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雙方鏖戰43天,這裡真的那麼重要嗎?多數人並不知道

2020-12-22 歪史正說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志願軍與「聯合軍」鏖戰43天,雙方均傷亡慘重。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和12軍先後共投入9個步兵團及陸續補充的新兵2000多人,合計4.3萬餘人,最終傷亡11500餘人,其中陣亡4838人,傷6691人。

「聯合國軍」投入美軍第7師的3個團、韓軍第2師4個團,及衣索比亞營和哥倫比亞營,共計7個步兵團2個步兵營,共計4萬餘人。除此之外,還動用了1500餘門大炮,120輛坦克和一個航空兵大隊。此戰,「聯合國軍」自認傷亡19000餘人,其中美軍5000多人,韓軍10000人。

敵我雙方投入如此多的兵力、兵器,用來爭奪上甘嶺陣地,甚至不惜付出巨大的傷亡為代價,那麼上甘嶺真的那麼重要呢?多數人並不知道。

首先,我們要知道,上甘嶺並不是一道山嶺的名稱,它最初只是志願軍15軍兩個連級單位的防區,由兩個高地組成,分別是537.7高地和597.9高地,因為山腳下一個叫上甘嶺村的村莊而最終得名。

537.7高地和597.7高地,位於志願軍第15軍五聖山防線的前沿,是五聖山防線的一個突出部,很多人認為上甘嶺一失,五聖山就會不保。其實並非如此,從名稱上我們不難看出,上甘嶺海拔不過600米,而五聖山海拔高達1061.7米,且山勢險要,易守難攻,因此即便上甘嶺失守,也不會對志願軍五聖山防線有太大的影響。

而且537.7和597.7兩處高地,面積不過3.7平方公裡,地域狹窄,並不利於大兵團展開,實際上,15軍在這裡只放了兩個多連的兵力,然而恰恰是因為上甘嶺的「不重要」,才遭到了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進攻。

原來,1952年10月正值美國總統的大選年,時任總統杜魯門正在積極爭取連任,然而朝鮮戰場上,美軍傷亡慘重,共和黨人趁機大肆宣揚杜魯門在朝鮮的失敗和無能。迫於輿論的壓力,杜魯門只好向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克拉克和第八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施壓。

克拉克和範佛裡特迫於壓於,決心打個大仗,「拿下一些陣地」。作為五對山防線突出部的兩個小高地,很快便進入了2人的目光。在這裡中國志願軍只有少數的兵力,只要投入足夠的兵力和火力,相信輕易就可拿下。

然而,讓克拉克和範佛裡特意外的是,中國志願軍居然可以為了兩個小小的高地,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陣地被炮火削低了兩米,表面陣地全部落入「聯合國軍」之手,可中國志願軍仍然沒有放棄,他們藏身在坑道裡,始終堅持戰鬥,不斷利「聯合國軍」失血,「聯合國軍」在付出萬人以上的傷亡,巨量的彈藥消耗之後,不得不及時止損。

對於美國人來說,為一個面積只有3.7平方公裡且並不如何重要的山頭,付出這麼大的代價,顯然並不划算。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卻並非恰恰相反,正是這種寸土必爭的精神,讓任何敵人為之膽寒。

