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哉于謙,以自己之死,成全威威大明276年的天下

2020-12-24 寫乎

作者:李大奎

"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清代袁枚的這首詩將"西湖三傑"之一的于謙與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相提並論,視二人為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

二人皆官至少保,分別為各自所在的朝代立下汗馬功勞,又含冤而死。嶽飛被宋高宗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死時僅39歲;于謙則在明英宗"奪門之變"中復位後當即被逮捕入獄,死時59歲;二人死後皆葬於杭州西湖。

不過,二人卻又顯著不同。嶽飛是赫赫有名的武將,而于謙則代表文人集團,在明英宗被瓦剌大軍俘虜後,領銜兵部尚書,力主作戰,發動了有名的北京保衛戰,使明朝沒有像宋朝那樣分裂為北明、南明,延續了大明近二百年的統治時間。

于謙可謂"功不可沒",就連殺他的明英宗亦認為"謙實有功"。那,有如此功勳且又手握兵權的于謙何以"取義成仁"甘願下獄受死呢?

這要從于謙的生平說起。

一、兒時的于謙,顯露凜然正氣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公元1398年出生於浙江杭州的官宦世家。從其高祖於夔入仕起,一度顯赫,曾祖父於九思官至杭州路大總管,祖父於文明就任洪武年間工部主事。只是到了父親於彥昭這一輩,不願入仕在家鄉錢塘過著隱居生活。

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自幼刻苦讀書的于謙便有了精忠報國的高遠志向,其儒雅的文人氣質和土大夫情懷陪伴他走了一生。

在長期飽讀史書的兒時歲月,仰慕文天祥氣節的于謙常以其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為座右銘。

十六歲就讀吳山三茅觀時,即寫下與之相映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詩中所表露的凜然正氣,恰好就是于謙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二、青年時的于謙,兢兢兢業業在地方工作

永樂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23歲的于謙成功考取辛丑科進士,從此以文人的身份步入大明仕途。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率兵平定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反叛,于謙受命擔任御史隨徵。朱高煦後來被剿滅,受捕入獄後,于謙奉令主審朱高煦,予之嚴詞斥責,聲色俱厲地數落了朱高煦不忠不孝的各項罪行,朱高煦趴在地上被罵得直發抖。

于謙的正詞嶄嶄和凌厲執法由此傳開,明宣宗為之大為賞識,經過一番考察後,對他的學識、氣度高度認可,不久即升任于謙為巡按江西。

1430年,32歲的于謙領銜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由此,于謙就在地方工作了十九年的時間。

期間,于謙常輕裝騎馬走訪所轄區域的父老鄉親,考察民生以及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項後,能辦的及時解決,解決不了的馬上表奏朝廷處理。如在三月間"粟米救濟"缺糧的民戶;在黃河口岸加固堤壩,避免汛期發生洪災衝毀農田,令每個鄉所設的亭長專管堤壩修繕一事;將鎮邊將領私人開墾的田地轉為官家屯田,以資助邊防開支等等……

于謙注重民生和化解財政壓力的這些舉措,得到了明宣宗的認可,老百姓也呼之雀躍。由此,于謙迎得了極高威望,譽為為國為民的忠臣、能臣。不過,正直的于謙也因此樹敵不少,帶來被奸佞中傷的致命隱患。

三、為官清廉的于謙,不畏入獄,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

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後,寵信太監王振幹政。隨著主持內閣的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相繼離世,太監王振便作威作福起來。

于謙回京覲見時,因沒有向王振送禮,還寫了一首"只有清風"的詩《入京》: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王振便誣告于謙因為長期未得晉升而心懷不滿,意欲與朝廷作對。于謙由此被下獄問罪,幸得河南、山西兩地的百姓深感其大恩,為之請命申冤,又得同僚和周王、晉王等藩王的作證力保,于謙才得出獄,降為大理寺少卿,後轉任兵部左侍郎。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師也先統兵大舉來犯,王振便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在土木堡遭遇全軍覆沒,明英宗自己也被俘。這就是大明歷史上恥辱的"土木堡之變"。

