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在上甘嶺為何能堅持43天?45師政委道出了一個秘密!

2020-12-22 陳冠任

在抗美援朝作戰中,上甘嶺戰役是一次艱苦卓絕的戰鬥,也是劣勢裝備的志願軍大敗優勢裝備美軍的一次勝戰。

上甘嶺作戰,是志願軍第15軍楔入敵陣地突出部位的一場戰鬥,但是,志願軍能經受住美軍的反覆爭奪,挫敗美軍多次進攻,並且堅持了整整43天。

靠的是什麼?

第15軍45師的師政委聶濟峰說:「關鍵就是陣地堅固,這是戰役勝利的堅強後盾。」

事實也是這樣。

那麼,志願軍的「陣地堅固」靠的是什麼呢?

一是志願軍官兵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和頑強作戰的戰鬥作風,還一個就是陣地上築有堅固坑道。

坑道在上甘嶺戰役中到底有什麼作用?

聶濟峰說:「有坑道,就有了家。戰士們形象的說法叫『以陣地為家』!上甘嶺作戰能把敵人持續猛烈的攻擊遏制在3.7平方公裡的兩個基本陣地上,進而徹底擊敗敵人,坑道工事的防禦功能起到了關鍵的保障作用。這—條特別要緊。」

在戰前和戰鬥中,志願軍以坑道為骨幹,構築了不少核心工事。這些工事以坑道為主,與支撐塹壕相結合,形成了許多不規則的環形防禦工事。這些工事堅固了,就能「供應不缺」,為守兵提供可靠的物質保障。防守的官兵進了坑道,指揮、屯兵、儲備糧彈、飲水,就都有了保障,就像進了「家」,就能安心。

聶濟峰說:「沒有坑道的時候,戰士們總想著什麼時候換我下去;有了坑道,以陣地為家,他們就能做好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

上甘嶺坑道的作用是巨大的。

坑道可以屯兵。

597.9高地是一個加強連的陣地,但在戰時可以屯兵1至2個營,隨時可以以敵軍進攻的情況增減陣地上的守軍兵力。

坑道可以屯彈藥。

在上甘嶺戰役爆發時,志願軍在597.9主陣地上,重機槍打了上萬子彈,大大超過了平時的機槍子彈基數。

為什麼?

因為坑道中子彈的貯存量大大超過了平時的備戰量。

此外,從前線到後方都築有坑道。像五聖山的救護所,就建立在五聖山後邊的坑道裡。傷員到了那裡,首先動手術,再送到後方,這樣比直接送到大後方大大節省了搶救時間,減少了好多不必要的輕傷變重傷或不幸犧牲的情況。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同兵力強、火力猛的美軍作戰,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保存持續作戰的有利力量。而上甘嶺志願軍陣地上有大坑道4條,小坑道19條。正是它們發揮了巨大屯兵屯糧和保存兵力的巨大作用。

對此,聶濟峰少將在幾十年後還感嘆說:

「(上甘嶺的)坑道這一條很要緊。無論是指揮、屯兵、囤糧、儲彈,等等,坑道都發揮了巨大的威力。這對堅持長期防禦、積極防禦,是很重要的一條經驗。所以毛主席說『工事堅固,是防禦制勝要素』,的確如此!」

