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為何被稱為美軍的「傷心嶺」?一場血色之戰!

2020-12-24 三維地理賞析

如果說「韓戰」是我國的立國之戰,那麼上甘嶺戰役就是我們取得韓戰勝利的關鍵之戰。本期視頻我們通過地圖,帶大家回顧這場另全中國人都刻骨銘心的血色之戰!

1950年6月25日,韓戰全面爆發,1950年10月19日,中國志願軍第38軍率先從輯安(今集安市)渡鴨綠江入朝作戰。1950年10月25日,我軍打響了第一次抗美援朝戰役。截止1952年10月,共產黨軍隊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掌握了地面作戰的主動權,美軍為了扭轉局勢,決定採取"攤牌行動"計劃,計劃的核心區域就是上甘嶺。上甘嶺位於朝鮮半島中部的五聖山南麓,是一個只有十餘戶人家的小村莊。位於上甘嶺以南有兩個山頭,它們分別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這兩個山地加起來只有3.7平方公裡。然而就是在這3.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這場戰役激烈程度可謂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最終雙方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

此次戰役為攻防戰,我軍守,敵軍攻,由於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五聖山,就意味著我們將後退200公裡無險可守。戰爭開始之前,美軍野戰司令官們估計,此行動將進行6天,會造成200人的傷亡。1952年10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受地形限制,守方最多只能放兩個連在上面,由於地形狹窄,所以雙方只能再去添油戰術,一個連(一個連3個排約120-150人),一個營(一個營三個連約300-500人)的往上添。此次戰役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時間從10月14日-20日,此階段主要為表面陣地爭奪戰,戰爭一開始,美國就以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0餘架飛機對十五軍30公裡防禦正面開始火力準備,其中對五聖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轟擊特別猛烈,使用了300門火炮、27輛坦克和40架飛機,火力密度高達每秒落彈六發。如此猛烈的炮火,預示著這場戰役的慘烈程度。強烈的衝擊波激蕩著坑道,不少人牙齒都磕破了舌頭、嘴唇,其中一個十七歲的小戰士更是被活活震死,其恐怖由此可見。

此外,電話線更是被炮火炸得不成樣子,營部電話班副班長牛保才不得不冒死搶修通訊設備,由於電線差了一截,已經多處負傷的牛保才來不及多考慮一手抓起一頭斷線,用自己的身體接通了線路,用生命換來了三分鐘的通話時間,正是這3分鐘讓指揮部成功達了作戰命令。爭奪戰中最激烈的就是597.9高地,戰鬥中,戰士龍世昌的左腿被炮火齊膝炸斷,他仍頑強地向地堡爬去,將爆破筒從射擊孔中插進去,為了防止爆破筒被美軍推出來,龍世昌用胸脯死死頂住爆破筒,最終與地堡一起消失在火光之中,連屍首都未曾找到。偉大的黃繼光同志,同樣是在這場戰役中犧牲。

537.7高地上,也同時遭到了攻擊,韓軍第二師三十二團以一個營分三路發動猛攻,戰士孫子明身負重傷,一個人被十多個敵人圍攻,他見來不及開火,一把抓起身邊的三顆手榴彈,毅然決然選擇與敵同歸於盡。第二階段為坑道鬥爭,雖然美軍搶下了表面陣地,但坑道仍在志願軍手中,坑道裡的部隊隨時可以與反擊的部隊裡應外合,對於美軍而言是極大的威脅,坑道一日不除,美軍一日不得安生。對志願軍而言,相比敵人的炮火而言,物資短缺才是最致命的,由於敵人的炮火封鎖,往往犧牲好幾個人,才能送進坑道一袋壓縮餅乾。也正是這場戰役中,湧現出許許多多的像「一個蘋果」那樣的感人歷實。

