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中,美軍一連長被自己手下亂槍打死,這是怎麼回事?

2020-12-15 金史鑑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中,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情,美軍的一個連長在扔垃圾的時候,被自己的手下亂槍打死了。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的強大火力壓制,我軍開始運用坑道戰術進行防守和反擊,在白天的時候,志願軍戰士們抵禦美軍的衝鋒和炮火,都是憋起了一肚子的窩囊氣,而到了晚上的時候,志願軍則會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戲近戰和夜戰,將憋著的氣全部都撒了出來。

美軍曾經在硫磺島戰役中應對過日軍的坑道戰術,一開始並不重視我軍的坑道戰術,因為當時日軍將硫磺島的折缽山掏空了,都沒有抵擋住美軍的強烈炮火和火力優勢,所以美軍在一開始的時候,完全不重視我軍的坑道戰術。

但是美軍卻不懂一樣的戰術在不同的人手裡運用,是完全不一樣的,日軍的坑道戰術只是學到了我軍在抗日戰爭時期,所運用的地道戰戰術的皮毛,我軍可是地道戰的創建者,日軍在坑道戰術中只是一味的死守,而我軍則會在坑道戰術中加入別的元素,就比如夜襲近戰。

據不完全統計,上甘嶺戰役中我軍曾在14天的時間裡發起過幾十次不同規模的夜襲,時任志願軍連長的李寶成曾回憶道「美軍白天踩在我們腦袋上面折騰咱們,晚上咱們也不能讓他們睡安穩了,所以在晚上的時候,我們三五個人組成一個戰鬥小組,一撥一撥地湧向美軍的陣地,炸敵人的地堡,暗殺他們的哨兵,美軍稍有動作我們就退回來。」

就是在這樣的精神壓力之下,美軍的士兵一到天黑的時候就會緊張起來,最害怕的就是站崗的哨兵和留守地堡的人員,生怕志願軍什麼時候摸過來就把命給丟了,甚至在最緊張的時候,聽到了一點聲音美軍就會槍聲大作。

所以才會發生開頭的那個事情,當時站崗的哨兵十分地緊張,而吃完罐頭的美軍連長正在扔空罐頭盒子,發出了聲響,站崗的哨兵立馬向聲音響起的地方開火了,被驚醒的士兵也是一起開火,直到照明彈生氣的時候,美軍士兵才知道打的是自己的連長,只是這個時候他們的連長已經被打成了篩子。

