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頭版再聚焦上海高質量發展:先行先試,打好創新牌

2021-01-08 新民晚報

年初,上海拿出2018年成績單,「優化」亮點頻閃:

綜合經濟實力持續走強,GDP總量是1949年的近900倍,是1978年的約120倍;

就業穩定,居民收入全國居前,增速又一次跑贏GDP;

以不到全國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積,貢獻近1/10財政總收入;

節能降耗優化,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累計已減43.4平方公裡;

經濟結構優化,第三產業比重穩在70%,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高於全市工業增速;

需求結構優化,新動能加快形成;

市場主體活力增強,公有制經濟和非公經濟「兩翼齊飛」,每個工作日誕生千餘戶新企;

PM2.5比2015年下降32.1%,劣V類水體佔比從2017年38.7%下降到18%;

人均綠化面積從解放初每人「一雙鞋」,升級到每人「一間房」……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上海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實績。

破釜沉舟,率先轉型

一個機器人,演繹「一張藍圖繪到底」

改革開放的最初十年,上海從計劃經濟的「前鋒」變成「後衛」,1980年—1990年,上海在GDP榜單上不斷下滑,直至跌出前十。

在改革開放中跑出加速度,才會跑出新的輝煌。199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

離世界越近,越先承受切膚之「寒」,也越具「一張藍圖繪到底」的轉型韌性。

上海比全國更早步入經濟下行陣痛期,這個我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重工業拉動作用衰減,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加工陷入低谷,產能過剩、格局分散、科技含量不足……

2008年起,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和自身發展轉型雙重影響,上海經濟增速連續7年低於全國水平,議論紛起:上海怎麼了?

放慢速度,忍痛轉型,是上海的主動選擇。

要「快」,更要「好」——上海在唯GDP的喧囂中先踩了一腳剎車。

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忍一時之痛,拒絕「高速」誘惑。時任上海市領導對一些不理解的幹部苦口婆心:提高GDP不難,比如在崇明島搞高強度開發,但將付出巨大的生態代價。

率先轉型的上海,擺脫對投資、房地產、重化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產業結構巨變,經濟結構和質量效益持續向好,有底氣在2017年的上海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位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這是上海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

「上海不能不要製造業,而是要發展先進位造業、高端製造業。」上海市市長應勇表示,先進位造業的比重在GDP中不能低於25%——為防止資金、資源、資產脫實轉虛,防止產業結構形態虛高,「我們要夯實產業基礎」。

上海製造的手錶、自行車和縫紉機「三大件」,曾是許多中國人的夢想之物。而今,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則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原有產業逐步往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製造業上轉。2018年,上海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提高至30.6%,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在內的新經濟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超過31%。

在浦東ABB機器人基地,機器人YuMi一手拿攝像頭識別人臉幫你拍照,一手忙著模仿你的筆跡籤名——世界上第一臺實現人機協作的雙臂機器人,正優雅而靈活地演繹著上海高端製造的前世今生。

2005年,為了提升汽車業自動化水平,上海引入全球最先進的機器人企業ABB,設立機器人全球研發中心,許多中國團隊自主研發的高新產品相繼推出,「上海基因」越來越多。而今,ABB正在浦東康橋投資1.5億美元新建機器人工廠,用機器人製造機器人,2020年年底投入運營。「新的工廠將成新的起點,助力推動上海產業價值鏈繼續向高端發展。」ABB集團亞洲、中東及非洲區總裁顧純元說。

上海產出的工業機器人,超過全國產量的四成,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

一張藍圖繪到底。以「智」取勝的「上海製造」,從一腳「剎車」開始,如今正駛向全球卓越製造基地。大飛機、量子衛星、蛟龍號深潛器等重大創新成果上天入地,藍天夢、中國芯、創新藥、智能造、未來車等新興產業夢想成真。「十二五」期間全面布局,推出的徐匯濱江、浦東前灘、世博園區和臨港地區、虹橋商務區、迪士尼園區等六大重點開發區域,而今已成為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位造業的重要平臺。

