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後的硬漢張煌言:歷史學家都說,他死了明朝才算是徹底消失

2020-12-07 騰訊網

起兵慷慨扶宗國,豈獨捐軀為故王?二百年來遺恨在,珠申餘孽尚披猖。——柳亞子《題張蒼水集三首》

崇禎十七年(1644年)3月15日,李自成帶人包圍了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18日晚上,大明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禎,帶著他的貼身太監王承恩上了煤山。不久前,太監張殷因為勸降被他一劍刺死,太子、永王、定王已經被他送走。懿安張皇后、周皇后、袁貴妃(未死)自縊殉國,兩個年幼的公主皆被砍傷,能做的他已經都做了。

如今上煤山,只是國君死社稷,這一年崇禎33歲。一般來說,末代皇帝死了,那麼便意味著這一個王朝已然滅亡。但明朝是一個例外,它亡了之後,曾有無數人起來抵抗。不管是明皇室也好,明舊臣也好,忠心之人都盡了自己最後的力奮起抵抗。能武裝反抗的便武裝反抗,不能的便流亡海外,比如說朱舜水、楊彥迪、陳上川、鄚玖等人。

南明、天地會等漢人建立的政權、組織自不必說,就連朝鮮都不願服從,視滿清為犬羊夷狄。反清復明這一行為,更是貫穿了整個清王朝,其反抗的頑強精神可謂是中國歷史之最。某種程度上來說,明朝其實並未滅亡,它存在於這些抵抗人的心中。而在所有抵抗的人之中,有一個人被史學家認為,只有他死了,明朝才算是完了。

嶽飛、于謙想必都不陌生,而這個人還與他們並稱為「西湖三傑」,他就是——張煌言。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九日,張煌言出生在浙江寧波府鄞縣的一個官僚家庭,父親官至刑部員外郎。年少時期張煌言便胸懷大志,為人慷慨,且喜愛討論兵法。崇禎九年時參加縣試,連中三靶,成績非常好。

崇禎十五年考中舉人,而當時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已經遍布全國。所以明王朝便有意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才,所以張煌言不僅得參加文舉,還要考一些武備科目。由此他具備了一定的軍事能力,這能力,將伴隨著他反清復明的後半生。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嘉定、杭州。

在寧波的張煌言目睹了無數官員倉皇出逃,毅然站出來,投筆從戎。跟刑部員外郎錢肅樂一起起兵抗清,擁立魯王朱以海,後隨著朱以海入據舟山。第二年的五月,清軍勢如破竹,接連攻破錢塘江、紹興、義務、金華等城市。明宗室樂安郡王、楚親王、晉平郡王在金華殉國,魯王準備轉移去舟山,張煌言便趕回老家。

他是回去跟家人訣別的,因為張煌言知道,這一去要麼打回來、要麼殉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青年的張煌言就已經打定主意,絕不會苟且偷生。無奈舟山卻不願意接納他們,舟山總兵是隆武帝所封的黃斌卿,只好轉去福建長垣。不久後,魯王去廈門,留下張煌言和張名振。張名振要在舟山看有沒有轉機,張煌言被魯王授予右僉都御史官職,負責招募義軍。

其實這個時候已經註定了他們的敗局,東南沿海出現兩個並立的小朝廷,決定了抗清力量無法統一、合作。反而還會形成互相牽制、抵消的局面,倘若只有一個,那這股力量必然要強大得很多。其中也不乏有能人,雖不一定能反攻回去,但抵抗的時間想必也會更長。可惜的是沒有,張煌言就這樣,開始了他與清王朝的對抗。主要分成三部分,一個是三入長江,順治四年(永曆元年、1647年)四月是第一次。

張煌言帶著戰艦抵達崇明,一度登陸,卻不幸遇上了飆風。全軍覆沒後他被俘虜,後來又逃了出來,這也是他第一次指揮作戰。順治五年,帶人恢復寧波失敗後轉向上虞平岡固守,一度聯合其他義軍對清軍發動進攻。那個時候的他,是浙東人民抗清的一面旗幟,頗有成效。順治八年,張煌言與張名振再次進攻崇明,成功拿下。

