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6帝結局盤點,正說、實說或戲說

2020-12-22 蔡駟問好

大明王朝為明太祖朱元璋開創,1368年建都南京,明成祖朱棣於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即北京。南京作為陪都。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共計276年。大明王朝的皇帝寶座上,坐過16位皇帝,其中有有為的,有平庸的,還有胡鬧的,最終都走了。今天,只說他們的結局,有正說,有實說,也有戲說。

一、洪武皇帝朱元璋,大器晚成,人到中年,40歲方才脫掉皇覺寺僧衣,開始人生經營,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布衣皇帝最遺憾的事有兩點,一是史上最鐵腕反腐,末了成為最腐敗王朝;二是封子傳孫,朱家內部也濫殺。朱元璋在位31年,為壽終正寢,享年71歲,明帝中最長壽者。

二、建文皇帝朱允炆,為朱元璋的孫子。朱元璋因長子朱標做了24年皇太子正當盛年病死,本想立四子朱棣,但礙於二子、三子之長而受阻。最終讓孫子朱允炆接班,而朱允炆為朱標次子,長子夭折,如此這般,皇權交接也算正常。但書生朱允炆上臺後,削藩用力過猛,被四叔朱棣打敗,生死不明,年方26歲,在位4年。

三、永樂皇帝朱棣,朱元璋四子。叔侄相爭,老男人勝。朱棣紅臉黑臉皆唱,手腕不輸老爸朱元璋,44歲終於成為大明最高領導人,文韜武略,開創永樂時代。老男人剛愎自用,性格固執,猜忌多疑,殺人太多,生活處於緊張狀態,加上忙於徵戰和勞累,老男人終於倒下,享年65歲,在位21年。其對大明的貢獻,除朱元璋之外,為無後來者的成績最突出的一位。

四、洪熙皇帝朱高熾,在位號稱1年,實際只有9個多月。皇長子朱高熾系肥胖太子,大腹便便,行動不便。老子朱棣一度也想換掉肥胖兒子,可能是想到朱允炆了吧!胖子能上位,還離不開如解縉等一群大臣的幫忙,政權平穩過渡。肥胖皇帝朱高熾,享年48歲。

五、宣德皇帝朱瞻基,深得祖父永樂皇帝朱棣寵愛的皇太孫,可惜的是文武雙全未能展,不少精力用在了對兩個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身上了,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人生最大的愛好是玩蛐蛐。朱瞻基英年早逝,原因在歷史文獻中無記載,享年僅38歲,在位10年。學者推測與其父肥胖皇帝朱高熾有遺傳疾病,雖沒有其父那麼胖,但長得非常像。另一說法死於重金屬中毒,即「仙丹」之故。

六、正統/天順皇帝朱祁鎮,大明王朝中登基時年紀最小的皇帝,10歲成為九五。另外,他又是一生兩度登基為帝,正統朝14年,後天順朝8年。兩朝在位共達22年。中間經歷土木堡之變,兵敗被蒙古瓦剌部俘虜,弟弟朱祁鈺登基稱帝。後通過奪門之變復闢,復位稱帝。朱祁鎮享年38歲。

七、景泰皇帝朱祁鈺,皇帝哥哥朱祁鎮淪為敵國俘虜後,登基稱帝。但命太薄,朱祁鈺好不容易將同父異母哥哥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的皇太子奪回,給了自己兒子朱見濟,兒子朱見濟偏偏夭折。朱祁鈺忙著自己再生一個兒子出來做皇太子,可能是太忙太急了,4年後忙壞了身體得病快要死時,被哥哥奪門復闢了。朱祁鈺享年30歲,在位8年。

八、成化皇帝朱見深,有其父必有其子,朱見深並未吸取老子朱祁鎮遊戲人生的教訓,卻來個老妻少夫,一頭扎進比自己大19歲的萬妃懷裡,別樣的戀情,這可能是從朱高熾起,這條血脈的精神上多少存在點遺傳問題。突出成績是放手西廠橫恣,敗壞朝綱。朱見深享年41歲,在位23年。