相關焦點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了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說到上甘嶺這場戰役,據現在記載,其戰鬥慘烈程度實屬罕見。罕見到什麼地步呢?
  • 上甘嶺特功八連連長,半年4次特等功,對付美軍炮火3點體會
    抗美援朝第一戰,是第五次戰役沙五郎峙戰鬥,半小時攻下7個山頭,被15軍授予「出國作戰第一功」錦旗。上甘嶺戰役,8連10月18日進入坑道到11月1日堅守14晝夜。
  • 上甘嶺戰役中,囂張的美軍,看見這兩位戰士,便知道自己輸定了
    而那個時期最著名的戰鬥就是上甘嶺戰役了,這一次戰役究竟有名氣到什麼程度呢,課本上有兩篇文章都是來描繪這場戰爭中偉大的英雄的,非常壯烈。同時,這次戰役的火力強度,也絕對不亞於二戰時期的任何一次戰鬥。而且,這一次的戰役並不屬於五個大戰役中的其中一個,而是非常密集的局部戰役。那時候,聯合國居然批准了美國攻打志願軍佔領的上甘嶺計劃,因為這個地方算得上是一次戰略要地,之所以說它非常重要,是因為只要攻下這裡,他們不僅能夠取得這場戰爭的主動權,同時,還能夠在很快來到的談判上有非常大的優勢,從而能夠提出更多的條件。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它來自炮火連天的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 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 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
  • 上甘嶺戰役中,17歲少年打死420名敵軍,暈死2次不肯撤退
    1952年志願軍開展了「冷槍冷炮」運動,挑選神槍手和神炮手以遊擊的方式打擊聯合國軍,唐章洪也參加了這場運動,並且在15天內使用93發炮彈打死101名敵人,是全團第一個獲得「殺敵百名狙擊手」光榮稱號的人。不過真正讓唐章洪成名的戰役是上甘嶺戰役。1952年10月,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發動上甘嶺戰役,唐章洪被安排在陣地前沿,配合步兵阻滯敵人。
  • 美軍司令戰後垂頭喪氣,為什麼說上甘嶺戰役是新中國立國之戰?
    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了一場著名的戰役,史稱上甘嶺戰役。 鮮為人知的是,在這3.7平方公裡的地方,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二戰最高水平,志願軍是如何在武器全面落後的情況下取得最後的勝利呢?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美軍騎虎難下,志願軍一戰成名
    1950年10月,朝鮮內戰一觸即發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趁機進行了仁川登陸,一路北上,眼看就要逼近中朝邊境。解放軍高層經過激烈的思考,最終決定出兵朝鮮,這一舉動讓當時的美軍遠東總司令官麥克阿瑟驚訝不已。因為按照他的計劃,解放軍是不敢趟這片渾水的,這一點他曾經向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保證過。
  • 為什麼美軍無法打贏上甘嶺戰役?因為上甘嶺陣地上人人皆英雄
    正因為如此,在上甘嶺戰役打響的前三天,志願軍總部和負責防守五聖山的十五軍仍無法確定上甘嶺就是美軍的主攻方向,並認為這是美軍的一次佯攻,而志願軍將更多的主力部隊集中在平康谷地進行防守,不敢輕易調到上甘嶺。為此,戰後的秦基偉曾為此檢討:「如果我們預料到敵人的進攻方向。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張鴻宇  在負一層武器展廳裡,一輛綠色的吉斯151運載車靜靜矗立著,車頂架設的滑軌上掛載著數枚火箭彈。通過下面的說明牌可以得知,這就是曾經名揚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火炮?它是怎麼出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當時它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本期,讓我們一起走近它。
  •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就靠這個不起眼的武器,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人們常常對這件事感到不可思議,那就是這一片只有3.7平方公裡的土地,在世界範圍內都小有名氣的上甘嶺戰役在這裡發生了。上甘嶺戰役的戰況後期越來越激烈,隨著戰鬥規模逐漸擴大,美國還調動了赫赫有名的第101空降師對志願軍發起進攻,這片陣地幾乎被雙方的炮火覆蓋。
  • 上甘嶺戰役僅是「營級戰鬥」,後規模越打越大,這是怎麼回事兒
    上甘嶺地區實際上分為兩個高地,其中597.9和537.7高地,是兩個比較突出的戰略防禦點,其中597.9高地上防守的是第135團九連和八連的一個排,537.7 高地上則是由135團一個連在防守。因此從戰前布置的情況來看,上甘嶺戰役一開始計劃規模並不大,充其量只是營級戰鬥,只不過由於意外的事情發生是在太多,最終導致了雙方戰略計劃上的改變。
  • 為啥輸掉上甘嶺戰役?美軍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誰能打贏?
    但戰役的進程卻大大超出了範弗裡特的預料,上甘嶺戰役足足打了43天,美韓聯軍付出了2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卻以失利收場。戰後,美國國內的一些軍史專家以沙盤推演和電腦模擬等方式對上甘嶺戰役進行了復盤,得出的結果都是美軍大勝。但事實卻是慘敗了,那麼為啥會失敗呢?這些人就開始找原因了。
  • 上甘嶺戰役隱藏半個世紀的秘密,是時候說了…
    這兩個高地背後的山地裡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嶺。這場戰役我方叫做「上甘嶺戰役」,美方稱之為「三角形山戰役」。 志願軍總部遂撤銷黃繼光「二級英雄」,追授「特級英雄」稱號——我軍至今僅有楊根思和黃繼光獲得過這一級別的榮譽。
  • 參加「絞肉」戰役的老兵說: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死在了上甘嶺
    韓戰中的上甘嶺戰役,發生在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展開一場43天的「絞肉戰」。我英勇志願軍以血肉之軀抵住了美軍鋪天蓋地的炮火,取得最終勝利。毛主席聽說上甘嶺的英雄事跡後,在菊香書屋接見了前線指揮員秦基偉,說「這場戰役打下來簡直是個奇蹟,證明了我們中國人的骨頭比美國人的鋼鐵還要硬!」並指示將上甘嶺戰役拍成電影。
  • 上甘嶺戰役炮兵火力超過二戰?那為何美軍沒有使用噴火器?
    然而這樣一對比,我們發現敵軍的傷亡率比我們高出了2倍。這下美國人可慌了,這個數字對於美國人來說是意料之外的,因為美國認為傷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也只有32.6%。上甘嶺戰役主要是以坑道作戰為主的,這樣可以在敵極其猛烈的火力之下,最大程度上減少傷亡。
  • 上甘嶺戰役!為何被稱為美軍的「傷心嶺」?一場血色之戰!
    1950年10月25日,我軍打響了第一次抗美援朝戰役。截止1952年10月,共產黨軍隊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掌握了地面作戰的主動權,美軍為了扭轉局勢,決定採取"攤牌行動"計劃,計劃的核心區域就是上甘嶺。上甘嶺位於朝鮮半島中部的五聖山南麓,是一個只有十餘戶人家的小村莊。位於上甘嶺以南有兩個山頭,它們分別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這兩個山地加起來只有3.7平方公裡。
  • 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的?美軍上將:他們把我們當傻子在打
    上甘嶺戰役又被稱為三角山戰役,是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所謂聯合國軍其實就是美軍和韓軍。上甘嶺戰役是二戰後美國首次大敗的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 上甘嶺戰役開始前,範弗裡特認為6天結束任務,卻成局部戰役規模
    韓戰中,美軍在發動「上甘嶺戰役」前,認為拿下志願軍兩個連防守的上甘嶺陣地是易如反掌,但美軍沒想到在眼中不過是一場小仗卻最後演變為一場局部戰役規模的戰鬥,最後「聯合國軍」並沒能如願以償的拿下上甘嶺陣地。
  • 上甘嶺戰役不止有一個「黃繼光」!更多壯舉披露
    按照他的設想,上甘嶺在金化以北不到3英裡處,雙方工事間隔只有200米。如果奪下這些山頭,將迫使中朝軍隊後撤一千多米,改善金化以北的防線態勢,從而在即將召開的第七屆聯合國大會上獲得國際外交的主動,並在板門店談判中取得更多的籌碼。範佛裡特是美軍中最不吝惜炮彈的將軍,逢戰必先用炮,用則揮霍到瘋狂,以至於美軍用他的名字造了個名詞——「範佛裡特炮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