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黍離》:昔日輝煌的宮殿,如今卻成了農民的耕田,有何感想

2020-12-25 南書房

當你看著祖國一步步從繁榮昌盛走向衰敗,當你看著昔日萬人空巷的街道逐漸悽涼敗落,當你回到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的家鄉,你會作何感想?是憤怒?是惋惜?還是遺憾?此詩寫於周朝東遷之後,它的作者可能是一位經常出使四方的愛國官吏,當時王朝頹敗,民生疾苦,作者因公出使,卻發現往日的宮殿現在已經變成了農民的耕地了。他抑制不住心中的悲傷,但也限於史臣的身份只能獨自悲傷,無聲哭泣。

時光流逝,物是人非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黍」已經生長得很茂盛了,而「稷」卻還在幼苗時期,這裡便點明了時令,此時應為農曆六月,黍以開花,而稷未開花,稷開花結穗需要等到七月。看著這些茂盛旺盛的黍離散地生長著,便回想起昔日此處的繁榮富貴,而如今卻已經物是人非。一切景語皆情語,黍、稷本是無情之物,但在這裡卻勾起了詩人對生命的無限愁思。「行邁」,即行走,「靡靡」是指行動緩慢的樣子。作者緩緩地拖著沉重的步伐,心中愈來愈感傷,可鬱積在心中的憂思卻無人可以訴說。由此,詩的開篇便奠定了全文的基調,創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增強了詩的感染力,使詩歌韻味無窮。

每章的前兩句運用的是互文的寫作手法,因為不可能「黍」總是一行行排列整齊地長著,而「稷」卻經歷了由苗到穗最後到實的過程。不可能「黍」的生長為靜態,而「稷」的生長為動態,很明顯這裡是互文見義。所以這裡的「彼黍離離,彼稷之苗」應當是「彼黍稷之苗離離」。在這裡,作者將黍稷這兩種作物緊密地結合成一個意象,賦予黍、稷以時光流逝的意味,從而引出後文詩人哽咽難言的愁苦心境。

「中心搖搖」「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三句話層層遞進,一步一步增添感情色彩,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思念,以及內心的心酸哀傷,使讀者可以感受其內心的悲涼。每章的後六句都是一樣的,反覆吟詠,採用了白描的手法,沒有添加任何修飾。「知我者,謂我心憂」說明朝中大臣也是有理解同情他的人,但是其後的「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用意明顯更重,而這也可能正是作者煩憂的原因之一,他正在被朝堂上的一些人攻擊、諷刺、侮辱。

作者在行文中著眼於農民的生產,也敢於指出朝堂上一些人對他的侮辱,這是一種進步,但是作者還是受到階級意識的影響,他不敢直接表露詩的主題,只能含蓄委婉地向天發問「悠悠蒼天,此何人哉?」他不敢明說是因為周幽王的毋庸所以讓百姓處於水生火熱之中,因為他已經將忠君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了。

三次出使,其憂之深,其悲之切

全詩分三章,每章十句,和《詩經》中許多作品一樣,本詩也採取了迴環復沓的章法,三章結構相同,每章前四句變換六字以遞進情節的發展,增強感情色彩。「苗」「穗」「實」「搖」「醉」「噎」,兩兩押韻,體現了四季更替,植物在不斷地生長,而詩人的心情卻越來越沉重。「彼稷之苗」引發「中心搖搖」,「彼稷之穗」引發「中心如醉」,「彼稷之實」引發「中心如噎」,詩人的感情逐漸遞進一唱三嘆的模式使詩歌更加有節奏感、音樂美,淋漓盡致的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悲涼苦楚,其憂之深,痛之切,悲之沉,增強了詩的抒情效果。但後文反覆吟詠「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展示出作者情感的難以抑制。當作者心中的鬱結準備噴湧而出時,卻又筆鋒一轉,及時收住,轉而對蒼天的拷問。

詩中寫了他三次出使,但這並不是為了表明他出使的時間,而是想表明,隨著時間的變化,國家的衰微和個人的憂愁正在同步增長。第一次來只是想起當年的繁華,目睹今日的蕭瑟,看著一切物是人非,心中惴惴不安;第二次來心中更是增添了些許感傷,心情已經麻木了;第三次來他已經事先知道了如今悽涼的景象,但看著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艱苦,國家越來越衰敗,已經壓抑不住自己的感情,所有的悲傷與憤怒一齊湧上心頭。

失去土地農民的哀號

《國風》是民歌的匯集,多數為勞動人民所流傳,反映的應該是普通百姓最真實的生活,不太會有憂國憂民這種比較高尚的主題,所以有人認為《黍離》應當是失去土地農民的感慨,而詩中所描述的正是普通百姓最真摯的願望。詩人可能是一位背井離鄉的農民,流落到異地他鄉,看著家鄉原來也有的黍離,不禁觸景生情。在踽踽獨行的途中,風餐露宿,日曬雨淋,詩人非常懷念以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穩定生活。腦海中不禁浮現起黍離從幼苗到抽穗最後結果的生長曆程,詩人心中的悲痛也愈發沉重了起來,又「搖搖」到「如醉」最後到「如噎」。

