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為何能建立南宋?他難道不是昏君嗎?亂世中的明君更不好做

2020-12-17 歷史鑑賞者

宋高宗趙構,其實是很了不起的皇帝。國家敗亡之下,他沒有像唐王朝那幫亡國的宗室流離失所,而是在南方凝聚人心,組建了一個新政府,沒點本事還真不敢幹這種事情。

宋朝比明朝高明的地方就在這裡,明朝崇禎皇帝自殺以後,南明那些諸侯王每一個都爭著搶著要做皇帝,甚至朱文正的後代也打算在廣西自立為王,結果給滿清撿了個漏。

宋朝這邊趙構到了南方以後,以皇子的身份登基上位,建立了南宋政權。並且將四處徵戰的軍閥力量,全部收歸既有,這需要魄力和能力。那麼他是怎麼辦到的呢?

趙構是宋徽宗唯一逃出來的皇子。

1、崇禎皇帝的兒子,一個都沒能南下。明朝滅亡的時候,崇禎皇帝將三個兒子打扮成平民的模樣,想要將他們送出城,送到南方去繼承皇位。

可是這件事並沒有實現,當時史可法在南京還是等了一陣子的。不僅沒等到皇子來南京,反而等到了一個噩耗,據說這三個皇子都被滿清大軍給抓了。

二月庚辰,發東平。癸未,次濟州。時帥府官軍及群盜來歸者號百萬人,分屯濟、濮諸州府,而諸路勤王兵不得進。二帝已在金人軍中。三月丁酉,金人立張邦昌為帝,稱大楚。黃潛善以告,帝慟哭,僚屬欲奉帝駐軍宿州,謀渡江左,帝聞三軍籍籍,遂輒。承制以宗澤為徽猷閣待制。丁巳,斡離不退師,徽宗北遷。---《宋史》

這麼一來明朝宗室們可就亂成一團了,誰都想要做皇帝。各地大臣們就想著要有擁立之功,所以誰都不服氣誰。諸如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監國、永曆政權、紹武政權等等。

由此可見,南明將事情的側重點搞錯了,他們不是急著團結起來把滿清趕出關,而是忙著爭奪皇位,繼而同室操戈。

2、趙構擁有正兒八經的宋徽宗血統。宋朝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為什麼呢?因為趙構不是藩王的兒子,而是宋徽宗的親生兒子。宋徽宗本事不大,可是生兒子的能力是不小的。

宋徽宗一輩子生了31個兒子,趙構在其中排名第9。而我們比較熟悉的宋欽宗,那就是宋徽宗的長子趙桓。

人家亡國之君,那都是不能生育,至少生的兒子都沒能活著長大。可是宋徽宗絕對是另類。趙構以皇族血統繼位,在南方合理合法,跟南明是有本質區別的。

3、趙構是唯一逃到南方的皇子。趙構不僅是宋徽宗的親兒子,他還是唯一一個從北方逃回來的皇子。也就是說宋徽宗雖然生了31個兒子,可是不頂用啊,活下來的全部被金人給抓了,只有趙構在南方。

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歸。凡法駕、滷簿,皇后以下車輅、滷簿,冠服、禮器、法物,大樂、教坊樂器,祭器、八寶、九鼎、圭璧,渾天儀、銅人、刻漏,古器、景靈宮供器,太清樓秘閣三館書、天下州府圖及官吏、內人、內侍、技藝、工匠、娼優,府庫畜積,為之一空。辛酉,北風大起,苦寒。---《宋史》

這就是說,南方那些希望恢復宋朝江山的大臣們,他們其實是沒得選的。選一個不是宋徽宗子嗣的人,肯定是比不上趙構的身份要合法。

除非這幫軍閥全部造反自立,否則他們只能讓趙構來做這個皇帝。所以說趙構在身份上已經佔據了先機。

人心思宋,畢竟宋王朝是真的好。

1、文官集團一定都希望宋朝復國。有宋一代,文官是最幸福的。因為趙匡胤在建國的時候,就立下了一個宗旨,刑不上大夫。文官就算犯了再大的罪,也不能對他們用刑。

基於這個前提,文官集團的地位一躍成為了帝國核心層。他們在宋朝的地位完全比武將要高得多。同等級的武將,在遇到文官的時候,必須要下馬行禮。倆轎子相遇的時候,武將的轎子一定要給同等級的文官讓路,這是規矩。

否則的話,就會有人說你們武將這是要造反,文官的一張嘴,在宋朝那是出了名的厲害。御史大夫包拯,曾經噴的宋仁宗一臉吐沫,宋仁宗也只能呵呵。

由此可見這幫文官,當然是希望宋王朝復國,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恢復往日的身份地位。

2、武將集團也有忠心報國之志。如果說文官集團希望宋朝復國,那是為了恢復自己的地位。那麼武將集團為什麼也要表示支持宋王朝呢?難道他們心裡對宋王朝沒有憎恨?

