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
一:曆法解釋
適用於五運六氣、十月曆、十二月曆以及幹支合曆的基本條件:
1:連續紀日。
2:連續紀年。
3:採用回歸制和以太陽為參考點的相對位置。
4:每360天換算一個年幹支。
5:節氣另外記錄。
6:以上只是記錄時間的方法的特點,以後在其他具體使用時可能需要再換算。
年天幹代表:木星與太陽重合的時間位置,一共有十個。
年地支代表:木星在太陽黃道的時間位置,一共有十二個。
計算公式
年幹支的計算公式:N*360天
年建天幹精確位置的計算公式:N* 360-N或者N* 359
年建地支精確位置的計算公式:N* 360+N或者N* 361
年幹:10*359天內木星相對太陽重合的10個位置,平均359天一個位置,一共運行約360度。
年支:12*361天內木星相對太陽黃道的12個位置,平均361天一個位置,一共運行約360度。
十月曆
1:只用天幹,不用地支,不注重節氣,只注重木星和太陽重合的十個位置。
2:一年360天,每個月36天,每個月與第1點對應,72天一個五行季。
3:主要用天幹,先要確定年幹,以某個起點正好是木星和太陽重合的時候,在甲的位置屬於甲年;360-1天後是乙年,乙到甲,相差1,1年後的計算公式是:1*360-1=360-1=359天,所以359天以後到乙的位置,屬於乙年;兩年後是丙年,2*360-2=2*359,718天以後是丙年,約6000年內幾乎無誤,後面會有檢驗過程等具體說明。
4:年幹確定月幹,比如,甲年第一個月一定是甲月,乙年第一個月一定是乙月。
十二月曆
1:只用地支,不用天幹,不注重木星和太陽重合,只注重木星在節氣的十二個位置,雖然在乎節氣,卻不是以365.xx天為一年換算年支,木星公轉約4332天,4332/365≈11.86年,這樣木星與年支(也是木星與黃道、節氣的對應關係)的對應關係,僅僅幾十年以內差距就非常明顯了
2:一年360天,每個月30天,每個月與第1點對應,以某個起點正好是木星和節氣點重合的時候,在子月的位置屬於子年;360+1天後是丑年,醜到子,相差1,1年後的計算公式是:1*360+1=360+1=361天,所以361天以後到醜的位置,屬於丑年;實際計算用360+1,木星公轉周期4332天,4332/12=361天,約1200年內沒有誤差,後面會有檢驗過程等具體說明。
3:確定年支,以某個起點正好是木星與節氣點重合的時候,比如在冬至日的時候,就是子月的正中間位置,其他年支類推,木星與節氣的對應關係在1200年內誤差微乎其微,後面會有檢驗過程等具體說明。
4:確定月支,用法基本和現在用法一樣,省略。
幹支合曆
1:在前面十月曆和十二月曆的基礎上合二為一,天幹地支都用,除了能知道木星、太陽,還是能知道月亮的位置(5年之內,年幹起月幹,月亮在相對太陽的5個標準位置,計算公式:60個月*30天/360=5個位置,反過來實際驗證5*360/29.53≈60.95個月,這裡沒有考慮歲差)
2:天幹為進,地支為退,一年還是360天,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都有幹支相配合。如果需要精確計算木星的兩個相對位置,用前面提到的方法換算一下就行,因為天幹359的周期用360天多了1天,所以天幹為進;地支361天周期,用360天,地支少了1天,所以地支為退。實際我建議用N*360-N這樣更簡單一些。
3:地支變化不大,雖然年支每年少算了1天,每360年退1個地支宮位,則每180年退1個節氣,這個180年的變化可以另當做置潤的方法,或者與三元九運也有關聯,因為土星周期天數10,759.5天,10,759.5/360≈29.88年更接近30年,木星公轉周期4332天,4332/360≈12.03年,更符合360/(30-12)=20,每20年重合一次。
這樣的月天幹由一年10個變成了1年12個,更加讓天幹偏向節氣的位置的同時,又能反映木星和太陽重合時間點,還能反映月亮,這個時候,年幹:代表木星和太陽的相對位置,年支:木星和節氣相對位置,月幹:代表月亮和太陽的相對位置,月支:節氣。
4:注意360天進1的概念,後面會有檢驗過程等具體說明。
《黃帝內經》裡面的運氣學說,主要用的就是這個幹支合曆,恰好每60*360-60=60*359=21,540天木星太陽重合一次,正符合:《黃帝內經》「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
「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天幹配月,如下圖:
*日時幹支的原理更複雜,暫時省略,只是這一步目前除非特殊用法,也就沒太多必要。可以簡單說明一下,在幹支合曆裡面的日幹支除了連續紀日以後,需要知道每年的第一個初一,後面就用幹支換算一下就能知道月相,能解釋一年之內每一個甲子日和另一個甲子日是高度相似的月相。
觀測檢驗
木星和太陽相對重合的時間點選擇觀測起始點:
發現一個時間比較好,軟體:-2557年01月05日,木星重合,還是冬至初一,JD: 787118(這不代表著是某個具體曆法的曆元)
1:天幹360進1怎麼來的以及十天幹怎麼來的?
