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弄影月流輝,滿眼江南好風景,難解胸中黍離悲

2021-01-10 小豆泡剪輯

滿眼江南好風景,難解胸中黍離悲

鷓鴣天 · 建康上元作

[南宋]趙鼎

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涼地,記得當年全盛時。

花弄影,月流輝,水晶宮殿五雲飛。

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

王國維先生曾言:「詞過長江,竟風韻不存一」,其實是針對婉約詞的格律而言。而敘事傳情之作,卻在這個內外交困的亂世得以大放光彩。提到作品言情達意,抒發家國之悲,身世之恨的詩人詞人,趙鼎這個名字在一眾辛棄疾陳亮姜夔朱淑真中是真的赫赫無名。但在南宋歷史上,他卻同樣是彪炳青史的偉人。因此,在妄言趙鼎其人的內心世界之前,我們先來粗略了解一下他的生平。

趙鼎(1085年-1147年), 字元鎮,號的全居士。南宋解州聞喜東北(今屬山西聞喜禮元鎮阜底村)人。宋高宗時政治家、詞人。一看這年代,看到宋高宗,大概就能猜到這是個什麼故事了。無非是志士欲北伐復國,昏君只想歌舞昇平,於是殺了這隻雞以警群猴。這個故事裡當然少不了兢兢業業的影帝秦檜先生,趙鼎落在這對君臣手裡實在是造化弄人,早早的丟了相位,回家養老去了。雖然生活清閒,胸中鬱憤卻難以消解。嶽飛等武將尚有振臂一呼

的餘力,仍逃不過命運的擺布,他只是一介文人,滿腔熱血與怒火,不投諸詩詞,又如何消解呢?讓我們再來看一下這首詞。首句即令人震撼。詩人南下流亡,渾渾噩噩不知時間流逝,恍然間一看,竟已是人間三月,東風催百花,卻吹不開附於大宋國運上的堅冰。誇張手法的運用,更增添了這種突如其來的黍離之悲。恍惚間,歲序時宜,四季更迭,自己卻流離失所,思歸思歸,歸途又在何處?不過是平添寂寥罷了。下句則兩廂對比,更強化這種悲哀。但是,到了下闋,詩人筆鋒一轉,卻是寫起了毫不相關的閒筆。「花弄影,月流輝,水晶宮殿五雲飛」,這是什麼意思?其實考慮到用典和宋詞格律的影響,我們可能會理解得更清楚些。「花弄影」是出自北宋張先《水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中「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

一句,而「五雲飛」則是出典於李白《遊泰山六首》「明晨坐相失,但見五雲飛」,前者是無所事事的閒愁,後者是求而不得的自我放逐。聽起來十足悲觀,但對於詩人來說,這恰恰是他最需要的精神狀態。如果壯志難酬,無法返回故鄉,為什麼不去麻痺自己,快快樂樂地呼呼大睡呢?像林升《題臨安邸》「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人們一樣自由自在地尋歡作樂,難道不好嗎?但趙鼎做不到。連下闋首句的自我麻痺,對他來說,連消遣也不管用。華虛夢一場醒來,山河仍然破碎,自己仍然居無定所,輾轉似飄蓬,又怎能不傷心絕望?因此即使是對著催發萬物生機的東風,詩人反而橫生悲傷,老淚縱橫不能自己。下闋看似平淡,這種悲傷鬱結之氣卻仿佛能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令我等讀者感同身受。

但對於趙鼎而言,這時的絕望還只是個開始。被貶謫回鄉後,他仍然心繫家國,從而不得不清醒地接受一次又一次打擊。公元1142年,嶽飛死於風波亭。五年之後,他預感到秦檜仍不會放過自己,為了不連累宗族,年逾花甲的老人跪在祠堂,絕食三天三夜,絕望而清醒地離開了這個悲苦交加的人間。

