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坑道攻堅戰,為何美軍在硫磺島和上甘嶺的遭遇大相逕庭?

2020-12-05 史海尋蹤

二戰時期,在一系列太平洋奪島戰中,1945年硫磺島一役堪稱慘烈。

守島日軍2.3萬人,除千餘人投降外,盡皆斃命。美軍傷亡數字更大,陣亡6800餘,總傷亡超2.8萬。

在美軍盡佔上風的情況下,何以遭受如此重大挫折?日軍修建的工事、坑道群發揮了巨大作用,當美軍炮火準備時,坑道起到保護作用;當炮火延伸、美軍發動地面攻擊時,日軍再鑽出予其重大殺傷。

美軍雖損失慘重,但仍取得最終勝利。

時隔七年之後的朝鮮戰場,擋在美軍面前的兩個「小山包」,卻成為他們無法逾越的天塹。

如果在和平年代,這兩處高地會普通的連名字都沒有。最初志願軍就是以海拔高來命名的,一座海拔597.9米,因由東北、西北兩條山梁構成,狀似字母「V」,美軍稱「三角形山」;另一座海拔537.7米,由兩個南北相對的山頭組成,雙方各佔一個,被美軍稱作「狙擊兵嶺」,想來是在此吃盡志願軍神槍手的苦頭。

戰前無論哪一方,都沒想到此地會發生一場惡戰。美軍計劃只派2個營解決戰鬥,預估傷亡不超200人。而志願軍方面,直到該處戰鬥達到戰役級(志願軍規定軍以上規模稱為戰役),才以後面山谷中的村莊命名為「上甘嶺」。

順帶講一下,上甘嶺是五聖山的前哨,從軍事價值看,五聖山才是真正要害之地。它是朝鮮中部最高點,如美軍越過五聖山,便會到達平康平原,縱深200公裡內志願軍再無險可守。且五聖山海拔1000餘米,山勢更為陡峭。

既如此為何不放棄上甘嶺,退守五聖山?

個人認為,這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時值停戰談判緊要關頭,戰場上的勝負直接影響到和談主動權,對於上甘嶺的爭奪也不例外。

由上,上甘嶺同硫磺島相比,地勢未見得更險要,坑道體系未見得更完備。硫磺島是日軍苦心經營多年所建要塞,由水泥混合火山灰築成,光是連接通道就數十公裡,火力為立體配置,上甘嶺坑道則是臨時建成,堅固程度低的多。

既然戰鬥類型都是坑道攻堅,為何在硫磺島都能取勝的美軍,偏偏折戟於上甘嶺?分析如下:

硫磺島是絕地,上甘嶺孤而不絕

若論面積,硫磺島20平方公裡,上甘嶺方圓僅3.7平方公裡。然而硫磺島孤懸海上,本就是兵法所說的絕地,外援無法進入、島上駐軍也無處可逃,失敗是註定的。

上甘嶺不同,以連排單位駐防的志願軍,雖數量不多卻背靠大後方,能獲得源源不斷的補充。整個戰役期間,15軍5個團、12軍4個團共9個主力團投入戰鬥,涉及兵力高達4萬餘。

更令美軍頭疼的是,來自志願軍後方鋪天蓋地的炮火。共計11個炮兵營、數百門火炮投入戰鬥,發射炮彈40餘萬發,炮火殺傷佔到「聯合國軍」傷亡總量的七成。

坑道位置巧妙

志願軍構築的是反斜面坑道,出口均面向北方,即五聖山方向,這給敵方的炮火打擊造成很大困難。

一旦地表陣地丟失,志願軍就會進入坑道,對敵進行牽制。此時聯軍若想繼續朝五聖山推進,就得先清除坑道威脅。然而當他們下到反斜面時,就會遭受來自我方炮火和狙擊手的嚴厲打擊。

有人計算過,硫磺島每平方公裡承擔了1200噸炸彈,而在上甘嶺3.7平方公裡的狹小範圍內,落彈量2萬餘噸,猛烈程度遠超硫磺島。反斜面坑道設計,使相當比例敵方火力落空。

