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盛行玩迷你四驅車,這是一種精巧的玩具,比巴掌大一點,底盤的開關一開,便發出嗡嗡的機械聲,烘出陣陣混合著金屬、塑料、潤滑油的氣味,成了獨特的童年味道。
迷你四驅車的樂趣在於它的純手工性,拆開四四方方的包裝盒,裡頭是一片一片的塑料零件整合版、一袋小金屬器件、一個馬達。把塑料零件拆下來,拼裝成車的骨架,隨後組合齒輪、加上軸承,使傳動系統緊緊貼合,抹上潤滑油,安上車輪,在兩粒五號電池的驅使下,便帶著我那最初的夢想飛馳而去。然後我才發現,我最初的夢想,既不會轉彎,又無法減速。
即便是這脫韁野馬式的成功,也是無數次失敗堆疊而成的,這給我幼小的心靈帶來極大的震撼和鼓舞,那些酸楚的經歷湧上心頭,讓我第一次明白:說明書解決不了問題。這對我往後的經歷是一次精準的提示,人生總會遇到那麼幾件事,無論過程多麼嚴謹,結果總是錯誤與失敗,這時,「說明書」依然站在那裡,不悲不喜。
經過我上百次的操作實驗,除去零件損壞等不可逆因素,關於迷你四驅車為什麼不會啟動,基本集中於三種故障:一是零件間的額外摩擦,二是銅片與電池接觸不良,三是車輛的齒輪系統傳動效率下降。對於前兩種故障,只要發現即可解決。至於第三種故障,卻是很微妙,因為它有兩處相交軸齒輪系統,這代表馬達的旋轉方向在巴掌大的玩具中改變了兩次,這兩次變向是一輛迷你四驅車能否平穩「四驅」的根基,根基不穩就肯定會出問題。區別於安上電池就能動的「黑匣子」玩具,這兩次動力變向都是我一步一步安裝調試完成的,動力在齒輪系統中實現了不同平面的變向——這在我的胚胎物理思維中本是天方夜譚,我覺得這是一個空間上的穿越問題,相當於一個蘋果落到了牛頓的頭上,然後蘋果樹倒了。所以我童年的一部分時間,都在不斷嘗試調整蘋果落向牛頓的頭的角度,以使蘋果樹準確倒向一個勝利且光明的方向。
而我在這個穿越的問題上,還是差點走上歪路。這源於一次迷你四驅車比賽中,一位同齡參賽者對我的點撥。當時他看著我反覆擺弄著心愛的車子,沉思良久,默默地伸出拇指和食指,小雞啄米般抽走了車上的前後傳動軸,四驅變成了兩驅,這樣,就在整個機械流程中規避了百分之五十的故障風險,同時摩擦、損耗小了,車跑得更快了。這個舉動幾乎摧毀我心中剛翻修過的物理學大樓,相當於我還在研究蘋果掉落角度的時候,他一刀劈倒了蘋果樹,然後手動使其指向勝利且光明的方向。
雖然這位點撥者和他的迷你兩驅車被取消了參賽資格,卻依然給了我極大的觸動,原來我是如此的遲鈍與保守,我做夢也沒有想到,解決迷你四驅車前後傳動故障的辦法,就是沒有前後傳動,解決腰酸背痛腿抽筋的辦法,就是切除腰、背和腿,我不禁感嘆人生就是一場大型的腦筋急轉彎 。
在這場比賽的最後階段,我的迷你四驅車飛出賽道,喪失了比賽能力。賽後我不斷嘗試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隨著嘗試與改裝的深入,我發現迷你四驅車本身是一個反賽道的東西,它的每一次過彎都是一次小型車禍 ,它的每一個初始零件僅賦予它一條既不會轉彎、又無法減速的「賽道」。夢想嘛,不反現實怎麼算夢想,直到我給他裝上了橫向避震系統、平衡杆、尾翼和差速輪,它才開始慢慢走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