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擔憂「基因編輯」?

2021-01-12 愛範兒

《銀翼殺手:2049》中複製人共同守護著一個秘密——在多年以前,有一個複製人生下了自己的孩子。為了守護這個秘密,無數複製人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這個秘密被他們視為「奇蹟」。

當我們去思考為什麼複製人將自己孕育孩子看得如此之重時,我們會發現這背後的宗教邏輯。當人生產出「複製人」的時候,人是「複製人」的上帝,「複製人」必須忠誠於、服務於自己的上帝——「人」。當複製人擁有生育能力之後,人就從「神」的高處跌落,複製人不再是被創造者,他們開始擁有了與「人」同等的地位,他們成為自己的上帝,無需成為人的奴僕。

而當人可以修改自身基因的時候,一個問題便自然出現——人類中的「誰」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他們又何以成為造物主支配其他人的命運?誰給了他們這個權力?今天首例基因編輯嬰兒新聞爆出之後,又一次引發熱議,基因改造一直以來都是充滿爭議的話題。基因問題將撼動我們對人性的認知,如果連自己的基因都可以改變,那麼有什麼永恆之物可以成為人性信仰的支撐?

今天,主頁君摘選福山在《我們的後人類未來:生物技術革命的後果》中對生物技術的思考,分享給大家。

人工嬰兒之路

現代基因工程的最大期待是誕生人工嬰兒。

詳細說來,科學家將能夠辨認出決定一個人特徵的基因,比如智商、身高、發色、進攻性或自尊感等,並用這些知識來塑造一個條件更好的嬰兒。這個尚在探尋中的基因還可能不是來自人體本身。

轉基因技術在人體上的實驗,現在看來是頂遙遠的事情。有兩種方法可能實現基因工程:體細胞基因治療或生殖細胞系基因工程。體細胞基因治療的方法,是通過細菌或其他載體實現新的、已經改造的基因的傳播,從而改變目標細胞的 DNA。這種方法的難題是,人體內有上千億的體細胞,要使療法奏效,需要改變上百萬的體細胞。如果不出意外,這些改變的體細胞會與人同時死亡;這個治療法不會產生代際遺傳。

不同的是,生殖細胞系基因工程已經在農業領域得到例行應用,在很多動物身上也已成功實施。對生殖細胞系基因的修改,理論上,只要改變受精卵內的一組 DNA 分子,隨後通過細胞的分裂和分化,就能長出一個完整的人。體細胞基因治療法只會改變體細胞的 DNA,因此也只能對受改造的本人有影響,而生殖細胞系基因的改變則會有遺傳的作用。這對治療遺傳疾病特別有吸引力,比如糖尿病。

可是,在人類利用這些方式對基因進行改變前,有一大堆棘手的難題擺在眼前。首先就是這個問題的極端複雜性,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對人類高端行為進行基因改造幾近不可能。

對人類基因工程的第二個阻礙是在人體上進行實驗的倫理擔憂。國家生物倫理顧問委員會以「用人體進行實驗非常危險」為由,尋求對「人體克隆」頒布短期禁令。在多莉羊被克隆成功前進行了 270 次失敗的實驗。許多的失敗出現在植入階段,將近 30% 的克隆動物有著種種嚴重的反常症狀。如果出生的嬰兒並沒有較大的成功把握,或者克隆過程產生的缺陷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人們就沒有那麼急迫地想要製造人工嬰兒。

考慮到基因與表現型終極表達之間複雜的因果通路,克隆產生的危害極有可能被放大。後果難以意料這一法則將被無情印證:對某一特定疾病敏感的基因可能有第二甚至第三層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在基因更改時沒有被察覺,它們可能數年甚至隔代才能體現。

既然基因工程有著這麼多限制,這是否意味著,不管將來基因工程對人性進行何種有意義的改變,我們都不用再探討了呢?這一論斷言之尚早,得出這一結論前我們還需要謹慎地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當前的生命科學正以顯著和超出人類預期的速度向前發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晚期,基因學家有一個共識,不可能從成年個體的體細胞中克隆出哺乳動物,然而 1997 年多莉羊的誕生終結了這一看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基因學家預測人類基因工程項目可能會在 2010 年至 2020 年間完成,然而,新式的高度自動化的排序機器在 2000 年 7 月就結束了該項目。現在我們可能無法預期,將來會產生什麼樣的新的捷徑,縮短複雜任務的研究時間。