大明一下轉入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幸得之前于謙沒有隨駕,被留下來主持兵部工作。在孫太后的支持下,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力排朝廷南遷等建議,固守京城,擁立朱祁玉為景泰帝,發起了力挽狂瀾的"北京保衛戰",終於抗住了也先大軍的進攻。也先在發還明英宗回朝後,撤兵遠去。

大明迎來寶貴的安寧時期,由此,為官清廉人到中年的于謙便忠心耿耿地輔佐景泰帝明代宗整肅朝綱,剷除了王振餘黨,實現了一系列由亂而治的"中興"舉措,使大明漸漸恢復了勃勃生機。

誰知,還朝的明英宗被代宗皇帝幽禁於南宮後,在太子太師武清侯石享、左副都御使徐有貞、司禮太監曹吉祥等人的擁護下,發動"奇門之變"成功復位。

明英宗復位後,當即將于謙逮捕入獄,五天後旋及處死。

四、年盡花甲的于謙為什麼被迅速處死?

明英宗復位後,之所以要迅速處死于謙,除了于謙"不得不死",因他死後,明代宗才沒有翻盤的希望外,更主要的原因還是于謙讓明英宗在嘆息之餘深深嫉恨。

因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成了階下囚之後,自然希望北京的大明朝廷早日把他解救回來。

誰知主持兵部工作的于謙提出了"社稷為重,君為輕"只忠於國家的主張,以"大義"取得臨時執掌朝政的孫太后支持下,馬上擁立他的弟弟朱祁玉為明代宗,改他為太上皇。還發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主戰想法後,得任兵部尚書,隨及動員備操軍、備倭軍、運糧軍為主的二十二萬人馬,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他這個太上皇似乎已可有可無,完全置其生命於不顧。

也先見明英宗已無利用價值,頗有玄機地將其遣送回朝。此時的明代宗顯然不願意待見他,當即打入南宮監禁,失去了自由。

更可氣的是,原本答應將他的兒子朱見深立為太子的明代宗,後違背承諾改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這一舉措讓明英宗仇恨不已,便把明代宗給予他的種種屈辱都算在于謙身上,認為是于謙幫助明代宗所致:不僅欺負了他,還算計他的兒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只能將于謙處死,才解心頭之恨。

另外,幫助明英宗復位的石享、徐有貞等奸佞都害怕于謙,對于謙嚴重不滿,恨意也很深,都希望快速處死于謙後好握穩權柄。

代表武官集團的大將石享原本是于謙推薦的人才,只因于謙為官清廉,不滿意石享以僅圖報恩而"唯親"地薦用其不堪大用的兒子,石享由此被于謙斥責後便暗生怨恨。

徐有貞與于謙早有仇怨。因"北京保衛戰"前,徐有貞是力主"南遷"的首要分子,被于謙厲聲阻止後從此而心生間隙。

至於太監曹吉祥,其欺壓良善的所作所為,于謙原本看不慣,早就不是同路人。

五、兵部尚書于謙何以甘願赴死?

于謙在明英宗發動"奇門之變"時,其實是有機會鎮壓的。

那時,于謙仍是少保兼兵部尚書,手握軍權。而石享等人的力量並不雄厚,僅僅是千餘家兵,即便有曹吉祥的太監內衛追隨,也很有限。

據有關史料記載,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的那晚,于謙正在軍部衙門值班,得知消息後,僅對報告的手下說了句:"什麼國家大事?他自有天命,你只管去。"便置身事外,什麼也沒做,甚至也沒去想,任憑石享等人擁護著明英宗去往朝堂復闢。第二天,于謙整理好衣服,仍平靜從容地上朝。

這是為何?是于謙擔心事發突然,過於匆促,平息不了石享等人?還是認為明英宗復位後不會處死自己?

顯然不是。于謙完全可以迅速調兵,摧枯拉朽地剿滅"奪門之變"。他亦明白若明英宗復位後,自己必死無疑。

但忠於國家的于謙知道,那時明代宗已病危,離大限不遠,他改立的朱見濟又不期早早夭折……。即便他處置了"奪門之變",大明又將何去何從?