而在海的那一邊,崇明島又迎來春天。拒絕工業汙染,成就了這個世界級現代化生態島,溼地觀鳥,森林賞花,就連這裡的水稻,也向化肥和化學農藥擺手說「不」了……4月10日,崇明區開會研究綠色農業,區委書記唐海龍說,要以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為引領,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制度創新,先行先試

一份清單和一網通辦,彰顯「四兩撥千斤」

4月11日上午,上海浦東新區舉行國際人才港開港儀式,同步開通了自貿區外國人來華工作「一網通辦」服務平臺。上海索廣映像有限公司人事負責人王芳蕾來為日本專家辦證,她發現,辦證系統速度大大提升,還改進了很多細節……

這意味著,為了深化「放管服」改革而首創的「一網通辦」,延伸到了「老外」。

上海這塊改革試驗田,盛產制度創新成果。

上海自貿區的前身即外高橋保稅區,也曾眼巴巴向中央要過優惠政策。地域性的政策窪地,難以解開全局性制度障礙。中央要求明確,「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儘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新制度」。

「大膽闖」,率先闖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張投資管理領域負面清單,實現了清單之外所有市場主體「非禁即入」。

2013版190條,2015版122條,2017年95條,2018年45條……清單越來越短,對市場束縛越來越少。「自貿區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政府與市場關係的界定,找到了具體抓手。」上海市思路更加明確。自貿試驗區在全國形成「1+3+7」「雁行」陣容,說的卻都是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投資管理制度的「上海話」。

「大膽試」,率先試點「營改增」,通過重大稅制改革,解開產業轉型難題。

貨物與勞務稅制不統一和營業稅重複徵稅,一直是制約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突出矛盾。2011年,上海向國家主動請戰,並率先研究探索,爭取了營改增試點落「滬」。

這一試,上海財政收入2012年減少上百億元,為防止營改增後出現企業多交稅,上海還拿出專項財政資金補貼。但上海願意付這個代價。第一批試點的65%左右是中小微企業,從原來按5%的稅率繳納營業稅,改為按3%繳納增值稅,實實在在的減稅,將為它們注入新的活力。

這一「試」意義深遠,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加快形成,並從上海起步,逐步推至全國。

「自主改」,率先改出「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品牌。負面清單為市場摘鎖,「營改增」為企業減負,「一網通辦」為企業和市民殷勤當「店小二」。

「一網通辦」的推進,堪稱「上海速度」。

去年3月,「一網通辦」概念提出,僅用一年,「一梁四柱」就立起來了。「一梁」是上海市大數據中心,「一網通辦」總門戶;「四柱」包括統一總客服,統一身份認證,統一物流快遞,統一支付——百姓辦事就像網購一樣方便了。

這一服務型網際網路共享平臺,註冊企業和公民用戶數已超950萬,90%的網上辦事事項實現「只跑一次、一次辦成」,99%的民生服務事項實現全市通辦。

善於用創新「四兩撥千斤」的上海,正讓「一網通辦」走得更遠:要「網羅」公共數據的整合和開放力度,要系統重構政府部門內部業務流程,要重構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協同辦事流程……

上海人的特點,要改就要往深裡改。最終,「上海樣本」變成了國家文件,在全國複製推廣。「負面清單」、「營改增」試點和「一網通辦」,動的都是政府的奶酪,改善的是市場營商環境,催生的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高質量發展。

共享改革,共追高質量

一條「走廊」,流動著長三角一體化魔力

上海的創新轉型,讓高質量發展在長三角一體化中形成合力。

中國G60滬昆高速最東端350公裡,是一條近乎筆直的路,連同它北邊全長160公裡的滬蘇湖高鐵,「夾」起江浙皖滬之間一片7.62萬平方公裡的三角區域,這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創新要素最為密集的地區,被稱作「G60科創走廊」。現在,這條走廊明晃晃湧動著一體化的熱情。

2016年至今,G60科創走廊從上海松江出發,一路拓展至長三角9個城(區),以高度統一的跨區域改革力促要素協同,培育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成為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引擎。

「我們不只在松江,整個長三角都是我們發展腹地。」最近,上海艾樂影像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庭隔三差五往浙江嘉善跑,公司正在走一條研發在松江、生產在嘉善的新路。「松江有大學城,人才、技術優勢聚集,對產品研發有利;而在嘉善拓展生產基地,可以開闢更廣闊發展空間。」