基因的多重功用及其相互作用的極端複雜性並不意味著在完全弄清這些作用模式前,人類基因工程會一籌莫展。很多時候,一項新式藥品被發明、試用或許可上市時,廠家並不能完全確認它們的療效。在藥理學領域,通常需要數年才能發現藥品的副作用,有時藥物也會與其他藥物或環境產生交互作用,而這些在引進藥物時完全沒有預料到。基因工程師可以先解決簡單的問題,然後一步步拾級而上,向複雜性出發。

在「人體上進行實驗」的問題是對基因工程迅速發展的重大障礙,但並非不可逾越。藥品試用時,動物會首先承擔大部分風險。以人體進行實驗時的風險可接受度,取決於這個項目因此能帶來的好處:比如,亨氏舞蹈症,它有 50% 的機會讓人變成痴呆或死亡,後代也會因此攜帶錯誤的等位基因。這種疾病就可以區別對待,它和增加肌肉緊張度或胸圍完全不同。只是因為可能產生未預期或長期的副作用,人們並不會止步尋求基因治療,只要它在早期階段有治療的效果。

至於,基因工程的優生或非優生是否會廣泛傳播以至於改變人性,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問題。很顯然,任何基因工程的手法要想對整個人群產生顯著的影響,它必須是非常有用、相當安全和價格低廉的。人工嬰兒初期一定會相當昂貴,僅僅會成為富人的選擇。人工嬰兒是否會越來越便宜並因此而流行起來,這取決於科技進展的速度,比如,可以比較胚胎著床前診斷下降的價格曲線。

沒有人知道,將來基因工程是否會如超聲波和墮胎一樣便宜和隨處可見。這很大程度上還得取決於它所能帶來的好處。當前在生物倫理學家看來最為普遍的擔憂是,這一技術只有富人可及。假使,將來的生物技術能夠使用一種相當安全且行之有效的基因手段,來製造更為高智商的孩子,那麼這一危險性將大大提高。這種情形下,發達和民主福利的國家將會重新進入優生遊戲,這一次不是為了阻止低智商嬰兒的出生,而是用基因手法幫助天生殘缺的人提升他們及他們後代的智商。這時,國家會要求這種技術的價格保持在低廉和人人可及的水準。這時,一個全人類層面的影響將真正成為可能。

即便基因工程未能成為現實,生物技術發展的前三個階段——對基因因果鏈的更為熟悉的了解、神經藥理學的進展以及壽命的延長——仍然會對二十一世紀的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些發展將會面臨極大的爭議,因為它們挑戰了人們深為珍視的平等和進行道德選擇的能力;這些發展給了社會新的控制公民行為的手段;這些發展會改變我們對人的品性及認同的傳統理解;這些發展將會顛倒現存的社會結構,深深改變人們智商、財富的比例以及政治進程;這些發展將會重塑全球政治的性質。

其次,即便對人類整個種族產生影響的基因工程需要二十五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但它卻是迄今為止最為有影響力的生物技術的進展。這是因為人性是公正、道德和美好生活的根基,而這些都會因為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而得到顛覆式的改變。

我們為什麼應該擔憂

面對人類未來可能的道路,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我們為什麼擔心生物技術呢?