相關焦點

  • 上甘嶺戰役,45師鏖戰23天,師長:剩一個排當排長,剩班當班長!
    提及抗美援朝,大家都會想到上甘嶺戰役,戰鬥激烈程度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我方陣地山頭標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
  • 範弗裡特攤牌上甘嶺:兩百人五天拿下。結果:志願軍殲敵2.5萬
    根據當天的指揮所桌子上的天氣報告顯示,這一天的的上甘嶺陣地,本來是一個萬裡無雲的晴天,可是在後來參戰人員的回憶錄中,大多數都描述那是一個灰濛濛的陰天。這是為何?皆因當時的天空,已經被炮火掀起的塵土,炸彈炸平巖石所升起的屑泥所掩蓋著,太陽也被激烈的戰鬥蒙了眼睛,整個上甘嶺陣地迴響著的只有不斷地槍炮聲。
  • 上甘嶺志願軍的秘密武器,比衝鋒鎗都好使,吊打美軍101空降師
    誰能想到,一片不足4平方公裡的高地,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在這裡發生了激烈的上甘嶺戰役。這場戰役的局勢發展日益緊張,隨著戰鬥規模逐漸擴大,中國志願軍還遭遇了美國空中突擊部隊這樣強大的敵人。雙方的炮火似乎從未停止。令人們震驚的是,志願軍面對惡戰,同在兵力和武器上都佔據優勢的敵方反覆爭奪陣地達30次,阻擋了敵方發起的將近七百次進攻。
  • 為啥輸掉上甘嶺戰役?美軍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誰能打贏?
    1952年10月14日,美軍出動重兵在飛機、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向我軍發起猛攻,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戰前,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範弗裡特曾豪言僅需6天就可以拿下上甘嶺,並預計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但戰役的進程卻大大超出了範弗裡特的預料,上甘嶺戰役足足打了43天,美韓聯軍付出了2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卻以失利收場。戰後,美國國內的一些軍史專家以沙盤推演和電腦模擬等方式對上甘嶺戰役進行了復盤,得出的結果都是美軍大勝。但事實卻是慘敗了,那麼為啥會失敗呢?這些人就開始找原因了。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它來自炮火連天的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 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 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
  • 上甘嶺志願軍最鍾愛武器,比衝鋒鎗厲害,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這場勝利是用無數烈士的鮮血換來的,戰爭期間志願軍受到了重創但也完成了一個個看來不可能的事,處於劣勢一方取得了勝利的上甘嶺戰役就是奇蹟之一。上甘嶺戰役所在的戰鬥場地僅為3.7平方公裡,在這場戰役打響後,在經過整整四十三天的浴血奮戰,才獲得了最終的勝利。美韓兩軍期許這場戰鬥可以改變之前的戰爭敗勢,讓兩方易地而處,所以向上甘嶺的兩處高地發動了突然襲擊。
  • 上甘嶺奇觀,美機撞上炮彈:志願軍不但氣多,鋼也不少了!
    在52天的遼瀋戰役中,70萬東北野戰軍共消耗炮彈15.6萬發;而在歷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共消耗炮彈高達40萬發,斃傷敵人1.2萬人,佔殲敵總數的半數以上,充分證明了我軍現代化建設已經邁進了一大步。
  • 上甘嶺戰役為什麼打得如此艱難?戰前一個重要情報被忽視
    1952年10月14日,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打響,在為期43天的戰鬥中,美韓聯軍共向志願軍陣地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猛烈的火力使我軍前沿陣地的山頭都被削低了兩米多!儘管武器裝備遠不如對手,但英勇無畏的志願軍將士們憑著頑強的意志和視死如歸的精神,硬是打退了敵人900多次衝鋒並最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 上甘嶺戰役雙方鏖戰43天,這裡真的那麼重要嗎?多數人並不知道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志願軍與「聯合軍」鏖戰43天,雙方均傷亡慘重。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和12軍先後共投入9個步兵團及陸續補充的新兵2000多人,合計4.3萬餘人,最終傷亡11500餘人,其中陣亡4838人,傷6691人。「聯合國軍」投入美軍第7師的3個團、韓軍第2師4個團,及衣索比亞營和哥倫比亞營,共計7個步兵團2個步兵營,共計4萬餘人。
  • 上甘嶺戰役不止有一個「黃繼光」!更多壯舉披露
    上甘嶺,方圓不過3.7平方公裡的兩個小山頭。因為一場戰役,這個朝鮮地名被中國人銘記。43個晝夜的拉鋸戰,山頭被炮火削低兩米,化成一米多厚的齏粉……美國人在戰後復盤,後來還曾用電腦推演,卻始終想不通,他們動用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炮火密度,付出了兩萬多人傷亡的代價,為何就是沒能攻下這兩座山頭?那不只是兩座山頭,更是中國軍人的精神地標。