去年9月,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發布「中國先進位造業十大代表性集群」,G60科創走廊排名第一。

上海的高質量發展成果,溢出效應明顯。

4月10日,由浦東新區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共同發起啟用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上海證券交易所所在地的資本市場優勢,與長三角一體化目標融合,更精準服務長三角的科創企業。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黃紅元說:「注重運用市場力量,消除市場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共建一批開放性合作平臺,可在更大範圍內推動資源整合、一體化共享。」

在上海市委書記李強看來,「上海未來發展離不開加強區域協同,增強全球要素配置能力離不開區域協同發力,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邁向全面深化的階段。」三省一市都承擔著一些重大國家戰略和重要改革舉措,比如自貿試驗區建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科技和產業創新中心建設等。「我們將共同推進試點,共享改革成果,放大改革創新示範效應和帶動作用。」

原標題:先行先試,打好創新牌

相關焦點

  • 「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山東:先試先行 在動能轉換中創新「蝶變」
    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中,濟南承擔著先試先行的任務,正經歷鳳凰涅槃。在城區,90家傳統企業關停並轉,始建於1958年的濟鋼,曾躋身全國十大鋼鐵企業行列,如今也已全線停產整體搬遷。  在黃河北岸,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直管區建設全面啟動。在西部新城,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和央企總部城並蒂花開;齊魯科創大走廊橫貫東西,國際金融城破繭成蝶。
  • 上海舉行「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系列發布會(金山區專場)
    原標題:9月10日上海舉行「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專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金山區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9月10日,上海舉行「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專題系列新聞發布會(金山區專場),請金山區委書記胡衛國,區委副書記、區長劉健,區科委黨組書記朱愛萍,區衛健委主任吳靖平出席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人民日報頭版:三十年,敢闖敢試看浦東
    7年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縝密調研和深邃思考,果斷決策啟動了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這一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大改革舉措。從浦東傳來的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先聲,被全世界傾聽。   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浦東書寫了改革開放的傳奇。「浦東發展的意義在於窗口作用、示範意義,在於敢闖敢試、先行先試,在於排頭兵的作用。」2010年,習近平同志在浦東調研時如是強調。
  • 《人民日報》頭版聚焦:上海從「一網通辦」邁向「一網好辦」!
    疫情期間,上海「一網通辦」於3月9日上線13個「零跑動」「零材料」提交事項,包括新版社保卡申請及開通、個人住房公積金查詢等與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服務事宜,為市民居家抗疫和辦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找政府辦事,像網購一樣便利」,這是上海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追求的目標。
  • 央行行長易綱:上海可以在人民幣自由兌換等方面先行先試
    在第十二屆陸家嘴(600663,股吧)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稱,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還可以在人民幣可自由使用和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面更進一步,先行先試,只要符合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監管要求,正常的貿易和投資需要的資金,都可以自由進出。  在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圍繞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要重點建設的「五個中心」進行發言。
  • 上海國際集團: 創新賦能 凝聚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創新驅動】提升服務能級 當好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的「排頭兵」黨的十九大以來,高質量發展成為新徵程上國企發展的方向。抓住上海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契機,上海國際集團不斷深化「管資產」向「管資本」的平臺功能轉型。如今,已建成具有百億級運營能力的國有資本運營平臺。
  • ...北京市豐臺區大力推進高質量發展;13、淬鍊發展成色 建設質量...
    除了頭版內容,今天《人民日報》涉及財經的主要內容還包括:1、「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2、我國已與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籤署201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3、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權威發布);4、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強調 深入分析形勢 科學把握政策 推動經濟穩定恢復和平穩持續發展 韓正出席
