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25日,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自縊於煤山,終年三十四歲,當李自成將崇禎帝與周皇后的屍棺移出宮禁,在東華門示眾時,明朝舊臣竟只有三十人跪拜哭泣,而其他的王侯將相則只是輕輕看了一眼,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崇禎帝和群臣的關係如此緊張!
接下來,讓我們把時光倒退至崇禎即位的1627年間,那一年,崇禎帝的哥哥天啟皇帝朱由校駕崩,由於他沒有子嗣,作為弟弟的朱由檢臨危受命,登上皇位。即位後,朱由檢不僅勤於政務,同時還大力清除閹黨,在抓準時機剷除了魏忠賢的黨羽後,並將其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時,他將這個禍害了大明王朝數年的奸宦逼得自縊而死,這也是崇禎帝上位後做的最了不起的一件大事。
可惜天公不作美,就在崇禎即位後的第二年,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裡、寸草不生,百姓們流離失所,李自成等人也在這時揭竿而起,組織成立了起義軍。除了天災人禍,河北等地區還爆發了瘟疫,疫情甚至一度蔓延至北京城,死亡率大約為40%甚至更多,並最終導致尋常百姓家十室九空,後據史學家不完全統計,明朝萬曆和崇禎年間的兩次鼠疫大流行中,華北陝、晉、冀3省死亡人數至少在千萬人以上。
但當時的崇禎所面臨的挑戰還遠不止這些,在關外,有一支虎狼之師仍然時刻準備一舉突破長城,問鼎中原。李自成的起義軍規模逐漸壯大後,為剿流寇,崇禎帝先用楊鶴,後用洪承疇、曹文詔、陳奇瑜,盧象升、楊嗣昌、熊文燦等人,在這短短十三年間頻繁更換圍剿叛軍的將領。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崇禎如此這般地更換前線帶兵作戰的將領,不僅沒能徹底殲滅敵軍,還使其有了充足的時間來發展壯大。
而此時正在關外的皇太極也藉機騷擾入侵,明廷苦於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開支竟高達兩千萬兩白銀以上,導致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明軍內部也多次發生騷亂譁變的事件。隨著局勢的日益嚴峻,崇禎的猜忌之心也越來越重,不僅冤殺了抗清名將袁崇煥,還誅殺了其餘七位總督,導致朝廷內外人心惶惶。而李自成所率領的起義軍在先後擊敗了左良玉、孫傳庭之後,便開始進軍北京,就在這大兵即將壓境之時,崇禎心裡萌生出了南遷的念頭。
但礙於自尊,崇禎不好明說,於是他便向內閣首輔陳演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陳演自然也明白崇禎的用意,但他心裡仍十分矛盾,因為如果一旦自己提議遷都,明朝將來無論是贏還是輸,自己都將是歷史的罪人,並且以崇禎的性格,他以後一定會將罪責全部歸咎於自己,但皇帝的話,他又不敢不聽,所以只好明面上答應崇禎,但卻在朝堂議會之時,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裝聾作啞」。
就在這時,有人提議說,讓太子遷都,皇帝固守北京城,此言立刻招致了崇禎的不滿,心想:你們都跑了,留我一人如何固守北京城,既然你們不願意遷都,那就一個都別想跑,全部給我殉葬吧!就這樣,崇禎皇帝懷揣著賭氣的成分留了下來,並最終命喪於煤山,本來如果他願意放棄自己那點可憐的自尊,率領眾臣退守南京,那麼大明王朝的命運有可能就會被改寫,因為歷史上的唐朝和宋朝當年就是選擇遷都,才使其王朝命運被延續了好一陣子,但是很可惜,崇禎沒勇氣當「千古罪人」,而群臣也在這個關鍵時刻選擇了「自保」。後來,李自成攻破北京,說了這樣一句話:「崇禎皇帝並不是昏君」。而明朝歷史上的這位「末代皇帝」最終也踐行了祖宗的遺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