九、弘治皇帝朱祐樘,其生母淑妃紀氏為廣西酋長之女,可算歷史上少見的一位混血兒皇帝,朱家的智商因此有了點改變,出現了「弘治中興」,任用賢能,去除奸佞,但後期也背不住奸佞忽悠,加上愛好「房中術」,享年36歲,在位18年。

十、正德皇帝朱厚照,15歲登基,體健腦敏,本應有為,卻成了遊樂荒唐皇帝。他重用惡宦劉瑾「八虎」,玩老子「房中術」建豹房,江南塞北胡亂竄,成為明史上有名的「無賴兒郎」。由於荒淫過度,享年也就31歲,在位16年。

十一、嘉靖皇帝朱厚熜,由於朱厚照荒唐淫亂無子女,其從弟獻王朱厚熜上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嘉靖皇帝,享年60歲。嘉靖在位45年,在大明一代,只有他的孫子萬曆皇帝是48年超過他。朱厚熜前半段比較稱職,後半段卻忙於升天入地,成為「變態」皇帝,終因長期服用長生不老藥中毒而駕崩。

十二、隆慶皇帝朱載垕,因嘉靖皇帝長子朱載基早夭,朱載垕以次子登基,他是個迷信道教之人,遠勝老爸的「升天入地」,凡事均聽道士胡掰。貪玩載垕,沉迷女色,政績平平,享年36歲,在位6年。

十三、萬曆皇帝朱翊鈞,10歲上位,是在老爸瞎混6年後,加之伯祖父朱厚照盡情享樂和祖父朱厚熜耽誤糟踐大明45年的基礎上走上皇帝崗位,應該勵精圖治了。然而,這位皇帝更是蝸居深宮,貪酒、貪色又貪財,為大明20多年後滅亡打下了伏筆。其享年58歲,在位48年。

十四、泰昌皇帝朱常洛,在位只有一個月,本可忽略不計,人們還是將萬曆四十八年中八到十二月記為泰昌元年,以示紀念。這位倒黴蛋是在老爸萬曆皇帝真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表示「不勝追悔」中上臺,還沒有來得及落實老爸遺訓,就撒手人寰了。享年39歲,死因「紅丸案」。

十五、天啟皇帝朱由校,16歲登基,是個朝政與文化雙重盲者,一門心思玩樂做木匠,大權交給了文盲宦官魏忠賢。天啟朝就是太監專權黑暗朝。朱由校享年23歲,在位7年。

十六、崇禎皇帝朱由檢,最倒黴的大明末代皇帝。短命鬼兄皇朱由校走了,比他小5歲的異母弟信王朱由檢接下大明爛攤子,崇禎皇帝沉著滅閹黨,努力做明君。可惜大明根子太爛,朱由檢又缺安邦之才,一個孤獨的勤政者,最終上吊自殺,大明唯一殉國的皇帝。