然而清軍趁舟山兵力空虛,轉頭進攻舟山,兩人急忙回撤。只來得及救下魯王,鄭成功雖然向南明稱臣,卻還是收納了魯王。這兩個堅定抗清信念的人,成為了好朋友,結下深厚友誼。後來順治十五年,永曆封張煌言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鄭成功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兩個人便開始了一場抗清史上的壯烈史劇,而此前那些年,張煌言已經數次徵戰失敗。

多年的戰敗沒有打消他抗清的決心,其信念之堅定,不比文天祥低。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1659年)五月,鄭成功帶水陸大軍17萬,抵達舟山與張煌言的六千人會合。這支軍隊從崇明進入長江,開始向清軍發動進攻,一路克復。拿下江浦、皖南的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無為、和州及蘇南的高淳、溧陽、溧水等城池,共計四府、三州、二十四縣。

湘贛魯豫都為之震動了,無數人前來投奔他,這也是張煌言抗清事業的頂點。原先幾年的戰爭清廷並不慌,這次是真慌了,急忙調大軍鎮壓。順治甚至在考慮是否要御駕親徵,遺憾的是鄭成功在南京敗了,大好局面便功敗垂成。其實鄭成功如果當時迅速一些,趁著南京守軍不備,是能拿下的。

然而他不懂兵貴神速的道理,鄭成功一敗,張煌言便成了孤軍。好在有百姓庇護他,將他藏在家中,這才躲過一死。鄭成功收復臺灣之際,清軍南下,南明永曆覆滅。此時鄭成功的心思全在臺灣,到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張煌言明白復明無望了。在南田的懸嶴島解散義軍,隨後自己隱居起來,不久被清軍逮捕。

大明最後一條硬漢,在走向行程時十分坦然,既然不能復明那與死又有何異?只是嘆息著說:大好江山,可惜淪於腥羶!死的那一年張煌言四十五歲,楊冠玉拒絕投降,與其一起赴死。隨後萬斯大等人為他們收了屍,將其葬在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全了他的願望。由此,張煌言成為與嶽飛、于謙同葬在杭州的英雄,後人稱西湖三傑。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