優生學是懸在整個基因學之上的幽靈——它意味著,只專門生育有著優選的遺傳特徵的人類。優生學一詞由查爾斯 · 達爾文的侄子弗朗西斯 · 加爾頓(Francis Galton)發明。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國家支持的優生學計劃曾經得到了廣泛的支持,這些支持的人群不限於右翼的激進分子和社會達爾文主義者,還包括費邊社會主義者比阿特麗斯 · 韋伯和西德尼 · 韋伯夫婦(Beatrice and Sidney Webb)、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共產主義分子霍爾丹(J. B. S. Haldane)、伯納爾(J. D. Bernal),甚至女性主義和生育控制支持者瑪格麗特 · 桑格爾(Margaret Sanger)。

美國和其他一些西方國家還因此通過了優生學的法律,允許國家強制性對低能者絕育,而鼓勵擁有優秀品質的人儘可能地多生養。用法官奧利弗 · 溫德爾 · 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的話來說:「我們需要健康、品性好、情緒穩定、富有同情心和聰明的人,我們不需要傻子、蠢貨、窮鬼和罪犯。」

希特勒的優生政策——滅絕整個民族和在劣等人身上進行醫學實驗——曝光後,優生學運動在美國被禁止了。自那以後,歐洲大陸被灌輸了反對優生學死灰復燃的理念,任何形式的基因研究都不再受到待見。對優生學的反對並非全球性的:在進步主義的、社會民主的斯堪地那維亞國家,優生學的法令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才被廢止。在亞洲,除了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在老百姓身上進行強制性醫藥實驗(就是臭名昭著的 731 部隊),其他亞洲國家對優生概念並沒有強烈的反對。

以往優生理念的第二個缺陷是它由國家支持且帶有強制性。納粹黨把這一政策演繹到令人十分恐懼的極端地步,濫殺無辜,在「劣等人」身上做實驗。即便是在美國,也極有可能將這些被認為低能或痴愚的人(這個專有名詞用來形容精神狀況渙散者)訴諸法庭進行裁決,並且以命令的方式強制性絕育。

基因工程又將優生學原原本本地搬上了討論桌;很清晰的一點是,任何將來優生學採取的方法都將與歷史上的路徑大不相同,至少在西方發達國家會如此。這是因為上面的兩點錯誤都將不會再被應用,將來的優生理念將會更為友善、更為溫和,漸漸祛除以往附加在這一概念上的恐怖印象。

第一個阻礙(即優生學在技術上不可行)只會出現在二十世紀初期的科學技術條件下,比如,強制不孕。生物檢測技術的進展目前已經可以使醫生在夫婦想要生育孩子前探測到母體攜帶的隱性基因,未來也許能進一步拓展到對遺傳了父母雙隱性基因的胚胎高畸形率的檢測。目前,在某類人群身上獲取此類型信息已經成為可能,比如,德系猶太人比正常人攜帶泰—薩克斯基因的可能性更高;這樣一來,攜帶此基因的雙方可能會因此決定不結婚或不生小孩。未來,生殖細胞系工程將提供這樣的可能性,如上這些隱性基因可以被清除,特定隱性基因攜帶者的後代將免受影響。要是這樣的治療方法容易獲取且價格低廉,那麼,人類整體大規模剔除掉某一基因的設想將成為可能。

對優生學的第二個阻礙(即它由國家推動),在未來的比重中將不成為主流,因為幾乎沒有現代社會想要回到優生競賽的時代。事實上,二戰以後,所有西方國家已經朝保護個人權利的方向大步邁進,由個體自主決定生育問題的權利在人權中排位很前。認為國家對其公民基因庫健康等類似集體事務的擔憂具有合法性的觀點,不再受社會認可,反而會被認為是已經過時的種族主義和傲慢的精英態度。

已初現端倪的更友善更溫和的優生學將成為生育雙方的個人選擇,而非國家強制性對其公民施行。一位評論員這樣說道:「過去的優生學要求對合適基因繁殖進行持續篩選,並剔除不合適基因。新的優生學,原則上將允許所有不合適基因向最高的基因水準轉化。」

生育方目前已經能夠做出這類選擇,當他們通過羊膜穿刺術發現嬰兒有患唐式症候群的高危可能性時,可以決定引產。將來,新的優生學將會導向更多人為流產和捨棄胚胎,這也是反對流產者如此激烈反對生物技術的原因。但未來優生學並不會對生育父母施行強制措施,也不會對他們的生育權利設限。反而,他們的生育選擇被大大拓寬了,因為類似不孕、先天畸形等一系列其他問題都不再需要擔憂。更有可能預期的是,未來生育技術會足夠安全、有效,不再會有胚胎被捨棄或受到損害。