相關焦點

  • 上甘嶺戰役,45師鏖戰23天,師長:剩一個排當排長,剩班當班長!
    提及抗美援朝,大家都會想到上甘嶺戰役,戰鬥激烈程度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我方陣地山頭標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
  • 上甘嶺戰役!為何被稱為美軍的「傷心嶺」?一場血色之戰!
    如果說「韓戰」是我國的立國之戰,那麼上甘嶺戰役就是我們取得韓戰勝利的關鍵之戰。本期視頻我們通過地圖,帶大家回顧這場另全中國人都刻骨銘心的血色之戰!1950年10月25日,我軍打響了第一次抗美援朝戰役。截止1952年10月,共產黨軍隊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掌握了地面作戰的主動權,美軍為了扭轉局勢,決定採取"攤牌行動"計劃,計劃的核心區域就是上甘嶺。上甘嶺位於朝鮮半島中部的五聖山南麓,是一個只有十餘戶人家的小村莊。位於上甘嶺以南有兩個山頭,它們分別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這兩個山地加起來只有3.7平方公裡。
  • 上甘嶺戰役開始前,範弗裡特認為6天結束任務,卻成局部戰役規模
    這個人的臨陣倒戈讓志願軍提前知道了範弗裡特要攻擊上甘嶺陣地,這給志願軍做了提前準備。  而且在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之前,敵我雙方還打了一場極其慘烈的「白馬山戰役」,由於支援「白馬山戰場」,「聯合國軍」本來準備好空襲5天的行動改為2天。敵人減少空襲天數,而我志願軍則修築了大量防禦工事。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戰役由美國第9軍發動,以爭奪朝鮮中部金化郡五聖山南麓村莊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的控制權為主,屬於「聯合國軍」金化攻勢(Operation Showdown)的一部分。此役前後歷時43天,在3.7平方公裡的地區,共發射炮彈超過230萬發,雙方傷亡3萬多人。此戰,在中美兩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朝鮮五聖山的南面,有個小山村叫上甘嶺。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它來自炮火連天的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 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 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
  •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特別是上甘嶺戰役,作為為整個戰爭基本畫上一個重要休止符的戰役,早已被無數人研究透徹,在網上隨便一搜,都能找到十分詳盡的解讀和分析。各種解讀的角度很多,有的站位還十分高遠,但就是因為立意高遠,曲高而和寡,反而有時卻難以激發出真正的理解和認識。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由於不知道是什麼火炮能在短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炮彈,造成如此大的損失,德軍官兵一度稱其為「魔鬼火炮」。直到莫斯科會戰打響,德軍首次繳獲了一具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才揭開了這種秘密武器的神秘面紗。  1939年,蘇聯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為BM-13型火箭炮。
  • 精神高地上甘嶺
    597.9、537.7,68年前,上甘嶺戰役發生在這兩個高地。上甘嶺,聽到這個名字,就會讓人們想起炮火硝煙、艱苦鏖戰和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先烈。68年前的此時,正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上甘嶺浴血奮戰的時刻。走進「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現場,在「血戰上甘嶺」這一重點展區,人們駐足停留,細細觀看每一件展品。這裡有戰士在上甘嶺戰役前寫下的決心書,有功臣生前使用過的器具,還有為黃繼光、邱少雲、孫佔元記功的命令和立功獎狀。一面旗幟格外醒目,這是獎給第15軍第45師第134團8連炊事班的一等功獎旗。
  • 為啥輸掉上甘嶺戰役?美軍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誰能打贏?
    1952年10月14日,美軍出動重兵在飛機、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向我軍發起猛攻,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戰前,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範弗裡特曾豪言僅需6天就可以拿下上甘嶺,並預計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但戰役的進程卻大大超出了範弗裡特的預料,上甘嶺戰役足足打了43天,美韓聯軍付出了2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卻以失利收場。戰後,美國國內的一些軍史專家以沙盤推演和電腦模擬等方式對上甘嶺戰役進行了復盤,得出的結果都是美軍大勝。但事實卻是慘敗了,那麼為啥會失敗呢?這些人就開始找原因了。
