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忠臣于謙:千錘萬鑿,不改初心

2020-12-24 經緯讀史

夏日的傍晚與白天不同,天色未暗但暑氣已逐漸消散,一陣風吹過,人身上積累了一整天的炎熱就全部被帶走了。

趁著晚涼,在屋裡悶了一天的孩子們紛紛跑出來玩耍。一戶人家門外,一個穿著紅衣服的男孩子正騎著匹馬玩得不亦樂乎。鄰家老者被他的笑聲吸引,看了會兒撫著鬍鬚道:「紅孩兒,騎黑馬遊街。」男孩聽了立刻對道:「赤帝子,斬白蛇當道。」老者聽了欣慰不已,連聲道後生可畏。

這個文思敏捷的男孩就是剛剛八歲的于謙。

01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1398年生於杭州錢塘。他的高祖、曾祖、祖父都曾在朝為官,父親則選擇帶著家人在錢塘為官,過不受功名所累的自在生活。

但于謙與父親不同,他志存高遠,自小嚮往祖父們叱吒官場的豪情,他並不理解父親的選擇,只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跟祖先們一樣造福一方。

帶著這樣的抱負,于謙自小飽讀詩書,學習治世之道。由於家境不錯,家人專門為他準備了一個書齋,在這書齋裡開始了他四書五經的學習生涯,也在這書齋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女子光。

在于謙的書齋裡,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在顯眼的地方,掛著自己的偶像一一文天祥的圖像。

于謙對文天祥十分地崇拜,日夜冥神膜拜,並發誓,長大後要成為像文天祥的人。

為了追隨偶像,為了實現誓言,十七歲的于謙寫了一首《石灰吟》以明志: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石從深山出來要經過千萬次錘打和熊熊烈火的焚燒,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怕,只為留一身清白在人世間。而我要成為像文天祥那樣的人,也應該要有石灰石不畏懼的精神。

于謙,說到做到,為了偶像,用了一生去追隨;為了誓言,用了一生去實現。

02

1421年,二十三歲的于謙鄉試中舉,即將赴京趕考,就此開始他傳奇的一生。

于謙收拾好行奇,告別了家人,獨自踏上了漫漫的長路,他知道,前面也許道路險阻,但同時也會遇到更為廣闊的世界,等待著他實現許下的誓言。

於是,他毫無怯意地踏上了徵途,並吟了一首《處世若醉夢》表明自己的心情:

處世若醉夢,憂樂付等閒。百事皆前定,對酒且自寬。仰天歌嗚嗚,清風吹我冠。濁醪(láo)滿瓦缶(fǒu),苜蓿(mùxu)堆春盤。無人勸我飲,自酌還自歡。醉眠白日晚,起看明月團。拔劍舞中庭,浩歌振林巒。丈夫亦如此,不學腐儒酸。

一介文弱書生從來不是我的人生目標,拔劍江湖、馳騁山林才是我的嚮往,而國家和人民,即使犧牲自我,更是我畢生的追求。

1426年,于謙得明宣宗賞識,授監察御史一職。同年,漢王朱高煦謀反,宣宗御駕親徵前去平叛,于謙在隨行之列。同年朱高煦兵敗,宣宗命于謙細數其罪行。于謙色厲辭正,直令朱高煦羞愧不已,高呼自己萬死不足惜。

宣宗大為滿意,立刻擢于謙為江西巡按。于謙到了江西,考察當地吏治,重審有疑點的案件,在任期間共平反了上百起冤案。他的才能因此再一次得到宣宗的認可,1430年于謙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一帶。

于謙發現河南和山西庫存的糧食很多,但當地底層百姓多有缺衣少食的,向朝廷建議先把餘糧分給需要的人,等秋收後再令他們補齊。他還察覺到黃河沿岸的堤壩不夠穩固,便下令當地官府抓緊加固堤壩,提前預防水患。

于謙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受到了百姓們的一致擁護,就連內閣大臣都聽說了他的賢名,對他呈上來的奏摺總是優先處理、加快處理。

可得人心的同時必然會遭人嫉恨。1440到1446年間,內閣中支持于謙的三位閣臣相繼去世,宦官王振開始專權,處處給于謙下絆子,從前對于謙交口稱讚的群臣們見狀紛紛做出對于謙不屑一顧的樣子,轉而奉承王振去了,竟稱王振為翁父。