當談到未來的基因工程時,我個人更偏好於放棄使用已經不堪重負的「優生學」一詞,取而代之以「選育」(breeding)一詞。未來,我們將極有可能像育種動物一般選育人類,只是手法更加科學、方式更為有效,我們將通過基因遴選決定哪些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選育已經不必要有「國家力挺」的內涵,更適當的表達是,它顯示了基因工程不斷「去人類化」的潛質。

因而,任何反對人類基因工程的觀點都不必要因牽扯到國家倡議或有政府強制的預期而失焦。儘管如此,選育新人類觀點的反對者仍然需要闡明,在重構孩子基因一事上,個體父母的自由抉擇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危害?

我們可以進一步假設,儘管父母不會故意傷害孩子,但他們會試圖最大化自己的幸福指數。自由至上主義作家維吉尼亞 · 波斯特麗爾(Virginia Postrel)這樣寫道:「人們想要推進基因技術的發展,是因為他們出於自身目的想要利用它,他們希望它能夠幫助自己和後代,保持自己的人性…… 在一個個人選擇和責任已是去中心化的動態體系裡,人們除了信任自己不需要信任任何權威。

根據經濟學理論,只有當個人選擇導致「負外部性」時—也就是說,當危害帶來的代價由完全沒有參與交易的第三方來承擔時—社會危害才會形成集成式影響。舉個例子,一家公司可能通過向當地的河流傾倒有毒廢料而獲益,但它會影響到附近社區成員的利益。類似的效果已經在 Bt 轉基因玉米上體現出來:它能夠製造毒素殺死一種歐洲當地的害蟲玉米螟,然而,它也會因此誤殺帝王蝶。這裡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是否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由生物技術方面的個人選擇帶來負外部性,因而導致整個社會受累?

在基因更改中,沒有被徵求是否同意但卻是參與主體的孩子,很顯然就是可能受到潛在傷害的第三方。現行的家庭法假定父母與孩子間有共同的利益,因而會在撫養和教育後代上給予父母較大空間。自由至上主義者強調,既然大多數父母只想給予孩子最好的,這意味著孩子某種程度的隱性同意,孩子是更高智商、更好看的容貌和更滿意的基因特質的直接受益方。然而,仍然存在較多的可能,對於生育技術的選擇對父母是有利的,而對孩子則可能帶來傷害。

什麼符合孩子最好的利益?

父母在此問題上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斷,因為他們通常依據自己的議程來徵詢並倚賴科學家與醫生的建議。出於單純野心希望掌控人類本性,或在純粹意識形態假定的基礎上設定人類可以成為的樣子,這種衝動實在太司空見慣了。

記者約翰 · 科拉品託(John Colapinto)在他的書《回歸自然》(As Nature Made Him)中描繪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大衛 · 賴默爾承受了雙重的不幸,在一次糟糕的事故中他的陰莖不幸被燒灼,其後他又處於約翰 · 霍普金斯大學非常著名的性別專家約翰 · 莫尼的監管之下。約翰 · 莫尼處在「自然—人工誰更重要」爭論的另一極端,他堅持認為,終其一生職業所得,所謂的性別認同並非自然形成,而是出生之後所建構的。大衛 · 賴默爾為莫尼提供了一個證實他的理論的機會。大衛是單卵雙胞胎的其中一個,因而可以與他基因同樣的雙胞胎兄弟進行比較。在那次燒灼事故後,莫尼對這大衛進行了閹割,並將他作為一個女孩來撫養,取名布倫達。

布倫達的生活就是一個私人地獄,因為她自己知道,不像她父母和莫尼所說,她其實是一個男孩,並非女孩。一開始的時候,她堅持站著小便而不願坐下。後來:

加入了女童子軍,布倫達的生活簡直糟透了。「我仍然記得編雛菊花環和女孩方式的思考。如果那是女童子軍當中最讓人興奮的事情,我還是忘掉它吧。」大衛這樣回憶道,「我不斷在想我的哥哥在幼童軍所做的那些有意思的事。」聖誕節和生日時,布倫達會收到娃娃作為禮物,但她拒絕玩這些娃娃。「你能和娃娃玩什麼?」今天的大衛反問道,他的語氣裡充滿了沮喪。「看著娃娃?給她穿衣服?然後脫下衣服?給她梳頭髮?這太無趣了!如果有一臺小車,你可以駕駛著去一個地方,非常有成就感,我需要汽車。」

