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股啖君
【出處】《韓詩外傳》《莊子·雜篇·盜蹠》
【故事】
介子推這個歷史人物,在大眾心中可能沒什麼印象,「割股啖君」的忠君之舉,也無法在世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但提到「寒食節」(清明節的前一兩天),那介子推可以說是和屈原一樣有深遠影響歷史人物,只不過如今寒食節和清明節逐漸合二為一,所以介子推的故事就逐漸淡出大家視野了。
介子推是晉文公重耳流亡時的隨從之一,他雖然不如晉文公的五賢士那麼有才能,但是為人那是絕對忠心耿耿,為了晉文公那是可以肝腦塗地,死而後已。只是對於流浪的重耳來說,忠誠不管用啊,他需要的是真才實學,可以幫自己重返晉國,登上國君之位的。所以介子推在一眾有才幹的人面前,始終不能有所表現。
所謂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這介子推雖然沒什麼才學,但時時刻刻準備著奉獻自己。這還真讓他等來了一個機會。重耳原本在狄國好好生活了十二年,但是他弟弟夷吾回到晉國後,繼位國君,對重耳是種種猜忌,於是派人刺殺重耳。不得已,重耳只能逃出狄國,到了衛國。但這次重耳就沒有那麼好運來,衛國國君膽小怕事啊,所以就不待見重耳一行,而且也沒有給重耳補充一下食糧,讓他們吃頓飽飯。於是重耳不得不再次啟程去齊國,然而路途遙遠啊,人是鐵,飯是鋼。重耳一行沒過多久就已經將食量耗盡,實在沒有辦法,就只能沿途的村民討要點吃的,村民看到他那落魄的樣子,就給了他一塊土讓他吃,如此對重耳進行羞辱。此時在食物面前,所有的宏圖大略,陰謀詭計都已經成了浮雲。以才智著稱的狐偃也只能安慰重耳說道:「這土塊就是土地,這是百姓給我們送土地來了,說明百姓對我們表示尊敬,原意臣服我們。」重耳一聽這話,心中直嘆:「尼瑪啊!我都快餓死了,你還調侃我。」可惜也只能心裡罵罵,還是需要強顏歡笑,繼續前行。但是介子推的偉大奉獻精神就排上大用場了,他牢牢抓住了這個機會,二話不說給腿上就是一刀,在腿上挖了一塊肉,然後煮成肉湯給遞給重耳。重耳喝完肉湯後,精神大振,但得知這是介子推的腿肉湯時,感動的一踏糊塗,握著介子推的雙手哭泣承諾說:「有朝一日,我飛黃騰達了,你的恩情我必定百倍報答。」
這個故事也就是「割股啖君」由來。但只是這一件事,也不可能讓介子推名流千古的,畢竟介子推沒啥治國大才,最多也就是一個死忠之人,沒大用的人,會被人遺忘的。
七年後,重耳終於在秦國的幫助下,準備重返晉國。在秦國護送重耳至黃河時,狐偃說道:「我侍奉君主周旋天下,犯了好多過錯,如今主公馬上就可以回國繼位,國內人才濟濟,所以請讓我離去吧。」重耳一聽這個,心中又感慨道:「尼瑪啊,馬上要翻身做主人了,你卻要走,如果放你走了,那我還能做人不!」所以直接就拒接道:「如果我能繼承國位,肯定會和你同心,會好好對待您的,你就放心吧。」接著還將碧玉投入黃河中,請河伯作證。
介子推此時在重耳心中已經不知道放在哪個位置了,他一看狐偃這種以退為進要挾重耳重賞自己,如此管用,所以也想再次獲得重耳肯定。但他又不恥使用狐偃這種下三濫的手法。於是回到晉國,重耳繼承國位,為晉文公,遂重賞諸位大臣時,介子推就沒有接受的賞賜,而是隱居起來,以示自身高潔,不為錢財所動,想讓晉文公重新認識自己。
不過介子推還真高估自己了。他隱居起來後,國家大事都被其大臣治理的井井有條,眾人也就沒有在意他已經隱居了。而且「割股啖君」也已經過了七八年了,晉文公年紀又大了,一時半會也想不起來。所以介子推在家左等右等,發現沒人搭理自己,於是就寫了一首詩:「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然後把這首詩掛在了宮廷門口。這下所有人都看見了,晉文公更加羞愧,後悔自己忘了介子推這個人,這首詩豈不是打自己臉嗎,於是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但介子推豈也知道欲擒故縱的道理,於是和他母親隱居綿山中,再次以退為進。晉文公心中萬般草泥馬呼嘯而過,忘恩負義的罵名可不能背上,便親帶人前往綿山尋訪,可惜在廣袤的深山老林中,無處可尋。晉文公一怒之下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出來。然而火勢沒有控制住,大火三天三夜才熄滅,而介子推此時也後悔啊,但已經無法逃出生天,所以在臨死前,在衣襟上寫下了一封血書,藏在了旁邊的山洞裡:「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就是這封血書,讓介子推成為了名流千古的社稷之臣。晉文公感慨萬分,後悔以火逼死介子推,為了表彰他的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裡,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