當美軍記者看到被炮火覆蓋的上甘嶺時,斷言道:「那裡連細菌都不可能存活」。而地面攻擊開始時,卻被突然冒出的志願軍驚得目瞪口呆。

高超的戰術素養

單從軍事角度比較上甘嶺和硫磺島的守方表現,志願軍明顯高出一籌。

硫磺島日軍雖不懼死亡,但其總體戰法顯得呆板之極。在慄林忠道嚴令下,日軍需死守坑道,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出擊和自殺性衝鋒。

反觀志願軍的戰術實施靈活機動,光是在坑道戰前九天中,坑道部隊就組織夜襲150餘次,失利僅9次,共殲敵2千餘,這種善於創造和捕捉戰機的能力,是硫磺島守軍所不具備的。

上甘嶺戰役共歷時43天,殺傷敵軍2.5萬人,使其傷亡率達40%,這一比例超過硫磺島38%的傷亡率。(聯軍自報損失為9千)

志願軍亦付出傷亡1.15萬的重大代價,如黃繼光式慷慨赴死而留名青史的烈士就達38名之多。

正如《論中國》裡那句著名的言論:

中國人一直是幸運的,他們總被他們中最勇敢的那些人保護的很好。

相關焦點

  • 同樣是坑道戰對打美軍,為何我軍守住上甘嶺,日軍守不住硫磺島?
    上甘嶺戰役中坑道中的我軍士兵那麼,同樣是坑道戰對付美軍,為何我軍守住了上甘嶺,而同樣用坑道作戰的日軍卻被美軍打的紛紛跳崖呢坑道不僅具備的戰鬥功能,也具備了生活功能,逐漸在上甘嶺地區形成了以坑道為主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戰略支撐體系。進可攻退可守,極大地增強了防禦的穩定性。
  • 同樣是坑道戰,為什麼上甘嶺志願軍勝利,而硫磺島日軍卻完蛋?
    參戰的美軍,就經常拿他們在太平洋戰爭中面對兇悍日軍的戰術對付中國志願軍,並總愛將二者進行對比。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絕對優勢火力的美軍,都患有「火力不足恐懼症」的中國志願軍和日軍,都不約而同地使用起坑道戰,以保護自己,消耗美軍,為什麼結果卻大相逕庭呢?是不是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志願軍戰鬥力全壓日軍?
  • 上甘嶺戰役炮兵火力超過二戰?那為何美軍沒有使用噴火器?
    引言當年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志願軍防守部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陣地多次失而復得,甚至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平,那麼為何戰爭會如此激烈?攻打中國如此困難,為何當時美軍沒有使用殺傷力極大的噴火器呢?
  •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一連長被自己手下亂槍打死,這是怎麼回事?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中,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情,美軍的一個連長在扔垃圾的時候,被自己的手下亂槍打死了。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的強大火力壓制,我軍開始運用坑道戰術進行防守和反擊,在白天的時候,志願軍戰士們抵禦美軍的衝鋒和炮火,都是憋起了一肚子的窩囊氣,而到了晚上的時候,志願軍則會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戲近戰和夜戰,將憋著的氣全部都撒了出來。
  • 硫磺島戰役,慄林忠道的坑道防禦體系,為何能打得美軍損失慘重?
    其慘烈程度令雙方都感到詫異,日軍震驚於美軍的武器裝備,美軍則震驚於日軍的兇殘和頑固。就拿硫磺島戰役來說,這場太平洋戰爭中最殘酷的兩棲登陸戰役,美軍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硫磺島位於西太平洋的日本火山群島,距離東京很近了,只有1080千米,處於塞班島和東京的中間位置。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策略是一個島嶼一個島嶼的推進,佔領塞班島之後,就以此為前線基地,出動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但硫磺島的存在,使得美軍的轟炸行動大打折扣。