相關焦點

  • 大明風華:為何說明朝滅亡,始於明宣宗朱瞻基?
    《大明風華》中,朱亞文飾演的明宣宗朱瞻基,天性灑脫,文武雙全。自幼便被朱棣、姚廣孝看好,而仁慈、韜略也在他身上顯露無疑。 這一點,與歷史上並無出入,算是契合。在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去世,他成為皇帝之後,承父遺志任用賢臣,雖然僅僅在位十年,但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 還歷史一個真相:明朝276年最大謠言,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還歷史一個真相:明朝276年最大謠言,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不知道什麼時候流傳著這樣一個觀點,魏忠賢,大明王朝最後的中流砥柱,他英勇抗擊外族入侵,大力打擊貪汙腐敗,一心一意地為明朝發展做貢獻。
  • 曾經戰無不勝的孫傳庭,卻敗給了李自成,他一死明朝其實就亡了
    如果說李自成打了勝仗還要降級,這未免不合理。其次,李自成走到山西的時候,發了一道詔書給崇禎,要崇禎「如杞如宋」,就是說讓崇禎投降大順,他保全明朝的宗廟,沒道理到了北京城下反而顛倒過來。最後就是,李自成如果放棄攻打北京,回到西北,情況可能會很不利。
  • 為何陳新甲臨死之前只想說一句話?大明的未來他多說一句都不行?
    說1642年,松錦大戰,明朝被皇太極打得好慘,崇禎的十萬兵都給打沒有了。然後在內有農民起義軍,外有大清虎視耽耽的情況下,崇禎就想著跟皇太極議和,以保大明江山。他像發了神經一樣,天天抓著牢房的欄杆嘀咕著類似的話:皇上啊皇上,你說我陳新甲就是奉旨行事,你要說我辦事不力,洩密了,那這個罪我認,但你說我背叛皇上,這個罪我不認,我跟皇上這麼多年,你皇上指哪我陳新甲打哪兒,我這哪裡算是背主求和?陳新甲拼命求人救他,可是沒人樂意趟這個混水!
  • 明崇禎十三年,大明王朝氣數已盡,細說皇太極,與大明的決死之戰
    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持續的衝擊著大明的統治,高額的軍費支出使得這個王朝上下不安,同時還有背面少數民族的崛起,可以說是內憂外患的了。終於在崇禎十三年也就是清崇德5年,皇太極向崇禎帝發出了最後的通牒。這一戰使得大明王朝的氣數全部消失殆盡,可以說滅亡已經是時間問題了。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皇太極與崇禎的這最後一戰的全過程,可以說是驚心動魄的。歷史的車輪無人能夠阻擋,這一戰大明徹底失敗,再難崛起。同時也向歷史宣告了從此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王朝—大清。
  • 明朝國號「大明」起源於明教?別開玩笑了!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開國君王,他出身貧農,當過和尚,做過乞丐,最終卻能驅逐蒙元,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可算是「千古一帝」。武俠小說巨匠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中描述說明教教主張無忌將「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重任交給了朱元璋,自己和趙敏郡主退隱江湖。
  • 明朝皇帝有自信和能力,塑造了剛烈的大明!
    於是在老祖宗嘔心瀝血的工作下,各種制度的保障下,各路猛人的輔助下,明朝的皇帝們開起了達人秀,全心全意地發展自己的副業。永樂殺韃靼,宣德捉蛐蛐兒,英宗北漂流浪,正德上長城下江南,嘉靖修仙問道,萬曆罷工數銀子,天啟關門做木匠……可是大明的家底再怎麼厚也經不起折騰,才不到三百年大明就亡了,看到這可能覺得大明的皇帝都是渾蛋。
  • 大明末期曾出現異象,預示明朝即將滅亡
    像明朝在即將滅亡之時就出現過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是崇禎,崇禎可以說的上一個很不錯的皇帝,他看著風雨飄搖的大明朝,回想起當年大明的光輝歲月,讓周邊宵小為之折服,更有永樂盛世,鄭和帶領大明軍隊下南洋,宣揚國威,那時的大明風光無限,幾乎沒有人敢打大明的主意,否則就是自取滅亡,每當翻到大明當年輝煌的歷史,崇禎內心都是激動不已,再看看眼前的大明,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心中是暗下決心一定要重振大明昔日輝煌
  • 于謙: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冤枉的,但奈何他必須死,只因帝命難違
    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氣節,懸文天祥像於座位之側,幾十年如一日。七歲時,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拯救時局的宰相。」也許正是這樣才培養出他剛毅的性格。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考取辛丑科進士,從此踏上仕途。
  • 南明最後戰將,堅持打到康熙王朝,史書:他死後明朝才算真的結束