試圖創造一個新的性別認同的努力帶來如此嚴重的情感折磨,以至布倫達一到青春期後,就與莫尼解除監管關係,並且通過陰莖再造手術完成了性別的轉換;據說現在的大衛 · 賴默爾已經結婚,並且生活得很快樂。

目前,對於性別的差異已經能夠有很好的理解,它從出生前就開始了,當人類男性的腦部(其他動物也是如此)在子宮裡浸泡在睪丸素中,會經歷一個「男性化」的過程。然而,這個故事最值得關注的地方是,儘管將近十五年,莫尼在他的學術論文中斷定他已經成功將布倫達的性別認同轉換成了女孩,但事實卻正好相反。莫尼因為他的研究而聲譽廣播。他的欺騙性研究成果得到女性主義者凱特 · 米利特(Kate Millet)著作《性別政治》(Sexual Politics)的呼應,受到《時代》雜誌的關注,獲得《紐約時報》的致意,並被編纂進無數的教科書中,其中一本教科書這樣引用道,它證明「孩子可以被輕易地培養成為相反的性別」,並且到底天生的性別差異在人類中是否存在「是尚不明確,並且可以通過文化習得進行掌控的」。

大衛 · 賴默爾的例子可以作為未來如何使用生物技術的有益提醒。大衛的父母是出於愛而做此選擇,他們對兒子被灼傷的遭遇感到絕望,因而同意進行這個「令人恐懼」的治療,隨後很多年他們都深感自責。約翰 · 莫尼卻受科研虛榮心、學術野心、創造一個意識形態指向的欲望等一系列原因的驅使,令他忽視相反的證據,並且完全與他的病人的個人利益相背而行。

文化的規範也可能使得父母做出損害孩子利益的選擇。有個例子我們先前略有提及,在亞洲,人們用聲波圖來判斷後代的性別並選擇是否流產。在許多亞洲國家的文化中,生兒子意味著在社會聲譽和養老上的明顯優勢。但這明顯對那些未出生就夭折的女嬰是一種傷害。失衡的性別比例同樣使男性作為一個整體難於找到匹配的伴侶,並且減低了他們在婚姻市場與女性進行討價還價的資本。如果未好好教養的男性可能給社會帶來更危險的暴力和恐怖行為,那麼如此一來,整個社會都會因此遭殃。

在諸如智力這樣的個別特徵上這類負外部性可能更為顯著,增強智力被認為是將來基因改進的最顯著目標。在生殖與智商高度相關的情形下,一個擁有較高平均智商的社會可能更為富有。但是很多父母追求的智商增進,在許多方面將會被證明是虛幻的,因為更高智商的優勢是相對而非絕對的。

比如,人們想生養智商更高的孩子,因此他們能夠擠進哈佛,但能夠取得哈佛錄取資格的競爭是零和的:這意味著如果我的孩子通過基因治療的方式更加聰明,並且入讀哈佛,那麼他 / 她就可能取代了你的小孩。我做出決定要一個人工嬰兒,會讓你承擔後果(或者說,你的小孩承擔後果),但整體說來,誰更富有這並不清楚。這種類似的基因「軍備競賽」會對下面一類人產生特定的負擔,這些人,由於宗教或其他原因,不願對孩子進行基因改造;如果周圍的人都在這麼做,對他們而言想要堅持放棄的決定就會愈加艱難,因為擔心會阻擋孩子的前程。

儘管人們在擔憂未曾意想的結局和不可預見的代價,人們心中所隱藏的深層的對於生物技術的憂慮卻一點兒也不是功利主義的。終極意義上,毋寧說人們擔心的是,生物技術會讓人類喪失人性——正是這種根本的特質不因世事鬥轉星移,支撐我們成為我們、決定我們未來走向何處。更糟糕的是,生物技術改變了人性,但我們卻絲毫沒有意識到我們失去了多麼有價值的東西。也許,我們將站在人類與後人類歷史這一巨大分水嶺的另一邊,但我們卻沒意識到分水嶺業已形成,因為我們再也看不見人性中最為根本的部分。