  • 血戰上甘嶺
    15軍第45師第135團各一個連防守。10月2日,南朝鮮第2師一個參謀投誠,供稱將向這一地區發動攻勢,志願軍第45師遂將防守該高地的兵力增加到一個營。這兩個陣地因向「聯合國軍」戰線突出12公裡,受其西面陣地、南面雞雄山、東北面注字洞南山三面火力夾擊,防守起來非常不易,然上甘嶺師志願軍中部戰線戰略要點五聖山的前沿陣地,上甘嶺有失,五聖山直接受到威脅,「聯合國軍」居高臨下,志願軍在平康平原將難以立足,因此,上甘嶺必須守住。
  • 上甘嶺戰役開始前,範弗裡特認為6天結束任務,卻成局部戰役規模
    韓戰中,美軍在發動「上甘嶺戰役」前,認為拿下志願軍兩個連防守的上甘嶺陣地是易如反掌,但美軍沒想到在眼中不過是一場小仗卻最後演變為一場局部戰役規模的戰鬥,最後「聯合國軍」並沒能如願以償的拿下上甘嶺陣地。
  • 上甘嶺志願軍鍾愛武器,比衝鋒鎗厲害,曾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因此,美軍在商議後制定了行動計劃,想用美國第七師和韓軍第二師拿下上甘嶺的兩大中方高地,並打算將人員傷亡控制在兩百人左右,以此改變中方的優勢局面。但是聯合國軍還是太過於紙上談兵了,沒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這也導致他們必將為此承受巨大的損失。
  • 李德生:志願軍第3兵團第12軍副軍長,最終鎖定上甘嶺戰役勝局
    抗美援朝時,他歷任志願軍第3兵團第12軍第35師師長、副軍長、第一副軍長兼參謀長,率部參加了第五次戰役、金城以南地區防禦作戰和上甘嶺戰役。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全部位於上甘嶺以南,537.7高地北山在東,597.9高地在西。這兩個高地互為犄角,是五聖山的屏障,總面積3.7平方公裡,由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各1個連防守。對照作戰地圖,李德生清醒意識到,「志願軍佔據五聖山及前沿上甘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使『聯合國軍』備感難受。
  • 手榴彈在上甘嶺運用多嫻熟?志願軍:時間掐的準,101空降師都怕
    20世紀50年代初,聯合國軍感受到志願軍的實力是十分強大的,並能很好的根據地形進行作戰的調整,美軍因此倍感威脅。範弗利特向美軍司令克拉克進行了報告,叮囑不能再一味地進行防守,適時進攻以改變目前局勢。為何經常可以聽見這樣一句話,只要手雷兵好,就不會打敗仗呢?首先我們可以發現手榴彈的造價成本是很低的,而製作過程也很簡單,比起子彈在打造過程中的多處加工,手榴彈就更容易被製造一些。另外手榴彈非常適合在我軍比較擅長的近戰夜戰中運用,士兵更方便使用,更能發揮其優勢。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我軍對於手榴彈的使用更加的得心應手。
  • 上甘嶺戰役中兩個軍參戰,第十五軍下轄3個師,師長分別是誰
    1952年10月14上甘嶺戰役打響,這場戰鬥持續了43天,激烈程度前所未有,此次戰鬥志願軍一共有兩個軍參戰,分別是王近山領導的第12軍和秦基偉領導的第15軍,這兩位將軍在1955年大授銜時都被授予開國中將,秦基偉更是在1988年榮升為開國上將,成就非常大,那麼秦基偉率領的第十五軍下轄三個師的師長後來成就如何呢
  • 上甘嶺戰役的4個功臣師長,他們都是誰?1955年授予什麼軍銜?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中國志願軍越過鴨綠江與以美軍的為首的「聯合國軍」展開了長達3年的戰鬥,這場戰鬥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英勇作戰得到了世界的認可,特別是在上甘嶺戰役中,僅在3.7平方公裡的地方,展開了43天的英勇作戰。
  • 上甘嶺志願軍最鍾愛武器,比衝鋒鎗都牛,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誰能想到,一片不足4平方公裡的高地,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在這裡發生了激烈的上甘嶺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戰況後期越來越激烈,從小範圍戰鬥發展到大的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遭到了來自美國空降師一部的猛烈打擊,雙方的炮火似乎從未停止。
  •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又和美軍打了一仗,意義重大卻鮮有人知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戰前,範弗裡特豪言只需6天就可以結束戰鬥,並預估美軍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很明顯,範弗裡特高估了自己,歷史早已多次證明,自大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好結果,這次也不例外。
  • 上甘嶺戰役:15軍軍長秦基偉,帶領志願軍們拿命換取兩個小高地
    詹姆斯由此獲得了一個「範弗裡特彈藥量」的稱號,這場戰爭美軍不論是在兵力還是武器裝備上都以絕對的優勢壓制志願軍,但最後還是志願軍慘勝為結果。而指揮志願軍扭敗為勝的正是秦基偉將軍,時任志願軍第15軍軍長,小詹姆斯2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