要說完全沒有,那是不可能的。不過宋王朝為此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當時這幫武將,並沒有擁兵自立的實力,他們必須要凝聚在一起,才能共同對抗金人的入侵。

至是,殿中侍御史胡唐老復申元帥之議,尚書右僕射何擬詔書以進,欽宗遣閣門祗候秦仔持蠟詔至相,拜帝為河北兵馬大元帥,知中山府陳亨伯為元帥,汪伯彥、宗澤為副元帥。仔於頂發中出詔,帝讀之嗚咽,兵民感動。---《宋史》

也就是說,內部矛盾,在此時已經被外部矛盾所掩蓋。南宋初期的幾位武將,其實還是相當愛國的,比如說宗澤、韓世忠、嶽飛等人。

他們有一腔報國熱血,自然是願意為宋王朝賣力的。而且如果武將集團幫助宋王朝復國,那麼他們認為武將的地位會因此而得到提升,這也是他們的政治目的。

3、老百姓更加喜歡富庶的宋王朝。老百姓作為無權無勢的一個集團,他們最希望的,那就是有一個安定繁榮的局勢。因為只有穩定,才能夠讓他們過上安穩的生活。

這幫人其實是沒什麼政治主張的,如果沒有滲透性的思想教育,他們其實根本就不會去考慮什麼政治訴求,也就是說誰來當皇帝都無所謂,只要是太平盛世。

宋朝顯然就是他們心目中完美的太平盛世,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百姓們豐衣足食,甚至在北宋已經有炒房團隊的出現。

可是這一切,居然被金人的鐵蹄給無情踏碎了。懷著對宋王朝的懷念,老百姓們當然願意支持宋朝復國,這樣他們才能再次過上安穩的生活。

趙構自身能力是比較強悍的。

相比較於南明那幾個政權的皇帝,趙構當真是非常有能力的一個皇帝。南明皇帝雖然多,但是基本都沒有實權,趙構卻實實在在是一個實權皇帝。

他能夠將各路軍閥收入帳下,這也就算了,他還能平衡各路軍閥之間的力量。使得每一位軍閥都沒有實力獨樹一幟,彼此之間相互制衡,又共同對抗外敵。

昔夏后氏傳五世而后羿篡,少康復立而祀夏;周傳九世而厲王死於彘,宣王復立而繼周;漢傳十有一世而新莽竊位,光武復立而興漢;晉傳四世有懷、愍之禍,元帝正位於建鄴;唐傳六世有安、史之難,肅宗即位於靈武;宋傳九世而徽、欽陷於金,高宗纘圖於南京:六君者,史皆稱為中興,而有異同焉。---《宋史》

只有武將們的地位得到了平衡,那麼宋高宗趙構本人才能穩坐釣魚臺。在政治上,趙構也是一把好手,他能夠迅速穩定南方的賦稅機制,將財權牢牢掌握在朝廷手裡。有了錢自然能夠辦很多事情。