于謙對如此沒有風骨氣節的同僚們深感失望,《石灰吟》應運而生: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03

1448年,于謙從河南回京,受任兵部左侍郎。次年,土木堡之變爆發。明英宗帶著精銳部隊親徵瓦剌,不幸在土木堡被敵軍伏擊,英宗被俘,全軍幾乎盡數覆沒。

消息傳到京城,朝廷上下大亂,甚至有人建議此時應當將都城南遷,遠離戰場。于謙堅決反對這種逃避思想,他堅定地主張做好京城防守,時刻準備好救回英宗,給瓦剌迎頭一擊。有詩為證,《嶽忠武王祠》:

匹馬南來渡浙河,汴城宮闕遠嵯峨。中興諸將誰降敵,負國奸臣主議和。黃葉古祠寒雨積,青山荒冢白雲多。如何一別朱仙鎮,不見將軍奏凱歌。

于謙身先士卒,提了很多加強軍事力量的建議,還親赴順天府部署前線,以一己之力安撫了躁動民心。於是于謙順理成章地升為兵部尚書,總管軍事部署。

國不可無君,但太子年幼不能服眾為了穩固朝綱,1449年于謙等人擁戴英宗的弟弟郕王登基,史稱明代宗,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代宗登基後更加倚重于謙,任命他為提督,統領天下兵馬。于謙帶領軍隊直面瓦剌,提出了著名的「連坐法」以鼓舞士氣。大明將士在他的帶領下皆嚴陣以待,數次擊退來勢洶洶的敵軍,最終逼得瓦剌退出關外,解除了危機。1450年,英宗被迎回。

經此一役,于謙功勳彪炳,被加封少保。

04

1457年,明代宗病重,曹吉祥、徐有貞等人趁機發兵擁立英宗再次登基。

英宗復位後曹吉祥等人備受恩寵大權在握,他們不滿于謙一枝獨秀已久,又想向英宗邀功,便進言誣陷于謙還掛念代宗,暗中圖謀另立太子。于謙得知後對此莫須有之事嗤之以鼻,做《北風吹》以示自勉:

北風吹,吹我庭前柏樹枝。樹堅不怕風吹動,節操稜稜還自持。冰霜歷盡心不移,況復陽和景漸宜。閒花野草尚葳蕤,風吹柏枝將何為?

英宗對于謙擁立代宗而不擁立他的兒子早有不滿,於是聽信了讒言,順水推舟將于謙投入大獄。經審問,御史蕭維禎判定于謙罪在謀逆,處以死刑。

英宗卻有些猶豫了,于謙畢竟是有功之臣,處以死刑似乎太過不合情理。但曹吉祥等人再次進言,若于謙不死,判他謀逆豈不是徒有其表了嗎。

英宗深以為然,不久後于謙就被執行死刑了,且其子被判充軍,其妻被判戍邊。他死後被抄家,家中簡樸地不像個高官大員的住所,奢靡華貴之物一概沒有,最珍貴的不過是代宗曾經賜的蟒袍、劍器。

