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僅是「營級戰鬥」,後規模越打越大,這是怎麼回事兒

2020-12-15 史淚

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入朝參戰,經過五次戰役,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被趕到了三八線以南,美軍也意識到,長時間深陷朝鮮戰場,不利於他們在戰後執行的歐洲優先的計劃,因此謀求和談,當然為了能讓面子上不那麼難堪,美國人的打算是謀求光榮停戰,邊打邊談,特別是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的職務以後,磁性戰術帶給我軍不少的困擾。

為此我軍針鋒相對,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的戰術,由打小規模殲滅戰逐漸過渡到打大規模殲滅戰,到1952年10月,由於志願軍逐漸在朝鮮戰場上掌握了主動權,美軍提出為改善金化以北的防禦,提出以小股兵力迅速出擊,並配合猛烈的炮火,奪取志願軍掌控的一些高地,範弗利特建議第八集團軍採取攤派行動「。

美軍在戰前的計劃,是以小股兵力,因此計劃參戰的部隊,僅有美國第7師和韓軍第2師的2個營,按照美軍事先預估的那樣,計劃用6天的時間,為了儘量的減少傷亡,還出動了16個炮兵團。上甘嶺地區實際上分為兩個高地,其中597.9和537.7高地,是兩個比較突出的戰略防禦點,其中597.9高地上防守的是第135團九連和八連的一個排,537.7 高地上則是由135團一個連在防守。

因此從戰前布置的情況來看,上甘嶺戰役一開始計劃規模並不大,充其量只是營級戰鬥,只不過由於意外的事情發生是在太多,最終導致了雙方戰略計劃上的改變。

原計劃進攻的南朝鮮軍2師,在戰前一個參謀長預先帶著計劃投靠了志願軍,因此美軍不得不改變戰略,原本計劃兩個營的規模,但是在作戰中臨時改成了美第7師一個團,兵力增加了一倍,而且在發動進攻之前,美軍集中了320門火炮,進攻上甘嶺志願軍,倖存的志願軍老兵回憶,當時他們就像是坐在船上一樣,風雨飄搖。

這註定是一個不太尋常的戰鬥。

志願軍在坑道中堅持作戰的同時,為了將消息通知到營、團,數次架起來的天線,都被炮火炸斷,沒辦法,通訊員只能用身體連通電線,將消息傳達到了營指揮部,最後直接通到了15軍軍部秦基偉那裡,而此時的上甘嶺陣地上早已經是一片火海。

經過一天的激戰,由於美軍兵力上本身就要超過志願軍,加上炮火十分猛烈,志願軍在初次作戰中雖然打退了美軍進攻,但是陣地也丟失了一半,為此15軍45師師長崔建功下令,奪回陣地,並積極調遣援軍,45師在第二階段作戰中,投入的兵力已經達到了15個連,與此同時,秦基偉開始陸續調集所屬各師參加戰鬥。

其實有關上甘嶺戰役的爭議一直就很大,很多人認為為了個幾平方公裡的高地,是否值得付出1萬多人的代價,有人考慮到當時五聖山,認為上甘嶺高地一旦丟失,極有可能威脅五聖山,但後來考察地形以後,這個說法也被認為是錯誤的,之所以上甘嶺戰役打成如此規模,主要也是為了在未來爭取停戰協議上的優勢最考慮。

韓戰(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由於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大規模局部戰爭。

援助朝鮮人民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經過歷次戰役,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一帶,最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通過談判籤署《朝鮮停戰協定》。