為了生靈免遭塗炭,大明再度橫生枝節,出現更大災難陷入內亂不止之中,引發瓦剌再度入侵的悲局。

一生正氣的于謙,強烈的士大夫意識一襲來,立時把生死置之度外:誰當皇帝不重要,如今最關鍵是確保國家的穩定和天下的太平。

於是,于謙斷然選擇了放棄內鬥,默許明英宗復位,甘願接受明英宗對他報復性的處置:于謙一上朝當即被明英宗下令逮捕入獄,五天後以"圖謀擁立襄王之子的謀逆大罪"被處死。

壯哉,于謙!

他完全是以自己崇高的民族氣節,成全了威威大明276年的天下。

他的大義凜然,他的精忠報國,不計個人生死的胸襟,需要何等的膽識才能做到?

難怪復位後的明英宗亦嘆息"謙實有功"。

于謙稱為"民族英雄"當之無愧。他,刷新了文人忠義報國的標杆,值得永遠尊崇愛戴!

六、後記

成化初年,明憲宗朱見深為于謙平反,復官賜祭,在誥文中確認了他的"忠誠":

"當國家多難時,他以社稷為重,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所嫉,先帝已知其冤,朕亦憐惜他的忠誠。"

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追贈于謙"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追諡"肅愍"。

萬曆十八年(1590年),明神宗改于謙諡號為"忠肅"。由此,他的作品《節庵詩文稿》便收錄整理成《于忠肅集》傳世。明史亦高度評價于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為于謙題寫匾額:丹心抗節。這塊匾就懸掛於北京于謙祠,如今是重點保護文物,位於東城區西裱褙胡同23號。

