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智者才能知道:魯智深喝酒吃肉打人,為啥最有可能超凡入聖?

2020-12-24 漫夜譚

世人皆知魯智深,但真正看破他的人不多。哪怕他的至交好友林衝都不能。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魯智深身上背著巨大的因,凡俗之人只能知其秉性,卻看不透其隱藏在人性之後的一面。

水滸傳流傳千載,讀者群體廣泛的難以想像。然而,縱觀古今,只有兩人看透了魯智深。

書中一人,書外一人。

如果諸君感興趣,且聽我慢慢道來。

想要全面了解魯智深這個人,我們要從他的出場開始。

正是演繹和電視劇中著名的一回: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話說,九紋龍史進結實了少華山三個強人,分別是神機軍師朱武、跳澗虎陳達、白花蛇楊春

史太公死後,史進不肯務農,偌大的家業無人搭理。日久了,花銷上就有了虧空。

巧遇少華山三位好漢來史家村借糧,被史進一力擊退。幾番來回較量,四人惺惺相惜,一場酒肉下來,以兄弟相稱。

原文有詩云:

姓名各異死生同,慷慨偏多計較空。只為衣冠無義俠,遂令草澤見奇雄。

誰曾想,史進結交強人的消息被村裡獵戶撞破,告了官府。

那一夜,三位都頭連夜圍了莊子。

情急之下,少華山三位好漢想讓史進入夥,而史進卻另有打算,心裡念著師父王進,想要去經略府問個前程。

於是,與三位好漢揮淚灑別,一把火燒了家業,離了少華山,去了延安府去了。

一路走了半個多月,史進來到渭州。聽聞這裡也有一座經略府,便想停下來打聽師父王進的下落。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魯智深正式出場,只是這時他還沒有法號,姓魯,單名一個達字。

書中原文:

但見:頭果芝麻羅萬字頂頭巾,腦後兩個太原府紐絲金環,上穿一領鸚哥綠尤絲戰袍,腰系一條文武雙股鴉青絛,足穿一雙鷹爪皮四縫乾黃靴,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一部貔鬍鬚,身長八尺,腰闊十圍。

典型的武官打扮,官拜提轄。

提轄官是個什麼官階?

《宋史·職官志七》:「崇寧中,復置提舉兵馬、提轄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內。」

提轄官比知州品級要低,但不會低太多。知州為五品,提轄官應該在六品到七品左右。

而且,提轄官一般都是有武藝在身,尋常人不敢招惹。

諸君都知道水滸傳中的一個BUG,不明社交網絡異常發達,不讓乃今。

魯智深見了史進,看相貌是條好漢。問道:「阿哥,你莫不是史家村甚么九紋龍史大郎?」

史進稱是,說出了尋找師父王進的訴求。而魯智深也知道王進,卻道他在延安府的老種相公經略府,而渭州的經略府是小眾相公所轄。

兩位好漢一見如故,自然少不了一頓酒吃。

正要去尋酒家吃酒,書中又寫到了一個小細節。

兩人在街上遇到了一個人,史進曾經學武的開蒙師父——打虎將李忠。

這時,李忠正在街上耍武義賣膏藥。

魯智深邀他同去吃酒,李忠卻放不下買賣。魯智深當時就惱了,說道:「誰耐煩等你?去便同去。」說完,還把人家推了個跟頭。

這裡點明了魯智深的一個性格特點:剛直暴烈,不喜歡囉嗦

李忠只是個江湖賣藝的,哪裡惹得起提轄。當即收拾了行當,跟兩人去吃酒。

酒還沒吃到一半,兩位兩個人物出場——金老漢和金翠蓮父女。

接下來就有意思了。

聽說鄭屠用不齒的手段騙了金翠蓮,魯智深當即大怒,要去教訓鄭屠,結果被史進和李忠兩人死死抱住。

注意,這裡是死死抱住,還勸了三五回才肯罷休。

魯智深只能作罷,看父女可憐,要出盤纏讓他們回老家。可身上只帶了五兩銀子,就跟史進借錢。

史進是個爽快漢子,只可惜家道中落,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只拿出了十兩銀子,李忠是個江湖藝人,生計不容易,也摸出了二兩銀子。