大明王朝16帝,16個人物,16種貨色和玩法。文韜武略用於泱泱江山是大明社稷之福,碌碌無為則是大明王朝的陰晦倒黴之日,加幾個吃喝玩樂、是非不分、不問政事的,清明向上的時間並不多。大明如除去洪武、永樂兩朝53年,中間的弘治中興等明媚日子都很短,其中浪費人力、物力、財力而瞎胡鬧的時間太長太長了,這個王朝能夠堅持276年的時間,上蒼已經很是眷顧這個朝代的了。(文/蔡駟 )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同樣是末世之君,大明的崇禎帝和大清的宣統帝,結局為什麼不一樣
    因為畢竟作為上一個朝代的皇帝或者是皇室的人,對於新朝來說應該是一個不小的危險,如果不能斬草除根的話,從長遠來看對於下一個朝代是沒有太多的好處的,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歷朝歷代的末世之君結局都是比較的悲慘的。
  • 大明王朝:奇特的開局,正常的滅亡
    大明王朝統治中國長達二百七十餘年。在講述大明王朝的歷史正劇《江山風雨情》中有這樣一段開幕詞: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流淌過,許許多多朝代。每個朝代的開始與結束,都是歷史最震撼的時刻。該劇以「震撼」二字,一體概括大明王朝以及其他各封建王朝的開始與結束。可謂是恰當的!
  • 大明王朝各位皇帝的簡析(上)
    明朝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共傳十六帝,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功績與過失,接下來筆者帶各位看官了解十六帝的功績與過失。明太祖出身卑微,可謂中國封建統一王朝中最勵志的,從一介放牛娃最後成為定鼎中原的皇帝,正如明太祖自己說的一樣「朕遭時喪亂,初起鄉土,本圖自全。及渡江以來,觀群雄所為,徒為生民之患,而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蠹。士誠恃富,友諒恃強,朕獨無所恃。惟不嗜殺人,布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清朝張廷玉編撰《明史》時評價到「帝之雄才大略,料敵制勝,率類此。
  • 萬曆統治分「三大階段」,為何說大明王朝的轉折點自萬曆而起?
    三大階段: 萬曆皇帝在位一共48年,是明朝16位皇帝在位時間最久的一個,著名歷史學家孟森在《明清史講義》中,將他在位的48年一共分成了三個階段。
  • 明崇禎十三年,大明王朝氣數已盡,細說皇太極,與大明的決死之戰
    大明王朝似乎距離我們的時代並不遠,可以說我們是非常熟悉的了。大明的東廠和 西廠很有名,大明的有幾代皇帝也很「有名」。有的甚至是創新了我國歷史上皇帝的某項紀錄。大明王朝到了其統治末期,已經是千瘡百孔了。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持續的衝擊著大明的統治,高額的軍費支出使得這個王朝上下不安,同時還有背面少數民族的崛起,可以說是內憂外患的了。終於在崇禎十三年也就是清崇德5年,皇太極向崇禎帝發出了最後的通牒。
  • 盤點明朝16帝的歷史冷知識
    國祚276年,歷經16個皇帝。有天子守國門,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親的美稱。然而,明朝皇帝都是比較有個性,也是非常奇特的。今天我們來看看明朝16個皇帝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冷知識。在講明朝16個皇帝之前,首先講一下明朝的皇帝和親王的一些有趣的冷知識。第一:明朝皇帝和親王的名字都是有講究的。
  • 為何有人說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皇帝是發動奪門之變的朱祁鎮?
    朱祁鎮是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皇帝?這個觀點我無法苟同!先不說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僅僅就大明王朝來說,朱祁鎮的曾祖父朱棣就第一個「不同意」!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將自己親侄兒從皇位上拉下馬,整個大明王朝還有誰得位比朱棣還不正嗎?況且,朱祁鎮地位就真的不正嗎?明英宗朱祁鎮,明朝唯一一位兩度登上皇位的皇帝!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它們有著一批固定受眾,但對更多觀眾來說,從中感知到的不是學者錢穆所說的「歷史之溫情」,而是滿滿的矯情和濫情。而當你忍無可忍,在網際網路上敲下「劇荒」兩個字的時候,網友們密密麻麻的推薦裡,一定少不了《大明王朝1566》的名字。攝影師出身的張黎,把電視劇拍出了電影感。
  • 大明16帝朱瞻基,36歲壯年駕崩的背後,還有這一科學理論
    縱覽我國將近2400多年的封建歷史,可以說每一代王朝中多多少少都有那麼幾個與眾不同的帝王。不過,這其中最能盛產奇葩帝王的朝代,那還是非大明王朝莫屬了。
