民。他歸耕於農,大興水利,發展農商。並且減免賦稅,懲治貪官汙吏,抑壓豪強土紳,遷移富民,解放奴婢。這一系列的舉動措施,使得百廢待興的社會迅速恢復生產力。呈現出國力興盛,百姓和樂的太平景象。因其年號為「洪武」,所以史稱洪武之治。
其次說明成祖朱棣,在他老子的基礎上,運用更深厚系統的知識大腦,同樣的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大力發展經濟,並提倡文教,國力穩健上升。而且他雄才大略,多次御駕親徵,開疆擴土,宣揚國威的同時,發展海外經濟。因而國家富強,疆域遼闊,開創了「萬國來朝」的局面。他的年號為「永樂」,所以史稱永樂之治。
再說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兩父子,他們在位期間依舊勵精圖治,勤政愛民。朝堂上政治清明,法紀嚴明;民生間經濟發展,倉廩充實,百姓安居,社會穩定。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史稱仁宣之治。
這是大明朝自建國以來一路蒸蒸日上到達的最強大鼎盛的時期,也是大明最風華的時代。
一副好牌,開局就三手王炸,風頭勢不可擋。
看樣子,大明朝果真會像朱元璋問劉伯溫所說的那樣「萬子萬孫」的傳承下去。
但是,凡事好的事兒最怕的就是「但是」兩個字。
大明最風華的時代從明宣宗朱瞻基後就開始走了下坡路。
雖然中間又出了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中興」和明神宗朱翊鈞的「萬曆中興」這兩張好牌,但仍然沒有挽回大明的頹勢之像。
而萬曆帝朱翊鈞,就是本文主角崇禎皇帝朱由檢他爺爺。他爹明光宗朱常洛,母親只是一個侍寢宮女,因為出生尷尬,從小不得皇帝喜愛。萬曆帝原本不想立他為太子,但迫於祖制綱常,他又是長子,所以不得而為之。
朱常洛雖然最後做了皇帝,但是一路走來,冷落白眼沒少受。心理自然健康不到哪裡去,他也曾想做了皇帝,然後轟轟烈烈幹一番大事業,一雪前恥。
可惜,上位不久,雖然也發布了一些新政,但很快沉迷酒色,嗑藥玩樂,一不小心就把命玩沒了。
接著朱由檢他異母哥哥明熹宗朱由校上位了。這一位皇帝是個奇葩,得細說,因為是他,直接導致了崇禎帝朱由檢悲情壯烈一生的轉折開端。
奇葩皇帝朱由校估計上輩子是個木匠投的胎,這輩子雖然當了皇帝,依然醉心於幹木活,醉心到什麼程度呢?醉心到他直接放任朝政不管,所以直接導致了他的乳母客氏和閹黨魏忠賢兩人狼狽為奸,矯詔擅權,排除異己,將整個朝堂弄得烏煙瘴氣。民間更是加重盤剝,苛捐雜稅猛於虎,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執政期間,各種冤獄案頻頻迭出,忠誠良將相繼被殺,他都置若罔聞。臨死的時候,還不忘囑咐朱由檢要重用魏忠賢。
明思宗朱由檢上位後,面臨的是怎樣的一個爛攤子呢?
對內,朝堂上無正義之士可用,各地無父母官繼任,民間百姓被捐稅逼的四處逃竄,暴亂不斷。對外,金兵來犯,從開始的瀋陽、遼陽到整個遼寧地區皆被金兵佔領攻破,唇亡齒寒,京城岌岌可危。與之同時,臺灣被荷蘭人佔領失陷。
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大明朝就這樣交付到朱由檢手上。
他起年號「崇禎」,諧音「重振」,期望由他而中興,從此開啟了他與鬥人、與天鬥、與命運相鬥的悲情壯烈的一生。
與人鬥
崇禎皇帝就此上線了,沒有經過新手村學習治國之道,就開始了他的治國之路。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這第一把火,燒的旺旺的,也燒的舉國同歡,名流千古。
把持朝政,一手遮天的魏忠賢以及客氏黨羽,在他登記繼位的三個月後,紛紛斬殺殆盡,原本權傾朝野的宦官閹黨團體,就此宣告破例。
朝堂一肅清明,雷厲風行的崇禎皇帝就此穩固了他的皇帝之權。
非常棒的開頭,大吉大利。
但是,又來了最可怕的「但是」。
朝堂上原本的兩邊派,被崇禎皇帝絞殺了閹黨派完了後,另一派的文官派的東林黨自然便聲勢壯大了。
正義之士,被閹黨早已絞殺殆盡,而剩下的基本都是同流合汙貪生怕死的人,他們又能比閹黨好到哪裡去?