魯智深不悅,道兩人不爽利。將十五兩銀子給了金老漢父女,那二兩銀子丟還給李忠。

這裡,又點名了魯智深第二個性格特點:視金錢為糞土,仗義疏財。當然,是不是自己的財,他可不管。

接下來,史進和李忠的下落跟本文干係不大,不再提及。

只說魯智深喝了酒,回到了住處。胸中憤憤難平,氣得覺都沒睡好。

按理說,他只是個維護當地治安的提轄官,怎麼都管不著民生疾苦。多管閒事,不是當朝的府衙處事哲學。

而魯智深偏偏就跟這件事槓上了。

不到天亮,魯智深就回到了店裡,去尋金老漢父女。他雖有魯莽的一面,卻也有心細的一面。

早有猜測,鄭屠可能不會善罷甘休,先要保證金老漢父女離開渭州,他才能大手大腳的去鋤強扶弱。

果不其然,鄭屠跟店小二交代過,不讓金老漢父女離開。

魯智深在店裡坐了足足兩個時辰,直到父女倆走遠了,才去了狀元橋的肉鋪。

這裡是水滸傳中極為經典的一幕。

基本概括了魯智深出家之前,最鮮明的性格特點:嫉惡如仇,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

鄭屠能有當下的地位,可不只是憑著一棒子力氣,家財肯定不少,府衙裡也有門路,否則不可能在渭州城裡胡作非為。

俗話說:橫的怕楞的。

鄭屠橫不橫?水滸中有一人跟他很像,就是搶了快活林的蔣門神。這種惡霸是百姓惹不起的,可他偏偏命運不濟,遇到了魯智深這麼個軟硬不吃的角色。

笑臉相迎不是,苦苦求饒不依。只要你心是黑的,魯智深就絕不會手下留情。

魯智深的武藝誰都知道,可是梁山泊中排名十三的天罡。拳頭比醋缽還硬,只打了三拳,鄭屠一命歸西。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想起一個人——黑旋風李逵。

那貨在江州也是楞的不要命,但筆者以為,李逵最大的優點就是忠心,除此之外,跟魯智深根本就不是一個等級。

為什麼?

咱們往下說。

話說,魯智深惹了人命官司,匆忙離了渭州。他也不知道該投哪裡。

正是:逃生不避路,到處便為家。

路過雁門縣時,見衙門貼了緝捕他的榜文,原本可能是一場禍事,卻被一人所救。正是在渭州被他救下的金老漢。

為什麼書裡要這麼安排?

無巧不成書嘛?對也不對。

施耐庵這麼寫,可能還有另外一層深意。暗含了佛家思想——善惡果報。也預示了魯智深貫穿一生的命運前程。

《纓絡經·有行無行品》佛言:隨其緣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魯智深被金老漢接回了家,盛情款待救命之恩。可金老漢父女只得了他十五兩銀子,怎經得起這麼花銷。

原來,金翠蓮在雁門縣尋了一個官人,是個家財萬貫的財主——趙員外。

而且,這趙員外也是個爽快厚道人,感恩魯智深在渭州的救人義舉。不僅好吃好喝的招待多日,還給他安排了一個避難的前程。

自此,魯智深就去五臺山出了家,哪家寺院?

文殊寺。

這裡也將是魯智深一生,極為重要的一個點化之地。

為什麼這麼說呢?

施耐庵將魯智深安排在文殊寺,並非隨意寫下的。而是暗含另外一層深意。

諸君應該對文殊菩薩不陌生,乃是釋迦牟尼佛的脅侍,常伴左右,象徵智慧,所騎青獅威猛無匹。

但鮮有人知道,文殊菩薩還有一個忿怒化身——大威德金剛菩薩

佛菩薩有慈悲之相,面對是善趣眾生;同時,也有忿怒之相,意味懾服惡趣群魔。

而大威德金剛的是怎樣的一位菩薩?

