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鄉風文明
求治之道,莫先於正風俗。農村的協調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離不開文明鄉風的助推、精神文化的涵育。當下,尊良俗、去低俗、廢惡俗日益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構建精神家園的熱切期盼,扮靚美麗鄉村的共同心聲。
(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鄉風文明說的其實是兩個方面:鄉風,就是風俗民俗;文明,包括文化方面的內容。所以談鄉風文明首先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通過多種渠道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一方面要開展好形勢政策教育。把農民群眾關心的各類問題搞明白,有針對性地解疑釋惑、增強信心、凝聚共識,引導農民群眾聽黨話、跟黨走。另一方面要發揮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用農民群眾樂於接受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導農民群眾增強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在鄉村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二)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
思想道德建設是從宏觀上討論,具體到各地情況不同就要因地制宜地發展本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首先,保護鄉土文化的物質載體。簡單來說就是維護古鎮、古村落、古民居等歷史風貌,避免大拆大建,大力發展有歷史文化記憶和地域民族特色的美麗鄉村。其次,開展好節慶活動。用好各類傳統節日,組織開展各類民俗文化活動,讓節日更富人文情懷、讓農村更具情感寄託。
(三)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
建設好鄉風,下面來談談文化。首先要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服務中心建設起來才能科學地指導地方具體落實。其次對於地區整體來說,公共文化資源要向鄉村傾斜。這兩點是從宏觀層面出發,從鄉村具體出發就要積極培育本土的人才,活躍繁榮農村的文化市場。
(四)開展移風易俗行動
所謂揚長避短,發揚了好的方面,就要糾正不好的部分了。一方面,對於長期沿襲下來的陋習、封建迷信活動要堅決杜絕。另一方面,組織好科技文化知識學習活動,注重專業和就業技能培養,幫助農民掌握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
移風易俗表面上改變的是行為習慣,實質上改變的是價值觀念。因此,轉變觀念是根本。移風易俗,黨員幹部是關鍵。要以黨風政風引領農村新風,落實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責任,充分發揮好農村黨員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移風易俗的主體是群眾,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村民自治作用,以問題為導向,廣泛集納村民的意見,制定完善村規民約,使其得到村民廣泛認可,增強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