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2020-12-18 文史漫今生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明朝不但沒有實現朱由檢所期望的中興願景,反而被李自成的大軍給毀滅了!而朱由檢也成了亡國之君,他在北京皇城內的煤山上吊自殺身亡。那麼,勵精圖治的明朝皇帝朱由檢,為何會以悲慘的結局收場?下文將深入分析崇禎帝朱由檢個人的悲劇產生的根源,以及他對於明帝國的影響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繼位於危難之中

公元1627年10月,朱由檢登基為大明帝國的皇帝,但大明王朝到了此時,其早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明朝之初建立了廠衛制度,到崇禎帝朱由檢執政時期,明朝政府內的閹黨勢力已經異常的強大,閹黨力量根深蒂固,枝繁葉茂,朝廷內遍布閹黨首腦的爪牙,明朝的黨派之爭也是愈演愈烈,曾大批的東林黨人被閹黨陷害而入獄,而明朝的社會經濟在這時期也走向了衰亡之路,底層人民的生活愈加困苦,為了改變明朝的危局,朱由檢剷除閹黨,為東林黨人平反,並大力任用正義有才能的人士,但很不幸,從崇禎元年開始,一直到朱由檢的統治地位崩潰的崇禎17年為止,整個社會瘟疫橫行,旱災蝗災不斷,人口大量死亡,這讓明朝各地遍布盜賊和流民,朱由檢的統治就是在這樣不斷惡化的局勢下崩潰的。

二、悲劇產生之根源

朱由檢繼位在明朝腐朽統治積重難返的時期,明初廠衛制度發展到崇禎年間已經讓閹黨的力量在明朝政府內部達到了頂峰,在閹黨大力扶植心腹力量,而剷除異己,還殘忍的殺害大量東林黨人,閹黨還幹政亂政,特別是明英宗時期的大宦官王振對軍事的幹預,讓明軍20萬精銳於土木堡戰役中被瓦剌軍全殲,明朝政府內部的腐敗現場也十分嚴重,昏庸的皇帝還時不時的出現,這讓明朝社會經濟的從歷年間開始逐漸的走向衰敗,朱由檢繼位之時,他面臨的是一堆爛攤子,雖然朱由檢個人勵精圖治,希望改變明朝面臨的滅頂之災,他重用賢才,消滅閹黨,希望讓明朝政治走向清明之路,但他繼位之後,內憂外患不斷,因連年旱災、蝗災、瘟疫等天災不斷,各地農民起義軍興起,在關外有女真人後金政權大軍的進攻,朱由檢派遣得力官員去解決天災,他也派了得力幹將去對付農民起義軍。

特別是派了他手下名將袁崇煥去對付關外的後金軍,袁崇煥用大炮炸死了努爾哈赤,將十幾萬後金軍阻擋在關外,袁崇煥擁有出色的軍事才能,有他守關,清軍不能入,但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子對朱由檢使用反間計,這讓朱由檢錯殺了明朝的守關悍將袁崇煥,朱由檢之所以會中皇太極的詭計,是因為他本人多疑殘忍暴躁的性格所致,他大力重用一批能力出色的人才,但卻不能完全相信他們,在袁崇煥死後,他又啟用名將洪承疇,結果因朱由檢的猜忌讓洪承疇投降了清軍,朱由檢任用了大量的得力人才,卻又不肯徹底相信他們,又隨意殺害他們,這讓他失去了很多對明朝有用的人才,朱由檢滅了閹黨,他在之後又重用閹人,如此反覆無常,加之內憂外患的不斷打擊,朱由檢最終上吊自殺。

三、朱由檢對大明王朝的影響及滅亡根源

朱由檢為大明的基業可謂嘔心瀝血,但又因他多疑暴躁殘忍的個性所累,因為他的勤政程度蓋過了明朝歷史上大多數皇帝,這讓明朝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但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朱由檢個人處理明朝一些社會問題的手段也不是很高明,他缺乏深謀遠慮、力挽狂瀾的能力,他對明帝國的影響是很有限的,大明帝國的滅亡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明朝積重難返的腐朽政治,特別是宦官幹政,第二:明朝社會經濟從萬曆年間就不斷開始走向衰退,而明朝政府卻沒有採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幹擾,第三:天災人禍不斷,第四:朱由檢個人多疑殘忍的性格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第五,明軍與漠北遊牧民族的幾百年的不斷戰爭削弱了明朝的力量,讓明朝元氣大傷,並不斷的走向滅亡。

