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天體物理學家卡達謝夫創造了一個標度,用以衡量地外文明技術水平所達到的等級程度,暨著名的「卡達謝夫標度」。
按照發射信號功率的大小,卡達謝夫將地外文明分為三個類型,而我們地球目前連「Ⅰ型文明」都還尚未達到。宇宙之廣袤,細思之下不免有些擔憂。
在眾多科幻文學影視作品中,地外文明常以高於地球文明的形態存在,且多為反派一方。
未知事物本就充滿無法掌控的恐懼感,人類對外星生物的臆想型定義也是無可厚非。
當然,也有一些正義的天外來客造訪地球。此類影視作品多是一些成本較小,且不以特效場景見長的軟科幻小品,比如接下來要說的這部《K星異客》(K-PAX),便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部。
《K星異客》一片由執導過《燃情歲月》和《萬能鑰匙》的天才導演伊恩·索夫特雷(Iain Softley)傾力打造,並由奧斯卡影帝凱文·史派西(Kevin Spacey)領銜主演,卡司豪華。
本片上映於2001年10月,至今已有19個年頭,仍以豆瓣8.5分、好於94%科幻片的成績傲然挺立,屬於一部不可多得的小眾冷門科幻佳作。
以假亂真的特效向來是科幻電影最大的看點,動輒千萬上億的成本投入,使得科幻片成了當前最燒錢的類型片。
然而,《K星異客》全片並沒有華麗特效渲染,它僅憑紮實劇情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就達到了驚奇的科幻效果。上天入地的大場面全憑「腦補」自行想像,十分微妙。
因此,《K星異客》一片也被影評媒體選為「影史最省錢的科幻電影」之一。
簡單說下故事劇情——熙來攘往的紐約中央公園車站,突然出現一位怪異男子,引起安保人員注目。他戴著墨鏡,神情輕鬆,和步履匆忙的旅客形成鮮明對比。
男子自稱普洛特(Prot),來自距離地球1000光年外的K-PAX星球。他以超光速移動至地球,要在這裡進行一番細緻考察。
普洛特的這套說辭顯然讓常人難以接受,他被當作妄想症患者送進曼哈頓精神病院,接受對應治療。
馬克是普洛特的主治醫師,他對這類患者早已司空見慣,自然不會相信什麼外星來客的荒唐說辭。
但和其他患者不同的是,普洛特在問診時表現出了驚人的冷靜和鎮定。他有著一套完全自洽的縝密邏輯,仿佛一位站在上帝視角觀察人間的局外者,而非一個妄想症患者。
作為一名受過良好教育的醫務工作者,馬克自是不會輕信「第三類接觸」這種天方夜譚的事情。
但普洛特那些神乎其神的理論,又讓他不敢妄斷話語言談間的虛實真假。就這樣,馬克將普洛特列為長期重點觀察對象,留在了曼哈頓精神病院的長住病房。
住院期間,馬克對普洛特展開了更多細緻深入的問診,所有問題都被巧妙回答。有些答案,甚至遠超馬克所能理解與接受的範疇。
比如,普洛特可以看見紫外線,並能隨著不同環境轉換能量效應,將身體外貌變成與之對等的形態。他所在的K星沒有律法,因為人人都能明辨是非,絕不會犯錯。
在精神病院的這些日子裡,普洛特成了病友心中的一盞指明燈,他也在用自己的方法幫助他們擺脫疾病折磨。
整個世界,也只有這群精神病患者願意無條件相信普洛特,相信他口中那個遠在地球一千光年外的K-PAX星球真實存在著。
當馬克把普洛特的宇宙理論告訴他的妹夫——一位天文學家時,沒想到竟得到了對方熱烈回應。
在馬克引薦下,普洛特參加了他妹夫所在團隊的一項最新天文學研究。巧合的是,他們所發現的新星球,正是普洛特的家鄉K-PAX星。這項發現目前除了團隊成員之外,還沒有任何人知道。
當普洛特分毫不差地畫出K-PAX星的運行軌跡時,在座的所有天文學家面面相覷,驚訝地說不出話來。
經過此事,馬克對普洛特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相應的,多了份信賴,少了份懷疑。他從醫數十年,還從未遇到過如此特殊的病人。
不久之後,馬克發現普洛特或許和一個叫做「波特」(Potter)的男子有所關聯。兩人名字發音相似,外貌接近,波特曾在多年前痛失家人,而後神秘失蹤。
與此同時,普洛特告訴馬克,他將在7月27日隨著一道光消失,回歸K-PAX星。而這個日期,正是他來到地球的第5年……
和理察·沙因克曼的軟科幻神作《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如出一轍——《K星異客》也是一部由主觀敘述呈現科幻設定的「腦補型」影片,開放性十足。
如果你曾讀過安託萬的《小王子》的話,一定會從索夫特雷的這部《K星異客》中看到他的影子。
K-PAX星球是否存在?普洛特究竟是誰?他是精神病患者?還是地外智慧生物?
影片並沒有給出我們明確答案,只留下一個開放式結局,讓人意猶未盡,浮想聯翩。科幻電影最大的魅力,不正是在為你解惑釋疑的同時,又讓你若有所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