    先是內有農民起義軍各地反抗,外有強敵環伺,蒙古、倭寇、女真人等都對大明領土嗤之以鼻。明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不問朝事,不久,壬辰倭亂爆發,日本太閤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抗倭援朝戰爭爆發,在戰場上,明軍驍勇善戰,大敗倭寇,至此之後,日本閉關鎖國二百餘年,東敵被肅清。
  • 沐王府最後主人沐天波:忠貞不二,不屈而死,一生無愧於大明王朝
    歷史上的末代黔國公沐天波,其對於大明王朝的忠心同樣是日月可鑑,在明朝滅亡後他依然保持著對於明朝的忠心,並且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為保護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而奮戰,直至在「咒水之難」最終戰死,依舊在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其家族永葆大明江山的誓言。
  • 網絡世界裡,明朝愛好者正在重建大明
    這群網友對明朝的喜愛已經超出了普通的「歷史愛好者」範疇,不論在線上還是在線下,它們都都會用各種方式來稱讚明朝的強大,並竭力維護明朝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具體來說,狹義上的明粉又分為: 宣傳派 、行動派和反清復明派。
  • 大明帝國隕落十二時辰:崇禎的最後一天
    本來想做困獸一鬥、最後突圍的崇禎,於是只能又跑到安定門,想奪門而出,結果才發現門閘太結實了,根本打不開。天已放亮,突圍卻仍然無望。折騰了一整夜,他累了,他放棄了。這是1644年,農曆三月十九日清晨,大明即將亡國的當天。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明朝滅亡的原因:四大禍事一起來,大明想不亡都難
    04 你可以會說,以前沒白銀的時候,古代王朝也活得好好的啊,沒貨幣,大不了回到以物易物的狀態咯,生活是難過了點,起碼死不了吧。 明朝末年是禍不單行啊,通貨緊縮帶來經濟危機已經讓明朝頭疼的了,天災又來了。
  • 大明王朝最後6個皇帝的所作所為,及其對於明朝發展走向影響
    對於大明而言,嘉靖皇帝確實是個"分水嶺"。並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強轉衰,也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弱變強,而是從他開始皇帝個個"個性十足"。明世宗嘉靖皇帝,一生潛心修道,甚至連裝扮和宮內起居都像是一個道士在統治王朝。
  • 明朝滅亡吳三桂必須背黑鍋?其實明太祖朱元璋也有莫大的責任!
    明朝的滅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推動一個正統封建王朝滅亡,從來就不是一個將軍可以做到的!在歷史上,正統的明朝是從崇禎帝自盡於煤山上以後,才算是壽終正寢。而吳三桂是捕殺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的人,他的諸多行為也造成了大明江山喪於滿人之手。但是說吳三桂放清軍入關,造成了明朝滅亡,這頂大帽子吳三桂是接不住,也不敢接的。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意在入侵明朝,為何他覺得自己能滅大明?
    豐臣秀吉屌絲逆襲之後,自信心膨脹,他是相信自己能夠滅了大明的,不然也不會制定計劃付諸行動!在他的計劃中,日本要先滅朝鮮,再滅明朝,隨後佔領天竺稱霸世界。並且在計劃實施的第七年,將首都遷到北京。豐臣秀吉當年只是織田信長手下的一個足輕,但卻結束了混亂的日本戰國,相當於日本的秦始皇,昔日那麼多牛逼的大名都成了過往雲煙,只有豐臣秀吉一人笑到最後,你說他膨不膨脹。在他看來,他是命中注定要統一世界的。1591年,豐臣秀吉致書朝鮮國王,想要借道出兵大明,並且勒令朝鮮「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會軍營,以為我前導。」
  • 崇禎是個勤懇的皇帝,為何明朝還是在他手裡滅亡?
    明熹宗朱由校,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哥哥,他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就是他將皇位傳給了崇禎。明熹宗大崩之前,他對崇禎帝謹言相說,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是明王朝持續統治的支柱。 雖然最後我們都知道在魏忠賢被崇禎除掉後,明朝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上,處處受挫,明朝最後滅亡,但這是不是直接原因我們還無從知曉。
  • 明朝國號為何是「大明」 正解明朝國號的由來
    當時強調北方是水德,南方是火德,蒙古人是以水德取勝,南方的朱元璋是以明喻火,以明朝取代元朝。又因皇室姓朱,稱朱明。對儒生來說,他們雖然不信明教,但認為明代表光明,分開即是日月,與古代的祭祀禮制相符。而且,明朝起自南方,用陰陽五行來說,南方為火,神是祝融;北方為水,神是玄冥;當時蒙古政權起自北方,正好因應陰陽五行相剋的道理,另一方面,上古神話中也有「朱明」一說,正好又應了明朝皇帝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