四、總結

儘管朱由檢登基之後,他盡全力來改變明朝衰退的政治形勢,但因明朝早已到了日落西山的時刻,加之朱由檢個人的多疑殘忍的性格缺陷,這一切讓明朝的滅亡命運已不可更改,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明朝的滅亡有內因和外因等多個方面的原因,天災所產生的問題是人力無法預料到的,但是人力可以去改變的,朱由檢在執政的十幾年間都沒有很好的解決明朝各地出現的旱災、蝗災、瘟疫等問題,這間接的促進了農民起義運動的發展,而明朝各地農民起義運動的興盛又加速了明朝的毀滅,最為糟糕的事是在朱由檢執政時期的北方後金力量的崛起,這讓明朝無可奈何的面對兩線作戰的危險局面。在與清軍、李自成軍的兩線作戰中,明軍的實力不斷的受到削弱,最終讓明軍的力量消耗殆盡。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文/花開無田 圖/網絡圖片有人說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以傲視群雄的姿態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成為五千年華夏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成祖朱棣的這句話真的在亡國之際應驗了,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至死都沒離開過京城,踉踉蹌蹌地跑到紫禁城的煤山上,最後再望了一眼火光沖天的宮城,然後在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
  • 開門見煤山:崇禎皇帝17年殫精竭慮,仍阻擋不住大明王朝走向衰亡
    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也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天啟七年(1627),明熹宗朱由校病死,因無子嗣可立,按照"兄終弟及"的傳位祖制,朱由檢作為熹宗的弟弟,幸運地成為明朝第十六代皇帝。最後被清皇太極使出反間計,而多疑的朱由檢於崇禎三年八月,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家人流放。這樣一來,寒了廣大將士的心啊!誰還盡心幫朝廷辦事?只要風頭不對,立馬降清或投奔農民軍。此後兵變接二連三,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 張居正變法挽救了大明王朝,為何萬曆皇帝在他死後非要將其清算?
    眾所周知,明朝中後期,王朝走到了末路階段,階級利益錯綜複雜,階層固化嚴重,土地兼併,農民水深火熱。為了扭轉王朝頹廢的趨勢,天才神童張居正擔負起了這個責任,實行一條鞭法,緩解了王朝的階級矛盾,解決了國家財政方面的問題,讓大明朝煥然一新,滿足了底層民眾和國家官府的需求。
  • 崇禎皇帝朱由檢,那與人鬥、與天鬥、與命鬥的悲情壯烈的一生
    亡國之君就像一篇文章裡的過度段一樣,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而被人們廣泛地關注,反覆地琢磨。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作為這個重要的過度段,估計沒一個亡國之君願意被以這樣的方式名垂千古。崇禎皇帝至登基繼位以來,這天就沒給過他好臉色。哪怕他有一腔重振中興的熱血雄心。古人向來信奉天降異像,陝西天赤如血,一看就不是個好兆頭。崇禎皇帝隨然心有戚戚,但他絕不甘心做亡國之君,也不準備做亡國之君。
  • 解讀大明王朝歷代皇帝的年號寓意,誰的年號最霸氣?
    明英宗朱祁鎮六、正統,明英宗朱祁鎮,歷十四年,寓意大明王朝一統江山,朱氏家族是皇室正統,代代相承。明代宗朱祁鈺七、景泰,明代宗朱祁鈺,歷八年,朱祁鈺繼位後,正值大明王朝因土木堡之變而出現統治危機,寓意國家能再次出現國泰民安的景象。八、天順,明英宗朱祁鎮,歷八年,朱祁鎮復闢,寓意皇位是天命所歸,順應天意。
  • 明朝天啟皇帝朱由校,明明是有兒子的,為何要傳位給弟弟朱由檢?
    兵部侍郎霍維華當時手裡拿著一劑「仙方」,叫做「靈露飲」,據說能治百病。而且天啟皇帝身體已有傷,太醫也無計可施,霍維華知道自己加官入爵的機會來了。於是趕忙將《仙方》送給當時的九千歲高齡的魏忠賢,然後等待朱由校醫治病除,封賞自己。但霍維華卻不知道,這種「靈露飲」根本不是什麼仙藥。它只是普通的蒸餾米湯,根本沒有任何治療作用。
  • 從《朱元璋》到《大明劫》,影視劇中大明王朝的面孔越來越清晰
    和清宮戲對清朝的形象輸出相比,大明王朝給人的印象還比較模糊,但明朝題材的影視劇也有一定數量和規模。 筆者就以明初、明中、明末為線索,對明朝題材影視劇做一番梳理。
  • 金哀宗:悲慘悽涼的「亡國之君」,曾想勵精圖治,可惜國破家亡
    歷朝歷代亡國之君經常被歷史所詬病,畢竟王朝在他手上滅亡。近些年來隨著對歷史的不斷挖掘,有些亡國之君並非純粹昏庸無能。比如說隋煬帝楊廣,在位期間建造東京洛陽,修通大運河等歷史功績。跟明成祖朱棣等偉大帝王相比雖有一定差距,可比起大部分的亡國之君要好許多;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他的勤政程度僅次於明朝二祖,但執政能力遠遠不及他們。
  • 明末兩大良策,盧象升、孫傳庭本可以挽救明朝,奈何被崇禎辦壞
    導讀:在歷代的亡國之君中,能夠被後人同情的少之又少,崇禎就是其中之一。 他17歲登基,從哥哥天啟手中接過一個內憂外患的帝國,內有百萬流民起義,外有滿清八旗,侵擾邊關。
  • 明宣宗:才華出眾如何避免亡國之君,多有才藝的魔咒?被黑後,康熙...
