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萬曆皇帝鮮為人知的政治能力,情商排在明朝皇帝前三名

2020-12-14 騰訊網

文|趙立波

導讀:作為大明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在歷史上的標籤多為「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皇帝」或是學術界多以「明實亡於萬曆」作為對其終生的蓋棺定論。由於明代皇帝的歷史多由下一代的清朝所編寫,難免出現偏離客觀事實,在歷史客觀角度上多了一層「有色眼鏡」。當塵埃落定,需要後人以尊重歷史,還原史實的角度對古人以全面「除塵」,以此還原古人本來的面目,當然這並非輕鬆的事情,卻將令人感到十分愉快和富有意義。

小萬曆朱翊鈞影視形象

萬曆的人生猶如拋物線一般曲折突兀,很小的時候,便失去了父愛,在老師張居正和太監馮保的共同監管下成長,從十歲開始,這個懂事乖巧聰明的男孩便成了明朝名義上的皇帝。在其長達半個世紀(48年)的政治生涯中,他至少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即少年成長階段和青壯年理政階段,以及中老年時期不見大臣的階段,本文今天專門就其青年理政階段展開解讀。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去世,由此掀開萬曆正式執掌大明王朝的序幕,此刻,明朝經濟逐漸成為當時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外國傳教士紛紛來華,西學東漸之風一度吹進了萬曆的宮牆之內,甚至他已經開始使用西方的自鳴鐘,可見他的思想並非如後來所說的固守落後。

萬曆皇帝朱翊鈞畫像

萬曆十一年,二十一歲的朱翊鈞正式成了大明王朝的主人,與青春相伴隨的就是血氣方剛和奮發有為。在發起對老師張居正的清算後,他恢復了停止近百年的「輔臣召對之典」的傳統,可見其有著強烈的勵精圖治的進取之心。這年的四月初五,內閣首輔張四維回鄉守孝提出辭職。萬曆予以批准,於是任命申時行出任內閣首輔,開啟了萬曆順手的班底。

在用人方面,朱翊鈞非常有魄力,他多次否決了臣下擬按資排輩的用人建議。吏部當時擬提升鄭洛出任協理京營戎政,並將四川巡撫孫光裕調往南京出任大理寺卿。前者因為多年多有政績,按理屬於升遷範疇,而孫光裕被提升的理由則是任職多年,按資排輩應該予以提任。

申時行畫像

當朱翊鈞接到奏疏後對此卻不以為然,他找來首輔申時行,說出了自己對此次人事任免的看法:「(鄭)洛在邊鎮,節省錢糧,是好官,邊上該用他。如推他京營,放在閒散。(孫)光裕在任未久,如何又推升?」申時行回答說:「鄭洛在邊九年,勞績已久。孫光裕先應任應天巡撫三年。今任四川巡撫有一年,按照慣例和資歷都應該任用。」萬曆定調說:「既然你已經奏報,朕已點用。今後但凡各處要緊事情重大的,不必以資格歷俸為則,必須推其堪任的用。」《明神宗實錄》

此後不久,在平臺召見內閣議論朝政,重點仍然是如何在用人行政上。萬曆將一份奏摺遞給首輔申時行,說:「此山西巡按御史疏也。」申時行接過奏摺,邊看邊說:「臣昨日見董御史,能知道大概。」當申時行說完兩條後,沒能想出最後一條。朱翊鈞插話說:「其三是說方面官也。」申時行趕忙說:「是,沿邊兵備宜加優異。最後建議沿邊同知、通判等官宜慎選用、破格、遷除。」萬曆對此提出不同意見:「不然,邊事重大,撫鎮不親歷地方,專委小官,豈不誤事!」《明神宗實錄》

