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坑道戰對打美軍,為何我軍守住上甘嶺,日軍守不住硫磺島?

2020-12-07 錨之戰艦
坑道工事

說起坑道戰,歷史由來已久,早在鴉片戰爭之後的中法戰爭中就有記載:清光緒10年(1884年),當時清軍為了抵禦法軍在沿海地區的襲擾,在重點防區鎮海要塞建立起了能夠容納3000人的坑道工事,快速支援炮臺作戰的同時,尋找適當時機組織反擊。同樣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也修築了大量的地下坑道網絡以抵禦英法聯軍的炮擊。

一戰中坑道裡的英國士兵

但是同樣是坑道戰有的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扭轉戰略局勢和反擊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坑道戰簡單說就是在戰場形勢不利或者兩軍均勢戰爭雙方都無法取得突破的情況下,依託坑道工事進行的堅守防禦作戰。坑道戰是山地防禦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

上甘嶺戰役中坑道中的我軍士兵

那麼,同樣是坑道戰對付美軍,為何我軍守住了上甘嶺,而同樣用坑道作戰的日軍卻被美軍打的紛紛跳崖呢?

上甘嶺戰役作戰示意圖

1951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憑藉裝備和火力優勢發動秋季攻勢,為了保存實力和抵禦經過,我軍將原有的防炮洞改為馬蹄形坑道工事,此後坑道工事的優勢顯露出來,隨即被廣泛應用,人型、T型等等。坑道不僅具備的戰鬥功能,也具備了生活功能,逐漸在上甘嶺地區形成了以坑道為主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戰略支撐體系。進可攻退可守,極大地增強了防禦的穩定性。

開挖坑道

作戰中,當美軍炮擊時,躲進坑道,當敵人衝鋒時,派小股部隊進入地面陣地抵禦衝鋒,根據傷亡情況酌情補充。當表面陣地被佔領後,交替掩護進入坑道,利用野戰工事和坑道與敵人展開冷槍冷炮戰鬥,阻止敵人向縱深推進。經過43天的戰鬥,由剛開始的我方的兩個連的戰鬥變成了戰役規模。此戰我軍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反覆爭奪陣地59次,我志願軍擊退美軍900多次大小規模衝鋒,守住了陣地,贏得了勝利。

冷槍冷炮運動

硫磺島戰役中,當時守島的日軍為了抵禦美軍進攻,在不足23平方公裡的硫磺島上,修築了長達18公裡的坑道和永久工事。當時美軍原本計劃5天就結束的戰鬥愣是被固守的日軍利用坑道和反衝鋒打了36天,美軍在付出近3萬人傷亡的慘重代價下,取得了勝利。雖然最後日本帝國主義因為不正義侵略的行為輸掉了戰爭,但是坑道作為戰爭中不利一方的重要防禦手段,作用不言而喻。

戰前的硫磺島

而日本沒有守住硫磺島除了戰爭的性質不說,最大的原因是硫磺島孤立無援,日軍當時在失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守島日軍的增援和補給全部被切斷,沒有強大後續兵員補充的情況下,坑道戰只能是慘烈的「送人頭」。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評論!

