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是我國古代民間流行的一個重大節日,一般定為清明節前一天,後來,人們把清明寒食兩個鄰近的節日合併為一。關於寒食節的起源,一般都認為是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忠臣介子推,也叫介之推。春秋時期的晉國公子重耳,因宮廷內亂出逃19年,身邊有幾個忠臣始終追隨,不離不棄,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位。
傳說是這樣的,介子推為救餓壞了的重耳,割自己腿上的肉餵重耳,後來重耳當上國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賞賜當年追隨他的大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沒有邀功,而是帶著老母親隱居到山裡,晉文公發現自己忘了賞賜介子推,就上山請介子推出來接受封賞。介子推就是不出來,晉文公聽從小從之言,三面放火,要迫使介子推從山中出來。可是介子推始終沒出來,後來發現母子被燒死在柳樹下。晉文公非常傷心,就下令全國在這天禁止煙火,以紀念介子推。
傳說歸傳說,但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嗎?這個傳說只有局部是真實的,從放火燒山開始的部分,與史實不符。寒食節真的是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立的嗎?介子推真的是被晉文公燒死的嗎?
古代的寒食節,其實早在上古時代就有了,起源於遠古先民的拜火習俗。在原始社會,人們生活離不開火,但是找到火源不容易,於是生一次火,就要保證一年不滅。但是在古代的意識中,火神是脾氣暴躁的神仙。不能長年讓這位神靈長時間為人所用,因此每年要熄滅一次,讓火神得到休息一天的假期。在這一天,火神得到人們的朝拜。經過隆重的祭祀後,人們再把火重新生起來。這種滅火再生新火的古老祭祀活動被稱為「改火」。後來這一習俗演變為「禁火節」,又因介子推退隱山林不受封賞,人們把這兩個事組合在一起,成了寒食節的來源。
介子推被燒死,只是出現在民間傳說中,在歷史典籍中,沒有介子推被燒死的說法。
在《左傳·介子推不言祿》中記載,晉文公在賞賜大臣時,只有介子推不要求封賞,晉文公也沒有封賞。介子推對此事的說法是,晉文公當上君主是上天的安排,而隨他逃亡的大臣卻要求封賞,不是跟上天搶功勞嗎?我不願意與這樣的人為伍。晉文公後來派人尋找介子推而未果,就把綿上這個地方封賞給介子推,並用以標記自己的過失,表彰那些道德高尚的從。最終介子推母子「遂隱而死」,只是隱居到老死而已,沒有被燒死。
漢代司馬遷的《史記·晉世家》中記載更為豐富。有人寫文章為介子推鳴不平:「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五蛇是指輔助晉文公的五位大臣,其中四人得到封賞,一人卻什麼也沒有。晉文公看到文章後,深感自責,於是上山求訪介子推,但是沒找到,罵人得將綿上賞賜給介子推作賞地,介子推仍然是隱居至死。自始至終,《史記》沒有提及介子推是被燒死的內容。
因此,介子推抱木而死,只不過是民間傳說,至於寒食節,也是早在遠古時就有的習俗,後人為一個傳統節日加一些歷史傳聞,並非沒有先例,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