第三階段被稱為反擊作戰,這場戰鬥同樣悲壯,戰士胡道修,參戰時年齡不到20歲,由於經驗不足,手握爆破筒時緊張不已,然而,當他所在的3號陣地只剩下他和一名受傷的戰士時,他幾乎以一己之力,在一天之類打退了敵人41次進攻,殲滅敵人280多人,創造了孤膽作戰的光輝典範。1952年11月25日,43天的鏖戰終於結束,上甘嶺一戰,打出了國威軍威,向世界顯示了志願軍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美軍無法打贏上甘嶺戰役?因為上甘嶺陣地上人人皆英雄
    上甘嶺戰役是唯一收錄在美國軍事院校教科書中的中國戰例,為何美國人會如此重視這場戰役?因為美國人不僅吃了虧,而且徹底見識到了一個民族崛起所迸發出的能量。用秦基偉將軍的話來說:「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 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的?美軍上將:他們把我們當傻子在打
    上甘嶺戰役又被稱為三角山戰役,是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所謂聯合國軍其實就是美軍和韓軍。上甘嶺戰役是二戰後美國首次大敗的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最愛武器:牛過衝鋒鎗,靠它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這場戰役我方最終取勝的原因是什麼?難道是像韓國軍隊,爭先恐後的送人頭?亦或是與美軍一樣去尋找所謂的「山地戰」專家指揮整場戰役?這些都不是聰明的志願軍所採用的戰術。上甘嶺戰役能夠勝利是志願軍對環境的準確把握,從地形地勢以及天氣狀況出發制定了最利於我軍作戰的計劃,我軍憑藉手雷、流動迫擊炮以及火炮將上甘嶺陣地牢牢攥在手裡。
  •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就靠這個不起眼的武器,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這個部隊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優秀,極大地造成了對我國的威脅,他們可直接與我軍面戰,能夠精準掃描我軍火力點,並利用先進的武器清除它。這次情況下,我軍依然能在上甘嶺一戰中獲取勝利,「手雷兵」是最大的功勞,是整場戰役的守護者。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論洗刷百年國恥的抗美援朝戰爭(五)陳 輝背景: 上甘嶺戰役是韓戰後期僵持階段的一次主要戰役,英文稱為Battle of Triangle Hill。在上甘嶺的兩側有兩個小山頭,右邊是597.9高地,左邊是537.7高地北山,這兩個山頭加起來只有3.7平方公裡。美軍第8集團軍總司令範佛裡特原計劃使用兩個營的兵力,用5天時間,傷亡200人就可以拿下上甘嶺。美軍「攤牌行動」結果呢?
  • 煮酒|美軍「傷心嶺」!4平方公裡陣地,打了43天,結果……
    1952年10月14日凌晨,在震天撼地的炮聲中,上甘嶺戰役打響了。在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官範弗利特的計劃中,這應該是一場輕鬆的戰鬥。中美王牌軍隊在這塊長3公裡、寬1公裡多的狹長地帶,展開了一場硬碰硬的「拳擊賽」,使得上甘嶺戰役成為朝鮮戰場中一場慘烈無比的肉搏戰。戰役前後持續43天,在付出傷亡以及被俘達2.5萬人的巨大代價下,「聯合國軍」也未能攻破防線。
  • 同是坑道攻堅戰,為何美軍在硫磺島和上甘嶺的遭遇大相逕庭?
    二戰時期,在一系列太平洋奪島戰中,1945年硫磺島一役堪稱慘烈。守島日軍2.3萬人,除千餘人投降外,盡皆斃命。美軍傷亡數字更大,陣亡6800餘,總傷亡超2.8萬。在美軍盡佔上風的情況下,何以遭受如此重大挫折?
  • 上甘嶺戰役炮兵火力超過二戰?那為何美軍沒有使用噴火器?
    引言當年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志願軍防守部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陣地多次失而復得,甚至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平,那麼為何戰爭會如此激烈?攻打中國如此困難,為何當時美軍沒有使用殺傷力極大的噴火器呢?
  • 上甘嶺中我軍最鍾愛武器:比衝鋒鎗都牛,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這兩年,經歷了很多的困難和艱苦,志願軍犧牲了成千上萬的人,大家耳熟能詳的上甘嶺戰役就是在這兩年時間裡發生的一場意義深遠的重要戰役。在上甘嶺戰役還未打響時,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屢次擊敗了聯合國軍的攻擊,聯合國軍變得越來越沒有底氣。
  • 美軍司令戰後垂頭喪氣,為什麼說上甘嶺戰役是新中國立國之戰?