明代官員畫像

兩次在用人上,萬曆的看法更加貼近實際,注重能力的這種選人原則無疑比內閣要高明許多。除此之外,萬曆皇帝因為天旱不雨,親自去南郊求雨,舉行完儀式後對百官說:「天時亢旱,雖由朕不德,亦因天下有司貪贓壞法,剝害小民,不肯愛養百姓,以致上幹天和,今後還著該部慎加選用。」並警告官員說:「還著督察員行文與他每(們)知道,務令著實奉行,毋事虛文。」在回來的路上,申時行請他坐轎子,朱翊鈞揮手拒絕,堅持走著回去。往返二十裡路程,並不感到勞累,頗見其誠心《明神宗實錄》萬曆十三年(1585),鑑於邊防吃緊,兵部著手推薦朝中武官出任將帥以加強防守。

萬曆皇帝戎裝畫像

對此人事意見朱翊鈞持反對態度,他明確指出:「將才甚難,非經過戰陣,何緣識別?」所以他不同意在廷臣中推薦,而是應該從地方任職多年的總督、巡撫、巡按中選拔「果有異才,許於例薦外,特舉推用。」這些都說明萬曆皇帝洞察吏治和對邊防務實的通透,絕非庸才所能可比。在收到數位官員無端指責懷疑他「事非出於皇上宸斷「後,這些把他氣火了,對申時行說:」如今用人,哪一個不是朕主張,二主事肆言,卻說不是朕獨斷,好生狂妄。!「《明史》在看到內閣將處罰意見定的太輕後,他申飭說:「臣下事君上,也有個道理。他每(們)把朕全不在意。朕非幼衝之時,如何說左右簧鼓!先生每擬的太輕,還改票來!」

萬曆中年畫像

三年後的一天,經筵講完後,內閣官員起身剛走,就被太監叫住。不一會,司禮監太監拿出《貞觀政要》一書對閣臣們說:「皇上問先生們,魏徵是怎樣的人?」這其實早已是定論話題,閣臣對此不解,由申時行代表回答說:「魏徵事太宗,能犯言直諫,補過拾遺,亦賢臣也。」張誠隨即把萬曆對魏徵的看法轉給申時行等人說:「魏徵先侍奉李密,後又跟從李建成,最後跟了唐太宗,忘君事仇之人,固非賢者。」

《萬曆三大徵》

閣臣們未曾想到皇帝如此「標新立異」讓他們措手不及,立時目瞪口呆。以此可知,萬曆皇帝在不斷學習中能夠闡述出新的觀點,不人云亦云,以此樹立重新歷史價值導向。此後,萬曆在「事事由朕獨斷」的局面後,打出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這些都是因為朱翊鈞壯年為政的重要舉措,遺憾的是「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最終在其身上得到驗證,雖然其此後身體日趨病重,但其性格上的逆反讓其不見朝中大臣,最終耽擱了許多事情上的誤判,也留下許多「口實」讓後世之人對其口誅筆伐。