崇禎皇帝能以閹黨誤國的理由殺了魏忠賢,但面對文官派東林黨,卻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可想而知,一人對整個朝堂,他高興的實在太早了。
沒有經過新手村修煉治國之道的弊端,就此顯露無疑。
魏忠賢的確可恨,該殺。
但殺的不是時候。魏忠賢能跟東林黨形成對持局面,能力可不小,作用也相當大。
如果用魏忠賢閹黨來牽制文官派東林黨,比他一個人對抗整個文官派東林黨輕鬆多了。
這也難怪,他原本就輪不到他做皇帝,被生生提來做了皇帝,難免顧此失彼。
無人可用的崇禎皇帝,腦袋也不傻,他很快重新啟用被罷免的官員,平反冤獄。重新啟用袁崇煥任兵部尚書,賜尚方寶劍,委以收復全遼的重任。
縱觀崇禎皇帝在位的十七年,與人鬥佔據了他很大的精力。
皇帝說的話,百官反對,那就換人。換一個聽自己話的人。可惜東林黨勢力太大,沒過多久聽話的人又開始跟自己唱反調。
所以,在位期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其他人更不必說了。走馬觀花,跟如此多的人勾心鬥角,玩陰謀權數,光想想就累得慌。
一個人上臺得給他找理由,下馬還得給他找個罪名。
光羅織罪名都得花費不少時間和心力,與人鬥,費腦細胞。據歷史記載,崇禎皇帝勤於政務,宵衣旰食,堪稱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年紀輕輕便有了白頭髮,魚尾紋,可見累得不輕。
與天鬥
《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崇禎皇帝至登基繼位以來,這天就沒給過他好臉色。哪怕他有一腔重振中興的熱血雄心。
古人向來信奉天降異像,陝西天赤如血,一看就不是個好兆頭。
崇禎皇帝隨然心有戚戚,但他絕不甘心做亡國之君,也不準備做亡國之君。所以他積極整頓皇權,殺掉魏忠賢,整頓朝堂,準備力挽狂瀾。
但是老天並不看好他,接二連三,年年都來打擊他。
崇禎元年,陝西天赤,畿輔旱,赤地千裡,京師地震。
崇禎二年,山西和陝西饑荒,百姓流離失所。
崇禎三年,陝西大饑荒,吃草吃樹皮最後吃土。南京地震。
崇禎四年,冰雹,山東大水,地震。
崇禎五年,河決孟津口,橫浸數百裡,餓殍千裡,大饑荒,南京四川雲南多地地震。
崇禎六年,京師江西大旱,陝西山西大饑荒。大水。鼠疫。
崇禎七年,秋蝗,大飢,人相食。鼠疫。
崇禎八年,大旱,大飢,冰雹,蝗災。瘟疫
崇禎九年,旱蝗,江西,南陽大飢,有母烹其女者。福建地震。瘟疫。
崇禎十年,大旱,四川江西陝西地震,浙江大飢,秋禾無收,父子、兄弟、夫妻相食。瘟疫。
崇禎十一年,冰雹,地震,兩京、山東、河南大旱蝗。鼠疫。
崇禎十二年,畿南、山東、河南、山西、浙江大旱大飢,人相食,京師地震。鼠疫
崇禎十三年,兩京、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大旱蝗,人相食。大役。
崇禎十四年,兩畿,山東,河南,浙江大旱蝗,鼠疫,黑死病死亡數十萬百姓。
崇禎十五年,鼠疫,十室九空,黃河決堤,開封幾十萬人口喪命。
崇禎十六年,肺鼠疫,蔓延至天津,日亡數百。
崇禎十七年,肺鼠疫,京師死傷無數,日以萬記,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鼠疫全國遍布,無兵上陣殺敵。
與天鬥,崇禎皇帝自然鬥不過天,但這樣年年打擊,再加上朝政的紛擾,讓他苦不堪言,何況他還是個胸有大志的皇帝。
他深刻反省檢討,連下罪己詔,也是歷史中下罪己詔向老天爺和百姓認錯最多的皇帝。
第一次,崇禎八年,下罪己詔,向天下臣民首次承認朝廷的政策失誤及天下局勢的險惡。
第二次,崇禎十年,下罪己詔,北方大旱,中原大地、赤野千裡、餓殍遍野、民不聊生,向老天爺求雨不成,哀嘆民生。
第三次,崇禎十五年,下罪己詔,黃河決堤,來封幾十萬百姓無辜喪命,崇禎斬殺洩密兵部尚書,明清和談失敗,清軍進入山東腹地,俘虜百姓三十餘萬。向老天及百姓認罪失德所致。
第四次,崇禎十六年,瘟疫泛濫,邊關告急,崇禎罷免忠誠良將,向天下百姓下罪己詔。譴責自己的失德和過失導致生靈塗炭、社稷遭殃。