理論上,360日為1年,因為360進位是0~359,遇到359以後進1變成0,就像我們常用的鐘表,採用60進位,59以後進1,變成0,
而實際觀測發現,木星與太陽重合的周期是3590天,359/10=359天,其他天體運行的規律裡面,還存在360日進1或退1的情況,(還有其他60進1或退1的情況。為了保證更簡單的觀測和計算,就不讓它進1,計算的時候用N年*359天,可以省去減去N年*360-N年的進1情況)
以軟體:-2557年01月05日,JD: 787118 為起點來看,787118+N*359…
隔1年787,477
隔2年787,836
隔3年788,195
隔4年788,554
隔5年788,913
隔6年789,272
隔7年789,631
隔8年789,990
隔9年790,349
隔10年790,708(如下圖)
這裡就可以發現,正好10個359天以後木星和太陽重合,為了方便理解用面向北鬥七星時配上圖就是這樣,如下圖:
*十月曆裡面每年第一個月和年幹一致。
那隔10年呢?會不會有誤差?10年*359天=3590天,787118+N*3590…
因為前面幾個都一樣,(為了提高效率,省略前面的文字和配圖,只詳細提供最後面一個周期的配圖。)
隔第1個10年790,708
隔第2個10年794,298
隔第3個10年797,888
隔第4個10年801,478
隔第5個10年805,068
隔第6個10年808,658
隔第7個10年812,248
隔第8個10年815,838
隔第9個10年819,428
隔第10個10年823,018(如下圖)
很奇妙吧,木星那麼聽話,那隔100年來看看100年*359天=35900天,787118+N*35900…
隔第1個100年823,018,
隔第2個100年858,918
隔第3個100年894,818
隔第4個100年930,718
隔第5個100年966,618
隔第6個100年1,002,518
隔第7個100年1,038,418
隔第8個100年1,074,318
隔第9個100年1,110,218
隔第10個100年1,146,118(如下圖)
還是很神奇,幾乎分毫不差,那每隔1000年呢?1000年*359天=359000,787118+N*359000…
隔第1個1000年1,146,118
隔第2個1000年1,505,118
隔第3個1000年1,864,118
隔第4個1000年2,223,118
隔第5個1000年2,582,118
隔第6個1000年2,941,118 (如下圖)
直到距離最初的時間點約6000多年以後,才開始有15度左右的誤差了,還有(360-15)/360=95.83%的精確度。
2:年地支360+1以及十二個地支代表的節氣怎麼來的?
前面提到過4332/12=361木星公轉周期4332天,4332/12=361,361也就是360+1,4332/361=12,這個12就是平均12個黃道位置(節氣),木星平均每361天在黃道上移動30度。
以軟體:-2557年01月05日,JD: 787118 為起點,來看,787118+12*361…
*圖片中的這個符號就是節氣裡面的冬至點,如下圖:
隔1個12年791,450
隔2個12年795,782
隔3個12年800,114
隔4個12年804,446
隔5個12年808,778
隔6個12年813,110
隔7個12年817,442
隔8個12年821,774
隔9個12年826,106
隔10個12年830,438(如下圖)
隔100個12年1,220,318(如下圖)
看上去大約隔1200年才會出現一定度數的誤差,已經很規律了。
*即便幹支合曆裡面採用360日換算一個年支就算有1天的誤差,後期置潤確保年幹支天象對應也很方便。
二:五行解釋
五行除了代表的五種基本實物、顏色、音律等以外,我花了很多時間觀測發覺,還代表著視覺上天體的五種運動規律,適用於所有行星,尤其以「大」天體為主導。
木:天體緩慢移動,緩慢遠離
火:天體快速移動,快速遠離
土:天體發生停留,或者逆行
金:天體快速移動,快速接近
水:天體緩慢移動,緩慢接近
五行對應節氣靜態時間,如下圖:
(主要和十月曆有關,2個月合1個五行季,未考慮遠近點,或者叫做主氣圖,而客氣5*360天一個輪迴)
大的天體相對小的天體影響更大,我根據萬有引力計算:
天體引力對地球影響力由強到弱排名:
1太陽,引力比值:88877827504361
2月亮,引力比值:497339183478
3木星,引力比值:3122945430
4土星,引力比值:279182689
5金星,引力比值:29684499
查百度,天體射電爆發波長排名:
1木星,1毫米~幾百米
2月亮,1毫米~1米左右
3土星,1毫米~94釐米
4火星,3-21釐米
5金星,1~3釐米