相關焦點

  • 明朝萬曆皇帝為什麼幾十年不上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治下的封建王朝,它的輝煌比起漢唐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大殿上文武百官分列兩旁,皇帝正坐龍椅上。▲明朝皇帝寶座在參加早朝之前,所有參加的京官,在天色未明之際就要在宮門前守候。
  • 歷史上明朝皇帝列表年號
    明朝皇帝列表(含畫像)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 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歷十二世,傳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慶)、明神宗(萬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啟)、
  • 明朝萬曆皇帝:我都已經28年不上朝了
    不過,在歷史上, 比唐玄宗厲害的不上朝的皇帝要有很多,但是最出名的,當屬明朝萬曆皇帝。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這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萬曆皇帝。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 萬曆皇帝:「從此君王不早朝」只是片面描寫,實際上政績卓越
    因為那時年紀尚小,所以初期前十年都是太后聽政。而張居正掌握著軍事大權。在那個時期,明朝也是達到了一定的境界,稱為「萬曆中興」。而後就有史料記載,說在張居正死後,萬曆依然勤於國政,達到了一定的成就之後,就居功自傲,荒於朝政,歷史已然逝去,我們也不能斷言萬曆當真就是一個昏君。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在張居正身後對其家族抄家殺戮?信仰崩了!
    二、早期的萬曆皇帝對張居正充分的信賴和依靠 萬曆皇帝幼年喪父,是張居正承擔了對其的教育職責,也可以說張居正很大程度上扮演了萬曆皇帝父親的角色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看看英女皇信中對萬曆皇帝的稱呼,你就明白了
    我國歷史文化連綿不絕,從秦朝統一六國開始,雖然之後一直分分合合,但我們的文明卻一直延續,中間出現了十分強盛的朝代,也有著傲視群雄的文化,經濟和版圖。1583年我國處在明朝萬曆十一年,距今已經四百多年了,放眼西方的英國,正是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
  • 明朝的一個市井無賴,大膽吹牛,連萬曆皇帝和豐臣秀吉都被他騙了
    在中國明朝歷史上,有一位超級大忽悠,視軍國大事為兒戲,把大明的萬曆皇帝、日本的豐臣秀吉和朝鮮國王耍得團團轉,真是令人拍案稱奇! 在明神宗朱翊鈞執政期間,明朝有三次大規模的軍事戰爭,俗稱萬曆三大徵,分別為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朝鮮之役。其中的萬曆朝鮮之役,是明朝戰爭史上極為精彩、曲折的一場戰役,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
  • 明朝有多強大?英女王曾寫給萬曆皇帝的一封信,暴露了差距
    伊莉莎白一世是英國歷史上的一位至高無上的女王,她同是還是法國名義女王,故而伊莉莎白一世受到了兩個國家的尊敬和愛戴,堪稱歐洲歷史上的為數不多的地位尊貴的女王了。再加上,同時期,歐洲的文化也發展到了顛覆,其中不乏有莎士比亞培根等文學家。更是給伊莉莎白一世統治的時期,增添了魅力。
  • 明朝最悲苦的皇帝,父親不待見,淪為皇帝與大臣博弈的工具
    要說明朝的皇帝啊,每一個都能成為一段傳奇,那些錯綜複雜的權力鬥爭,風雲詭變的局勢,為這些帝王增添了些許的「傳奇」色彩。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大明皇帝,可以說是大明最為悲苦的皇帝,出身不高;父親不待見;淪為皇帝與大臣政治博弈的工具;苦熬三十多年終登帝位,在位二十九天卻暴斃於紅丸;兩個兒子不爭氣,最終大明亡了。他就是明光宗朱常洛(年號泰昌)。
  • 萬曆皇帝為何有著逆反心理?與張居正的教育密不可分,難怪被清算
    總是很謙卑地稱他為「先生」或「張先生」,在下御札時,也不多提其名,只寫「諭元輔」。在兩宮太后的大力支持下,在小皇帝的配合下,張居正將明代改革推向了歷史最高水平,影響極其深遠。這個小皇帝秉性善良,情商極高。張居正負責皇帝經筵,有一天,講完經史後,小皇帝忽然問起:「建文帝果是出逃了嗎?」張居正回答說:「國史沒有記載,只是故老相傳,說他披著僧服雲遊四方,在田州題詩一首,其中有『流落江湖四十秋』之句。」
  • 明朝皇帝有自信和能力,塑造了剛烈的大明!
    於是在老祖宗嘔心瀝血的工作下,各種制度的保障下,各路猛人的輔助下,明朝的皇帝們開起了達人秀,全心全意地發展自己的副業。永樂殺韃靼,宣德捉蛐蛐兒,英宗北漂流浪,正德上長城下江南,嘉靖修仙問道,萬曆罷工數銀子,天啟關門做木匠……可是大明的家底再怎麼厚也經不起折騰,才不到三百年大明就亡了,看到這可能覺得大明的皇帝都是渾蛋。