  • 範弗裡特攤牌上甘嶺:兩百人五天拿下。結果:志願軍殲敵2.5萬
    第五次戰役發生之後,熟悉韓戰戰史的讀者們都知道,這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發起的最後一次大戰役。就是這場接近尾聲的戰役,卻把韓戰,中美軍隊之間的較量,推上了一個高潮。1952年10月14日這一天,是以後中國陸軍和美國陸軍永遠都不會忘記的日子,正是在這一天,激烈悲壯的上甘嶺戰役打響。
  • 上甘嶺戰役的4個功臣師長,他們都是誰?1955年授予什麼軍銜?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英勇作戰得到了世界的認可,特別是在上甘嶺戰役中,僅在3.7平方公裡的地方,展開了43天的英勇作戰。1952年10月開始,由於志願軍的參戰,美軍節節敗退,為了扭轉當前的局勢。聯合國軍司令詹姆斯·奧爾沃德·范弗裡特制定了「攤牌行動」,決定佔領上甘嶺高地,正好可以卡住志願軍的咽喉,起到抑制作用。
  • 「喀秋莎」秘密參戰,上甘嶺戰役全靠它,殲敵12800餘人
    上世紀60年代初,時任國防部長的林彪曾在軍事會議上說道:"上甘嶺就是肉磨子"。一些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老兵聽到這話,想起抗美援朝過往的一幕幕,尤其是上甘嶺戰役的慘烈,紛紛激動落淚,潸然淚下。林彪此話不假,就在上甘嶺戰役結束的30年後,曾有一位記者去朝鮮採訪,然後在上甘嶺高地上抓起一把土,裡面竟然都是彈片碎屑和骨頭渣,令其萬分震驚。
  • 1952年,聽聞志願軍上甘嶺大捷後,遠在臺灣的蔣介石是何反應?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其實很多國家都不看好中國,因為那時候中國武器落後,工業基礎薄弱,看起來根本沒有能力跟美軍抗衡。然而戰爭真正打響後,中國志願軍的表現,卻令世界各國大跌眼鏡。志願軍戰士在武器和裝備不如對方的情況下,硬是靠著毅力和戰術,接連取得勝利。
  • 志願軍在上甘嶺為何能堅持43天?45師政委道出了一個秘密!
    在抗美援朝作戰中,上甘嶺戰役是一次艱苦卓絕的戰鬥,也是劣勢裝備的志願軍大敗優勢裝備美軍的一次勝戰。上甘嶺作戰,是志願軍第15軍楔入敵陣地突出部位的一場戰鬥,但是,志願軍能經受住美軍的反覆爭奪,挫敗美軍多次進攻,並且堅持了整整43天。
  • 上甘嶺戰役為什麼打得如此艱難?戰前一個重要情報被忽視
    1952年10月14日,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打響,在為期43天的戰鬥中,美韓聯軍共向志願軍陣地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猛烈的火力使我軍前沿陣地的山頭都被削低了兩米多!儘管武器裝備遠不如對手,但英勇無畏的志願軍將士們憑著頑強的意志和視死如歸的精神,硬是打退了敵人900多次衝鋒並最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 參加「絞肉」戰役的老兵說: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死在了上甘嶺
    韓戰中的上甘嶺戰役,發生在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展開一場43天的「絞肉戰」。我英勇志願軍以血肉之軀抵住了美軍鋪天蓋地的炮火,取得最終勝利。毛主席聽說上甘嶺的英雄事跡後,在菊香書屋接見了前線指揮員秦基偉,說「這場戰役打下來簡直是個奇蹟,證明了我們中國人的骨頭比美國人的鋼鐵還要硬!」並指示將上甘嶺戰役拍成電影。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了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說到上甘嶺這場戰役,據現在記載,其戰鬥慘烈程度實屬罕見。罕見到什麼地步呢?
  • 為什麼美軍無法打贏上甘嶺戰役?因為上甘嶺陣地上人人皆英雄
    上甘嶺戰役是唯一收錄在美國軍事院校教科書中的中國戰例,為何美國人會如此重視這場戰役?因為美國人不僅吃了虧,而且徹底見識到了一個民族崛起所迸發出的能量。用秦基偉將軍的話來說:「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 抗美援朝記憶:上甘嶺戰役紀實(下篇)
    上甘嶺戰役,在3.7平方公裡的狹小地區,敵我雙方投入大量兵力、兵器,反覆爭奪43天之久,其激烈程度是罕見的,特別是炮火密度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任何戰役。此役,敵人投入兵力有:美七師、韓二師、韓九師、一個團美軍空降第187團、衣索比亞營和哥倫比亞營,共計步兵11個團(戰役中還補充新兵9000人),炮兵18個營,105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400餘門,坦克170餘輛,出動飛機3000餘架次。總兵力6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