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民族英雄于謙,當時為何眾人想要他死?舉世皆濁唯他獨清

2020-12-19 大米嘚啵嘚歷史短文

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俱疏言之。一歲凡數上,小有水早,輒上聞。

這是《明史》中關于于謙為官清廉的一段記載。

于謙

于謙,杭州錢塘人,他23歲時考中進士,正式進入仕途。不久後,在外地為官的于謙,就因為政績卓著,被提拔為兵部侍郎。後來,明宣宗病逝在抗擊瓦剌的第一線,年幼的明英宗登基為帝。朱祁鎮不像自己的父親,是從戰場拼殺出來的,因此有點少不更事,身邊漸漸聚集了一批奸佞。

明英宗朱祁鎮身邊,有一個跟他一起長大的小太監,名叫王振。王振因為同朱祁鎮一起長大,很了解朱祁鎮的心理,因此受到了朱祁鎮的賞識,職位越來越高,成為朱祁鎮最信任的人。

朱祁鎮

公元1449年,瓦剌部也先率部進犯明朝,王振以「陛下先祖都是馬上打天下,陛下現在有文治,必須也要有武功,陛下應該出徵瓦剌,建功立業。」年輕氣盛的朱祁鎮聽到王振的話,自然要求御駕親徵,當時百官眾臣勸說,朱祁鎮全部置之不理。無奈孫太后同意朱祁鎮御駕親徵,但是要求兵部制定好了嚴格的行軍路線,這條行軍路線距離各個軍事重鎮很近,保證了皇帝沒有危險。

於是,朱祁鎮帶著浩浩蕩蕩的大軍,出徵瓦剌。而在路途中,王振又出了一個餿主意,王振少年時入宮,現在功成名就,哪能不回自己家鄉看看。古人說:「富貴不歸鄉,如錦繡夜行,誰知之者 。」因為行軍路線距離王振老家很近,他去往朱祁鎮身邊進言,朱祁鎮竟然為了一個太監,擅自改變行軍路線。

朱祁鎮擅改行軍路線,打亂了兵部所有的計劃,瓦剌的探子也得知了這個消息。很快,瓦剌傾全部兵力,將明軍圍困,明軍因為偏離行軍路線,接應的明軍距離很遠,根本無法救援,在瓦剌軍的衝擊下,明軍全軍覆沒。在《明史》記載中:

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

在土木堡之變中,明朝的名將全部血戰至死,十萬明朝軍隊為國盡忠,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也先得到明朝皇帝朱祁鎮後,大喜過望,當即派遣士兵,繼續南下,準備一舉滅亡明王朝。

朱祁鎮被俘

朱祁鎮被俘的消息,傳回明朝,孫太后驚慌失措。這時于謙站了出來,他布置各道防線,阻擊瓦剌軍。不久後,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全權處理阻擊瓦剌軍的行動。但是這時明軍主力已經損失殆盡,瓦剌軍兵鋒直指北京,京城保衛戰打響。

在于謙的指揮下,明軍眾志成城,加固京城防禦工事,堅決抵抗住了瓦剌軍的進攻。瓦剌軍糧草不足,只得後撤,在于謙的指揮下,京城保衛戰獲得成功。瓦剌撤軍後,派遣使者,用朱祁鎮威脅明王朝。面對這種情形,在于謙的力主下,扶持郕王朱祁鈺登基,史稱「明代宗」。

朱祁鈺登基

在明代宗的指揮下,于謙制定戰略,堅決打退了瓦剌的進攻,瓦剌軍退回北方草原。于謙指揮京城保衛戰,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他只為國家考慮,得罪了明朝許多官吏,一心只為國家考慮。瓦剌軍撤退後,看到手上的明朝皇帝,變成了太上皇。瓦剌也知道明朝不會屈服的,這時正值冬季,瓦剌軍缺吃少喝,急需同明朝通商,於是以明朝開放通商為條件,把朱祁鎮釋放回明朝。

