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到彩虹」,俗話是有道理的,自從老朱(朱元璋)在南京稱帝,一個中國歷史上的巨頭集團就成立了,這就是明朝,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
這個大明集團前期發展勢頭十分OK,經過幾代CEO的接力,一片蒸蒸日上,但是凡事總有例外,這不,一個小壞蛋出生了,給了明公司當頭一棒。
這個人就是朱祁鎮,你也可以叫他小豬佩奇,反正他也不是故意的,但是實在是意氣用事外加膽小,腦迴路也不一樣。總之這哥們給大明公司創造了一個滅頂之災。要不是于謙等人拼死相爭,明朝可能就成了第二個南宋。
要說幸福他可比好多人幸福,但是大多數人都沒他起點好,人家可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他媽皇后他爸皇帝,他奶奶(張太皇太后)也支持他,九歲即位。少年天子,一上來怕別人因為他年齡小不服他,所以改了個年號叫「正統」。
皇帝這麼小,大家能服他嗎?實際上還真不能,包括他的叔叔襄王朱瞻墡也都懷疑,宮中曾經傳言;「太皇太后要擁立襄王」,由此看來小皇帝還是難以服眾的。
不過我們還是想太多了,小豬佩奇雖然小,但是治理國家一點也不差,為什麼不差?因為操盤手是他奶奶,這樣能壞才怪。但是老同志的精力畢竟有限,朱佩奇遲早要親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佩奇年少貪玩,在宮中結識了一個叫王振的太監,在當時的小皇帝不會想到,在不久的將來,他兩居然會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
王振同學可以說是機靈得不得了,早在宣德帝的時候,他就因為能察言觀色而被宣德皇帝寵愛,宣德帝覺得這個人不錯,又有文化,是輔佐太子讀書的合理人選,就讓他擔任東宮局郎,這成了王振的人生轉折點,在這裡他接融了朱祁鎮。
年少的皇帝未經世事,不懂這個接融他的人是好還是壞。又在深宮中長大,所以對這個父親選擇的人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這種親近感也左右了他對事物的判斷,(如給王振恢復名譽)
正統八年,明英宗開始親政,親政之初的他,無比信任自己的老師王振,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了。而王振又讀過書,他進宮就是因為科舉太難,所以自宮,把自己一刀切。
一刀切換來飛黃騰達,我想王振是覺得值得的。不過做壞事,就是他的不對了,唐朝的太監懷恩都比他賢惠,同樣是太監,他兩咋就差距難麼大呢?
朱佩琪和王振雖然喜歡玩,但是一直沒有太過於出格,但是有一天,北方的小混混也先(人名)不知哪根筋錯了,南下搶了大明的糧食,強盛的明朝忍不了這種委屈,大哥你弄啥嘞這是?
本來這就是個小事,加強防備,忍忍也就過去了,但是大家不要忘了,王振王大奸人還活著呢,王奸人隻手遮天,把朝堂大多數反對出兵的意見都給壓下去了,皇帝朱祁鎮也沒啥主見,表示都聽王太師的,於是明朝廷決定教訓一下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瓦刺土著。
後來我們都知道,大軍走到土木堡,就被也先偷襲,二十萬明軍三分之一陣亡,京城三大營蕩然無存,大明集團的文武精英(兵部尚書鄺埜,英國公張輔)半數戰死,無數兵器鎧甲(鎧甲可是金貴物)都在此戰中遺失了。
此戰導致的危害可是十分大的,令明朝前期蓬勃的發展勢頭戛然而止,從此對北方少數民族採取守勢。成為明朝由勝轉衰的節點。京師也差點被也先攻下,要是這樣,明朝可能提前亡國了。
好在京師有于謙,群龍無首的時候,于謙扶立郕王朱祁鈺為帝,並指揮了京師保衛戰,成功抵禦北方強敵的入侵。使明朝轉危為安。
也先看強攻攻打不下,心生一計,讓朱祁鎮到邊關,以大明皇帝的名義命令邊關守將開門,
邊關開了,也先的軍隊就能長驅直入了,在內地大舉燒殺燒殺擄掠。一般這個時候,有骨氣的皇帝是絕對不會接受的,但是朱祁鎮畢竟異於常人,當著也先君臣的面拍胸脯高呼:「只要我一聲令下,守將必定開門,」
他只是怕死而已,朱祁鎮皇帝。
到了邊關,他對守將說:把門打開,我乃當今天子朱祁鎮!
明朝邊將回答: 當今天子是景泰帝朱祁鈺,你這個假貨是哪來的?
這讓朱祁鎮大為惱火,後來他奪回皇位,還把這位忠於國家的邊將處斬了,由此可見他是個睚眥必報的人。
也先幾次讓朱祁鎮開關不成,於是失去了耐心,把他放了回來,他弟弟景泰帝朱祁鈺把他關到深宮裡圈禁起來。並對大哥說:
「大哥你不講武德,耗子尾汁。」
朱祁鈺治國理政可比他哥強多了,起碼景泰帝收拾殘局,並穩住了局勢。
但好久不長,景泰七年,朱祁鈺病重,一些投機分子把朱祁鎮從深宮(奪門之變)裡解救出來,並重新讓他即皇帝位。
復位後的朱祁鎮,把年號改成「天順」,給王振恢復名譽,並下令全國立祠祭奠(真的強)。並殺了于謙等一些景泰舊臣,這些可是當時明王朝的中流砥柱。
復位後的朱祁鎮當然知道,于謙是大明王朝的有功之臣,在對於殺不殺的時候,他曾經猶豫不決,但是,待郎徐有貞說:
「不殺于謙,陛下的復位就不是正當的(不殺于謙則此舉出師無名)」
於是朱祁鎮把于謙殺了。
天順七年,朱祁鎮駕崩,結束了他經歷豐富的一生。
當天晚上他託夢給我:點讚加關注年底必走大運,所以怎麼做大家知道吧?(壞笑)
有明一代,除了明太祖,沒有其他皇帝能與他的經歷匹敵。
土木堡之變,明朝儘管後來休養生息,但是再也沒有恢復到之前的水平,而且朝貢的國家也隨之減少,東北的女真,漠北的韃靼,都開始輕視明朝。
自明太祖明成祖到仁宣之治的兩位皇帝,幾十年的積累毀於一旦,並且中央的力量大為衰弱,不得不依靠地方軍來鎮壓叛亂。
其實王振,只是背黑鍋的,明朝真正能發號施令的只有一位。
那就是皇帝朱祁鎮,明朝中衰,他難逃其咎。
每天定時發布好玩有趣的歷史科普文,我是歷史面,一位略懂一點歷史就信口開河的90後小哥哥,關注我不迷路,帶你一起漲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