    文|趙立波 導讀:魏徵曾對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作過一句總結:「古人有言,亡國之君,多有才藝,考之梁、陳及隋,信非虛論。」,1424年朱棣去世,皇位由太子朱高熾繼承,不到一年時間,二十六歲的朱瞻基便執掌了大明王朝的浮沉。
  • 「名人百科」無力回天的愛國天子——明思宗朱由檢
    【歷史功過】如果可以抱怨的話,那麼崇禎帝朱由檢肯定認為自己生不逢時。他是個勤政的皇帝,但一樣不能挽救大廈之將傾。因為他是明朝末代皇帝,所以在他身上也一直有著頗多爭議。因對外廷大臣不滿,朱由檢在清除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後,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給予宦官行使監軍和提督京營大權。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鎮,凌駕於地方督撫之上。甚至派宦官總理戶、工二部,而將戶、工部尚書擱置一旁,致使宦官權力日益膨脹,統治集團矛盾日益加劇。無奈中,他不斷反省,四下罪己詔,減膳撤樂,但終無法挽救明王朝於危亡。
  • 勤奮的崇禎皇帝為何還是走向了亡國之路?是命數已定還是性格問題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王朝的亡國之君,然而他卻與歷史上的其他亡國之君很不一樣。如果說像商紂王、陳後主、隋煬帝這樣的王國之君,在後世人眼裡是一個十足的混蛋的話,那麼,崇禎皇帝在後世人的眼裡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了。他的勤奮,他的努力在任何一個時代的皇帝裡面,都能夠排得上名號的。
  • 大明王朝的十六位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應該也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二十五歲時參加紅巾軍反抗元朝,公元1368年在應天稱帝,建立大明,結束了元朝的統治,統一了全國,朱元璋在位期間社會生產逐漸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公元1398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三十一年明惠宗朱允炆,
  • 明朝天啟皇帝為何傳位給弟弟崇禎,難道天啟皇帝沒有兒子嗎?
    而在明朝後期,卻難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明朝中後期的皇帝,看起來對很多事情都很擅長,但唯獨做皇帝卻沒啥興趣。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的天啟皇帝朱由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木匠皇帝」。天啟皇帝一共在位七年,在他死後,皇位被傳給了他的弟弟朱由檢,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崇禎皇帝。
  • 黑暗中的一道光束 大明王朝的利劍——海瑞
    有明一朝,從軍事強人朱元璋奮鬥十幾年在他39歲創建歷史上「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無雙朝代,到1644年崇禎皇帝朱由檢在34歲吊死煤山,大明王朝享國276年間,歷經無數風雨,無數金戈鐵馬,也產出了諸多中興名臣、顯赫名臣、無敵奸臣,但是,今天要說的這一位主人公卻是大明二百多年來第一人,也是屬於那種千載不遇型的。
  • 為什麼明朝在明英宗朱祁鎮之後的皇帝都沒有什麼名氣?
    明朝十六帝各個都是有名氣的,雖然前面的皇帝的正面的,但是後面的名氣一點都不比以前的差,只不過不是什么正面名氣。先來說朱見深,就憑姐弟戀這一點,讓他聲名鵲起,再加上他安置了荊襄流民,又打的女真抱頭鼠竄的成化犁庭,他的名氣很大的。
  • 亡國之君去算命,佔了3字被嚇壞,他給錠金子,大師:不收死人錢
    這位皇帝便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朱元璋的第十二代子孫,名叫朱由檢。他的幼年並不幸福,母親出身低微,後被父親杖殺。他從小就是由別的妃嬪養大的,而他非嫡非長,自然不能成為皇帝。成為皇帝的是他的哥哥朱由校,也就是天啟皇帝。天啟皇帝在位期間比較昏庸,魏忠賢跟客氏專權,擾亂朝政。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乾脆留下爛攤子給弟弟,翹辮子了。
  • 大明王朝的16個奇葩皇帝,最恪盡職守的居然是崇禎皇帝
    享國276年的大明奇葩何其多,其中連皇帝都一個比一個奇葩,其實哪個朝代還沒有個奇葩皇帝?只是大明有16個,這也太多了點。下面,我們就來一一了解一下這16位奇葩帝王。 名字決定命運——朱元璋 朱元璋就是個勵志傳說,放眼今天,連馬雲都要自愧不如。
  •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去哪了?
    十月,崇禎帝開始主持修建德陵,因為當時大明王朝的財政狀況已是不忍直視,所以崇禎帝只好東拼西湊地籌錢,然而就算如此也只拿出50萬兩白銀。這個數字聽起來挺大,但是對於修建帝王陵寢來說,即使一切從簡,也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錢雖然不夠,但陵寢不能不修,於是工部向崇禎帝建議:先修建地面建築,剩下的錢財通過大小官員捐俸、向地方加派徵收等途徑補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