黍稷是農業生活的象徵,它作為此詩用來起興的意象統籌全文,奠定文章格調,所以此詩的主旨必定與農業相關。「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為我何求。」其實就是想表達詩人想要回到過去,回到自己有土地的日子,過著平淡安穩的農耕生活,別的什麼都不奢求了。在先秦以及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影響,農民最想要的就是可以擁有自己的土地,而這小小的願望都不能實現,詩人不禁感嘆「此何人哉」,究竟是什麼人造成的啊。全詩流露出來的就是詩人對土地的熱愛,也代表了中國古代農民對土地特有的 難以割捨的感情。

小結

《黍離》長期以來一直是文學界的主要研究對象,對其主旨、藝術風格及文化內涵等方面,各學者也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有人認為這首詩是閔宗周之說,或是思兄之說,又或是流浪者的悲歌。詩中用「賦」來鋪陳,渲染蒼茫的氣氛,「賦」中又夾雜著「興」、「比」,這樣相互補充呼應,從而避免了行文單調。而黍離作為詩中的興象(起興的意象),是鑑賞分析此詩不可或缺的一點,它承載著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或許是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或許是失去土地農民的哀號,又或許是藉助黍稷的生長狀況託物起興,對生命進行追問,提出「我是誰」的哲學問題。

文|南書房|雜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焦點

  • 《詩經》欣賞|國風 王風 黍離
    黍離彼黍離離(1),彼稷之苗(2)。行邁靡靡(3),中心搖搖(4)。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5)。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8)。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 《詩經·王風·黍離》: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知我者謂我心憂
    這便是源自《詩經·王風·黍離》的詩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給我們的啟示。它充滿了為某一事物憂思而不被理解的意境,體現一種對認同感的執著渴求。彼黍離離,彼稷之苗(穗/實)。一位服役的大夫來到都城鎬京,看到昔日宮闕繁華落敗,只剩下青青黍苗遍野滿地,物非人非,十分感慨。這種感慨一直在延續,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今非昔比,曾經的烏衣巷,王侯將相經常流連之地,如今卻只見普通百姓。
  • 詩經《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憑弔詩中絕唱也
    此一遷變,已經有零落衰敗之感,今天學習的《王風·黍離》更是很好的表現出了舊土的調零與衰敗。《毛詩序》評《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 知我者,謂我心憂——品詩經《黍離》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黍離》出自《詩經》王風,為紀念周朝所寫,「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
  • 古代最「懶」的一首詩:全詩31個字有24個重複,卻成千古經典!
    古代最「懶」的一首詩:全詩31個字有27個重複, 卻成千古經典!如果沿著中國詩歌的發展史溯源,其源頭一定會與《詩經》有關。《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所以,《詩經》又有個別名,叫《詩三百》。
  • 國學入門書目:《詩經》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有160首;《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有105首;《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有40首。《詩經》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詩和《小雅》、《國風》中的個別篇章外,《詩經》中幾乎完全是抒情詩。
  • 詩經名句:自成風流千古絕唱,句句讓人心動不已
    ——《詩經 國風 周南 關雎》 【譯文】水鳥應和聲聲唱,成雙在河灘。美麗賢惠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侶。 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精選欣賞】《詩經》裡最美的句子,美到骨子裡!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來琢玉器。 《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你贈送給我的是木瓜(落葉灌木,果似小爪。古代有一瓜果之類為男女定情的信物的風俗),我回贈給你的卻是佩玉。這不是為了答謝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 葉羅麗:鏡孔雀成了豬隊友,不知女王有何感想?她的靈心即將回歸
    曼多拉的腦子恐怕沒有多少休息時間,難免會有疲憊的時候,對策也就有了紕漏。曼多拉使出一招以鏡孔雀對付孔雀,並非明智之舉,鏡孔雀反倒成了豬隊友,女王對此不知有何感想?她的靈心即將回歸。
  •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曾經的繁華都市,如今的農田蔥鬱;曾經的人聲鼎沸,如今的雞犬相聞;滄海桑田的變化莫過於此,讓人無限憂傷。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奧特曼:捷德奧特曼回歸後,看到澤塔提著貝利亞的頭,有何感想?