坑道中投降的日軍

相關焦點

  • 同樣是坑道戰,為什麼上甘嶺志願軍勝利,而硫磺島日軍卻完蛋?
    參戰的美軍,就經常拿他們在太平洋戰爭中面對兇悍日軍的戰術對付中國志願軍,並總愛將二者進行對比。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絕對優勢火力的美軍,都患有「火力不足恐懼症」的中國志願軍和日軍,都不約而同地使用起坑道戰,以保護自己,消耗美軍,為什麼結果卻大相逕庭呢?是不是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志願軍戰鬥力全壓日軍?
  • 同是坑道攻堅戰,為何美軍在硫磺島和上甘嶺的遭遇大相逕庭?
    二戰時期,在一系列太平洋奪島戰中,1945年硫磺島一役堪稱慘烈。守島日軍2.3萬人,除千餘人投降外,盡皆斃命。美軍傷亡數字更大,陣亡6800餘,總傷亡超2.8萬。在美軍盡佔上風的情況下,何以遭受如此重大挫折?
  • 上甘嶺戰役炮兵火力超過二戰?那為何美軍沒有使用噴火器?
    引言當年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志願軍防守部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陣地多次失而復得,甚至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平,那麼為何戰爭會如此激烈?攻打中國如此困難,為何當時美軍沒有使用殺傷力極大的噴火器呢?
  • 上甘嶺志願軍最鍾愛武器,比衝鋒鎗厲害,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知道戰勝對手的難度後,美國直接把屢次取得勝利,經驗豐富的101空降師派往了上甘嶺,該團在美國部隊裡的地位是很高的,被公認為精銳之師,不管是單兵作戰還是團隊,都擁有極高的素養。我們的火力點受到了極大的威脅,還不止這樣,美軍有了這支隊伍的參與,能直接對我方陣地前沿造成威脅。可是,這也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難,我軍早有準備,有「手雷兵」,這就是我們能守下陣地的關鍵因素。
  • 上甘嶺中我軍最鍾愛武器:比衝鋒鎗都牛,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在《亮劍》中曾講到,是獨立團在戰鬥過程中很好的運用了手榴彈才消滅了山崎大隊,這個情況也很好的說明了我軍對於手榴彈的喜愛。為何許多人都覺得,只要手雷兵好,就不會打敗仗呢?首先因為手榴彈造價低而且製作簡單,比起子彈需要精細的製造工藝,手榴彈所耗費的製造時間就會少很多。其次是由於手榴彈很貼合我軍經常用到的近戰夜戰的戰略方針,士兵更容易上手,有利於控制戰局。
  •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一連長被自己手下亂槍打死,這是怎麼回事?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中,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情,美軍的一個連長在扔垃圾的時候,被自己的手下亂槍打死了。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的強大火力壓制,我軍開始運用坑道戰術進行防守和反擊,在白天的時候,志願軍戰士們抵禦美軍的衝鋒和炮火,都是憋起了一肚子的窩囊氣,而到了晚上的時候,志願軍則會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戲近戰和夜戰,將憋著的氣全部都撒了出來。
  • 上甘嶺志願軍鍾愛武器,比衝鋒鎗厲害,曾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為了不那麼被動,美韓想要奪取高地的想法愈發強烈,於是對上甘嶺根據地開始進攻,隨著雙方兵力的繼續投入,這已經不是一次奪取陣地的進攻,而是一次頗具規模的戰役,不超過4平方公裡的地方,兩方打了整整43天,最後還是由我軍守下了這片高地。
  • 為了守住硫磺島,日軍派出了被稱為天皇麾下第一猛將
    尼米茲硫磺島,因島上覆蓋著一層由火山噴發而造成的硫磺得名。島上沖天的硫磺味嗆得人喘不過氣來,幾乎寸草不生。用一個美國軍官的話來說,硫磺島是一個鳥不生蛋魚不沾邊的地方。那麼就是這樣一個不到21平方公裡的彈丸小島,美軍為什麼還要如此的興師動眾呢?
  • 血戰硫磺島,美軍傷亡人數為何會比日軍多6000餘人
    因此,硫磺島戰役的防守任務就交給了日本陸軍的地面部隊。如果從純軍事學的角度看,日軍防禦硫磺島的最高指揮官慄林忠道的守島戰術確實可圈可點。 儘管硫磺島的日軍工事異常堅固,但美軍還是有機會減少己方登陸部隊的傷亡。
  • 美軍在硫磺島戰役中獲勝,為何美軍卻覺得,此戰不堪回首
    但是,硫磺島戰役同時又是太平洋戰場上最慘烈、最為艱苦的一次戰役。美日雙方在區區20多平方公裡的小島上,殊死搏鬥了一個多月。整個島嶼幾乎沒剩下一片完整的土地,小島上彈坑密布,屍集如山。美軍最終付出了傷亡近3萬人的巨大代價,艱難地拿下了硫磺島。但同時也創造了太平洋戰役中,奪島方的傷亡人數超過守島方的唯一戰例。