即人骨頭飾、人頭項鍊、十惡之人全皮圍裙、人血胭脂、人血塗眉、虎皮圍裙、骨灰塗身,呈粉綠色;還有象皮上裝,左腳伸右腿弓曲於蓮臺日輪上,踏壓水牛。

只看一眼,就讓人望而生畏。

其裝飾有其象徵意義:多懈怠,少精進,不護誓句,不守戒律,不敬上師,不友道伴,我慢熾盛,沉醉五欲,易招邪魔,若能以大威德金剛為本尊,易於相應,能除違緣,能增福慧。

看到這裡,諸君是不是有些明白了?

魯智深入了佛門之後,性格特徵是怎樣的?

不愛作課,貪睡,嗜酒,好爭。正應了大威德金剛所度的諸多惡業。

文殊寺的智真長老,在給魯智深剃度時,說過這樣一句話。

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

眾僧只當長老是在護短,卻沒人注意他的一番深意。

其中四個字:正果非凡

這等讚譽,在佛家中實屬罕見,什麼樣的人才能修成正果呢?

任何人都可以,但只有一點,你要接受度化,與佛有緣,眾生皆有可能成就正果。

但這裡可能有人會問:那麼多善人都成不了正果,為什麼魯智深這樣一個粗人能成?

允許筆者辯駁一句。

魯智深是粗人不假,但智真長老給他取法名智深,也不是沒有道理。世人皆以為他粗野,實際上,只是真正的大智慧深藏明臺,還沒有從蒙塵中釋放出來。

而且,他有一個堅守己見的大執著,一旦認定了某事,就會堅定不移的去踐行。儘管前期冥頑不靈,但後期誠心接受點化,在出家的這條路上,讓諸多先行者望塵莫及。

所以說,智真長老才是書中,唯一看破魯智深的智者。

書中原文這些描述過:

五臺山這個智真長老,原來是故宋時一個當世的活佛,知得過去未來之事。數載之前,已知魯智深是個了身達命之人,只是俗緣未盡,要還殺生之債,因此他來塵世中走這一遭。

話說,魯智深留在文殊寺好有一陣子,其頑劣的本性引來了諸多僧人不滿。儘管智真長老處處維護,但還是沒能避免一場矛盾的爆發。

最終上演了一場大戲:魯智深大鬧五臺山

但見:心頭火起,口角雷鳴。奮八九尺猛獸身軀,吐三千丈凌雲志氣。按不住殺人怪膽,圓睜起卷海雙睛。直截橫衝,似中箭投崖虎豹;前奔後湧,如著槍跳澗豺狼。直饒揭帝也難當,便是金剛須拱手。

就這樣,文殊寺被鬧得雞飛狗跳,眾僧被打的屁滾尿流。

魯智深跟五臺山的緣分也算盡了,天星宿命,正在一步步將他推向人生的高峰。

智真長老知道他是個天命星,將來也是能成正果的。奈何文殊寺眾僧愚鈍,看不破這一點。奈何寺院總是還要維持下去的,只能把他推薦到他處。

如果說魯智深服誰,也只有智真長老。

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文殊寺留不下他,於是跪在地上聆聽關係他命運前途的四句偈言。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自此,魯智深拜了長老九拜,從此踏上了宿命之路。

去了東京相國寺之後,魯智深遇到了平生屬一的之交——豹子頭林衝。

後來,林衝惡了,被刺配滄州。魯智深怕他有難,一路尾隨著,直到野豬林救下兄弟一命。

直到後來的一系列因緣際會,魯智深和林聰上了梁山,與一百零八星齊聚忠義堂。

世人皆知,魯智深位列三流天罡,名為天孤星。

何為孤?不為世俗所障,是為孤。不為利祿為擾,是為孤。不為情誼所羈,是為孤。不為大勢所困,是為孤。大道為孤,也是最終的正道、解脫。

後來,魯智深又上五臺山,智真長老又送他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平定方臘之後,魯智深來到杭州六和寺,走完了他人生中最後一程。