  • 明朝16位皇帝簡介
    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病重,不久去世,終年47歲。 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明成祖朱棣之孫,明仁宗朱高熾之子,明朝第五位皇帝。 幼年聰穎,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喜愛。
  • 明朝萬曆皇帝有多可愛,說一說他與文臣30年之久的拉鋸戰
    其實明朝萬曆皇帝挺可愛的,他十歲登基當皇帝,在張居正的指導之下,萬曆皇帝知書達理、溫文爾雅,但他也是缺乏魄力,造成了與文臣30年之久的拉鋸戰。這場拉鋸戰是因何而起?有為明朝帶來了哪些危機?萬曆皇帝在位期間,明朝也是能人輩出,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李如松等等,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這樣說的話,明朝在萬曆皇帝手中還能有一絲轉機的希望,但事情就在張居正死後開始走向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 萬曆皇帝將近三十年不上朝,是懶惰怠政,還是有難言之隱?
    中國歷史上不愛上朝理政的皇帝大有人在,如果搞個不愛上朝大賽,評選出其中之最的話,那麼這個冠軍,恐怕是非明朝的萬曆皇帝朱翊鈞莫屬,且沒有之一。為何這麼說呢?因為萬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可是在這48年中,這位仁兄居然創造了將近30年不上朝的記錄!您說他不奪冠,誰還能爭這個第一?
  • 明朝天啟皇帝為何傳位給弟弟崇禎,難道天啟皇帝沒有兒子嗎?
    有明一朝,一共存在過十六個皇帝。而在明朝後期,卻難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明朝中後期的皇帝,看起來對很多事情都很擅長,但唯獨做皇帝卻沒啥興趣。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的天啟皇帝朱由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木匠皇帝」。
  • 明朝命運最多舛的皇帝,明末三大奇案均與其有關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所以後世漢人對明朝的歷史也比較關注,明朝的政治制度由早期的君主制慢慢向虛君實相的君主立憲制過渡,如果不是十六世紀小冰河時代的到來,明朝會發展成世界上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未可知。「國本之爭」與嘉靖時期的「大禮議」之爭差不多,看似簡單,其實都是皇帝與文官們就君權與相權進行鬥爭,偏偏嘉靖與萬曆還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皇帝,這兩次黨爭嚴重的消耗了明朝的國力,比唐朝的「牛李黨爭」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後人說「明亡於萬曆」或者「明亡於嘉靖」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 嗜財如命不理朝政的萬曆皇帝為何不惜自掏腰包抗倭援朝
    萬曆皇帝在歷史上是一個嗜財如命的皇帝,他在位期間設立了礦稅監,太監不斷被外派出去當礦監稅史,為的就是充實自己的內帑。他30多年不理朝政,只為在紫禁城做一個守財奴。但也就是這個皇帝,竟然不惜耗費自己的內帑來抗倭援朝,這是怎麼回事?
  • 明朝經歷多少皇帝?
    明朝,中國歷史上一個風雲詭譎的王朝。從太祖朱元璋立國的那天起,明朝註定就不會安生,因農民起義而生,也因農民起義而滅,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太祖朱元璋又是一個充滿傳奇的人物,下面出國留學網的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一篇明朝歷代皇帝列表,來細數一下明朝的諸位皇帝們。
  • 專家從萬曆皇帝屍體中提取一種成分,揭示出萬曆30年不上朝的真相
    說到明朝歷史,萬曆皇帝一定要說。因為此君不僅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他一生在位48年,而且他還是中國歷史上最叫人無法理解的一位皇帝。萬曆前期,在張居正的輔佐下,上演了「盛世」局面,可是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似乎想變了一個人一樣。張居正明明對大明王朝有功,挽救了大明王朝,但他卻將張居正身敗名裂,開棺抄家。
  • 中國歷史上的各種奇葩皇帝,第一個雙性戀的皇帝沒想到是他
    自秦始皇起,「皇帝」這個詞語就成了中國帝王的專有名詞,自始皇帝到袁世凱稱帝,中國歷史上一共有404位皇帝。今天我們不按功績來評,咱們來按照奇葩度來評一評這些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