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壤歌》
(堯帝時代無名氏作 約公元前2168年--公元前2095年)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彈歌》(dàngē)
(黃帝時代無名氏作、陳音記載 約公元前2698年-公元前2599年)
斷竹,續竹;
飛土,逐宍(ròu ,「肉」的古字)
《擊壤歌》白話文:太陽出來就去耕作田地,太陽落山就回家去休息。
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種出莊稼就不會餓肚皮。
這樣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誰還去羨慕帝王的權力
《彈歌》白話文:
去砍伐野竹,連接起來製成弓;
打出泥彈,追捕獵物。
《擊壤歌》作者和創作背景《擊壤歌》大約流傳於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的上古三賢王之一唐堯的時代 ,傳說在堯治理天下的時代,「天下太和,百姓無事 」,過著安定舒適的日子。一位八九十歲的老人,一邊悠閒地做著「擊壤」遊戲,一邊唱著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擊壤,是古代的一種遊戲:用木頭做兩片「壤 」,做成前邊大、後邊小的樣子,各長一尺三寸。先把一片立在地上,再站到若干步以外 ,用手上這片「壤」來打,打中了,就算贏。這是一種老人遊戲,對於老人活動筋骨,是有好處的。他們一面玩著 ,一面唱著。這支歌,後人稱作《擊壤歌》。
這首歌謠的作者用極其簡樸的語言描述了遠古農民的生存狀況——勞動生活。
每天看著太陽作息,或勞作或休息。生活簡單,無憂無慮。自己鑿井,自己種地,生活雖然勞累辛苦,但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在前面敘事的基礎上,最後一句抒發情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樣安閒自樂,誰還去嚮往那帝王的權力?帝王的權力對我有什麼用呢?這句詩反映了遠古農民曠達的處世態度,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古樸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自豪和滿足,反映了農民對自我力量的充分肯定,也反映了對帝王力量的大膽蔑視。
這首歌謠表現了原始社會中人們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感情。語言簡樸,敘事簡練並結合抒情議論,開頭四句連續使用排比句式,語勢充沛。整首歌謠風格極為質樸,沒有任何渲染和雕飾,藝術形象鮮明生動。歌者無憂無慮的生活狀態、怡然自得的神情,都表現得十分自然真切。
《彈歌》作者和創作背景《彈歌》選自《吳越春秋》,《吳越春秋》為東漢學者趙曄編寫。
據《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末年越國的國君勾踐,向楚國的射箭能手陳音,詢問弓彈的道理,陳音在回答時引用了這首民歌。當時是唱是誦,無從考證,但後人還是將詞記錄了下來。從《彈歌》的語言和內容加以推測,這首短歌很可能是從原始社會口頭流傳下來而經後人寫定的。
據後人推測,《彈歌》大約流傳於距今4600多年前的中華始祖軒轅黃帝的時代,反映了原始社會狩獵的生活。
《彈歌》是一首二言詩,這是一首反映原始社會狩獵生活的二言詩,句短調促,節奏明快,讀來很有情趣。
根據社會發展史和古人類學的研究,人類學會製作弓箭之類狩獵工具,已是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那時的人類究竟怎樣進行生產勞動和生活的,只能向殘存的原始洞巖壁畫和上古歌謠以及考古發現中去探尋。在這一點上,這首古老的《彈歌》起到了活化石的作用。因為有了它,後人才得以窺見洪荒時代先民們生產與生活的部分生動圖景。
詩名為《彈歌》(dàngē),這個「宍」字是古字的「肉」字。詩中原意是:斷竹——就是把竹子斷開,續竹是把竹子用皮子或繩子連接起來做成弓,飛土,就是用土捏成彈丸,逐宍(肉),就是用做成的彈弓去打獵。
此歌雖僅簡短的八個字,卻包容了從製作工具到獲取獵物的全過程,對狩獵的藝術表現也比較成功。這種簡短是早期書面語言表達尚處於雛形的反映,不僅每一句的主語「我們」都省略,更主要的是場景之中以及場景之間的次要過程也省略了,每句以一個動詞帶出,使畫面富於動感,且容易喚起對「斷」、「續」、「飛」、「逐」動作前後過程的聯想。此詩的語言兩個字一頓,節奏明快,凝重有力。韻字「竹」、「竹」、「宍」,以入聲「K」收韻,更增加了詩句的凝重感,聯想起先民們在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條件和嚴酷的自然條件下,非常艱辛的勞動場面。
兩首遠古詩歌,都是中華遠古先民們生產勞動和生活的真實寫照,是遠古社會生活的「文字活化石」。兩首詩歌都是以最質樸最簡潔的語言,來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其實這就是詩歌最主要最基本的作用和存在的意義--「詩言志」。《彈歌》《擊壤歌》都可以說都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歌,今天實際上也無法準確認定,到底哪一首是中國最早的詩歌,見仁見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