書中原文這麼寫道:

魯智深道:「洒家聽得戰鼓響,待要出去廝殺。」眾僧都笑將起來道:「師父錯聽了!不是戰鼓響,乃是錢塘江潮信響。」魯智深見說,吃了一驚,問道:「師父,怎地喚做潮信響?」寺內眾僧,推開窗,指著那潮頭,叫魯智深看,說道:「這潮信日夜兩番來,並不違時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當三更子時潮來。因不失信,謂之潮信。」

魯智深想起智真長老說過:「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當即心中一片豁然,焚香沐浴,留下一紙禪機訴盡一生,然後閉目坐化了。

他寫了什麼?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此後,徑山大惠禪師手執火把,直來龕子前,指著魯智深,道幾句法語:

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

自此,魯智深被以高僧之禮火化,眾僧誦經懺悔,焚化龕子,在六和塔山後,收取骨殖,葬入塔院。

說到這裡,諸君胸懷可曾敞亮?

貫穿水滸,誰人最懂魯智深?當然莫過於智真長老。

但筆者說過,能懂魯智深的書中有一人,書外還有一人是誰?

這個答案可能有千種萬種,而筆者只服一人。

那就是明代的文學家李卓吾。

他對於魯智深的評價簡短卻是精髓:「仁人,智人,勇人,聖人,神人,菩薩,羅漢,佛。」

縱觀魯智深一生:

行善無數,是為仁;膽大心細,是為智;武藝高強,是為勇;胸懷正義,是為聖;腐朽化凡,是為神;外忿內慈,是為菩薩;清靜無煩,是為羅漢;無上解脫,是為佛。

結語: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您對魯智深還有更深的理解,請在評論區留言,咱們共同探討。

