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進入到《詩經·王風》的學習中,《王風》是指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的東周王都附近六百裡以內的詩篇,一共十首。彼時王室已卑,與諸侯無異,所以,它的詩位列十五國風之中,又因為其王號並未更替,便不說「周」而說「王」。此一遷變,已經有零落衰敗之感,今天學習的《王風·黍離》更是很好的表現出了舊土的調零與衰敗。
《毛詩序》評《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遷都後,朝中大夫行役到西周的故地,見往日的宗廟宮室都已不在,如今只有一片莊稼地了,因此哀憫周王室的覆亡,而徘徊又徘徊。寫下的這首詩,充滿了非常沉重的亡國之思。
下面來看下原文
《黍離》
[先秦 無名氏]
彼黍(shǔ)離離,彼稷(jì)之苗。行邁靡(mǐ)靡,中心揺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y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原文解析
黍和稷跟另外三谷麥、菽、麻統稱為五穀。
黍,現在叫黃米。《詩經》中常見黍稷連稱,如《魯頌·閟宮》:「有稷有黍,有稻有秬。」
稷,是小米,又叫穀子。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最重要的糧食,因為稷為五穀之長,所以古時的農官就叫做「稷」。而「社稷」一詞更是被用來指代國家,可見「稷」的重要性。
離離,這個詞在不同的詩句裡有著不同的意思。如清·陳夢雷《青青河畔草》:「離離萬丈松,青青河畔草。」這個是濃密的樣子。同樣意思的還有唐·白居易《草·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宋·蘇軾《郭熙畫秋山平遠》:「離離短幅開平遠,漠漠疎林寄秋晚。」這個是曠遠的樣子。
唐·李白《扶風豪士歌》:「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離離。」這個是清晰的樣子。
唐·李賀《長歌續短歌》:「夜峰何離離,月明落石底。」這個是隱隱約約的樣子。
唐·韓愈《秋懷詩》之五:「離離掛空悲,戚戚抱虛警。」這個是悲傷的樣子。
諸如此類,還有很多。顯然這個「離離」在古代詩人眼中是個百搭的詞。
「離離」在本詩中是說由於果實眾多而下垂的樣子。
「稷」在三章中變化了三次,由苗而穗而實,經歷了長苗、抽穗、結實三個階段。由此可見詩人不止一次從這一塊種植著黍稷的地方經過,然每次經過,詩人都是「行邁靡靡」腳步沉重而緩慢,可見每次經過此地詩人的心情都是沉重的。而從「中心搖搖」、「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又可知詩人每一次的經過,心中的沉重之情都在加重,從內心恍惚不安到如醉般昏昏沉沉,直至如哽在喉的刺痛。
詩人面對凋零的故都,本來就沉痛的心情更是因「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之人而達到了頂點。致使詩人不由得發出「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的悲嘆。
下面分享幾首亡國憑弔之詩
先秦·箕子《麥秀歌》
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唐·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以上就是小蟲子對詩經《黍離》的學習,有不當之處望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