明朝已經有了一個皇帝,再有一個皇帝回來,國有二主,這可怎麼辦?明代宗最初的想法,是堅決不接哥哥回來,在這種情況下,于謙出於忠君之心,力勸明代宗接回太上皇,于謙對明代宗承諾:「太上皇回來,絕不會再登大寶。」

明代宗不情不願地接回哥哥朱祁鎮,但是朱祁鎮回到明朝後,就被軟禁到了南宮,所有吃喝用度都從一個小孔內送入,過的生活還沒有瓦剌好。朱祁鈺除了殘忍的對待哥哥,而且還廢除了朱見深的太子位,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冊立為太子,背棄了自己曾經的諾言。可惜朱見濟福氣薄,被封為太子第二年就去世了,從此朱祁鈺一病不起,明王朝再次陷入國無儲君的境地。

朱祁鎮復闢

公元1457年,在武將石亨和文官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的擁戴下,朱祁鎮被從南宮救出,在孫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鎮重新復位。朱祁鎮在前,守門的侍衛不敢阻攔,朱祁鎮就這樣堂而皇之地進入奉天殿,在徐有貞等人的萬歲聲中,朱祁鎮重新登上了皇位。在《明史》記載中:

壬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等迎上皇復位。二月乙未,廢帝為郕王,遷西內。

這時的明代宗已經病入膏肓,他本意是立襄王朱瞻墡的長子為太子,但是這時朱祁鎮已經登上了皇位,滿朝文武也承認了這一事實,朱祁鈺也只能接受了,後被廢為郕王,不久後就病逝了。

朱祁鎮復闢後,改年號為「天順」,于謙也迎來了自己的最終結局,在《明史》記載中:

丁亥,殺于謙、王文,籍其家。陳循、江淵、俞士悅謫戍,蕭鎡、商輅除名。

于謙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為何眾人都想害死他呢?其實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點原因是徐有貞等人的陷害,在朱祁鎮登基後,並沒有想要殺死于謙的意思,但是徐有貞等人向朱祁鎮進言說:「郕王篡位,全部是于謙指示的,如果不處死于謙,陛下登基名不正言不順。」朱祁鎮聽到他們這樣說,命令把于謙逮捕下獄,不久後處死了于謙。

于謙

第二點原因是于謙是明代宗的寵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于謙處理政事非常清明,因此得罪了非常多的人,而這些人都希望看到于謙死,于謙可謂「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于謙吟唱著《石灰吟》,踱步走向刑場,他為國盡了忠,為君進了言,他此生無悔了。