韓戰是建國後打的第一場立國之戰,這場戰爭使美國蒙塵,從不願提及,卻讓中國軍隊聲名遠揚,韓戰起碼打出了二十年的和平,因此了解這場戰爭很有意義。

這本《決戰朝鮮》中對韓戰的戰爭細節,包括很多戰場照片都進行了展現,全景式再現了韓戰歷史風雲,全面揭開了韓戰很多封存的檔案謎團。

相關焦點

  • 上甘嶺戰役開始前,範弗裡特認為6天結束任務,卻成局部戰役規模
    韓戰中,美軍在發動「上甘嶺戰役」前,認為拿下志願軍兩個連防守的上甘嶺陣地是易如反掌,但美軍沒想到在眼中不過是一場小仗卻最後演變為一場局部戰役規模的戰鬥,最後「聯合國軍」並沒能如願以償的拿下上甘嶺陣地。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了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說到上甘嶺這場戰役,據現在記載,其戰鬥慘烈程度實屬罕見。罕見到什麼地步呢?
  • 為什麼美軍無法打贏上甘嶺戰役?因為上甘嶺陣地上人人皆英雄
    圖|韓戰形勢圖上甘嶺戰役雖然慘烈無比,但是在起初的時候敵我雙方誰都沒有預料到這場戰役會打的如此艱難、規模會如此之大他計劃投入7個步兵營,18個炮兵營,200架飛機,旨在以絕對的兵力優勢迅速拿下上甘嶺的這兩處高地。而志願軍方面也沒有預料到上甘嶺戰役的規模會如此之大,因為志願軍判斷敵人的主攻方向是平康谷地,因為五聖山地形陡峭,不利於美軍機械化部隊行動,而平康谷底則地勢平坦。
  •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一連長被自己手下亂槍打死,這是怎麼回事?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中,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情,美軍的一個連長在扔垃圾的時候,被自己的手下亂槍打死了。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的強大火力壓制,我軍開始運用坑道戰術進行防守和反擊,在白天的時候,志願軍戰士們抵禦美軍的衝鋒和炮火,都是憋起了一肚子的窩囊氣,而到了晚上的時候,志願軍則會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戲近戰和夜戰,將憋著的氣全部都撒了出來。
  • 李德生:志願軍第3兵團第12軍副軍長,最終鎖定上甘嶺戰役勝局
    的確,在上甘嶺戰役第三階段(決勝階段),李德生親冒矢石,坐鎮一線指揮,成功鎖定了上甘嶺戰役勝局,這是他抗美援朝徵程中最出彩的一幕。見面後,沒講幾句話,王、杜就立即到作戰室介紹情況。王近山是我軍名將,指揮作戰一向從容淡定,可今天卻顯得有幾分焦急。他對著地圖,邊指邊講:「15軍能投入的機動兵力已全部用上,但敵人的攻勢仍未減弱,還在不斷補充兵員。這一地區的戰鬥,已發展為戰役規模,敵人的意圖是戰略性的。從各方面情報看,敵人在後期還將投入更大兵力向我進攻,戰鬥將更激烈殘酷。」
  •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又和美軍打了一仗,意義重大卻鮮有人知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戰前,範弗裡特豪言只需6天就可以結束戰鬥,並預估美軍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很明顯,範弗裡特高估了自己,歷史早已多次證明,自大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好結果,這次也不例外。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它來自炮火連天的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 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 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
  • 上甘嶺戰役不止有一個「黃繼光」!更多壯舉披露
    擁有絕對火力優勢的範佛裡特相當樂觀——假如一切按計劃行事,5天時間,僅美軍第7師和南朝鮮第2師的2個營就可以圓滿完成這一使命,付出的代價只是200人的傷亡。「攤牌」行動一開始,範佛裡特起手就是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炮轟。上甘嶺戰役第一天,範佛裡特用他的「炮擊量」,把三十餘萬發炮彈和五百多枚重磅航彈砸到了上甘嶺。15軍苦心構建了4個多月的地表工事到中午時已蕩然無存。
  • 抗美援朝記憶:上甘嶺戰役紀實(下篇)
    在撤回的路上,李寶成見路邊一截不足一米的樹幹上,嵌滿了子彈和彈片,清點後彈孔為108個,對通信員說:「我們扛回去,留作紀念!」王土根帶回「特功連」一鋼鐵八連的一面紅旗。在上甘嶺597-9高地,八連每反擊一次,紅旗就插上陣地。一次,經過幾十次激戰後,這面2平方米的旗幟上,密密麻麻多達381個彈孔。
  • 為啥輸掉上甘嶺戰役?美軍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誰能打贏?
    1952年10月14日,美軍出動重兵在飛機、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向我軍發起猛攻,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戰前,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範弗裡特曾豪言僅需6天就可以拿下上甘嶺,並預計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但戰役的進程卻大大超出了範弗裡特的預料,上甘嶺戰役足足打了43天,美韓聯軍付出了2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卻以失利收場。戰後,美國國內的一些軍史專家以沙盤推演和電腦模擬等方式對上甘嶺戰役進行了復盤,得出的結果都是美軍大勝。但事實卻是慘敗了,那麼為啥會失敗呢?這些人就開始找原因了。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通過下面的說明牌可以得知,這就是曾經名揚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火炮?它是怎麼出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當時它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本期,讓我們一起走近它。  「史達林的管風琴」亮相二戰戰場  1941年7月14日,德國中央集團軍攻佔了蘇聯的奧爾沙。