  • ...閔行、青浦、松江、金山五區攜手,打造上海西翼科技創新和產業...
    上海嘉定、閔行、青浦、松江、金山五區將有大動作。小松從區科委了解到,圍繞創新鏈、產業鏈、要素鏈、政策鏈融合發展、合作共贏,五區將開展戰略合作,打造上海西翼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共同體。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是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打造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重大戰略舉措。
  • 專家學者聚焦優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法制環境 關注數字貨幣健康發展
    中新網上海12月3日電 (記者 陳靜)2020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的「交卷」之年。金融法制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基本要素之一。3日舉行的「新形勢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法制環境的優化」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新的建設進程中的法制新需求、新對策,並為修訂《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提出建議。學者特別關注數字的健康創新與發展。
  • 垃圾分類:「先行先試」顯效 推行難點仍存
    我市今年4月中旬宣布:64個小區、101家單位「先行先試」,進行探路。「先行先試」已有兩個多月,情況如何?根據昨天的通報,截至目前,全市累計57個小區實現了「撤桶並點」定點投放,99個單位配置了分類設施,部分小區垃圾減量一半左右。
  • 深圳金融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深圳發展基礎雄厚。《2020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報告》顯示,深圳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排名第六位,國內僅次於北京、上海,位居第三位。深圳發展金融科技的市場優勢和區位優勢較為明顯,深圳「連結」內地與香港,金融科技受眾基數大、市場成熟,金融科技產業鏈完善。科技型創新企業密集,創新經濟活躍,形成了高度市場化的城市氛圍和良好的高科技產業基礎。
  • 《人民日報》頭版點讚台州這個村
    《人民日報》頭版點讚台州這個村 2021-01-08 11: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勇立潮頭——深圳市政協「打造『先行示範區』高質量發展高地...
    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必要基礎,是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核心引擎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圳邁向全球標杆城市的必由之路。」12月3日,深圳市政協召開六屆三十次常委會議,圍繞「深圳打造『先行示範區』高質量發展高地」開展專題協商。
  • 上海浦東:總部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季度實到外資逆勢上揚
    中新網上海4月29日電(李姝徵鬱玫)上海浦東新區政府與沃爾沃建築設備29日籤署「戰略合作備忘錄」。沃爾沃建築設備首次對外宣布,將亞太地區總部,從新加坡搬往上海。作為全球知名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總部的首選地之一,浦東新區跨國總部經濟佳訊頻出。
  • 《新華日報》頭版頭條聚焦淮安!做江蘇高質量發展快班的「特長生」
    編者按 7月8日,《新華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做江蘇高質量發展快班的「特長生」——訪淮安市委書記蔡麗新》一文,關注我市如何對標對表、細化措施,抓緊抓牢一系列國家戰略機遇,決勝全面小康、打好收官之戰。現全文刊登,以饗讀者。
  • 專訪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李峰:上海「十四五」經濟...
    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突破點在哪?進博會和臨港新片區等如何助力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此,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會計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席院長李峰。「高質量發展是創造新時代上海發展新奇蹟的核心,意味著發展模式與過去幾十年不同,不再依靠人口紅利和規模優勢,而是要誕生全球範圍內首創的產品、科技創新以及模式創新。」李峰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 高質量發展:珠海如何布局創新鏈產業鏈?
    新突圍在區域協調大局中結網發展從更大的格局來看,珠海踐行高質量發展的使命任務並不局限於一城一地,更是要融入到區域協調發展的大局中。加快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構築珠江西岸創新高地,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支點,這在珠海對未來發展的部署中都佔有重要篇章。
  • 上海誠邀企業家大顯身手:新經濟發展土壤肥沃 陽光雨露豐沛
    這位上海市經信委主任表示,上海作為一個特大型的城市,產業門類齊全、企業創新踴躍、應用場景豐富,「應該說上海具備新經濟、新業態率先萌發和成長的『肥沃土壤』,只要我們採取包容鼓勵的態度,多給一些『陽光雨露』一定有助於新經濟的加速發展,有利於創新企業和創新產品茁壯成長。」
  • 會展業高質量創新發展成為「雙年會」主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1月24日訊 聚焦「會展業高質量創新發展」的主題,2020機械汽車展覽聯合會年會和中華會展精英女性俱樂部2020年會將於12月18日在北京同時同地舉辦。著名經濟學家姚景源將做專題報告,解析十四五規劃與新發展格局。國內多個領域國家級行業會展領導和品牌展會項目負責人參加,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會展主辦者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