相關焦點

  • 魯智深是梁山唯一好漢?來看看他的黑點
    據統計,在《水滸》中,作者寫了近千名人物,光是梁山就有108位有名有姓的好漢。不過,限於篇幅,這108將不可能都一一細說,所以書中只有宋江、林衝、吳用、魯智深、武松、李逵、盧俊義等十餘人故事較多,其他人大多只作簡短介紹,或者乾脆一筆帶過,連一句臺詞都沒有。而作者極力塑造的人物中,魯智深是最受讀者喜愛的人物之一。
  • 魯智深為什麼敢大驚小怪五臺山?
    在魯剃了鬍子之後,他變成了魯智深。他脾氣開朗,生來就有喝酒吃肉的習慣,當他一段時間不喝酒吃肉時,他覺得有一隻鳥從嘴裡消失了。當老者得到激勵誡命時,他規定了三個皈依和五個戒律。這三種皈依是:一是皈依佛教的本性;二是皈依正法;三是皈依師友。五戒是:第一,不要殺人,第二,不要偷竊,第三,不要濫交,第四,不要貪酒,第五,不要胡說八道。
  • 魯智深那是真好漢,林衝卻不是一個值得兩肋插刀的兄弟
    大家非常喜歡大俠們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生活,何等的快意,何等的瀟灑。畢竟對於每個少年來說,胸中都有過一個武俠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人生是何等的快活瀟灑,但是呢,我覺得整個水滸傳之中,真正能夠做到這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只有一個人,他就是魯智深。當年魯智深在酒樓中喝酒,遇到了金翠蓮父女倆。
  • 水滸傳魯智深的故事
    魯智深,姓魯名達,法號 :智深,因背部刺有花繡,故人稱花和尚。身長八尺,長得面闊耳大,鼻直口方,絡腮鬍。為人慷慨大方,嫉惡如仇,愛憎分明,豪爽直率,行俠仗義,人品高尚,性格急躁,言行魯莽,粗中有細,愛打抱不平,除暴安良,講義氣,重情義。
  • 梁山好漢為何沒人敢惹武松和魯智深?這兩人身上,有3點值得學習
    魯智深之所以叫做花和尚,並不是他喜歡喝酒吃肉,而是身上有很多紋身,所以才有花和尚的稱呼。在宋朝,紋身備受推崇,尤其是男子,十分喜愛紋身。魯智深與武松二人武藝十分高強,這是眾人尊重二人的原因之一。畢竟在梁山,要有身份地位,必須有一身好武藝,否則不會受到眾人的尊重。
  • 為什麼說魯智深骨子裡就是佛系之人呢?
    此時可能有人要問了,做了和尚後,魯智深根本耐不住靜坐,他不但依舊自稱洒家,而且沒有戒葷戒酒,平時也沒有個和尚模樣,經常在佛殿後面撒尿拉屎。有一次,他實在饞了,偷偷下山喝醉酒,吃了狗肉,還大鬧五臺山,打壞了金剛等。這樣的魯智深,怎麼能成佛呢?難道僅僅是因為他救了金氏父女、林衝等人嗎?其實不然,救人只是魯智深的「正果」,明心見性才是成佛之要義。
  • 《水滸傳》中最喜愛的角色,花和尚魯智深頓悟的成佛之路(下)
    寺裡菜園經常被惡霸騷擾,上次就把我最愛吃的胡蘿蔔偷走了不少。看來惡人終須惡人磨,方丈給智深詳解了清晰的職業規劃,魯智深走馬上任菜園園長,從踏進菜園子的那一刻,魯智深就敏銳的覺察到了有殺氣,看著一幫潑皮不懷好意的靠近,他感到了種久違的興奮,原本以為相國寺和五臺山一樣無趣,沒想到這裡還有隱藏關卡,他對為首的兩個潑皮慈愛的說:吃屎了你。
  • 魯智深綽號「花和尚」的由來
    而魯智深的綽號,卻是在水滸第十六回中才出現。當時魯智深在二龍山腳下遇到楊志,魯智深道:「人見洒家背上有花繡,都叫俺做花和尚魯智深。」至此,魯智深終於有了自己的專屬綽號,從而魯智深的江湖地位也瞬間提升。可是有心的人就要問了, 魯智深的綽號為什麼會是「花和尚」呢?
  • 為什麼唐僧師徒四人從不吃肉,卻留下了很多喝酒的記錄
    不管我們在閱讀《西遊記》原著還是觀影《西遊記》電視劇,總能看到唐僧師徒四人從來不吃肉,但是偶爾能夠看到他們喝酒的記錄。那這是為什麼呢?而實際上,在南北朝以前並非完全如此,在南北朝之前,信奉小乘佛法的教徒是不可以吃肉的,而信奉大乘佛法的教徒是可以吃肉的,不過這裡的肉指的是三淨肉;其中最為著名的西安大雁塔(其仿建自天竺的雁塔)就和僧侶吃肉有關。
  • 水滸傳中,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真好漢,只有一個,他是誰
    在《水滸傳》中,雖然梁山上有108位好漢,但是這個好漢,並不是所謂的英雄好漢,而是一些混江湖的,或者有罪的,或者是一些土匪,真正的好漢,其實是很少的。在筆者看來,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真好漢,只有一個,他就是花和尚魯智深。