  • 對越反擊戰期間,規模最大的高平戰役,作戰計劃基本都落空了
    1979年初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越邊境廣西和雲南全線,進行了為期28天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廣西方向的高平戰役,是這次作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廣州軍區前指為了殲滅高平地區的越軍346師及其地方部隊,先後投入了11個陸軍師的兵力,佔廣西方向19個參戰陸軍師的58%,佔整個作戰29個參戰陸軍師的38%。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戰爭持續了43天,在這3.7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雙方投入10萬大軍,以美利堅為首的「聯合國軍」投入兵力6萬餘人,志願軍投入兵力43000餘人,戰鬥規模發展成戰役規模。這樣的兵力密度是近代戰爭史上前所未有。整個韓戰的兵力動員規模足以列入近代史上四大戰爭──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德法戰爭、日俄戰爭。
  • 真實的上甘嶺戰役打得有多激烈?喀秋莎火箭炮對戰美軍炮彈
    在我國戰爭期間,有這麼一場戰役以轟炸成名,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我軍用秘密武器把敵軍陣營炸得七零八碎,那就是上甘嶺戰役,一場激烈又難攻的戰役。轟炸持續一小時後,美國、韓國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兵分多路向我軍陣地發起進攻,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軍長秦基偉經過研究敵情得知對方是想鑽五聖山陣地的漏洞,趁我軍不備發起總攻,當即與副司令員通話請求武器增援,以此穩住我方陣地。因敵方武器裝備精良,數量充足,唯有蘇聯製造的喀秋莎火箭炮才能抵擋,由209裝備團帶著二十四門喀秋莎奔赴陣地,一場大戰即將開始。
  • 上甘嶺戰役為什麼打得如此艱難?戰前一個重要情報被忽視
    1952年10月14日,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打響,在為期43天的戰鬥中,美韓聯軍共向志願軍陣地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猛烈的火力使我軍前沿陣地的山頭都被削低了兩米多!儘管武器裝備遠不如對手,但英勇無畏的志願軍將士們憑著頑強的意志和視死如歸的精神,硬是打退了敵人900多次衝鋒並最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 高平戰役:對越反擊戰中最艱難的一次勝利,損失重大隻怪太輕敵
    對越反擊戰的幾場重要的戰役,高平戰役最艱難的。高平戰役,堪稱是一場硬仗中的硬戰,可以說是自中東戰爭以來,世界上最龐大的坦克和反坦克之戰。我軍巧妙地運用坦克部隊,將越軍打了個出其不意,大大出乎戰前某些軍事家的預料。然而,這場勝利並沒有那麼順利。
  • 【追尋先烈足跡】胡修道 |上甘嶺戰役中的孤膽英雄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鮑宇雁 實習記者 梅旭航】這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高地,高地背後的窪地裡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但就在這裡,發生了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湧現出了一位孤膽英雄——胡修道。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美軍騎虎難下,志願軍一戰成名
    1950年10月,朝鮮內戰一觸即發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趁機進行了仁川登陸,一路北上,眼看就要逼近中朝邊境。解放軍高層經過激烈的思考,最終決定出兵朝鮮,這一舉動讓當時的美軍遠東總司令官麥克阿瑟驚訝不已。因為按照他的計劃,解放軍是不敢趟這片渾水的,這一點他曾經向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保證過。
  • 血戰上甘嶺
    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背後有一個村莊叫上甘嶺,因此我方稱這場戰役為「上甘嶺戰役」。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   上甘嶺,是美軍的「傷心嶺」,也是美軍乃至整個世界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上甘嶺戰役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士氣,此役過後「聯合國軍」再未動用一個營以上規模兵力發動進攻,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了三八線。這一戰,將敵人打回到談判桌前,加速了朝鮮停戰談判的進程,奠定了朝鮮南北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