  • 解讀大明王朝歷代皇帝的年號寓意,誰的年號最霸氣?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把蒙古人逐出中原,光復漢人江山,且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卓越,使國家富強,當之無愧的一位偉大的皇帝,明太祖還有一項政策對後世的影響很深,包括對後面的大清王朝,就是「一世一元制」,所謂一世一元制,就是一位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因此明清兩朝的皇帝我們多用年號稱呼,既然一生只用一個年號,那麼皇帝們當然會起一個很有寓意的年號,現在小編以自己的觀點,解讀大明王朝歷代皇帝的年號寓意
  • 大明王朝的「曠世悲歌」 緣起只是明英宗的荒唐懦弱嗎?
    起先,對迎回明英宗一事,景泰帝朱祁鈺算是顧慮滿滿,他不悅地表示說,我本來就不想當這個皇帝,當初你們非逼著要我當。這時候,于謙發話了,他說,皇位既然已定,就不會再更改,所以理當儘快接明英宗回來。朱祁鈺見他最信任的臣子都如是說,只得說:「聽你的,聽你的。」於是,很快,明英宗被迎回了北京。
  • 明王朝諸帝:明朝有多少位皇帝?分別是誰?
    在1386年到1644年之間,大明王朝一共有16名在位的皇帝。算上南明時期的六位,共有22位,那麼他們的分別是誰? 6.正統帝朱祁鎮,1436年到1449年在位,廟號英宗,為明宣宗朱瞻基長子。
  •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去哪了?
    十月,崇禎帝開始主持修建德陵,因為當時大明王朝的財政狀況已是不忍直視,所以崇禎帝只好東拼西湊地籌錢,然而就算如此也只拿出50萬兩白銀。這個數字聽起來挺大,但是對於修建帝王陵寢來說,即使一切從簡,也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錢雖然不夠,但陵寢不能不修,於是工部向崇禎帝建議:先修建地面建築,剩下的錢財通過大小官員捐俸、向地方加派徵收等途徑補齊。
  • 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文/花開無田 圖/網絡圖片有人說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以傲視群雄的姿態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成為五千年華夏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成祖朱棣的這句話真的在亡國之際應驗了,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至死都沒離開過京城,踉踉蹌蹌地跑到紫禁城的煤山上,最後再望了一眼火光沖天的宮城,然後在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
  • 黑暗中的一道光束 大明王朝的利劍——海瑞
    有明一朝,從軍事強人朱元璋奮鬥十幾年在他39歲創建歷史上「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無雙朝代,到1644年崇禎皇帝朱由檢在34歲吊死煤山,大明王朝享國276年間,歷經無數風雨,無數金戈鐵馬,也產出了諸多中興名臣、顯赫名臣、無敵奸臣,但是,今天要說的這一位主人公卻是大明二百多年來第一人,也是屬於那種千載不遇型的。
  • 張居正變法挽救了大明王朝,為何萬曆皇帝在他死後非要將其清算?
    眾所周知,明朝中後期,王朝走到了末路階段,階級利益錯綜複雜,階層固化嚴重,土地兼併,農民水深火熱。為了扭轉王朝頹廢的趨勢,天才神童張居正擔負起了這個責任,實行一條鞭法,緩解了王朝的階級矛盾,解決了國家財政方面的問題,讓大明朝煥然一新,滿足了底層民眾和國家官府的需求。
  •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誰才是歷史權謀第一劇?
    我是先看完《大明王朝1566》再去看《雍正王朝》的,而且1566看了很多遍,也寫了不少影評,算是對1566有個一知半解吧。收視率上也證明了這一點,《雍正王朝》的收視率在央視1999年首播時達到16.7%,而《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臺2007年首播時收視率僅為0.5%。如果是在衛視播放,電視劇因為跨度時間長,需要一直有可看性元素來吸引關注,保持收視率。一旦出現《大明王朝1566》這種幾乎每處都需要深度思考的劇,自然就沒人能追下去。
  • 大明王朝,被埋了
    朱高熾等人安全歸來,這讓朱棣十分高興,說我們父子能夠再度相聚,是上天的贊助。於是打著「靖難」的旗號起兵造反,說是為了「恢復祖宗舊制」。朱允炆是個倒黴孩子,如果不是他爺爺把所有能戰的功臣都殺光,說不定叔叔朱棣也不敢這麼輕易地「靖難」。這場內戰歷時四年,在建文四年(1402)五月結束了。朱棣攻破南京,登位為帝,大肆殺戮建文舊臣。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正說朱元璋:一個小和尚的成王之路(上)
    清史學家趙翼曾言: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就是這樣一個帶著匪氣、豪氣的一個人。雖說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存在276年的大明王朝,當了31年的洪武皇帝,享盡天下榮華富貴。但他本人出身是實在不好,正如題目所說,朱元璋在起初的時候,也只是一個小沙彌而已。為什麼是這樣一個小和尚最後終結了元末亂世呢?各位看官,我們先從元順帝至正四年開始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