相比較而言,南明的皇帝,一沒有兵權,二沒有財權,甚至連部下的地位,都不懂得平衡,不亡國才怪。

總結:亂世的明君,和盛世的還真不一樣。

盛世的明君總是一副謙和明理的樣子,諸如清平樂裡的宋仁宗,可是亂世的明君,卻必須要做一些讓普通人不能理解的事情,但是這不能說他就不是明君。

唐太宗是明君,可是他不殺兄逼父,就做不了明君。康熙也是明君,可是他不賣官鬻爵就籌集不到足夠的軍餉對抗三藩。

所以說在亂世之中,宋高宗趙構,殺掉嶽飛,重用秦檜,也只是權衡利弊後的一種選擇,並不影響他成為一代明君。

參考資料:《宋史》

相關焦點

  • 對金國俯首稱臣,殘害忠臣良將,宋高宗趙構是明君還是昏君?
    自他去世以後,很多人為其感到惋惜,也愈發的痛恨趙構。就連脫脫都在《宋史》中憤懣的寫道"帝方偷安忍恥,匿怨忘親,卒不免於來世之誚,悲夫"。有人認為趙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昏君,那不是沒有道理的。不過,忠於大宋江山的那不是真正的忠,只有忠於皇帝,那才是真正的忠誠。對於趙構而言,嶽飛之於趙構,自然是後者要忠誠一些。因為他不和自己唱反調,都按照皇帝的部署來做。趙構本身就是一個主和派,他不希望去付出很大的代價收復中原失地,能拿回來最好,拿不回來,也罷。不過拿回來有個前提,就是必須要在自己的承受範圍內。
  • 父兄是昏君,自己是千古昏君,收一個義子,卻成帝國最有作為明君
    俗話說,守業更比創業難,放在封建王朝,守住一個帝國,更是難上加難。多少英明神武的開國皇帝,因為敗家的子孫,而葬送了基業。秦始皇多麼雄才大略,結果攤上個胡作非為的二世祖胡亥,結果大秦帝國二世就亡國。然而歷朝歷代,都是昏君多,明君少,被偏安一隅的南宋,連第一代帝王都是千古昏君。
  • 北宋的滅亡是宋神宗一手造成的嗎?他是明君還是昏君?
    北宋時期有一個爭議十分之大的皇帝,這個皇帝就是宋神宗趙頊,為什麼說他是爭議最大的皇帝呢?因為讚賞宋神宗的人,認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上進的人,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明君;但是,不欣賞他的人,則認為他是一個把國家攪得雞犬不寧的昏君,還說他的行為為北宋王朝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 為何有很多人會說宋高宗趙構是明君
    如果不是孔子死於魯哀公十六年誰會去了解魯哀公,對於宋高宗趙構我也想這麼認為,如果沒有嶽飛,趙構也就是四百多皇帝中的一個。如果僅憑宋史裡的這句評價就趙構的錯抹掉的話,那麼南宋受到金在多的侮辱也是應該。不得不承認趙構當皇帝之前確實有骨氣,要不他也不能在宋徽宗眾多皇子中脫穎而出,並且得到士大夫們的鼎力支持。但是他當皇帝之後,對金的屈辱性那都南宋之後的中國都留下了很深的烙印。金兵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金兵確實厲害,但是還沒有厲害到人海戰術填不死的地步,要不不會有大散關和瓜州渡這樣的戰役發生。說起趙構,總會提前他父親哥哥在金國手裡,不得不讓他投鼠忌器。
  • 明朝的所有皇帝中,哪個是明君?哪個是昏君?
    明朝經歷了二百七十六年,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在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朱元璋、朱棣和朱佑樘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而昏聵不明和昏庸無道的皇帝要屬朱祁鎮、朱厚熜和朱由校。明君。一、明太祖朱元璋。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
    回顧中華歷史,其中誕生了不少英雄,也出現了不少明君,譬如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都在各自的任期內極有功績。同時,也免不了出現昏君,遠的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近一些的如宋高宗坑害忠良嶽飛等。
  • 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
    回顧中華歷史,其中誕生了不少英雄,也出現了不少明君,譬如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都在各自的任期內極有功績。同時,也免不了出現昏君,遠的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近一些的如宋高宗坑害忠良嶽飛等。
  • 殺死嶽飛的不是秦檜,也不是宋高宗,而是古代政治上的流氓文化
    這事,金兀朮也知道,嶽飛自己卻無論如何不會知道,就算在他臨死前知道,估計他也沒辦法去相信這一點:自己的頭只是一樁政治交易的首要籌碼。宋高宗趙構不懂得前方戰況嗎?被朝中的奸臣給蒙蔽了嗎?不是!宋高宗趙構腦子靈光得很!
  • 為什麼說趙構是無恥至極的昏君?
    趙構雖然建立南宋王朝,令趙宋江山延續一百五十三年,然歷史上有關他的評價基本是毀譽參半,特別其為與金人議和,以"莫須有"罪名賜嶽飛死於大理寺後,更是被帶上"昏君、庸君"的帽子。不過,細讀《宋史.高宗本紀》不難發現,趙構最初登上舞臺的形象集"勇敢無畏和博學多才"於一體。
  • 清朝沒有昏君,也非常強大,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清朝走向了滅亡?