相關焦點

  • 屈原:眾人皆我醉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
    為此他遭遇很多人的嫉妒,遭到很多人的構陷。我們能感覺到屈原的處境,以公子子蘭為代表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嫉妒,常在懷王面前詆毀屈原。特別是鄭秀的誣陷,讓懷王對屈原失去信任,兩次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一生愛國愛民,得到百姓的愛戴,在他投江而死以後,楚人為紀念之,在每年的農曆5月初5以各種方式紀念。
  • 于謙: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冤枉的,但奈何他必須死,只因帝命難違
    提起明朝的歷史,自然跳不過一位經典的人物——于謙,不僅僅是在明代自身的王朝發展過程中,就以之後的清代社會,進而到了今天的時代之中,于謙一直被當作崇敬的英雄,因為他自身的選擇與作為對於當時的國家來說
  • 老子,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孤獨
    獨釣接下來先來看一下原文,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這一章比較長,我把此章分為三個部分,以便理解,從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 他扭轉了明朝局勢,卻被小人設計而亡,最終冤屈得以平反
    他扭轉了明朝局勢,卻被小人設計而亡,最終冤屈得以平反縱觀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從來不缺少文人擁有力挽狂瀾的氣質,尤其是在國家處於危險之中的時候,在明朝年間就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個英雄人物,因為當入侵的瓦剌部進軍明朝首都時,他義無反顧地發起了一個口號來捍衛首都的基礎。
  • 手握重兵的于謙,為何在奪門之變時無動於衷,甚至還選擇坐以待斃
    要是以前說起于謙這個名字,大多人認識的都是那個「吸菸、喝酒、燙頭」的德雲社于謙。但是,現在提起于謙,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個明朝的大將、民族英雄于謙。其實說起來,這還得表揚一下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大明風華》,雖然這部劇中不少歷史都被篡改,但是關于于謙的記載,卻也有很多都是紀實的。
  • 世人皆濁我獨清——《寵物小精靈之庭樹》坂木老大
    那麼想要成為一個讓人恨不起來的反派需要做到哪些呢?前提可能有很多,每個人也都有各自的喜好和萌點,但歸結下來個人認為至少要有以下基礎兩點。其一是強烈的人格魅力。這一點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應該都是十分重要的——當鄧恩隊長落幕在廷根的時候,贊格威爾給爺死啊!咳咳剩下的就不發刀了,當作者為一位角色進行了細緻的描繪,在讀者們的內心留下了深遠的印象時,突然被人無情地撕碎碾壓,怎能不感到心痛憐惜呢?
  • 明朝第一功臣于謙為何否決楊俊北伐奏疏?無奈的選擇,永恆的寂滅
    無疑,從總體力量對比來看,此時的明朝對瓦剌即使沒有形成優勢,至少也是勢均力敵。因此,楊俊提出「出塞逐北,而犁其王庭」的建議,也是順理成章。 那為什麼于謙舉棋不定呢?因為他心裡還有著更深一層的憂慮。
  • 壯哉于謙,以自己之死,成全威威大明276年的天下
    清代袁枚的這首詩將"西湖三傑"之一的于謙與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相提並論,視二人為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二人皆官至少保,分別為各自所在的朝代立下汗馬功勞,又含冤而死。嶽飛被宋高宗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死時僅39歲;于謙則在明英宗"奪門之變"中復位後當即被逮捕入獄,死時59歲;二人死後皆葬於杭州西湖。不過,二人卻又顯著不同。
  • 大明最後的硬漢張煌言:歷史學家都說,他死了明朝才算是徹底消失
    18日晚上,大明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禎,帶著他的貼身太監王承恩上了煤山。不久前,太監張殷因為勸降被他一劍刺死,太子、永王、定王已經被他送走。懿安張皇后、周皇后、袁貴妃(未死)自縊殉國,兩個年幼的公主皆被砍傷,能做的他已經都做了。 如今上煤山,只是國君死社稷,這一年崇禎33歲。
  • 鄭智化:「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也正因如此,人們才能夠再聽到他的歌曲之後,心中產生如此強烈的共鳴。而鄭智化往往能夠非常真實地把人們心中的感情給表達出來,這也是他不可多得的一個長處。由於他已經無法站立,所以對他來說要想更多的去感受生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正因如此他能夠對一件事看得更專一,看得更清晰。所以他才能夠寫出《遊戲人間》《沉默的羔羊》這樣揭露世界殘酷,以及底層百姓生活艱難的歌曲。這並非是無病呻吟,而是他自己在細心體會之後做得出的感悟。
