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雖然因為思念朋友而飽受煎熬,但日本人說想見朋友——也真的只是想想而已。
來源 / 日本經濟新聞
「請保持社交距離」、「儘量減少和別人聊天」、「聚餐人數最多4人」、「探親訪友改為線上問候」……
疫情之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渠道接二連三地被切斷。與朋友聊天、和夥伴聚餐等很平常的習慣被阻止,無法與人接觸,使得想傾訴孤獨的人急劇增加。
人們雖然因為思念朋友而飽受煎熬,但日本人說想見朋友——也真的只是想想而已。
日本人,真心朋友很少
很多人遇到日本人,會覺得他們特別「好認」:男生女生總是白白淨淨,衣服也穿的頗有品味,聊起來他們不一定會像刻板印象一樣木訥嚴謹,健談和有趣的人更多。
但是一旦相處久了,就會發現那層他們張開的透明薄膜。乍看非常輕薄,實際嘗試碰觸之下就會發現,其實比想像中強硬得多... ...
日本人總愛說なるほど / 原來如此,他們善於傾聽並作出反應。不過話說夠了,問問他們類似的問題時,很多人都會做出最中間的回答「我覺得不錯啊」、或「你說得有道理」。
我自己覺得,這就是日本人稱之為「禮貌」的東西。日本人覺得,不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是一種禮貌。
這就導致日本人不擅長交際,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缺少親密的朋友。至於朋友的數量,有數據顯示日本人比外國人要少。
市場調查公司明路(マクロミル)的調查顯示,在日本20歲的年輕人中,「朋友數量」達到10~20人的比例為23.6%,稱「沒有朋友」的受訪者佔7.4%。
△來源 / 2014年新成人に関する調査
但是,關於朋友中「親密朋友的人數」,回答「2個」的人佔19.2%,回答「沒有」的人佔12.1%。也就是說,雖然朋友還有那麼一些,但缺少親密、知心的朋友,這是日本的真實情況。(數據來源:日本2014年新成人意識調查)
日本老一輩的人是什麼情況呢?日本內閤府實施的調查顯示,當問及是否有親密的朋友時,57.5%的老年人回答「有」。
但是,當問及現實中是否有遇到事情可以互相商量、相互照顧的朋友時,25.9%的人回答「沒有」。據說這一比例是美國(11.9%)的2倍左右。
日本人的矛盾心理
很多事情,日本人都主動設定了各式各樣的行儀來限制自己,以「人に迷惑かけない / 不給別人添麻煩」為最高宗旨。
當所有的日本人都奉行這些美好行儀的同時,理所當然的,他們也會在心中要求周圍的人也該這麼做。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公平問題:別人受到了我的好行儀帶來的利益,那麼我也該有權利在這個社會中受到好行儀的利益。反之,那麼總有一天這個平衡是會崩垮的。
最能體現日本人人際關係的是,雖然大家都有不少可以「在外面稍微聊上幾句」、「一起喝個茶吃頓飯」的朋友,但只有約5%的人回答稱擁有「生病時互相照顧」、「遇到事情會商量」等深厚關係的朋友,這一比例相當低。(數據來源:日本2015年第8次老年人生活和意識國際比較調查)
也就是說,很多日本人都有一種矛盾心理:一方面覺得交朋友很麻煩、不擅長交朋友;另一方面又想遇到能夠深交的朋友——但要交到那樣的朋友,需要花費很多工夫。
受這種風潮的影響,最近日本媒體紛紛推出特別報導或節目。除了「孤獨的美食家」之外,還有「每天都很開心的孤獨入門」、「不說話也不可怕」、「不需要朋友」等。
再加上新冠疫情,在日本人當中,「一個人也挺好,不需要朋友」的想法變得更強烈。
「沒朋友也沒關係」
那如果真的沒有朋友的話,日本人又會出現什麼狀況呢?我挑選了一些日本網友談論的「沒朋友的各種表現」。
〇沒人給自己打電話,手機上全是家人的來電記錄
〇當別人問自己有什麼安排時,雖然嘴上會說「需要確認一下」,但基本隨時有空。
〇LINE的聯繫人只有家人親戚;LINE上幾乎都是店鋪的官方帳號
〇沒參加過別人的結婚儀式。
〇假期一直沒人聊天。
〇隻有互寄賀年卡的幾個朋友。確信即便現在自己死了,肯定也不會有人來參加葬禮。
〇每隔三年都會調職到地方城市工作,人際關係全斷了。
不過,沒有朋友也並不全都是壞事。有網友認為「可以一個人想去哪兒就去哪兒」、「自由最重要」、「看到有人為朋友間的相處問題苦惱,會覺得慶幸」。
朋友真的是必需的嗎?這個問題真要分開看待。越是說自己缺少朋友的人,好像越是在認真審視自己,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生活。
從長遠來說,今後「通過網絡維持朋友關係」的情況仍會持續一段時間。在為孤獨煩惱之前,也許應該參考一下那些「沒朋友也沒關係」的例子,定下心來孤獨修行也不錯。
青樹明子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
●疫情中日本二手商品交易熱度反而高漲,衝動消費和換錢是主因
●隨著疫情加劇,日本人對別人摸過的東西開始抗拒
●在日本工作的五年:而立之年的我,終於明白了自己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