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18日出生於南非約翰尼斯堡的凱文·安德森,在經營工程業務的父親麥可和母親芭芭拉鼓勵下,六歲開始接觸並愛上網球。安德森並沒走一般球員進入職業的常規道路,而是去美國伊利諾斯大學讀書,邊讀書邊進行網球訓練,應該說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出身的網球運動員,也可以理解為我國大學生高水平網球特招生,真是厲害,我們大學高水平網球發展道路可以說是有前景的。
安德森在2005至2007年的大學期間,為學校贏得2006年NCAA雙打冠軍和2007年NCAA單打半決賽和雙打、團體決賽的榮譽。2007年安德森正式轉入職業球員,歷經四年磨礪在2011年奪得南非公開賽冠軍,也是第一個巡迴賽冠軍,雖然一切來得稍晚一些。四年後,在2015年竟然進入世界TOP10了,一鼓作氣在2017年奪得美國網球公開賽亞軍,一切又太突然。2018年溫網戰勝 「 年邁 」 的費德勒,安德森其實算不上黑馬,而是 「十年磨一劍 」和 「 大器晚成 」,一匹不斷在ATP上奔騰馳騁的 「 大學派千裡馬」 。
安德森的技術特點非常簡單,利用炮彈般的發球將攻勢網球演繹得淋漓盡致 。底線的擊球非常有力,超長臂展令他正手擁有更大的覆蓋範圍,主動變線能力優於同一身高球員,反手相對略薄弱。安德森的發球非常有效,對手很難做出預判。
他這樣的發球和底線抽擊在任何場地上,特別是草地,對任何對手來說都是很大的威脅 。——德約科維奇
羅傑今年自澳網奪冠以來,憑選擇性參賽來規避年齡的障礙,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老牛最喜歡的草地溫網,在兩盤領先和第三盤賽點時球迷已經沸騰了,然而卻被奇蹟般的翻了盤。無論體能、技戰術和心理等因素外,在技術層面上一定有一個能令羅傑吃不消的一點,恐怕就是安德森的發球了。
雖然羅傑的發球也神出鬼沒,參閱《《費德勒傳》啟示錄│同一擊球點可以實現三種發球嗎?》。退場時羅傑的內心是五味雜陳,這也是網球大師們走下神壇必經的一段艱辛的路,就如同阿加西在美網的退役一站,明知必敗但也要體面的走完最後一刻,這就是競技體育的魅力。
下面我們一起分析下發球大炮的威力源自哪裡?(限於篇幅僅選取安德森發球的兩個特別之處)
2米03的安德森,很多人的夢寐以求的發球自然高度,自然擁有極佳的擊球高度、選擇與變化。
擊球點的高度除了身高優勢外,還與下肢蹬地跳起的高度與持拍手臂在二維視角下的揮動半徑有關,下面就影響這二者的因素展開簡述下。
安德森的發球力量自然還是來自下肢的屈膝與蹬伸過程,換句話說,就是所有的發球動力鏈都是 「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 」 ,參閱《重啟│告別發球軟綿綿,一起來打通這五關》,但每個人的動力鏈又是擁有別樣的風採。
安德森採用上步式發球站位,這與平臺式本無優劣,只有適不適合自己習慣與技術風格之別。
上步式也稱並步式,只是一個不同的稱號,關於並步也有很多細節,在發球史上也歷經百變,以後再聊。上步式與平臺式在維持人體平衡的視角下比較,平臺式更有利於控制人體平衡。
上步式的腳觸地的支撐面積較小,常理來說大個子採用平臺式更好控制重心平衡和解決下肢負荷的問題。
所以安德森的發球節奏要非常快,上步就蹬地發力,與擊球高度的時空交錯中包含著萬千變化。
安德森上步蓄勢完成 「 獎盃 」 姿勢是獨特的 「 雷電體 」,主要由小腿、大腿與軀幹構成的張力結構組成。
換一個角度看一下,主要是左髖向前 「 頂 」 的比較誇張,從下面的視角可以看出軀幹與大腿的夾角。
這一夾角與穆雷一派的後仰有著本質的區別,以後在展開論述。
尤其在動力鏈運行方面還是與開放式有別的,可以簡化為下面四個環節來線性理解,四個環節是伴生的,是加速與制動的 「 高山流水 」 。
再從背後仔細觀察下這四個環節綿綿不斷、若高山墜石一樣的 「 勢 」 。
在發球第四季《動力源》中,我將這技術環節稱為 「 肩輪體 」,具體動圖參閱《網球發球│拍頭掉不下來,是不夠「搔」嗎?》 ,其實還可以利用蹺蹺板來譬喻,更有助於理解。
安德森肩體 「 蹺蹺板 」 的傾斜角度非常大和誇張,非常有利於產生更佳的投石機效果,具體動圖參閱《網球發球 │德約科維奇用投石機原理升級你的鞭打》,能深入理解發球動力系統的內在聯繫,這裡就不贅述了。
再換一個角度,欣賞下安德森蹺蹺板的傾斜角度是如此的誇張。
圖片與GIF素材取自網絡僅用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