  • 歷史上的于謙是怎樣一個人?他的經歷與《大明風華》中有何不同?
    近日,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許多觀眾對明朝歷史人物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第21集中金榜題名的「文曲星」于謙在歷史上是怎樣一個人,他的經歷與《大明風華》中有何不同。
  • 于謙做了什麼,救了明朝卻使明朝由強轉弱
    唯有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役戰敗,而正是這場土木堡之役成了明朝皇帝徵戰沙場的分水嶺,從此以後明朝再沒有哪個皇帝可以在光明正大地御駕親徵。偷偷摸摸地去戰場的皇帝倒是有一個,他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悄悄溜出京城,跑到應天,率軍擊敗蒙古,取得應天大捷。
  • 明朝大臣被冤殺,引官兵落淚劊子手內疚自刎,影響力為何如此大?
    在明朝中期也有一位為國為民的忠臣,他叫于謙,可他最後沒有得到安詳的生活,被朝廷冤殺而亡。▲于謙畫像01元朝末期,朝廷極具腐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安徽境內,有一位衣衫襤褸,貧困不堪的少年人,他叫朱重八。
  • 南明最後戰將,堅持打到康熙王朝,史書:他死後明朝才算真的結束
    就在明軍各處被八旗軍大敗時,所有人認為天下即將易主時,南明一位大將,成為了八旗軍揮之不去的噩夢,這位明將,一直以袁崇煥、文天祥為英雄,輔佐即將傾覆的南明政權,而他一直打到康熙王朝,他的死才是明朝抵抗真正的結束,那麼,此人究竟是誰呢?
  • 害死民族英雄于謙的四個奸臣是誰?他們最後的下場又是什麼?
    于謙一生勤政廉潔、憂國愛民,在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的惡劣情況下,堅持抗擊蒙古入侵,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挽救了明朝的危機,成為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但是英雄的結局卻是以悲劇落幕。但是朱祁鈺一直都不太甘願,因為英宗被俘,為穩定社稷,朱祁鈺被臨時抓過來當皇帝,當時的太子就是朱見深,按照太后和百官的意思朱祁鈺屬於暫代,將來皇位還是要傳回朱祁鎮一脈的。
  • 于謙在前線作戰,念及家中父母,感忠孝兩難全,寫下此詩催人落淚
    12歲的時候,于謙看見石灰窯煅燒石灰,便寫下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名句。這一句,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著同樣的精神和信念。而于謙也一直將文天祥當作偶像,一生都供奉文天祥的牌位。民間還一直流傳一個故事,說于謙出生前夕,其父於仁夢到文天祥,說是要轉世投胎做於家的子嗣。
  • 朱元璋去世的同年,一男孩在杭州出生,他長大後為明朝續命200年
    朱元璋去世的同年,一男孩在杭州悄然出生,他長大後為明朝續命200年,這是朱元璋沒有想到的事情。也許只是巧合,也許冥冥中早有註定,此人功績和名氣可與嶽飛齊名,他就是于謙,人稱于少保。于謙出生時,沒有天降異象,也沒有雷雨交加,更沒有滿屋子紅光,但並不影響他日後的建樹。
  • 朱祁鎮被稱為明朝第一敗家子,行為令後人唾棄,他究竟幹了啥?
    這個人就是朱祁鎮,你也可以叫他小豬佩奇,反正他也不是故意的,但是實在是意氣用事外加膽小,腦迴路也不一樣。總之這哥們給大明公司創造了一個滅頂之災。要不是于謙等人拼死相爭,明朝可能就成了第二個南宋。(誠孝張皇后,即文中的張太皇太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佩奇年少貪玩,在宮中結識了一個叫王振的太監,在當時的小皇帝不會想到,在不久的將來,他兩居然會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
  • 明朝于謙被殺93年後,蒙古再次兵臨京城下,奸臣嚴嵩如何保衛北京
    詩文之中唱到:西湖是英雄最後的歸宿,它埋葬了宋朝的嶽飛,收斂了明朝的于謙。南宋一個靖康之變後建立起來的國家,本靠著以嶽飛為首的中興四將可以再度恢復北宋時期的疆域,直搗黃龍也是有可能,可卻因為趙構與秦檜的一意求和而使得宋朝軍民與金軍十多年的戰爭結果毀於一旦。
  • 他是明朝最好的皇帝,曾國藩評價他不遜李世民,為何卻默默無聞?
    對於很多人來說,如果能夠全部知曉上面這些皇帝,就已經算是對明朝歷史非常了解;大多數人,恐怕只能說出這其中的三四位;至於上面沒有提及到的明朝皇帝,在很多人心目中,恐怕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總而言之,一生碌碌無為,混吃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