這個為大明社稷付出了一生的忠義之士,沒有死於敵人的明槍,卻死於同僚的暗箭。

直到1464年英宗駕崩明憲宗登基後,次年才為于謙平反,恢復了他的官職名譽。

相關焦點

  • 石灰吟,粉身碎骨的于謙,背後是孤獨而強大的靈魂
    石灰吟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除了于謙自己的這句詩,人間再沒有語言能夠更加準確地書寫明朝一代忠臣、續時宰相于謙的一生,在他強大的靈魂面前,任何其他語言都是蒼白的。《石灰吟》是古往今來所有詠物詩的終極版,沒有之一!
  • 朱棣:保住此人,可以讓大明朝續命三十年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一首《石灰吟》,是對于謙一生最好的闡釋。于謙一生錚錚鐵骨,兩袖清風,無論是明成祖或者是明宣宗,無一不對他讚嘆有加。明成祖朱棣更是放言道:保住一個于謙,可以讓我大明朝再續命三十年。
  • 于謙: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冤枉的,但奈何他必須死,只因帝命難違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應該記憶頗深,尤其是常被當做名言來警示激勵自己,讓自己有更大的勇氣去面對人生路上的困難。
  • 明朝忠魂于謙,領導北京保衛戰,為大明續命195年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這是明朝忠臣于謙的真實寫照,因為五百多年前的那場戰爭,足以證明一切。另外,急令工部打造士兵武器裝備,同時調南京府庫兵器三分之二共126萬件運往北京,又派人到土木堡遺址拾取明軍頭盔9000餘頂、盔甲5000餘件;神槍(火槍)1.1萬餘杆、神銃(火銃)2萬多隻,神箭(火箭)44萬枚、火炮800餘門。
  • 剛正不阿、一世清風的于謙:誓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字廷益,明代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與嶽飛、張蒼水並稱「西湖三傑」。他為官清廉,關心百姓,不畏強,剛正不阿。編著《于忠肅集》。
  • 《大明風華》孫若微,當忠臣于謙被殺時,她為何不肯說句話?
    不久,在大兵壓境、蒙古人以手中的朱祁鎮為要挾的嚴峻形勢下,于謙等人建議朱祁鈺登基做皇帝,這是符合大局的。為此,孫太后當然不願意,但也只能點頭同意。 在于謙等人的奮力抵抗下,明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將大明王朝從危急中挽救回來(這裡面孫太后的作用真的沒多少,主要功勞是于謙和朱祁鈺的)。
  • 不擔任國防部長後,1962年彭老總問侄子:你知道于謙是誰嗎?
    彭老總說:「我是老百姓,用不著的,什麼勳章、榮譽、紀念品,我都不要。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是書,一本也不能丟。」 在彭總的監督下,景希珍把元帥禮服、軍服、狐皮大衣、地毯、心愛的獵槍和好一點的衣服一件一件裝進箱子裡,都交了公,上交給組織。
  • 于謙做了什麼,救了明朝卻使明朝由強轉弱
    朱元璋曾七次北徵蒙古,朱棣也曾五次北徵蒙古,僅當八個月的朱高熾也曾在北平以萬餘軍隊力抗建文帝大將李景隆六十萬大軍,朱瞻基也曾率軍在喜峰口擊敗兀良哈。唯有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役戰敗,而正是這場土木堡之役成了明朝皇帝徵戰沙場的分水嶺,從此以後明朝再沒有哪個皇帝可以在光明正大地御駕親徵。偷偷摸摸地去戰場的皇帝倒是有一個,他就是明武宗朱厚照。
  • 肖戰: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加油,戰哥,永遠挺你
    這件事情可以說真的是無聊至極,簡單的佔用自媒體資源,小編覺得這樣說真的太可笑了,一個明星,一個公眾人物,怎麼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去做這些事情。因為說實話,自肖戰真的火起來以後,真的是三天一小黑七天一大黑,我也是真的習慣了也是真的心疼他所以後面看到類似的文章都不會點進去,等到我開始去了解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們是不知道小飛俠被罵得有多慘,我光是看著那些評論都不舒服更何況裡面還有涉及到家人的。肖戰有什麼錯?
  • 壯哉于謙,以自己之死,成全威威大明276年的天下
