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志願軍與「聯合軍」鏖戰43天,雙方均傷亡慘重。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和12軍先後共投入9個步兵團及陸續補充的新兵2000多人,合計4.3萬餘人,最終傷亡11500餘人,其中陣亡4838人,傷6691人。
「聯合國軍」投入美軍第7師的3個團、韓軍第2師4個團,及衣索比亞營和哥倫比亞營,共計7個步兵團2個步兵營,共計4萬餘人。除此之外,還動用了1500餘門大炮,120輛坦克和一個航空兵大隊。此戰,「聯合國軍」自認傷亡19000餘人,其中美軍5000多人,韓軍10000人。
敵我雙方投入如此多的兵力、兵器,用來爭奪上甘嶺陣地,甚至不惜付出巨大的傷亡為代價,那麼上甘嶺真的那麼重要呢?多數人並不知道。
首先,我們要知道,上甘嶺並不是一道山嶺的名稱,它最初只是志願軍15軍兩個連級單位的防區,由兩個高地組成,分別是537.7高地和597.9高地,因為山腳下一個叫上甘嶺村的村莊而最終得名。
537.7高地和597.7高地,位於志願軍第15軍五聖山防線的前沿,是五聖山防線的一個突出部,很多人認為上甘嶺一失,五聖山就會不保。其實並非如此,從名稱上我們不難看出,上甘嶺海拔不過600米,而五聖山海拔高達1061.7米,且山勢險要,易守難攻,因此即便上甘嶺失守,也不會對志願軍五聖山防線有太大的影響。
而且537.7和597.7兩處高地,面積不過3.7平方公裡,地域狹窄,並不利於大兵團展開,實際上,15軍在這裡只放了兩個多連的兵力,然而恰恰是因為上甘嶺的「不重要」,才遭到了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進攻。
原來,1952年10月正值美國總統的大選年,時任總統杜魯門正在積極爭取連任,然而朝鮮戰場上,美軍傷亡慘重,共和黨人趁機大肆宣揚杜魯門在朝鮮的失敗和無能。迫於輿論的壓力,杜魯門只好向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克拉克和第八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施壓。
克拉克和範佛裡特迫於壓於,決心打個大仗,「拿下一些陣地」。作為五對山防線突出部的兩個小高地,很快便進入了2人的目光。在這裡中國志願軍只有少數的兵力,只要投入足夠的兵力和火力,相信輕易就可拿下。
然而,讓克拉克和範佛裡特意外的是,中國志願軍居然可以為了兩個小小的高地,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陣地被炮火削低了兩米,表面陣地全部落入「聯合國軍」之手,可中國志願軍仍然沒有放棄,他們藏身在坑道裡,始終堅持戰鬥,不斷利「聯合國軍」失血,「聯合國軍」在付出萬人以上的傷亡,巨量的彈藥消耗之後,不得不及時止損。
對於美國人來說,為一個面積只有3.7平方公裡且並不如何重要的山頭,付出這麼大的代價,顯然並不划算。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卻並非恰恰相反,正是這種寸土必爭的精神,讓任何敵人為之膽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