都說「亂世出英雄」,但趙鼎的一生,活得很憋屈,死的也很窩囊,似乎稱不上英雄。但我仍要說,他度過了英雄的一生。生時能作為賢相而立世,死後也能因守住氣節風骨而成為文人的典範,這等高義,又何嘗不是英雄呢?在那個昏聵的皇帝領導的黑暗時代,要守住這麼一點清醒委實不易,在無邊黑暗中,能燃燒自己,去給世間添一點光明,更是非志士仁人不能為之。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趙鼎無疑是這句話的踐行者。如果活著能治國齊家,實現抱負,那就努力地活;如果死去能警醒世人,那就轟轟烈烈地死。這樣的活法可以說相當的理想主義,但同時也是我輩青年之楷模。現在我們生於盛世,雖然不用動不動要死要活了,先輩之精神仍不敢忘,如同前行明燈,令人充滿了奮發向上的勇氣。

相關焦點

  • 姜夔的「黍離之悲」與「西風消息」文學意象是什麼?
    姜夔作為一介文人詩者,在這種生活環境下,視覺觸及的是民生與社會,他在「還我河山」的大旗下,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早期以描述「黍離之悲」現實入世,中後期以訴說「西風消息」狀態見長。姜夔創造的「黍離之悲」與「西風消息」兩大文學意象,給南宋文壇帶來了能「掃瀕湖雪」清新氛圍,而且有「裁雲縫霧之奇思,戛玉敲金之奇聲」,受到當時名公巨儒的推許。
  • 姜夔被冠以「詩詞無敗筆」,他詩詞中的「黍離之悲」意象是?
    姜夔那一種可燃的淑世情懷識者甚少,今以筆者三十餘年膜拜捧讀姜夔文化的體悟,以呈現姜夔詞中「黍離之悲」意象的冰山一角,願給讀者還原姜夔文化本真面貌,提供點滴縱橫線索。作者:姜清水姜夔「黍離之悲」的藝術風骨,最著名的詞是範成大「以為」的《揚州慢》。該詞是姜夔處於熱血青年時期,在1176年22歲時所作。
  • 劇本殺雲破月來花弄影之陸一深
    昨天打卡了【雲破月來花弄影】,說一說我的感悟。 【角色】:陸一深(我怎麼總是反串) 【類型】:古代 沉浸 悽美愛情 【可玩性】:
  • 張可久48字小令,做了個桃源夢,黍離悲家國情讓方方之流情何以堪
    張可久就是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他的《人月圓·山中書事》,1首48字的小令,寫盡千古興亡,傾訴了心中的黍離悲家國情,同時又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桃源世界。張可久散曲小令張可久小令,桃源夢,黍離悲家國情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
  • 詩經《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憑弔詩中絕唱也
    此一遷變,已經有零落衰敗之感,今天學習的《王風·黍離》更是很好的表現出了舊土的調零與衰敗。《毛詩序》評《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 《傾城》形容江南最美的一句詞,不是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唐 ] 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上面這首詩大家都讀過,寫景有十分代入感,如身臨其境,實為佳品,可終究,詞中少了個美人,扣三分。得七分。大莒國風景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 《詩經》欣賞|國風 王風 黍離
    黍離彼黍離離(1),彼稷之苗(2)。行邁靡靡(3),中心搖搖(4)。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5)。又解:此,借為訾,指責。訾何人哉,指責什麼人呢?(8)高亨:噎,食物堵住喉間。周振甫:噎,氣逆不順。這裡似指難過至哽咽。【譯文】那黍禾茂盛,那稷苗青青。行走遲遲,心中難安。了解我的人,知道我心中傷痛,不了解我的人要說:你這是為哪般?茫茫蒼天,這是什麼人啊?
  • 《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花:江畔的花。一說指江中的浪花。 藍:藍草,葉子可以用來製作青綠色的燃料。 【名句】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 詩經《黍離》:昔日輝煌的宮殿,如今卻成了農民的耕田,有何感想
    三次出使,其憂之深,其悲之切全詩分三章,每章十句,和《詩經》中許多作品一樣,本詩也採取了迴環復沓的章法,三章結構相同,每章前四句變換六字以遞進情節的發展,增強感情色彩。「苗」「穗」「實」「搖」「醉」「噎」,兩兩押韻,體現了四季更替,植物在不斷地生長,而詩人的心情卻越來越沉重。
  • 日語中白居易名詩憶江南
    哈嘍大家好!我是日語教學交流諮詢平臺張老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一首《憶江南》以其精煉的語句,將江南五彩斑斕的景色描繪的繪聲繪色,區區十多個字能恰如其分地講景色與作者的感悟躍然紙上,令人嘆為觀止。那麼在日語中我們的這首詩歌又是怎麼解讀的呢?