    從每個皇帝來說,清朝歷任皇帝都能勤於政事,和其他朝代相比堪稱典範。眾所周知,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個個喜歡吃喝玩樂,上朝都困難,這樣的朝代能不滅亡嗎?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何清朝沒有昏君,也很強大,最終走向了滅亡呢?甚至,為何後人都貶低清朝呢?中國歷代王朝的走向都是一個——慢慢衰落。
  • 趙構真的是偏安一隅的昏君嗎?南宋的穩定繁榮,他功不可沒
    金軍兵臨城下,趙構毛遂自薦,自願去金營議和,進去金營後,面對殺氣騰騰金軍,面不改色,毫無畏懼,被完顏宗望給扣留,後來宋軍偷襲金軍大營失敗,完顏宗望大怒,斥責宋朝不講信用,嚇得張邦昌伏地痛哭,而趙構依舊面不改色,該幹什麼幹什麼,完顏宗望非常的驚訝,以為趙構不是真正的皇子,然後連他放回去了,另派肅王去金營。
  • 花弄影月流輝,滿眼江南好風景,難解胸中黍離悲
    而敘事傳情之作,卻在這個內外交困的亂世得以大放光彩。提到作品言情達意,抒發家國之悲,身世之恨的詩人詞人,趙鼎這個名字在一眾辛棄疾陳亮姜夔朱淑真中是真的赫赫無名。但在南宋歷史上,他卻同樣是彪炳青史的偉人。因此,在妄言趙鼎其人的內心世界之前,我們先來粗略了解一下他的生平。趙鼎(1085年-1147年), 字元鎮,號的全居士。南宋解州聞喜東北(今屬山西聞喜禮元鎮阜底村)人。
  • 南宋第二個皇帝並不是宋孝宗趙昚
    宋朝經歷了靖康之恥,宋室南渡在江南再次建立了政權,這就是南宋政權。都知道南宋的第一位皇帝是宋高宗趙構,他是北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本是康王的他逃到江南後再造宋室江山。賈志揚教授在《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中說道:宋朝之得以復興,要歸功於趙構的逃跑。
  • 宋高宗害死嶽飛後,嶽家軍為何沒有譁變,起兵為嶽飛報仇?
    南宋紹興十一年臘月二十九,宋高宗趙構對大理寺的奏摺作出批示,「嶽飛特賜死,張憲、嶽雲並依軍法施行。」趙構似乎還不放心,接著寫道:「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最終嶽飛、嶽雲、張憲遇害,不過很多人感到奇怪,嶽家軍為何沒人站出來,為嶽飛報仇呢?
  • 中國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300年還是滅亡,不是唐朝
    包括唐朝在內幾乎沒有一個朝代沒有一個昏君的——除了清朝。電視劇當中的清朝那就可以說是有朝12代皇帝個個都是明君了,為啥最後還是不到300年就亡了呢? 清朝皇帝當中,幾乎每一個都能被電視劇找到完美的亮點,比如仁慈善良的多爾袞——雖然他不是清朝皇帝,但畢竟是跟皇帝的老婆並肩戰鬥的男人
  • 漢靈帝是荒淫昏君,還是銳意改革的明君?為何他有那麼多花邊新聞
    歷史跟筆記小說能是一回事嗎?就像今天你看電視劇,能把所有情節都當歷史嗎?請注意,漢靈帝是皇帝,他不缺女人。這種極其荒唐的舉動,除了個別的心理疾病患者,恐怕只有享受不到「皇帝福利」的人,才會臆造得出來。不過這事被過度解讀,漢靈帝的舉動雖說荒誕,可也不是不能理解。皇帝也是人,他也嚮往得不到的自由生活,他也有自己的個人愛好。歷史上有個人愛好的皇帝比比皆是,也不都是能說出口的,比如宋太祖就是酒蒙子,常常醉酒誤事,誰指責過他?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300年還是滅亡了?
    有一個名詞,每當出現在歷史書中,都會屢屢背上罵名,就是——昏君。 昏君固然是一個貶義詞,但聯想到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能夠將明君變成昏君的例子,歷史上也並不是沒有,因此每個朝代的末代皇帝,或多或少都沒背上昏庸無道的罵名,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並不一定。
  • 秦始皇是明君還是暴君?為何後人對他的看法褒貶不一呢?
    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的是沒有實用性的書籍,皇室是有保留各類書籍的,而且那個時代大部分知識都是口耳相傳留給下一代的,真正有用的知識都被人記在了腦中,焚的書對於學術思想的傳承基本沒什麼影響。其實更加客觀的是考古發現的各種出土的文物,又或者兼聽則明,畢竟那個時候能以文字記載的還是少數,更多都是靠口口相傳的。
  • 淺談南宋初年苗劉兵變的起因,解讀苗劉兵變對南宋的影響
    前言南宋建炎三年,御營將領苗傅和劉正彥發動兵變,誅殺了宋高宗趙構的寵臣王淵、康履等人,並成功脅迫宋高宗禪位給年僅三歲的太子趙雋,在南宋君臣的相互配合之下,最終苗劉兵變被鎮壓。苗劉兵變是南宋建國之初發生的一次嚴重的軍隊譁變事件,它不僅是南宋抗金鬥爭的轉折點,同時它也是南宋統治集團的一次大洗牌。
  • 南宋孝宗為何親自為張孝祥重立他生前的題字碑?
    他雖然在世僅三十八年,但身前身後的諸多奇事卻流傳至今。 (一)殿試意外奪魁,意外拒婚 史載張孝祥天資聰慧,「讀書過目不忘,下筆頃刻數千言」。據說他幼時夏天在書齋學習時,聽到窗外池塘中蛙聲久久聒噪不已,不由得煩躁起來,抓起硯臺砸進水池,滿池青蛙頓時寂然無聲。更奇怪的是,從此之後水池再無蛙鳴了,池塘更名為「禁蛙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