  • 魯智深武松沒有動手除掉梁山七個惡人,是打不過,還是打不得?
    當然,梁山惡人絕不僅僅只有這七個,本文之所以把他們列出來,看中的是他們的特色。張青孫二娘被列為梁山七大惡人,可能有讀者難以接受——在電視劇中,這二位一個是憨厚大哥,一個是貼心大嫂,怎麼看都不像惡人。但是在水滸傳小說原著中,他們長得醜,做事更醜。
  • 海賊王:山治喜歡抽菸, 索隆喜歡喝酒,路飛喜歡吃肉,他喜歡燙頭!
    山治大家都知道,他是劇中有名的紳士,並且還有一手很好的廚藝,在劇中也是深受草帽團的喜愛,可是山治有兩個愛好,第一個愛好就是喜歡美女,第二個愛好就是喜歡抽菸,他每次戰鬥都會點燃一根香菸
  • 從水滸傳到金瓶梅:魯智深西門慶吃的果子案酒下飯,您吃過幾種?
    魯智深魯大俠很喜歡吃,如果他不喜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可能就不那麼令人親近了——扯著砂鍋狗腿蘸蒜泥的魯智深,才是真實的英雄好漢,煙火氣也是英雄氣,像公孫勝那樣基本啥都不吃也不娶妻生子的人,我們不知道他長生又有什麼樂趣。
  • 梁山好漢常在一起喝酒吃肉,他們哪來的錢玩樂?你可能永遠不會信
    都說這梁山上有108位好漢,但是,整個的梁山上卻不止是108個人那麼簡單。在《水滸傳》中,梁山上的隊伍壯大到了10萬餘人,可以說是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隊,不然,光是108人,也不至於讓當時的宋王朝那般膽顫了。
  • 二三十人肯為他赴湯蹈火:梁山一百單八將,為何魯智深朋友最多?
    ,江湖中最值得結交的朋友,就是說真話的朋友。本來魯智深喝酒鬧事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但是有施耐庵這首詩墊底,整個過程就充滿了喜感,而且魯智深只是借著酒勁兒發洩心中的鬱悶,他也不是見誰打誰,智真長老一出現他就老實了:「智深雖然酒醉,卻認得是長老,撇了棒,向前來打個問訊,指著廊下,對長老道:『智深吃了兩碗酒,又不曾撩撥他們,他眾人又引人來打洒家。』」
  • 歷史上真有濟公這個人嗎?確有其人,但很多故事與他無關
    一中國人都知道,南宋時有個著名的僧人叫道濟,又被人們稱為濟公。濟公瘋瘋癲癲,卻神通廣大,整天喝酒吃肉,不守戒律,卻又扶危濟困,普度眾生。著名表演藝術家遊本昌老先生的精彩演繹,更讓濟公這個形象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一首「鞋兒破,帽兒破」,唱遍了大街小巷。
  • 吃肉喝酒寫情書,誰也比不過日本尼姑
    即使作為尼姑,她也不是閉關修行,而是喝酒吃肉,大談性愛。你很難去評價瀨戶內寂聽的一生,她不是單一、偏平的,而是多維而富有層次的。01 我是尼姑,但我還問俗事如果要數日本人如今的精神導師,瀨戶內寂聽算一個,而且是很有份量的一個。
  • 其實中國和尚不僅能娶妻,還能吃肉喝酒
    我們都知道,任何人外出旅遊的時候都要儘量講究入鄉隨俗。尊重對方的民俗風俗,並且在自己能接受的範圍內體驗一下。民俗也是當地的特殊文化,但是我們也知道隨著時間的變遷,每個地方的文化都會不斷地向前發展發生變化。
  • 在明朝,128歲的長壽多人於童子,從不喝酒和吃肉
    在明朝,有一個128歲的長壽奇怪的人,他放棄了他的願望,死在童子的身體裡,他從來不喝酒也不吃肉。1: 不要害怕,不要害怕這個長壽陌生人是王世寧,王世寧出生於海州(的連雲港),在他的童年,王世寧顯示出他與其他孩子的不同,他不喜歡和父母擁抱,也不喜歡和孩子們玩耍,每當他有空,王世寧都就會坐下來看書。
  • 孫悟空和魯智深高度一致,吳承恩也上演模仿秀
    熟讀歷史的人大體知道,歷史總是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正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的車輪在就循環往復裡滾滾向前。又有人說: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會抄不會抄。近來,翻看四大名著,竟然發現宛若周而復始的歷史,裡面也有驚人相似的情節,真不知道到底是誰抄襲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