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國民黨軍大舉進犯中原解放區,自此引發全面內戰。同年七月,國軍又集結重兵,對蘇皖解放區發動進攻,意圖很明確,要麼就地消滅華中野戰軍,要麼將其擠壓到山東半島,迫使解放軍背水一戰。
進攻蘇中地區的是國軍第三方面軍司令李默庵,所部五個整編師總兵力12萬人。守方是華中野戰軍主力3萬餘人,由粟裕全面指揮。
由上可以看出,攻守兵力約4:1,且國軍佔據裝備優勢。按照較穩妥的作戰思路,在兵力懸殊的形勢下,解放軍應衝出包圍圈,保存有生力量。
然而華中野戰軍並未循此「傳統思路」,蘇皖地區在抗戰時期就是敵後根據地,地形熟悉、群眾基礎紮實,如果戰術運用得當,是具備殲敵條件的。反之單純退卻,會助長國軍氣焰,不利於我方士氣。因此華中野戰軍決定,先讓國軍吃些苦頭,而後再轉入外線作戰。
此為經典之一,兵法講究「若遇強敵避其鋒芒」,而華中野戰軍以劣勢兵力,偏偏要啃這塊「硬骨頭」。該決策並非頭腦一熱的軍事冒險,而是基於實際情況的審時度勢。以少勝多、打奇仗、巧仗,恰恰是粟裕的強項。
戰役過程如下:
駐紮泰興(泰州以南、如皋以西)的國軍19旅,由於位置孤立,成為華中野戰軍第一個目標。解放軍集中5倍優勢兵力,從7月13日夜開始進攻,戰至15日結束,殲其3000餘人。(一戰一捷)
在圍攻泰興同時,國軍駐江陰整編65師、靖江99旅火速北援泰興,駐南通整編49師向北開進,意圖趁解放軍主力攻打泰興的時機,奪取如皋、海安。
在國軍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泰興時,進犯如皋的49師兩個旅「掛單了」,由此成為下一目標。華中野戰軍連夜急行軍,從泰興東進如皋,將49師兩個旅穿插包圍,經三天激烈戰鬥,殲其大部,加上阻援泰興敵援,取得殲敵萬餘人的戰果。(二戰二捷)
7月30日,國軍集結6個旅兵力,合擊正在如皋以北海安地區休整的華中野戰軍。經連日惡戰,解放軍主力1、6師將士已極度疲勞,遂派出7縱於海安外圍運動防禦,另遣軍分區部隊側後襲擾國軍。阻擊戰共歷經4天,於8月3日結束,殲敵3000餘,而我方損失輕微。更重要的是,主力部隊得到充分休整。(三戰三捷)
國軍一路攻城掠地,認為解放軍不過如此,遂起輕視之意。在佔據海安後,國軍意圖鞏固南線,而後繼續向北進逼。既要鞏固,就需分兵把守各點,這樣就給解放軍創造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8月10日,華中野戰軍對駐守李堡一帶的國軍新7旅和105旅發起攻擊,共殲國軍9000餘(四戰四捷),此戰後國軍被迫轉入防禦。
按理說連打四次勝仗,已完成任務,應向北轉移同國軍拉開距離。然而解放軍偏偏反其道而行,竟從如皋南下闖入國軍腹地,以1師攻丁堰、6師攻林梓,共殲滅5個交警大隊及正規軍3000餘人(五戰五捷)。
在此說明,國民黨交警大隊並非交通警察,原為軍統管轄特務武裝,如「忠義救國軍」、「稅警團」、「中美訓練班」等,平時掛靠在交通警察總署,因此而得名。具有一定戰鬥力,並非不堪一擊的雜牌部隊。
第六戰是在8月23日到26日期間,解放軍組織第10縱隊和第二軍分區共6個團兵力,對從揚州北上支援的整編25師實施阻擊,跟以往不同,此次是實打實的陣地阻擊,一改之前靈活機動的運動防禦,結果是整編25師損兵折將2000餘人後,無奈退回揚州。
當國軍收到丁堰、林梓5個交警總隊被殲的消息,肉疼之餘擔心解放軍北上直取如皋。便調動黃橋(屬泰興)99旅東進馳援,但又害怕99旅途中有失,於是督促如皋守軍187旅另一個團西出接應。本以為這樣布置穩妥之極,哪知還是出了岔子。
華中野戰軍得悉國軍調動情報後,即派1、6師主力前往截擊,準備在如(皋)黃(橋)公路伏擊這兩股國軍。25日,準確將兩敵分割包圍。因圍困兵力過多,難於一口吃下,1師分出1個旅加強6師,先解決99旅,在五倍兵力優勢下,26日完美解決該旅,隨後合兵一處,殲滅187旅及一個團大部,殘軍逃回如皋。
之後趁勢擴大戰果,對國軍多個守備點發起攻擊。如黃一戰,共殲國軍17000餘人,取得空前勝利。(七戰七捷)
縱觀蘇中戰役,整個過程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要點是尋找分散孤立之敵,或通過運動來調動國軍,創造出打殲滅戰的機會。明明整體上是劣勢兵力,打的卻都是以優勢兵力擊敵薄弱的順風仗,此為經典之二。
自始自終,國軍都是「被牽著鼻子走」,蘇中一戰,最大亮點就在於不拘成法的戰術運用上,用一個不太精確的詞來形容——靈秀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