相關圖書

《我們的後人類未來:生物技術革命的後果》

作者:  [美] 弗朗西斯 · 福山

在這部著作中,對於快速發展的生物工程可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福山提出了警告。福山認為今天的科技已經有各種提升、改變人類能力的方法,而在未來這種改變恐怕將會更劇烈,目前我們用藥物及外科手術來改變我們的能力,而不久的未來,我們會有基因工程及其他方法可以改變人類最基本的特性。生物科技如果漫無節制的發展下去,會根本改變人性及人類社會,這就是福山所指的「後人類的未來」。

弗朗西斯 • 福山是最有天賦和最獨具匠心的社會學家之一。他的《我們的後人類未來:生物技術革命的後果》提出了一個最值得認真分析的當代最重要的社會問題和哲學問題,他把對現代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的發展趨勢的分析與深刻的哲學思考有效地結合起來。在福山看來,生物技術控制人是極危險的,「現代生物技術生產的最大危險在於它有可能改變人類的本性,從而把我們引入 『後人類』 的歷史時代」。因為在生物技術的影響下,人的本性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人性成分的喪失有可能反映在社會結構中,使社會明顯分層,最終導致人類喪失進行道德選擇的能力。

——[俄]B.Л. 伊諾澤姆採夫(莫斯科經濟學院教授)

展望現代科技的發展前景時,必須擺脫人類中心主義的思路,唯其如此才能預見危機。但是——這個「但是」非常重要,我認為《我們的後人類未來》最大的價值正在於此:反思現代科技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和政治問題時,人類中心主義卻是必須堅持的原則和底線,唯其如此才能解除危機。

——周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理想國 imaginist」(ID:lixiangguo2013),愛範兒經授權發布,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愛範兒立場。