因為火星、水星影響太小了,沒有關注它們,並且它們的周期規律不明顯,和五運六氣學說、幹支學說沒有明顯的對應關係,(比如排除過580天周期等)而按照我前面的內容來看,古人這麼在乎木星、月亮、太陽,甚至是三元九運學說裡面還要和土星有關就很明顯了。
那麼五行和金木水火土有什麼關係呢?實際觀察發現,時間規律上沒有規律性,比如今明年甲乙木年或者甲己化土的年份,土星會怎麼樣,壬癸水年或者丙辛化水的年份,水星又會怎麼樣,其實沒任何發現。倒是只有一種視覺上的現象,那就是因為五大行星和太陽距離的問題,分別產生以下幾種視覺效果,這也是對應方位的概念上的東西,來自於觀星上的「昏見」如下圖:
水:因為水星距離太陽最近,全年之間天黑以後或者傍晚時,很難看見它,它基本在晚上是在我們的地底下,偏北的位置,地底下呢代表北方,北方冷,代表著水。
金:因為金星距離太陽第二近,全年之間天黑以後或者傍晚時,能看見它的多出現在西方偏南的位置,西方是天體降落的方位,這種機能特點代表著金。
火:因為火星距離太陽第三近,全年之間天黑以後或者傍晚時,能看見它的多出現在我們頭頂偏南的位置,南方是溫度最高的方位,代表著火。
木:因為木星距離太陽第四近,全年之間天黑以後或者傍晚時,他能最遠出現在東南方,東邊是代表天體升起來的方位,這種機能特點代表著木。
土:因為土星距離太陽最遠,周期又長,全年甚至兩年看上去它基本在它原來的星宿位置一動也不動,它這種特點,就安排它到中間去,就代表土。
三:五運六氣解釋
五運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
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餘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運,餘因論之。
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陰主之;醜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已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
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白,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帝曰:願聞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昂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璧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
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
簡單翻譯一下:黃帝在某處做某事提出疑問,說:我聽說五運的規律來自夫子,夫子說確定五氣來自於各個年份,第一個先確定甲的位置就能確定運。
然後鬼臾區說:五運六氣是…而有時候和天地規律不合,是什麼原因呢?
然後岐伯說:只是顯示其中的道理,這是天地之間的規律。可以數得情的,是人體自身的規律,能夠推算一十、一百乃至成千上萬。而天地的規律不能以用數字表達,是用現象來表示的。
然後黃帝說:希望聽這其中詳細的解釋。
然後岐伯說了一個現象,如下圖:
首先,五運就是天幹合化而來,而天幹在時間上是這樣的,如下圖:
然後,天幹在方位上是這樣的,如下圖:
本來呢,戊己在中央,而己到了東南,戊到了西北,如下圖:
為什麼戊己在中間好好的那樣子分別跑到西北、東南呢?因為這張圖,能表示的是木星運行規律裡面的逆行現象,當木星發生停留到開始逆行到逆行結束,一共72天,正好是兩個天幹月,每個月36天,從丁月結束,發生逆行的時候,本來是戊的月份,戊是陽幹,不符合啊,逆行也和原來戊己的順序對調了,於是就在方位上理論性的對調,讓己這個陰屬性的天幹,代表逆行的前面36天代表己,後面36天代表戊。另外,十個天幹裡面「己」這個字和木星逆行的軌跡圖是不是很類似?
然後,五幹相合怎麼來的呢?其實在十幹曆法裡面,五幹相合表示逆行的月份,比如甲年代表木星和太陽重合,144天以後,間隔4個天幹月份,開始逆行,這個時候本來是時間順序上的戊月,基於上面說的,這個時候當成己月,顛倒調換過來,看上去從甲的位置木星和太陽發生重合的甲月,到發生逆行的己月,好像是己有點戀戀不捨回頭要回到原來甲的位置,自然就代表甲己相合;而除了甲己相合,其他的天幹都是這樣,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固定好天幹位置的靜態圖,並且配上當時的星宿,然後有了下面的圖:
太過不及
到底每年交替會有什麼現象一個太多一個太少呢?