    奧特曼:捷德奧特曼回歸後,看到澤塔提著貝利亞的頭,有何感想?大家都知道在奧特曼系列中有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的現象,當初貝利亞被捷德奧特曼消滅之後,小陸就在宇宙中遊走,主要是為了防止有人在此使用貝利亞的力量,想讓父親好好安息。今天就給大家講講捷德奧特曼回歸後,看到澤塔提著貝利亞的頭,有何感想?
  • 說文解字:何為「未央」?漢代宮殿為何取名「未央宮」?
    九州配圖:清朝紫禁城(今故宮)今天,九州就來為大家解析一下何為「未」?何為「央」?以及「未央」的歷史涵義。先來說「未」字。《說文》中說:「未,味也。未者,言萬物皆成。」大家注意,其中「未」有「六月,百果滋味已具」和「萬物皆成」的涵義。九州配圖:說文解字而根據《古漢語字典》的解釋,「未」還有與今天一樣的另一個意思。即沒有、不曾。
  • 詩經名句精選:花顏月貌的女孩名字,讓你看見起名的別樣風採!
    細細品讀來自遠古的《詩經》中的歌謠,就會沉醉在傳統文化迷人韻味裡,仿佛穿越時光,靜靜地欣賞遠古人們的幸福生活。自古以來,人們給孩子取名尤其是給女孩取名就有參考《詩經》的傳統,光聽聽名字都覺得很驚豔。一、《詩經》智慧古語,更可以作為起名參考1.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出自《詩經·國風·王風·黍離》。釋義:了解我的人,說我心中憂愁;不了解我的人,以為我有什麼要求。
  • 俗語「四人分餅,五牛耕田,八龍治水」啥意思?老人說今年能遇上
    鄉下有很多老祖宗的智慧智慧凝聚在一起,雖然大部分都是憑經驗來預測,屬於大概率,但很多時候,結果總是那麼巧合,這也是很多諺語流傳的主要原因吧。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採用混合曆法,將公曆、陰曆和幹支歷合用。幹支歷在過去又稱「皇曆」,是由皇帝頒布的。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農民曆」,作為指導農民耕作的工具,還產生了大量輝煌的農話。
  • 沙皇最愛的法貝熱彩蛋,如今有了一座宮殿博物館
    在嚴寒的仲冬季節,霧氣從結冰的水面上升起,模糊了河畔巴洛克式的修道院、新古典主義的宮殿,還有裝飾美妙的橋:這些橋梁兩側佇立著雕塑和精緻的燈柱,將承載城市的群島連通。冬宮——如今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坐落於此,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居於皇城的中心;聖彼得堡完美地保存著無數遺產,是藝術與豐饒之城,歷史與浪漫之都。
  • 農村老人說,今年是八龍治水,五牛耕田,四人分餅,什麼意思?
    過完年之後,天氣逐漸暖和了起來,農民也要開始忙著幹地裡的農活了。對於常年和土地打交道的農民來說,最關心的自然是這一年的收成,民間還有很多預測年景和收成的俗語和方法。說起來,這種說法和我們流傳下來的幹支紀法有關,根據幹支紀法推算,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二是第一個循環圈,按照六十甲子的排序,今年在正月初四是丙子日,正月初八是丁丑日,對應的是牛,正月初八對應的是庚辰日,對應的是龍,因為民間把丙子又叫做餅子,所以才有了今年是「八龍治水,五牛耕田,四人分餅」的說法。老伯說,農民經常通過這種它來預測一年的年景,那麼今年的年景咋樣呢?
  • 曾是農村經濟樹木,果子可以榨油,樹葉用來包粽子,現如今很少有農民...
    關於吃粽子的習俗在我國歷史悠久,而且現如今形成了一種美食文化,文化和習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因此在每年的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吃粽子少不了。 儘管粽子有南北口味上的差異,但就包裝材料來看,要麼是荷葉,要麼是粽葉等純天然對人體無害的植物葉片。 其實除了常見這兩種樹木的葉子以外,在農村還有一種樹木葉子也是製作粽子的好包裝材料。這種樹木以前在農村常見,只要在農村待過的朋友不會不知道,然而如今卻少得可憐,真不知道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這種樹就是桐樹。
  • 詩經楚辭裡的如詩美名,轉給新手爸媽參考!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出自詩經楚辭裡的寶寶名字大全 如詩如畫樂新: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詩經·小雅·採薇》汀若: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楚辭·九歌·湘夫人》清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楚辭·漁父》鹿笙: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 《詩經·鴇羽》窮則呼天
    《詩經:鴇羽》肅肅鴇羽,集於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肅肅鴇行,集於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悠悠蒼天,曷其有常?這首詩,先是起興,有種鳥叫鴇,沒有後腳趾,需要不時扇翅膀才能在樹上休息。歌者唱,工作太忙,不能回家種地,不能看望父母,以致於想到父母依靠什麼吃什麼?
  • 《芒種》歌詞中的「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古今用法又有何不同?
    大家好,我是喜歡講典故的阿偉,今天探討的課題是「歌曲《芒種》中的「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古今用法又有何不同?」通過整篇歌詞,不難發現結尾「謂我何求」是詞作者的用心點題。那「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