  • 血戰硫磺島,美軍傷亡人數為何會比日軍多6000餘人
    硫磺島戰役——太平洋戰場上唯一一次美軍傷亡超過日軍的島嶼攻堅戰。美國海軍陸戰隊經過一個月的血戰,最終拿下了硫磺島,但美國大兵也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 那麼,到底是哪些因素,讓美軍攻打硫磺島付出了比日軍多6000人的巨大傷亡? 日軍的環形坑道陣地 提到硫磺島,我們不得不提到日軍的環形坑道陣地。由於日本的海軍主力已經在雷伊泰灣大海戰中損失殆盡,日本海軍已經抽不出更多的機動力量參與硫磺島戰役。
  • 上甘嶺坑道中唯一的女兵,並不是女衛生員而是一名英語翻譯
    上甘嶺戰役為一場舉世聞名的戰役,雖然美軍在戰後曾多次復盤該戰役,而且每次復盤的結果都是志願軍不可能獲勝。上甘嶺戰役我軍獲勝的三大法寶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當然還有這位坑道中唯一的女戰士——劉祿曾。
  • 硫磺島戰役,美軍用11萬對日軍2萬多,為何結果傷亡近3萬
    1945年2月,美軍在硫磺島同日軍進行了三十六天的鏖戰。美軍在這場戰爭投入了11萬兵力,而日本的守島部隊僅有2萬4千多人。在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後,美軍以死傷2萬8千多人的代價,最終慘勝,奪下硫磺島。(硫磺島戰役)對於美軍來說,兩萬多死傷,實在是一個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數字。那麼,明明美軍當時擁有巨大的人數優勢,為何不對硫磺島實行圍而不攻,讓島上的日軍彈盡糧絕呢?
  •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有人說是美軍的痛
    慄林忠道決心將硫磺島建成堅固的要塞:以折缽山為核心陣地,主要防禦地帶和適宜登陸的東西海灘以永備發射點和堅固支撐點作為重點防禦陣地;防禦工事多以地下坑道陣地為主,混凝土工事與天然巖洞有機結合,並有交通壕相互連接;炮兵陣地大都建成半地下式,犧牲射界換取生存能力。但是,由於時間不夠,原計劃修築28公裡長的坑道工事只完成了18公裡,美國人就急吼吼地打來了。
  • 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美軍為什麼不採取圍困戰術?
    那麼,明明美軍當時擁有巨大的兵力、裝備優勢,為何不對硫磺島實行圍而不攻,讓島上的日軍彈盡糧絕然後再攻?這樣一來,不是可以大大減輕傷亡了嗎?其實,一開始美軍並沒有預料到這場戰役會有如此嚴重的死傷。就以1944年的塞班島戰役為例,美軍出動6.7萬人,與島上4.3萬日軍展開了正面對決。
  • 為什麼美軍無法打贏上甘嶺戰役?因為上甘嶺陣地上人人皆英雄
    上甘嶺戰役是唯一收錄在美國軍事院校教科書中的中國戰例,為何美國人會如此重視這場戰役?因為美國人不僅吃了虧,而且徹底見識到了一個民族崛起所迸發出的能量。用秦基偉將軍的話來說:「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 上甘嶺戰役!為何被稱為美軍的「傷心嶺」?一場血色之戰!
    截止1952年10月,共產黨軍隊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掌握了地面作戰的主動權,美軍為了扭轉局勢,決定採取"攤牌行動"計劃,計劃的核心區域就是上甘嶺。上甘嶺位於朝鮮半島中部的五聖山南麓,是一個只有十餘戶人家的小村莊。位於上甘嶺以南有兩個山頭,它們分別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這兩個山地加起來只有3.7平方公裡。
