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在一系列太平洋奪島戰中,1945年硫磺島一役堪稱慘烈。
守島日軍2.3萬人,除千餘人投降外,盡皆斃命。美軍傷亡數字更大,陣亡6800餘,總傷亡超2.8萬。
在美軍盡佔上風的情況下,何以遭受如此重大挫折?日軍修建的工事、坑道群發揮了巨大作用,當美軍炮火準備時,坑道起到保護作用;當炮火延伸、美軍發動地面攻擊時,日軍再鑽出予其重大殺傷。
美軍雖損失慘重,但仍取得最終勝利。
時隔七年之後的朝鮮戰場,擋在美軍面前的兩個「小山包」,卻成為他們無法逾越的天塹。
如果在和平年代,這兩處高地會普通的連名字都沒有。最初志願軍就是以海拔高來命名的,一座海拔597.9米,因由東北、西北兩條山梁構成,狀似字母「V」,美軍稱「三角形山」;另一座海拔537.7米,由兩個南北相對的山頭組成,雙方各佔一個,被美軍稱作「狙擊兵嶺」,想來是在此吃盡志願軍神槍手的苦頭。
戰前無論哪一方,都沒想到此地會發生一場惡戰。美軍計劃只派2個營解決戰鬥,預估傷亡不超200人。而志願軍方面,直到該處戰鬥達到戰役級(志願軍規定軍以上規模稱為戰役),才以後面山谷中的村莊命名為「上甘嶺」。
順帶講一下,上甘嶺是五聖山的前哨,從軍事價值看,五聖山才是真正要害之地。它是朝鮮中部最高點,如美軍越過五聖山,便會到達平康平原,縱深200公裡內志願軍再無險可守。且五聖山海拔1000餘米,山勢更為陡峭。
既如此為何不放棄上甘嶺,退守五聖山?
個人認為,這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時值停戰談判緊要關頭,戰場上的勝負直接影響到和談主動權,對於上甘嶺的爭奪也不例外。
由上,上甘嶺同硫磺島相比,地勢未見得更險要,坑道體系未見得更完備。硫磺島是日軍苦心經營多年所建要塞,由水泥混合火山灰築成,光是連接通道就數十公裡,火力為立體配置,上甘嶺坑道則是臨時建成,堅固程度低的多。
既然戰鬥類型都是坑道攻堅,為何在硫磺島都能取勝的美軍,偏偏折戟於上甘嶺?分析如下:
硫磺島是絕地,上甘嶺孤而不絕
若論面積,硫磺島20平方公裡,上甘嶺方圓僅3.7平方公裡。然而硫磺島孤懸海上,本就是兵法所說的絕地,外援無法進入、島上駐軍也無處可逃,失敗是註定的。
上甘嶺不同,以連排單位駐防的志願軍,雖數量不多卻背靠大後方,能獲得源源不斷的補充。整個戰役期間,15軍5個團、12軍4個團共9個主力團投入戰鬥,涉及兵力高達4萬餘。
更令美軍頭疼的是,來自志願軍後方鋪天蓋地的炮火。共計11個炮兵營、數百門火炮投入戰鬥,發射炮彈40餘萬發,炮火殺傷佔到「聯合國軍」傷亡總量的七成。
坑道位置巧妙
志願軍構築的是反斜面坑道,出口均面向北方,即五聖山方向,這給敵方的炮火打擊造成很大困難。
一旦地表陣地丟失,志願軍就會進入坑道,對敵進行牽制。此時聯軍若想繼續朝五聖山推進,就得先清除坑道威脅。然而當他們下到反斜面時,就會遭受來自我方炮火和狙擊手的嚴厲打擊。
有人計算過,硫磺島每平方公裡承擔了1200噸炸彈,而在上甘嶺3.7平方公裡的狹小範圍內,落彈量2萬餘噸,猛烈程度遠超硫磺島。反斜面坑道設計,使相當比例敵方火力落空。
當美軍記者看到被炮火覆蓋的上甘嶺時,斷言道:「那裡連細菌都不可能存活」。而地面攻擊開始時,卻被突然冒出的志願軍驚得目瞪口呆。
高超的戰術素養
單從軍事角度比較上甘嶺和硫磺島的守方表現,志願軍明顯高出一籌。
硫磺島日軍雖不懼死亡,但其總體戰法顯得呆板之極。在慄林忠道嚴令下,日軍需死守坑道,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出擊和自殺性衝鋒。
反觀志願軍的戰術實施靈活機動,光是在坑道戰前九天中,坑道部隊就組織夜襲150餘次,失利僅9次,共殲敵2千餘,這種善於創造和捕捉戰機的能力,是硫磺島守軍所不具備的。
上甘嶺戰役共歷時43天,殺傷敵軍2.5萬人,使其傷亡率達40%,這一比例超過硫磺島38%的傷亡率。(聯軍自報損失為9千)
志願軍亦付出傷亡1.15萬的重大代價,如黃繼光式慷慨赴死而留名青史的烈士就達38名之多。
正如《論中國》裡那句著名的言論:
中國人一直是幸運的,他們總被他們中最勇敢的那些人保護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