    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了一場著名的戰役,史稱上甘嶺戰役。 鮮為人知的是,在這3.7平方公裡的地方,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二戰最高水平,志願軍是如何在武器全面落後的情況下取得最後的勝利呢?
  • 上甘嶺志願軍的秘密武器,比衝鋒鎗都好使,吊打美軍101空降師
    在上甘嶺這場戰爭中,志願軍消耗了巨大數量的手榴彈,這也側面印證了這種說法,一場戰爭取勝的關鍵就在於手雷兵,當時的手榴彈可以說必衝鋒鎗都好使。但是為何是手榴彈而非其他武器呢?第一,手榴彈在武器奇缺的戰時能大量生產,製作不需消耗過多價值,而且只需要簡單高效的操作便可重傷敵人,更主要的原因在於手榴彈的作戰方式更為戰士所青睞。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了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說到上甘嶺這場戰役,據現在記載,其戰鬥慘烈程度實屬罕見。罕見到什麼地步呢?
  • 抗美援朝時,這場戰役,讓美軍痛失「上甘嶺」,損失數萬士兵
    韓戰時期,上甘嶺一役,一直是美軍心中難以跨越的一道坎。本來只準備用兩個營地200兵力作戰,生生演變為了雙方投入十幾萬兵力的大型戰鬥。美軍在損失了數萬士兵後,仍舊沒能奪下上甘嶺這個彈丸之地。這對美軍來說,可是參加世界戰爭來所遇到的最為尷尬的局面。
  • 上甘嶺戰役|讓世界從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人們就會想起那部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的優秀影片《上甘嶺》。1956年12月1日,影片《上甘嶺》上映,取材於抗美援朝戰爭中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以藝術再現的手法,講述了上甘嶺之戰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頑強堅守坑道陣地,與強敵浴血廝殺,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美軍騎虎難下,志願軍一戰成名
    本文精彩之處還在後面,您一定要耐心讀完,絕對會有收穫!1950年10月,朝鮮內戰一觸即發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趁機進行了仁川登陸,一路北上,眼看就要逼近中朝邊境。解放軍高層經過激烈的思考,最終決定出兵朝鮮,這一舉動讓當時的美軍遠東總司令官麥克阿瑟驚訝不已。因為按照他的計劃,解放軍是不敢趟這片渾水的,這一點他曾經向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保證過。
  •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又和美軍打了一仗,意義重大卻鮮有人知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戰前,範弗裡特豪言只需6天就可以結束戰鬥,並預估美軍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很明顯,範弗裡特高估了自己,歷史早已多次證明,自大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好結果,這次也不例外。
  • 血戰上甘嶺
    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   上甘嶺,是美軍的「傷心嶺」,也是美軍乃至整個世界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上甘嶺戰役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士氣,此役過後「聯合國軍」再未動用一個營以上規模兵力發動進攻,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了三八線。這一戰,將敵人打回到談判桌前,加速了朝鮮停戰談判的進程,奠定了朝鮮南北疆界。
  • 上甘嶺志願軍鍾愛武器,比衝鋒鎗厲害,曾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上甘嶺戰役是兵力不佔優勢的一方取得勝利的一場戰役,不僅在世界範圍內都享有一定聲譽,還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必勝的決心。在上甘嶺戰役的戰火點燃之前,中國人民志願軍一路高漲的勝利姿態讓聯合國軍十分不安。
  • 喀秋莎火箭炮,上甘嶺戰役中的「炮兵之王」
    一說起喀秋莎,人們可能不由自主想到的是俄羅斯的歌曲《喀秋莎》,這裡要說的是同樣聞名世界的一款被稱為「喀秋莎」的火箭炮,這是前蘇聯在二戰中裝備的多管自行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