在杭州的于謙祠,則位于于謙墓旁,位於杭州西湖南面的三臺山麓,受後人代代瞻仰緬懷,至今生生不息。

【作者簡介】李大奎,男,漢族,七0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評論和轉發

相關焦點

  • 于謙: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冤枉的,但奈何他必須死,只因帝命難違
    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確實前朝的例子活生生地擺在面前。如果南遷偏安一隅,和南宋小朝廷又有何區別,難道大明王朝也只能在一方醉生夢死了嗎?因此,于謙堅決支持不能南退,同時阻止有效力量進行反抗,保全大明王朝的根基。
  • 《大明風華》孫若微,當忠臣于謙被殺時,她為何不肯說句話?
    宣德二年(1427年),孫貴妃生下皇長子朱祁鎮,朱瞻基大喜,立刻宣布大赦天下,給予這個孩子和他的母親以無與倫比的寵愛。然而胡皇后謹言慎行,並無過錯,他沒法直接下旨廢后。 無奈之下,他只能暗示胡皇后,讓她自請退位。於是胡皇后上表,說自己多病無子,請求退位。孫貴妃也趕緊上表謙讓,說自己不夠格當皇后。她們竟是三推三讓,做足了文章。
  • 還歷史一個真相:明朝276年最大謠言,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還歷史一個真相:明朝276年最大謠言,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不知道什麼時候流傳著這樣一個觀點,魏忠賢,大明王朝最後的中流砥柱,他英勇抗擊外族入侵,大力打擊貪汙腐敗,一心一意地為明朝發展做貢獻。
  • 歷史上的于謙是怎樣一個人?他的經歷與《大明風華》中有何不同?
    按照《大明風華》中的人物設定,于謙家境貧寒,通過自身刻苦學習,終於金榜題名,位列一甲進士(古代一甲進士共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然而真實歷史上的于謙並非寒門子弟,他的家族幾代為官,雖算不上高門望族,但比普通人的起跑線還是高出很多。此外,于謙是永樂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進士,但並非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而是三甲第九十二名。
  • 手握重兵的于謙,為何在奪門之變時無動於衷,甚至還選擇坐以待斃
    要是以前說起于謙這個名字,大多人認識的都是那個「吸菸、喝酒、燙頭」的德雲社于謙。但是,現在提起于謙,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個明朝的大將、民族英雄于謙。其實說起來,這還得表揚一下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大明風華》,雖然這部劇中不少歷史都被篡改,但是關于于謙的記載,卻也有很多都是紀實的。
  • 朱元璋建明,執行女真和日本不能徵服的政策,276年後大明沒了
    文·蕭中九歌公元1368年,一個乞丐出身的底層。站在了帝國權利的最高點,坐在紫禁城的寶座上,俯瞰著百官的跪拜,意氣風發。他是朱元璋,這一天大明帝國成立。朱元璋幻想者他的子孫後代能永享江山。276年後,大明帝國的最後一位繼任者崇禎,滿臉落寞的走向煤山,在樹上繫上一根白綾。從容赴死,留下那句:朕涼躬聖意,有傷天德,死去無顏見祖宗。故去面冠,以發覆面,任賊分割,無傷百姓一人!
  • 明崇禎十三年,大明王朝氣數已盡,細說皇太極,與大明的決死之戰
    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持續的衝擊著大明的統治,高額的軍費支出使得這個王朝上下不安,同時還有背面少數民族的崛起,可以說是內憂外患的了。終於在崇禎十三年也就是清崇德5年,皇太極向崇禎帝發出了最後的通牒。皇太極想通過議和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畢竟當時大清也是剛剛建立不久,其要借著議和來鞏固和完善大清的政權。其次集結自己的軍事力量,準備向大明發起總攻。但是大明接受其議和邀請了嗎?大明是漢人的「天下」,怎麼能允許這些「蠻夷」來控制自己呢?
  • 力挽狂瀾獨守危城《夢想帝王手遊》中于謙穩如磐石的防守
    在明代歷史上最危急的時刻恐怕就要數土木堡之變後的北京保衛戰了,可以說當時的大明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而此時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于謙,是他在北京保衛戰中的卓越表現拯救了大明王朝,甚至有人說大明王朝之後的二百年國運是于謙給續上的。
  • 大明風華結局朱祁鎮錯殺于謙,孫若微告訴他一個秘密,與徐濱終成眷屬!
    結局朱祁鎮錯殺于謙,孫若微告訴他一個秘密,與徐濱終成眷屬。《大明風華》以64集收官,朱祁鎮重新奪皇位,讓于謙入獄,還曾想殺了朱祁鈺為其木格報仇,但他得知皇后和太子的離開便心軟了,兄弟相殘並不是朱祁鎮想要的,他雖恨朱祁鈺殺了其木格,但這些年如果不是有他在,大明早就完了,而自己也回不來了吧!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皇帝是大明朝當時唯一的選擇嗎