相關焦點

  • 聚焦基因編輯療法,「瑞風生物」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
    「瑞風生物」全稱廣州瑞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1月,是一家處於臨床前階段、致力於以基因編輯技術為核心的新藥開發的高科技企業。公司研發團隊來自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紐約大學和中山大學等知名研究機構,在地中海貧血、眼科遺傳病等疾病方向積累了研究成果,並且在包括編輯系統創新、全新小鼠和大型哺乳動物模型構建和多層次藥效評估等層面擁有豐富經驗。
  • 用基因編輯治療人類罕見遺傳病,「輝大基因」獲得逾億元A輪融資
    據悉,基因編輯與基因治療公司「輝大基因」,宣布獲得逾億元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的領投方為辰德資本,跟投方為藥明康德、惠每資本、雅惠資本,老股東夏爾巴投資繼續跟投。本輪資金將主要用於核心臨床管線的推進,組建研發與臨床前研究團隊以及開展GMP級生產車間的建設。
  • 36氪首發|自主研發高密度基因晶片,「Genebox基因寶」獲數千萬元...
    拉索生物通過「Genebox基因寶」品牌為消費者提供全數位化體驗的個人基因檢測產品和服務。此外,公司還和萬孚生物(股票代碼:300482)全資子公司萬德康聯合研發並提供寵物基因檢測產品和服務。公司在廣州擁有1200平米的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在蘇州擁有2000平米的基因晶片研發生產GMP車間。
  • 基因故事系列動畫⑩基因編輯:人類戰勝頑疾的「終極武器」?
    什麼是基因編輯?它又將為人類疾病治癒、動植物研究等帶來哪些巨大影響?   2015年6月,英國倫敦一名患白血病的1歲大女嬰的生命進入最後幾個月的倒計時。面對傳統療法已經失效的情況,醫生們嘗試將基因編輯過的血液細胞注入她體內,沒想到竟然成功消滅了癌魔,創造了世界首例嬰兒白血病的治療奇蹟。這次突破令人對基因編輯這一快速發展的新興領域更加充滿期待。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基因編輯,眾望所歸
    過去的3年,我都在期待基因編輯技術能獲得實至名歸的諾貝爾獎,基因編輯技術在過去幾年裡中在多領域的實踐都取得激動人心的成果。今年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兩位女科學家獲獎是眾望所歸,再加一個張鋒應該也是實至名歸。自從他第一個編輯了哺乳動物細胞以來,對基因編輯技術進步的貢獻真是無人能及!好可惜!
  • 瑞風生物梁峻彬:基因編輯技術正開闢全新藥物領域「星醫療」
    以下為採訪實錄,enjoy~問:作為連續創業者,您為什麼會有創辦瑞風生物做基因編輯技術轉化的想法?梁峻彬:根源上說,我覺得是自己對基因領域發展的基本認識驅動了我去做這個事情。恰好我們這個組合也都具備這點,融合了國內外學術訓練背景和產業實踐能力,包括團隊中的黃軍就教授在基因編輯這個領域有非常深的積澱和學術履歷,也曾被評為2015年《Nature》十大科技人物。我自己也有操盤企業的經驗,所以可以說我們比較幸運,這個組合奠定了公司紮實的技術基礎。目前,我們持續在做人才和組織建設,吸引更多對藥物研發和註冊有經驗的人才加入。
  • 精準補給 | 「碎星者·維克蘭特」「貝多芬」「基因收割者」「卡拉瓦喬」
    本次精準補給A為驅動裝·山吹增幅裝甲的推薦裝備「碎星者·維克蘭特」與古典樂聖套裝「貝多芬」。精準補給B為獵襲裝·影鐵的推薦裝備「基因收割者」與描繪者套裝「卡拉瓦喬」。同時,「貝多芬」和「卡拉瓦喬」在對應精準補給開始時將開啟許願池。活動期間內,所有裝備均有一定概率獲取;指定裝備UP時間內,該裝備的獲取概率提升!
  • 打蚊子都用上「基因武器」了?看完想想有些害怕
    西非內陸國家布吉納法索的居民常年多次感染瘧疾來源:Google地圖找到合適的地點後,科學家們在當地建立了一個專門研究蚊子的「村莊」,每一間房子裡包圍著來自東方的防蚊神奇「蚊帳因為按蚊喜歡陰暗的地方,同時真菌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在太陽下暴露太久會失去效果,所以用黑色的棉布既可以吸引蚊子在「惡意滿滿的毒布」上停留,又能對真菌起到保護作用。同時,為了更好的研究被感染真菌的蚊子,科學家加入了有顏色的螢光蛋白基因注入真菌中,只要蚊子死亡,它身上就會出現有顏色的螢光標誌。
  • 聚焦細胞及基因治療CRO/CDMO服務,「宜明細胞」完成1.2億元A輪融資
    所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宜明細胞」蘇州GMP廠房的建設及一站式基因藥物CDMO服務項目的市場拓展,持續推進載體新技術和新工藝開發與創新,提高GMP級質粒、慢病毒、AAV、腺病毒等產品的產能,加速目前國內及國際基因治療企業新藥開發、上市進程。
  • 日本批覆基因編輯番茄上市,什麼是基因編輯和氨基丁酸?
    12月11日,日本厚生勞動省通過其國內首個基因編輯食品的銷售申請。這是一種基因編輯的西紅柿,含有更多營養成分γ-氨基丁酸,預計最早將於2022年上市銷售。那麼,什麼是基因編輯和γ-氨基丁酸?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是什麼關係?
  • 艾倫研究所艾倫·瓊斯將卸任,曾領導繪製最完整「人腦基因圖譜」