  • 上甘嶺志願軍最鍾愛武器,比衝鋒鎗厲害,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中國志願軍在坑道中不斷的同敵人進行周旋,打退了敵軍大大小小的攻擊達六百七十八次,使得戰局不斷擴大,從小規模戰鬥演變為了之後的大型戰役。炮聲轟鳴之下,上甘嶺的戰勢不斷擴大。據估許多聯合國軍在此次戰役中都是被志願軍的炮火所傷,這也進一步展示了志願軍在戰鬥中的優秀表現。
  • 志願軍撤進坑道,範弗裡特大喜:把硫磺島經驗搬來,我們就贏定了
    韓戰前期,美軍火力太猛了,正面根本扛不住,後來志願軍發明了戰術,不把陣地建在山的最高點,而是最高點以下的背坡上,美軍從山下開炮炮彈從山頂越過再落下來有個角度,就躲在這個地方,炮彈很少能打到。每次美軍一頓狂轟濫炸之後以為差不多了衝上來佔領陣地,結果就被中國打回去,沒勁一直搞不明白怎麼回事。美軍初期失敗是因為不熟悉志願軍,志願軍的特點就是穿插迂迴,而美軍則一旦發現側翼後方有敵人就拼命跑,他們認為絕對不能被包圍,包圍就投降,後來美軍才慢慢發現即使被志願軍包圍,以志願軍的火力也不能把他們怎麼樣,而他們可以憑藉空中支援和呼叫炮火對志願軍造成重大損失。
  • 「硫磺島之魔」:慄林忠道,自帶小鏟子絕望衝鋒!害怕美軍得屍
    但慄林忠道強就強在這裡,他利用手中的僅有資源,硬是在硫磺島搞出了「大動靜」。畢竟他有研究美軍的功底,也深知美軍在奪島戰鬥中的優勢和劣勢。於是,他結合之前美軍在奪島戰鬥中的經驗和教訓,下達的第一個命令就是:放棄在灘頭陣地和美軍進行交火。
  • 美軍在硫磺島戰役中獲勝,為何美軍卻覺得,此戰不堪回首
    (硫磺島戰役)因此,硫磺島戰役是美軍心中永遠的痛。那麼,美軍為何會在此戰中打得如此慘烈呢?第一,硫磺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美軍必須拿下,日軍誓死守衛。自從中途島戰役後,美軍在太平洋戰役中,就從防守轉入了反攻。為了向日本本島發起最後的總攻,硫磺島就成了美軍重要的戰略基地,成了美軍必須拿下的戰略要地。
  • 硫磺島戰役時,美軍指揮官殺紅了眼:給我灌汽油,用火焰噴射器
    ,僅僅一年時間就下水了50艘航母和70多艘軍艦,中途島戰役的勝利更是讓美國獲得了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到了1945年2月,美國軍隊已經逼近日本本土,而他們前面還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硫磺島。 硫磺島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旦美軍佔領這個島嶼,日本將無險可守,直接暴露在美國航母的炮火之下,原本美軍以為只要犧牲幾百人就能拿下硫磺島,但沒想到美軍最後陣亡的人數達到6820
  • 硫磺島戰役日軍要塞讓美軍損失慘重?美軍自己的判斷失誤也很重要
    太平洋戰爭裡美軍和日軍打了無數次島嶼攻防戰,除去早期的瓜島戰役算得上是以逸待勞之外,剩下的島嶼大多要經過和日軍的血戰才能拿下。在諸多島嶼攻防戰裡,硫磺島則是美軍遇到過的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在這個小島上美軍的傷亡數字與日軍的傷亡數字相比,還要多上一些。
  • 硫磺島戰役美軍佔據絕對優勢,為何還有2萬8千傷亡?
    硫磺島戰役日軍島上守軍約23000人幾乎全部陣亡,換來的是約28000名美軍傷亡,這在當時美國已經全面佔據兵力、裝備和科技優勢的情況下幾乎是不可想像的,戰後尼米茲甚至一度考慮使用毒氣來應付以後的戰事。自中途島之後日軍接連失利,尤其是雷伊泰灣海戰幾乎將日本聯合艦隊的全部家底賠了進去,所以當硫磺島戰役開始前,島上守軍已經不可能得到任何海空援助,也就是說這2.3萬人是徹徹底底的孤軍。而此時美軍卻掌握著百分百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單是其海軍航空兵就在登陸戰發起前對硫磺島進行了長達10個星期的持續轟炸。
  • 志願軍在上甘嶺為何能堅持43天?45師政委道出了一個秘密!
    在抗美援朝作戰中,上甘嶺戰役是一次艱苦卓絕的戰鬥,也是劣勢裝備的志願軍大敗優勢裝備美軍的一次勝戰。上甘嶺作戰,是志願軍第15軍楔入敵陣地突出部位的一場戰鬥,但是,志願軍能經受住美軍的反覆爭奪,挫敗美軍多次進攻,並且堅持了整整4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