    嶽飛是赫赫有名的武將,而于謙則代表文人集團,在明英宗被瓦剌大軍俘虜後,領銜兵部尚書,力主作戰,發動了有名的北京保衛戰,使明朝沒有像宋朝那樣分裂為北明、南明,延續了大明近二百年的統治時間。于謙可謂"功不可沒",就連殺他的明英宗亦認為"謙實有功"。那,有如此功勳且又手握兵權的于謙何以"取義成仁"甘願下獄受死呢?
  • 于謙:昨日是功臣,今朝是罪臣,行刑之前其最後14個字令人敬佩
    這位曾經挽救了大明朝的大功臣于謙,就這樣被五花八門地綁入了大牢。 可是你要處置人家,你總得要找個罪名啊? 可是,于謙怎麼看都沒有問題,不論是生活作風問題還是其他方面,于謙都非常完美。
  • 「抓好防控 復工復產」千錘萬鑿1600天 康卓公路大嶺山隧道貫通了
    大嶺山隧道今天順利貫通每日甘肅網3月20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楊 通訊員程應華)歷經1600多天的千錘萬鑿,G248線康樂至卓尼段二級公路大嶺山隧道今天順利貫通,預計6月底通車。針對以上情況,項目部超前謀劃,科學組織,精心施工,採取單向掘進的施工方式,充分保護甘南州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嚴格遵循「不佔,儘量少佔」林地的原則,用「高標準、嚴要求、零容忍」的態度,確保各個工序符合設計要求。
  • 明朝于謙被殺93年後,蒙古再次兵臨京城下,奸臣嚴嵩如何保衛北京
    明朝一個靠著驅逐外敵,恢復華夏建立起來的國家,從朱元璋開始就俘獲了無數的人心,雖然說有朱棣這種靖難之變改變繼承順序。但終究是帶來了七徵蒙古,內外盛世。可到了土木堡之敗的時候,幾乎就是明朝版本的靖康之變,幸好有于謙挺身而出,守住了北京城,擊退了蒙古人,但後面奪門之變復位的正統皇帝卻殺掉了于謙,使得天下人為之流淚。
  • 明朝民族英雄于謙,當時為何眾人想要他死?舉世皆濁唯他獨清
    而在路途中,王振又出了一個餿主意,王振少年時入宮,現在功成名就,哪能不回自己家鄉看看。古人說:「富貴不歸鄉,如錦繡夜行,誰知之者 。」因為行軍路線距離王振老家很近,他去往朱祁鎮身邊進言,朱祁鎮竟然為了一個太監,擅自改變行軍路線。朱祁鎮擅改行軍路線,打亂了兵部所有的計劃,瓦剌的探子也得知了這個消息。
  • 如何評價高曉松的「明朝三無」?
    高曉松說這句話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對於這句話產生的背景我不做深究,深究可能犯忌諱。我們就說說,明朝這個朝代,怎麼就是「三無朝代」了?論文治,明宣宗舉賢任能,提拔任用「三楊」、于謙等人,徹底扭轉因為永樂年間長期徵戰帶來的國庫空虛,其功業不下昭宣;明孝宗任用賢能劉健、李東陽、謝遷等人,不近聲色、勤於政務、廣開言路、勵精圖治,開窗「弘治中興」,其功績不下宋仁宗,就問宋仁宗算不算明君,算的話,憑啥孝宗不是呢?
  • 力挽狂瀾獨守危城《夢想帝王手遊》中于謙穩如磐石的防守
    而此時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于謙,是他在北京保衛戰中的卓越表現拯救了大明王朝,甚至有人說大明王朝之後的二百年國運是于謙給續上的。但就是這樣的一位忠臣,最終卻落得一個殺頭抄家的下場。今天月半叔就來說說這個故事。于謙成名是因為北京保衛戰,而這場戰鬥的起因則是"土木堡之變"。
  • 明朝第一功臣于謙為何否決楊俊北伐奏疏?無奈的選擇,永恆的寂滅
    蒙古瓦剌部戰勝並俘虜了倒黴的明英宗,消滅了隨駕出徵的20 萬明朝大軍,但在隨後進軍北京、重佔中原的軍事冒險中,卻被同仇敵愾的明朝軍民打得灰頭土臉,只得暫時退卻。 而為了保衛北京城,被于謙徵調而來分布在京畿附近的明朝大軍不下數十萬,完全可以將主力列陣於大同、宣府等重鎮要塞,「奇正以待,誘使來攻」,然後內外夾擊,可收全功。 瓦剌此時是蒙古各部盟主,瓦剌一敗,明軍自然可以旌旗北指、掃穴犁庭,重現明成祖五次北徵的榮光。
  • 鐵匠兄弟花4年創作鐵皮畫,拒絕商家50萬收購:一幅要敲10萬錘
    如今便有一對「鐵匠」兄弟畫4年在1毫米厚的鐵皮上敲出畫作,曾有人出價50萬元人民幣想購買收藏,但是被他們拒絕了,因為他們創作1幅畫需要敲打10萬錘!0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我國國務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了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這四個等級。
  • 明朝大臣被冤殺,引官兵落淚劊子手內疚自刎,影響力為何如此大?
    不過,即使在奸臣當道的時候,也會湧現出一大批為了國家盡心竭力,捨生忘死的忠臣,比如唐朝的鄭國公、光祿大夫魏徵、北宋的知開封府兼御史中丞包拯、南宋的抗金名將嶽飛。在明朝中期也有一位為國為民的忠臣,他叫于謙,可他最後沒有得到安詳的生活,被朝廷冤殺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