第五次,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剖心泣血下罪己詔。
第六次,崇禎十七年,死前遺詔。希望饒百姓不死。
六次罪己詔,向老天,向百姓承認自己的錯誤過失,崇禎皇帝真的是很用心地在做皇帝。
可惜,他沒有經過新手村系統學習,而老天爺也不給他機會讓他歷練琢磨,甩出來的都是致命難題。
讓一個高中生做大學生的題,實在是太為難他了。
與命鬥
都說原生家庭的好壞直接會影響一個人的後半生。
以崇禎皇帝的性格來看,他就屬於一個被原生家庭影響了的受害者。
雖然生在皇家,吃穿不愁。但活也活的心驚膽戰,寢食難安。
他爹朱常洛是被自己父親冷落白眼看大的,沒想到,轉了一個圈回來,崇禎皇帝朱由檢也遭遇了同樣的待遇,被冷落白眼看大。
比朱常洛還不幸的是,崇禎帝朱由檢的娘還是被自己爹給杖殺了的。
你爹不愛,還有媽疼。我爹不愛,媽還讓你給殺了,一個五歲小孩在暗箭重重的宮闈中如何平安的長大成人,其中經歷得艱難險阻不言而喻。
艱難的生存,讓崇禎皇帝的性子變得敏感多疑,患得患失,同時又剛愎自用,優柔寡斷。
因為敏感多疑,他不相信任何人。任用官員也總是疑神疑鬼,在位17年就換了17個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
有些人,估計剛感激欣慰皇帝的慧眼識人,決定鞠躬盡瘁地報效朝廷,這邊崇禎皇帝又開始懷疑自己的眼光是否又走眼了,開始羅織罪名把他換下去。
如此顛來倒去,來來回回的換人,上去的高興不起來,隨時擔心被擼官職。下來的唾棄,皇帝反覆無常。
久而久之,就涼了還有一腔熱血報國的年輕士子們的心。剩下的要麼能忍,要麼辭官不幹了,要麼同流合汙了。
其實從崇禎皇帝下的罪己詔裡可以看出,他明白他的能力不足,他的剛愎自用,他的疑神疑鬼,他的患得患失。
但他管不住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再犯。
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
崇禎皇帝的性格就決定了他的命運。
哪怕他勵精圖治,哪怕他勤政愛民,哪怕他宵衣旰食,哪怕他嘔心瀝血,哪怕他汲汲營營,整個心都撲在政事上。他也做不了一個好皇帝,更做不了這風雨飄搖積重難返大勢已去的中興之君。
他向百官抗爭,沒抗爭過,說出了文官誤國,諸臣誤朕的肺腑心聲。
他向老天爺檢討,承認自己失德,天不受。
他向自己的命運抗爭,仍在命運的操控下,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轍。
他想找一個信賴的人,每找一個,他覺得肯定這是最後一個了,但是性格卻一次又一次地推翻了他的篤定。讓他自打嘴巴,最終成了反覆無常,患得患失的人。
這是做皇帝的大忌,他明白的太晚。
結語
清初張岱:「古來亡國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窮兵黷武亡者,嗟我先帝,焦慮心求治,旰食宵衣,恭儉辛勤,萬幾無曠,即古之中興令主,無以過之。」
對於皇帝這份職業來說,崇禎皇帝朱由檢一直兢兢業業,事必躬親。
常常宵衣旰食,夕惕朝乾,是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
他以一己之力,力抗百官壓力,還能做出那麼多難得的政績。
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沒有荒廢政務,沒有耽迷酒色,反而勤於政務,生活節儉,也算是頭一號。
亡國以後,也沒想著帶著妻兒少小匆忙去逃命,也沒想著投降苟活。
他掙扎到最後一刻,守著自己的領地,安排好一切後事,親手殺死自己的女兒,姬妾。最後從容地投繯赴死,以身殉國,結束了他這悲情又壯烈的一生。
遺詔最後: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死傷百姓一人。
清廷以禮將之葬在思陵,諡尊莊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