  • 小橋流水碧於天,煙雨江南,一場不願醒來的江南夢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詩人白居易一闕膾炙人口的《憶江南》詞,是距離他在蘇杭任職已經過去了十餘年,因銘記江南之美的景致與風物卻從未忘卻,在已過花甲之年後寫就的。
  • 唐伯虎最經典的五首詩詞,不愧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雖然滿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豔字眼,卻毫無低俗之氣,反而筆力直透紙背,讓人猛然一醒。「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這句道出了詩人的志趣所在:與其為了榮華富貴奔波勞碌屈己下人,何如在花酒間快活逍遙。
  • 花牽月夢年年續,月懂花心歲歲長;十首連珠體花月詩,只願共相思
    花牽月夢年年續,月懂花心歲歲長。花開花謝,月圓月缺。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時光的深意,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珍惜。花前無月,就少了幾分浪漫。月下無花,便多了幾分傷感。有花有月,平添了幾許相思。無花無月,繾綣了幾絲牽念。千筆難描花與月,更知花月入詩聯。
  • 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經典詩詞,你知道幾首?
    問郎花好奴顏好,郎道不如花窈窕。 佳人見語發嬌嗔,不信死花勝活人。 將花揉碎擲郎前,請郎今夜伴花眠。 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 9、《菊花圖》 颯颯金飆拂素英,倚欄璚朵入杯明。 秋光滿眼無殊品,笑傲東籬羨爾榮。 10、《看泉聽風圖》 俯首流泉仰聽風,泉聲風韻合笙鏞。
  • 納蘭容若的心聲——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悲莫悲兮生別離 樂莫樂兮新相知納蘭之詞,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純任性靈,纖塵不染,家家傳唱。王國維曾言道「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 李煜詞讀《望江南》: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南唐李煜《望江南·多少恨》初衣解詩:許多時候,人們在行進在某一過程中的時候,並未覺得有什麼不同。比如吃尋常飯,穿平常衣。陽春三月,車馬浩蕩,在擁擠華麗中,他看見的是往日的臣子和宮女的笑臉。「花月正春風。」在夢中好花好景,駘蕩在無限的春風裡。實際上真正作為帝王的李煜,在位的時候並不會有著車如流水馬如龍這種感慨。因為那就是他的日常,夢中的快樂和輕歡,也並不帶有更多的驚訝。
  • 雙字飛花令「江南」,我打江南走過,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1.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憶江南·江南好》白居易2.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韋莊3.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杜甫4.閒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人語驛邊橋。
  • 時光靜好,歲月安然,願一生一世一雙人,半夢半醒半浮生
    荒寒的季節,披一件夢的衣裳,去往煙雨的江南,看新月孤舟,寂寞輕染,有如一段凋零的愛情。一剪清靜的時光,讓涼薄的心,遲來的夢,都有了一種無言的美麗。月上柳梢,茶涼言盡,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曾有過那樣一場涼薄的風,吹落憂傷,埋於月影眉彎。
  • 《詩經·王風·黍離》: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知我者謂我心憂
    這便是源自《詩經·王風·黍離》的詩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給我們的啟示。它充滿了為某一事物憂思而不被理解的意境,體現一種對認同感的執著渴求。彼黍離離,彼稷之苗(穗/實)。詩人以隱隱之筆,蘊藉含蓄中,表達了滄桑世事一己之力的渺小,糾結於理想抱負之間的無力感。其實之於今天的我們,也依然很有思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