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火星上或僅能存活68天。因此,想要移民火星的人需要慎重考慮了。
2013年,一個名為「火星一號」(Mars One)的荷蘭公司向全人類發出瘋狂邀請——移民火星體驗。
短時間內,這個計劃招來了全球上百個國家的8萬名志願者報名,其中我國就有1萬多人參加,報名費逾百萬美元。
兩年後,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小組否定了當前火星漫步的可行性。2019年1月,「火星一號」公司宣布破產,體驗計劃不了了之。
火星雖是一顆沙漠行星,卻有著鹽水湖和液態水的存在。從地球到火星,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這些條件,為躍躍欲試的人類創造了無限遐想,總要一探究竟。
雖然現行技術還無法讓人類漫步火星,但天馬行空的科幻電影卻讓我們的眼睛比身體提前抵達。
在影像世界裡,人類在火星上遠不止只能存活68天。起碼在雷德利·斯科特的這部《火星救援》(The Martian)中,男主就來了個火星獨自生存500天的極限挑戰。
《火星救援》根據北美最會寫小說的「碼農」安迪·威爾同名著作改編,影片上映於2015年10月,由我們熟悉的馬特·達蒙領銜主演。
巧合的是——在本片上映的4天前,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了在火星表面發現液態水活動的證據。與此同時,這部影片也得到了NASA的大力支持和宣傳推廣。
當前,豆瓣53萬人打出8.5分、IMDb74萬人打出8.0分,好於95%科幻冒險片,絕對值得一看。
影片故事裡,馬特·達蒙飾演了一位年輕太空人,名叫馬克。在一次探索火星的任務中,他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強烈風暴襲擊。
同行隊友們認為馬克已在風暴中遇難,隨即中斷任務,緊急返航。但沒有人想到,他竟堅強地活了下來,一個人滯留在了陌生而危險的火星上。
就這樣,馬克成了這顆沙漠行星上唯一的人類。5500萬公裡外的地球上,人們已經宣布了他死亡的消息。
沒有人敢相信,在這樣一個環境極為惡劣的陌生行星上,竟會有一個碳基生物存在著,並為了延續生命做出種種逆天改命的壯舉。
小隊慌忙撤離前留下的臨時基地,成了馬克延續生命的第一站。重返地球計劃的第一步,首先就是活著。
要知道,距離下次火星任務還要等4年之久,而現存食物補給只夠他吃上31天,還得是在極度節省的前提下。
一間棲息艙,一輛探索車,一套太空衣,幾個操作間,零星設備,些許食物……這些東西,便是馬克在火星生存的全部家當。雖然簡陋,卻關生死。
在這樣一個毫無補給可言的地方,竭澤而漁必然會提早走向滅亡。馬克是植物學家出身,他必須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無限可能,讓地球的種子在火星上開花結果。
任務期間從地球帶來的實驗土豆樣本,成了馬克在這片不毛之地活下去的救命稻草。
他將棲息艙一部分改造成防火倉,用點燃的聯氨獲取造水的氫氣,再將自己的大便摻入之前帶來的地球土壤中,配合火星上的土壤,終於開荒出了一片珍貴的土豆田。
有了食物供給做後盾,也就有了底氣向未知領域多邁出一步。現階段,與地球取得聯繫,讓世人知道自己還活著,是當務之急。
幸運的是,一位技術人員通過衛星照片中的帳篷、未落灰的太陽能電池板,以及移動過的漫遊車,發現了馬克的移動軌跡,並證實了他還活著。
既然確定了馬克還活著,要怎樣和他取得聯繫?就像心靈感應一樣,此時此刻,馬克也在努力尋找著與地球聯絡的方法。
所謂「無巧不成書」——曾在火星執行任務的「探索者」號,就在馬克所處營地不遠處。
備好土豆和水,馬克駕駛著由他改造的太陽能漫步車,經過12天跋涉,終於找到了裝載有通訊設備的探索者號,與地球取得了微弱聯繫。
正當一切都朝向一個好的方向發展時,意外發生了——馬克的種植艙氣閘室發生爆炸,所有土豆毀於一旦,功虧一簣。
雪上加霜的是,他唯一的太空衣面罩也被炸出了裂縫。今後想要長時間室外作業,也將面臨極大的缺氧風險。
與此同時,遠在地球的同事也在熱火朝天地討論著救援計劃。但困難遠超想像,實施難度巨大,每一套方案都有著漏洞和風險。
截至目前為止,馬克已在這顆陌生的類地行星上待了500多個火星日。按照地球上的時間來換算,差不多已有1年多。
這500多個日日夜夜,何其煎熬,何其孤寂,又何其思鄉。在火星和地球之間,在火焰和海水之中,有著一個多麼渴望回家的男人。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以科幻類型片的形式,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影史最硬核的歸鄉故事,不得不讓人嘆服。
反常規的是,在這樣一部時長接近2.5小時的太空科幻冒險片中,我們竟沒有看到一位反派出現。如果硬要說反派的話,可能也只有火星這樣一個處處刁難男主的「壞蛋」吧。
總之,《火星救援》是一部近年來不可多得的太空科幻佳作。它既有引人入勝的故事主線,也有智商在線的劇情結構,又不乏插科打揮的輕鬆笑料,十分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