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入朝參戰,經過五次戰役,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被趕到了三八線以南,美軍也意識到,長時間深陷朝鮮戰場,不利於他們在戰後執行的歐洲優先的計劃,因此謀求和談,當然為了能讓面子上不那麼難堪,美國人的打算是謀求光榮停戰,邊打邊談,特別是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的職務以後,磁性戰術帶給我軍不少的困擾。
為此我軍針鋒相對,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的戰術,由打小規模殲滅戰逐漸過渡到打大規模殲滅戰,到1952年10月,由於志願軍逐漸在朝鮮戰場上掌握了主動權,美軍提出為改善金化以北的防禦,提出以小股兵力迅速出擊,並配合猛烈的炮火,奪取志願軍掌控的一些高地,範弗利特建議第八集團軍採取攤派行動「。
美軍在戰前的計劃,是以小股兵力,因此計劃參戰的部隊,僅有美國第7師和韓軍第2師的2個營,按照美軍事先預估的那樣,計劃用6天的時間,為了儘量的減少傷亡,還出動了16個炮兵團。上甘嶺地區實際上分為兩個高地,其中597.9和537.7高地,是兩個比較突出的戰略防禦點,其中597.9高地上防守的是第135團九連和八連的一個排,537.7 高地上則是由135團一個連在防守。
因此從戰前布置的情況來看,上甘嶺戰役一開始計劃規模並不大,充其量只是營級戰鬥,只不過由於意外的事情發生是在太多,最終導致了雙方戰略計劃上的改變。
原計劃進攻的南朝鮮軍2師,在戰前一個參謀長預先帶著計劃投靠了志願軍,因此美軍不得不改變戰略,原本計劃兩個營的規模,但是在作戰中臨時改成了美第7師一個團,兵力增加了一倍,而且在發動進攻之前,美軍集中了320門火炮,進攻上甘嶺志願軍,倖存的志願軍老兵回憶,當時他們就像是坐在船上一樣,風雨飄搖。
這註定是一個不太尋常的戰鬥。
志願軍在坑道中堅持作戰的同時,為了將消息通知到營、團,數次架起來的天線,都被炮火炸斷,沒辦法,通訊員只能用身體連通電線,將消息傳達到了營指揮部,最後直接通到了15軍軍部秦基偉那裡,而此時的上甘嶺陣地上早已經是一片火海。
經過一天的激戰,由於美軍兵力上本身就要超過志願軍,加上炮火十分猛烈,志願軍在初次作戰中雖然打退了美軍進攻,但是陣地也丟失了一半,為此15軍45師師長崔建功下令,奪回陣地,並積極調遣援軍,45師在第二階段作戰中,投入的兵力已經達到了15個連,與此同時,秦基偉開始陸續調集所屬各師參加戰鬥。
其實有關上甘嶺戰役的爭議一直就很大,很多人認為為了個幾平方公裡的高地,是否值得付出1萬多人的代價,有人考慮到當時五聖山,認為上甘嶺高地一旦丟失,極有可能威脅五聖山,但後來考察地形以後,這個說法也被認為是錯誤的,之所以上甘嶺戰役打成如此規模,主要也是為了在未來爭取停戰協議上的優勢最考慮。
韓戰(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由於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大規模局部戰爭。
援助朝鮮人民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經過歷次戰役,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一帶,最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通過談判籤署《朝鮮停戰協定》。
韓戰是建國後打的第一場立國之戰,這場戰爭使美國蒙塵,從不願提及,卻讓中國軍隊聲名遠揚,韓戰起碼打出了二十年的和平,因此了解這場戰爭很有意義。
這本《決戰朝鮮》中對韓戰的戰爭細節,包括很多戰場照片都進行了展現,全景式再現了韓戰歷史風雲,全面揭開了韓戰很多封存的檔案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