    領導繪製迄今最完整的「人腦基因圖譜」Allan博士擁有杜克大學生物學學士,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遺傳學與發育生物學博士。他在在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發育學方面有廣泛的科學經驗。加入艾倫研究所之前,Allan博士曾經在默沙東和後來被默沙東收購的Rosetta Inpharmatics 擔任管理職位。
  • 生死賭博:拼完全力的母親與未被批准的基因藥物
    但秦可佳非常擔心,想讓女兒通過臨床試驗用到的這一基因藥物,會被認為跟賀建奎的基因編輯一樣,遭遇「一棒子打死」。其實,二者在作用機理上完全不同。基因編輯就像對基因直接進行「手術」,是將正確基因片段插入到細胞的 DNA 中或在原位置修復基因突變。被修改後的基因會隨著細胞分裂而複製,從而長久保存下去。
  • 取代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誕生 科學家實現一次編輯多個基因...
    科學家實現一次編輯多個基因組片段基於CRISPR的DNA編輯技術給人類基因組研究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允許精確刪除任何人類基因這一點,使科學家得以對基因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目前應用最廣泛的DNA切割酶是Cas9,和其相關的基因編輯技術就是大名鼎鼎的CRISPR-Cas9或CRISPR/Cas9。雖說CRISPR-Cas9是當前基因編輯技術的絕對主流,但實際上還存在不少具有獨特性質的Cas酶。這次的CHyMErA就是結合了2種不同的DNA切割酶——Cas9和Cas12a——實現的。
  • 喜歡「龍珠」的你絕對不能錯過! | 編輯推薦
    在這個欄目裡你可以看到編輯們的各種推薦,不止局限於衫褲鞋襪,也許是他\她們最近喜歡聽的一首歌、電影、玩具等各種,也有可能是他\她最近經歷的各種奇葩趣事,總之,口味有輕有重,篇幅有長有短。自從有了這個《編輯推薦》欄目後,史老溼可以為大家推薦更多各式各樣的東西了!在這裡史老溼會為大家推薦一些自己買過用過的好東西,你們有什麼好玩的東西也可以和史老溼分享哦!每當本公眾號發布關於 Dragonball 龍珠的文章,都會引來了一大票友達的熱烈評論。
  • 2020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基因剪刀」,基因編輯原來是這樣的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魏文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兩代技術都是用蛋白來識別DNA序列, CRISPR則是通過RNA來識別DNA序列,使得基因編輯難度可以大幅下降。可以說,CRISPR更加「平易近人」。 杜德納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這一技術「我們剛剛發明出來,人們就開始用了」。
  • 藥物發展簡史:從柳樹皮到「上帝的手術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峰瑞資本FreeS2018 年底鬧得沸沸揚揚的「賀建奎事件」把基因編輯(基因療法的策略之一)帶入了公眾的視野。這裡引出了的兩個概念,即「生物上的風險」和「技術上的風險」,為我們下面要討論的基因療法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析框架。以DNA為「靶點」的基因療法讓我們再回到「中心法則」。
  • 日本基因編輯番茄將上市 政府:對人無害 不用審查
    日本富士電視臺截圖 海外網12月13日電日本一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食品進行創新改革的企業日前已向日本政府提交申請這是日本首例「基因編輯」食品申請,如順利獲批,該公司將於2021年春天免費供應番茄苗,2022年在超市等正式販售番茄。
  • 日本首例基因編輯番茄將上市,後年正式售賣
    &nbsp&nbsp&nbsp&nbsp作者 | 王珊寧&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日本富士電視臺截圖&nbsp&nbsp&nbsp&nbsp日本一家通過「基因編輯
  • 基因編輯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研究者Thomas Gonatopoulos-Pournatzis表示,我們花費了多年來開發能同時檢測Cas9和Cas12a酶的組合性基因編輯技術,隨後我們將這些酶類進行結合開發出了ChyMErA系統;研究人員嘗試了多種方法來誘導基因片段缺失,但並沒有哪一種手段會比ChyMErA更加有效;研究者發現,ChyMErA能夠成功剔除基因片段,隨後研究者在大規模篩查中利用該技術來系統性地分析基因如何進行結合來發揮作用
  • 基因編輯與腦機接口,科技和人類的邊界在哪?
    但也正是在記憶上的差異,使得V型BDNF基因的人不容易記住壞事,患抑鬱症的概率也更低。因此在不同的場景下,不同的基因類型各有千秋,我們沒法武斷地認為基因的好壞,也沒有權力改變人種。另一方面,魏文勝教授認為現階段在體細胞上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運用,確實是能夠造福人類、緩解病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