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的蘇中戰役,是解放戰爭中一場重要的戰役,具有比較重大的意義。華中野戰軍在蘇中戰役的七戰七捷,使得這場戰役在歷史上被傳為一段佳話。在解放戰爭初期階段,處於軍隊人數和武器裝備絕對劣勢的解放軍,尤其是華中野戰軍能取得這樣的戰績,是十分驕人的。眾所周知的,華中野戰軍是在新四軍的基礎上建立而來,由於抗戰時候的新四軍長期在敵軍腹部地區作戰,受到敵軍嚴密的封鎖和極力打擊,使得新四軍的生存環境比起八路軍這同樣是正規軍的部隊來說,是極為艱辛和嚴峻的,部隊戰術打法的性質也決定了新四軍的作戰條件,比其他部隊要險峻的多。
所以,抗戰結束不久之後,新組建的華中野戰軍的總體戰力是十分脆弱的,而蘇中戰役的七戰七捷,使得華中野戰軍的戰力,至少提高了四個檔次。
最初的華中野戰軍正規部隊僅僅3萬餘人,武器裝備極其低劣和簡陋,部隊善於麻雀戰、襲擾戰的戰術打法,使得野戰軍級別的作戰還不能完全適用於解放戰場之上。正是蘇中戰役的七場連勝,改變了華中野戰軍的這一切,在遊擊戰打法向正規野戰打法上的巨大轉變,使得華中野戰軍已經初步具備規模性野戰的強大能力,向野戰軍作戰邁出了極其重要的一大步。
第一個明顯的提升就是部隊風貌方面。生存條件極為艱辛的華中野戰軍,起初部隊官兵的服裝五顏六色,沒有統一的制式,很多還是身著老百姓的衣物和裝束,或者是軍服上打著數個補丁,這給部隊造成的形象就是一支遊擊隊。所以,蘇中戰役的豐厚繳獲,使得華中野戰軍初步統一了軍裝及隨身裝束規格,在整體形象上,更靠近野戰軍的模樣;而華中野戰軍原有的作戰性質,使得野戰軍與老百姓的魚水情頗深,在打仗的間隙,同時要承擔物資生產的任務,這使得野戰軍的部隊性質,既似正規軍又似民兵,職責相互交叉、摻雜的千絲萬縷,落差的巨大,使得部隊官兵和群眾對於野戰軍的認識很局限。
蘇中戰役的過程中明確了部隊的性質,不再承擔類似的物資生產任務,使得華中野戰軍的野戰性質更為明顯,當然,這並不代表是脫離了人民群眾的基礎,而是在部隊建制上和作戰任務上做了明顯的區分。在這兩點原因的改變之下,華中野戰軍的野戰作戰形象和部隊風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個明顯的提升就是部隊員額的充實和進一步補足。蘇中戰役中抓獲了數量很多的俘虜,以及解放區群眾對於野戰軍的形象有了重新的認識,積極參軍的人數也更多。這在野戰軍部隊規模的發展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結束蘇中戰役後,華中野戰軍從期初的3萬餘人一下子變為6萬餘人,其中很多解放戰士具有正面大規模作戰的經驗,以及掌握了各型武器的具體使用方法,並且具備一定的作戰技巧。
第三個提升戰力的檔次則是武器裝備的極大改善。在蘇中戰役中,繳獲武器輜重的豐厚,使得華中野戰軍的武器裝備幾乎是更新了一遍。原來野戰軍中還有為數不少的紅纓槍、大刀等冷兵器,全部替換為繳獲的熱兵器,其中還有數量極多的美械武器和重型火炮。這個改變是巨大的,不僅是從部隊整體作戰能力,還是從野戰性質的大規模交戰,華中野戰軍都有完全的能力來應付。
第四個戰力提升的要點則是戰術打法的轉變。在華中野戰軍初步建立之時,部隊還是善於麻雀戰和襲擾戰的遊擊作戰打法,而解放戰爭的需要和未來軍隊的作戰模式,使得華中野戰軍要在吸取原有戰法優點的同時,向野戰作戰方式要有所改變,最主要的就是戰術打法方面要有所轉變。部隊的野戰操練、作戰技巧和遊擊戰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概念,怎樣攻擊、怎樣防禦,是大規模野戰的一個重要課題。
華中野戰軍在蘇中戰役的七場戰鬥,戰術打法更趨於野戰打法的調整和適應,使得野戰軍的野戰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不僅是從部隊官兵的作戰思維上,而且是從具體打法上,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在蘇中戰役中的七戰七捷,使得華中野戰軍的士氣空前高漲,鬥志極為旺盛,部隊凝聚力大大加強,以此產生的滾動和重疊效應更是加劇了野戰軍作戰實力的提升。所以,綜合在蘇中戰役七戰七捷的各個要素下催發的連環交錯效應,使得華中野戰軍的戰力,至少是明顯的提升了四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