    也先俘虜明英宗時,自己都不敢相信,一網下去竟然撈到了一條龍!這麼貴重的物品不賣個好價錢,肯定不能撒手。能拿這玩意換啥呢?也先發懵了,沒有先例吶,誰也沒逮著過龍啊。金銀財寶太俗氣,大明江山有點大。 也先思來想去也想不出好主意,只能先把龍養在魚塘裡,找大明敲竹槓,能敲多少是多少,走一步看一步吧。
  • 個個都是奇葩君,看大明又個性、又奇葩的皇帝們
    最後江山被他四叔奪去了,朱允炆也下落不明,有說死在了皇宮的大火,有說出家了,還有說跑到海外……三、永樂帝朱棣從侄子手中奪來的皇位,總歸是名不正言不順,總覺得心虛,似乎要向世人證明,「我是好皇帝,我能帶領大家奔向康莊大道」在位22年沒放過一天假,絕對的勞模加玩命的皇帝。當然,在他的領導下,大明的GDP那是蹭蹭上漲,大明的國際形象那就是倆字「霸氣」。
  • 貪天之功,讒害忠良:扒一扒于謙之死那些從犯們的下場
    至此,奪門之變的「功臣」們達到了權勢的頂點!于謙,這位保衛京師的孤膽英雄,似乎已經被人們所遺忘。但是天道好輪迴,這些靠英雄的鮮血染紅自己權力之路的「奸臣」,他們的最終下場是什麼?這位進讒言殺害于謙的罪魁禍首,雖然能力出眾,卻始終沒有獲得起復。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7月15日,平民徐有貞去世,年66歲。
  • 大明帝國高端玩家的封神之戰!主力在野區被團滅最後卻驚險翻盤!
    公元1449年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瓦剌也先四路大軍進犯大明邊境,少年天子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結果二十萬「天兵」在土木堡(今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被瓦剌「團滅」,包括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在內的近七十名武將文臣全部戰死,連朱祁鎮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虜。土木堡的慘敗,讓兩百裡外的北京城危在旦夕。
  • 湯唯、朱亞文、鄧家佳的《大明風華》,一部被低估的明史劇
    他用無雙的仁義和智謀,破了連老爺子都破不了的死棋,硬是從絕境中殺出了一條生路。 不僅自己登上了皇位,是為明仁宗,他還為自己的兒子朱瞻基(朱亞文扮演)順利即位,鋪平了道路。
  • 明朝忠臣于謙:千錘萬鑿,不改初心
    但于謙與父親不同,他志存高遠,自小嚮往祖父們叱吒官場的豪情,他並不理解父親的選擇,只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跟祖先們一樣造福一方。帶著這樣的抱負,于謙自小飽讀詩書,學習治世之道。由於家境不錯,家人專門為他準備了一個書齋,在這書齋裡開始了他四書五經的學習生涯,也在這書齋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女子光。
  • 土木堡之役朱祁鎮被俘虜,大明風雲湧動,朱祁鈺為何能當上皇帝?
    于謙知道京城保衛戰的重要性,一個成年的皇帝可以振奮人心,有助於穩定局勢。另外,朝中群臣明白,這時候皇帝不聽話後果是很嚴重的。看看朱祁鎮就知道了,不聽大臣的話,結果大明20多萬精銳大軍損失殆盡,自己還被俘虜。朱祁鈺雖是成年人,但之前是個閒散王爺,並沒有執政經驗,當了皇帝後也只會聽從大臣的意見,遵從大臣的安排,不會制肘群臣的決策。說白了,這是皇權旁落到群臣手中。
  • 大明風華奪門復闢,朱祁鎮的第二次當皇帝,他根本就沒有心理準備
    ,使他不敢相信是真的,但他很快的鎮定下來,八年的囚禁並沒有讓他失去多年前君臨天下的心態;無論此事是真是假,也無論此事最後是如何結局,他都要拼命一搏,絕不放過這天賜良機。大明風華劇照o由於朱祁鎮復闢根本就沒有任何心理準備;所以在對待于謙是殺還是留,他猶豫不定;從心裡說于謙是於國有功,對朱祁鎮也是功莫大焉;首先是京城保衛戰使蒙古瓦刺不能得手,如果大明那時表現的同南宋一樣
  • 于謙沒有阻止「奪門之變」,為何最後還是被處死?
    這時,于謙瞪著徐珵厲聲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于謙力陳,北京城乃是天下根本,一旦遷都則大事去矣,一統江山的大明就要變南宋了。于謙一錘定音,在危難時刻他升任兵部尚書。作為此時兵部最高負責人,他也明白京師此時守備空虛,帳面上還有數萬兵力,但都是上次出徵時被淘汰下來的羸弱兵士。
  • 大明王朝的「曠世悲歌」 緣起只是明英宗的荒唐懦弱嗎?
    而一心想除掉于謙的徐珵則對皇帝說:「于謙不死,復闢師出無名。」這組對話的言外之意就是說:如果于謙被認定為是功臣不死,那朱祁鎮這次復闢登基,不就成了謀權篡位了嗎?于謙慷慨赴死對皇帝朱祁鎮下令處死于謙一事,現在細想來,實際當時手握重兵的于謙,如果要作抵抗的話,他是完全有和皇帝對抗的實力。遺憾的是,于謙選擇了從容赴死。
  • 石灰吟,粉身碎骨的于謙,背後是孤獨而強大的靈魂
    1457年2月16日,從北京到杭州,天地哭泣,于謙含冤遇害,倒在了他曾經力挽狂瀾保衛過的北京城。于謙走了,留下粉身碎骨、兩袖清風的美譽,留下因為他而續命百年的明朝,留下他誓死捍衛的蒼生社稷。于謙不僅用石灰來比喻自己,往後的人生他都在踐行石灰精神。1457年2月16日之後,人們再去讀這首詩,不禁拍案而起——原來,這就是于謙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