  • 硫磺島戰役,美軍用11萬對日軍2萬多,為何結果傷亡近3萬
    1945年2月,美軍在硫磺島同日軍進行了三十六天的鏖戰。美軍在這場戰爭投入了11萬兵力,而日本的守島部隊僅有2萬4千多人。在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後,美軍以死傷2萬8千多人的代價,最終慘勝,奪下硫磺島。(硫磺島戰役)對於美軍來說,兩萬多死傷,實在是一個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數字。那麼,明明美軍當時擁有巨大的人數優勢,為何不對硫磺島實行圍而不攻,讓島上的日軍彈盡糧絕呢?
  • 硫磺島戰役,美軍傷亡為何比日軍多6000人?只因戰前出現嚴重錯誤
    硫磺島戰役,美軍傷亡為何比日軍多6000人?只因戰前出現嚴重錯誤 原標題:硫磺島戰役,美軍傷亡為何比日軍多6000人?
  • 硫磺島戰役日軍要塞讓美軍損失慘重?美軍自己的判斷失誤也很重要
    太平洋戰爭裡美軍和日軍打了無數次島嶼攻防戰,除去早期的瓜島戰役算得上是以逸待勞之外,剩下的島嶼大多要經過和日軍的血戰才能拿下。在諸多島嶼攻防戰裡,硫磺島則是美軍遇到過的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在這個小島上美軍的傷亡數字與日軍的傷亡數字相比,還要多上一些。
  • 日軍硫磺島頑固抵抗,讓美國付出了沉重代價
    烏壓壓的鋼鐵巨艦如烏雲一般包圍著這座小島,這座叫做硫磺島的命運似乎就要註定。交戰的雙方是美軍與日軍,美軍攻,日軍守,對於這種小島,美軍志在必得。然而,島上如狼似虎的日軍也頑固據守,兇悍異常,戰鬥十分慘烈。硫磺島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島,然而地理位置卻很關鍵,戰略位置重要。
  • 為什麼美軍無法打贏上甘嶺戰役?因為上甘嶺陣地上人人皆英雄
    上甘嶺戰役是唯一收錄在美國軍事院校教科書中的中國戰例,為何美國人會如此重視這場戰役?因為美國人不僅吃了虧,而且徹底見識到了一個民族崛起所迸發出的能量。用秦基偉將軍的話來說:「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最愛武器:牛過衝鋒鎗,靠它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亦或是與美軍一樣去尋找所謂的「山地戰」專家指揮整場戰役?這些都不是聰明的志願軍所採用的戰術。上甘嶺戰役能夠勝利是志願軍對環境的準確把握,從地形地勢以及天氣狀況出發制定了最利於我軍作戰的計劃,我軍憑藉手雷、流動迫擊炮以及火炮將上甘嶺陣地牢牢攥在手裡。上甘嶺這個地方十分狹小,我軍憑藉這些敵人都不屑使用的手榴彈擊退美軍精銳。打破了美韓聯軍妄圖奪下我軍陣地,大舉進攻朝鮮大後方的美夢。
  •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又和美軍打了一仗,意義重大卻鮮有人知
    英勇的志願軍將士頂著美軍飛機和炮火的轟炸,在上甘嶺上和敵人血戰了整整43個晝夜,美韓聯軍付出了2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最終卻以慘敗收場。 上甘嶺戰役一戰打掉了美國人的心氣兒,範弗裡特也被提前退役,灰溜溜地離開了朝鮮戰場。不少資料都說,上甘嶺戰役結束後,美軍再也沒有向志願軍發起過營以上規模的進攻。
  • 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美軍為什麼不採取圍困戰術?
    先來看看硫磺島戰役,1945年2月,美軍在硫磺島與日軍展開了歷時三十六天的鏖戰。美軍在這場戰役中投入了11萬兵力,而日本的守島部隊僅有2.4萬人。在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後,美軍以死傷2.8萬人的代價,全殲日軍,最終慘勝,佔領硫磺島。對於美軍來說,兩萬多人的死傷,實在是一個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數字。
  • 上甘嶺志願軍的秘密武器,比衝鋒鎗都好使,吊打美軍101空降師
    美軍能很容易的拔除掉我軍的火力點,除此之外,美軍靠著空降兵,可以衝破防線,空降到我軍陣地前方。但是我們相信,總能有解決的辦法,這時候,我們就把秘密準備的「手雷兵」派上了用場,這就是我們能守下陣地的關鍵因素,同時手榴彈這一武器可以說是立下了頭功,美軍精銳101空降師被吊打。
  • 殘酷的硫磺島戰役,佔據優勢地位的美軍損失卻比日軍還要慘重
    硫磺島戰役是一場可以載入史冊的戰爭,使得自視甚高的美軍首次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傷亡高於日軍。日軍的頑強抵抗使得美國人膽寒,幾乎沒有勝算的日本人沒有打算投降而是寧可全體"玉碎"也要阻止美國人。甚至可以說正是硫磺島戰役讓美軍重新開始審視放棄日本本土的作戰計劃,轉而思考是否要使用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