其實,肉眼上沒有觀測到什麼天體現象今年太多,明年太少的規律,不過,我想到一個現象:迎面駛來的汽車如果按喇叭,音調是偏高的,經過我之後的音量是偏低的,而我如果和遠處的汽車是靜止的狀態,聽到的喇叭聲音就是最真實的,相比前兩個就是平音。而五運六氣裡面是包含聲音的也就是——音律學。
土:宮音;
金:商音;
水:羽音;
木:角音;
火:徵音;
把天幹安排在五個位置後,陽幹代表駛來的汽車按喇叭的聲音,陰乾代表遠去的汽車按喇叭的聲音,不就正好是陽幹偏高,陰乾偏低嗎?不就是陽幹太過、陰乾不及嗎?只是這五個代表符號是天幹合化,不也一樣?
以甲乙為例,如下圖: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
五運實際為:代表符號代表行星相合的五個位置,表示性質。
(太陽黑子爆發、行星射電爆發等,還有我本人認為的行星相合時會具有加強某種射電現象)
到這裡五運基本解釋完畢,需要注意的是:
「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運」(木星和太陽重合後的第一個月是甲月)
「不合陰陽,其故何也?(曆法與天象不符合的原因,需要隔一段時間修正)
「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經絡規律需要額外測量)
」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五運六氣的理論圖)
六氣
六氣實際為:代表符號代表行星相位度數的六個位置,表示程度。
(比如潮汐現象、氣候變化,國外有團隊研究發現木星對地球氣候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六氣比較規律,這方面我就不過贅述了。
什麼是「歲運同會」?
引用原文:
「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
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
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
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
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
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
「乙丑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
這個其實是計算每一年某個節氣當天的具體換算時辰。(現在普遍以大寒當日起「初之氣」(這一點我不作評價,不排除以天體遠近日點做出調整)「水下一刻」是「漏壺」計時的觀測結果。並且,這裡的「六氣」是將一年分為六個等分。
以傳統曆法為例:
1984甲子年1月21日4:51分,太陽處於當前黃經300°為大寒日。
1985乙丑年1月20日10:47分,太陽處於當前黃經300°為大寒日。
1988戊辰年1月21日4:24分,太陽處於當前黃經300°為大寒日。
1992壬申年1月21日3:45分,太陽處於當前黃經300°為大寒日。
每隔一年節氣時辰差約356分鐘(為24.72刻,若某一年為當日第1刻換節氣,第二年加24.72刻,自然為:25.72刻,也就是文中引用的「乙丑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25.72刻和內經的26刻,才第二年就已經有誤差了,以後可想而知)而「終之氣」計算同理所以這裡省略。
子辰申年「歲氣同會」其實就是說的是曆法中,關於節氣具體換算時間每隔4年,基本相同。只差約27分鐘,約兩刻。
由此可以看出,1984年甲子年,「初之氣」不是真正符合「水下一刻」,「水下一刻」應該是當天的第1刻,古代1天100刻,每刻約14.4分鐘,可以理解為當天0:00~0:14時間之間,實際1984年大寒日的交接時辰是寅時,差了足足近5個小時。
顯然不可能每一個甲子年「初之氣」都是「水下一刻」。其實古人計算曆法實際上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精確,明顯能看出每隔四年有27分鐘的誤差,也就是約兩刻,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歲氣同會」。還能說明,《黃帝內經》裡面的內容並不是100%與現在傳統曆法對應的,我們需要明白其中的原理,不能刻舟求劍,最起碼應該知道,現在所謂的比如甲子年,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甲子年了,曆法必須修正,不能以365.xx天為了確定節氣才換算年幹支,起碼得以360日為1年換算年幹支,年幹支是可以脫離節氣的。
當然,古人能計算到這樣的地步已經非常偉大了。然而,由此可以看出,這段文字古人用的是「漏壺」計時,是不是可以佐證寫這段文字的作者的生活年代呢?希望以後有專家學者有所發現。
後記
而水族無閏曆法(比如我整理出來的《六龍歷》)是恆星制,相比本文的方法更原始、粗糙,形成時間應該更早,本文裡面介紹的方法,是回歸制,形成時間相比晚一些,更精確、方便。而現在開始,以後我需要重新修正一下回歸制的幹支曆法。
這曆法裡面,還有一個方面得去驗證,那就是曆法與經絡的對應關係,經絡運行是具有周期性的,那麼這個周期是固定的還是可以像生物鐘一樣可以調節?我想到一個實驗:長期生活在地球另一半的人,坐飛機,飛到我們這裡來,如果針灸需要用到子午流注,那怎麼取穴呢?希望各位去驗證,內容如果有不當之處,請您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