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真正起源與介子推無關,介子推也不是被燒死

2020-12-17 呆萌望古鏡

寒食節是我國古代民間流行的一個重大節日,一般定為清明節前一天,後來,人們把清明寒食兩個鄰近的節日合併為一。關於寒食節的起源,一般都認為是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忠臣介子推,也叫介之推。春秋時期的晉國公子重耳,因宮廷內亂出逃19年,身邊有幾個忠臣始終追隨,不離不棄,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位。

晉文公和介子推

傳說是這樣的,介子推為救餓壞了的重耳,割自己腿上的肉餵重耳,後來重耳當上國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賞賜當年追隨他的大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沒有邀功,而是帶著老母親隱居到山裡,晉文公發現自己忘了賞賜介子推,就上山請介子推出來接受封賞。介子推就是不出來,晉文公聽從小從之言,三面放火,要迫使介子推從山中出來。可是介子推始終沒出來,後來發現母子被燒死在柳樹下。晉文公非常傷心,就下令全國在這天禁止煙火,以紀念介子推。

傳說中的介子推母子被燒死

傳說歸傳說,但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嗎?這個傳說只有局部是真實的,從放火燒山開始的部分,與史實不符。寒食節真的是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立的嗎?介子推真的是被晉文公燒死的嗎?

火神祝融

古代的寒食節,其實早在上古時代就有了,起源於遠古先民的拜火習俗。在原始社會,人們生活離不開火,但是找到火源不容易,於是生一次火,就要保證一年不滅。但是在古代的意識中,火神是脾氣暴躁的神仙。不能長年讓這位神靈長時間為人所用,因此每年要熄滅一次,讓火神得到休息一天的假期。在這一天,火神得到人們的朝拜。經過隆重的祭祀後,人們再把火重新生起來。這種滅火再生新火的古老祭祀活動被稱為「改火」。後來這一習俗演變為「禁火節」,又因介子推退隱山林不受封賞,人們把這兩個事組合在一起,成了寒食節的來源。

祭祀火神

介子推被燒死,只是出現在民間傳說中,在歷史典籍中,沒有介子推被燒死的說法。

左傳

在《左傳·介子推不言祿》中記載,晉文公在賞賜大臣時,只有介子推不要求封賞,晉文公也沒有封賞。介子推對此事的說法是,晉文公當上君主是上天的安排,而隨他逃亡的大臣卻要求封賞,不是跟上天搶功勞嗎?我不願意與這樣的人為伍。晉文公後來派人尋找介子推而未果,就把綿上這個地方封賞給介子推,並用以標記自己的過失,表彰那些道德高尚的從。最終介子推母子「遂隱而死」,只是隱居到老死而已,沒有被燒死。

史記

漢代司馬遷的《史記·晉世家》中記載更為豐富。有人寫文章為介子推鳴不平:「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五蛇是指輔助晉文公的五位大臣,其中四人得到封賞,一人卻什麼也沒有。晉文公看到文章後,深感自責,於是上山求訪介子推,但是沒找到,罵人得將綿上賞賜給介子推作賞地,介子推仍然是隱居至死。自始至終,《史記》沒有提及介子推是被燒死的內容。

因此,介子推抱木而死,只不過是民間傳說,至於寒食節,也是早在遠古時就有的習俗,後人為一個傳統節日加一些歷史傳聞,並非沒有先例,不足為奇。

相關焦點

  • 清明節是紀念介子推被燒死?壓根沒關係,跟古代一項習俗有關
    中國今天的清明節實際上是寒食節、清明節和上巳節三個節日合併而成。上巳節就是俗稱的三月三,顧名思義其日期為農曆三月初三。根據《周禮》記載,上巳節的主要習俗是未婚男女見面狂歡,看對眼了還可以一起下河洗澡,回家進行男歡女愛的活動。
  • 介子推是在那座山燒死的嗎?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而得名地方是?
    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這裡有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綿山風景名勝區跨介休、靈石、沁三市縣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嶽山的一條支脈。
  • 介子推:我沒割肉餵重耳,是莊子「割了」我的肉,還「燒死」了我
    寒食節作為中國古老的一個節日,最初是以祭日的形象出現的,而被祭祀者名叫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位賢士。關於介子推與晉文公的故事,在漢、唐時期的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都說,這個節日是晉文公為了紀念被自己燒死的介子推而設。但是我們看史書時會發現,事情的真相併非如此。
  • 【成語一則】割股啖君:介子推是如何一步一步名傳千古的
    但提到「寒食節」(清明節的前一兩天),那介子推可以說是和屈原一樣有深遠影響歷史人物,只不過如今寒食節和清明節逐漸合二為一,所以介子推的故事就逐漸淡出大家視野了。介子推是晉文公重耳流亡時的隨從之一,他雖然不如晉文公的五賢士那麼有才能,但是為人那是絕對忠心耿耿,為了晉文公那是可以肝腦塗地,死而後已。
  • 2019年寒食節是幾月幾日哪一天?寒食節是什麼節日
    2019年寒食節是幾月幾日哪一天  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寒食節是什麼節日  「寒食」是冬至以後第一百零五日,一般多在夏曆清明節前一兩日。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士介子推而創設的一個節日。
  • 寒食節所推崇的文化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
    寒食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其「小名」為禁菸節。寒食節的日期一般為清明節前一天或前兩天。寒食節,有著兩千餘年的發展歷史,可見其發展歷史是何等的豐厚,經歷了歲月朝代的更替依舊存在。而寒食節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是中國眾多節日中僅有的一個用飲食方式來取名的節日。
  • 我國第一個有紀念意義的節日——清明節
    另一個節日叫寒食節,兩個節日日期相近,經過宋元定型,便合成了一個節日。這寒食節來源於晉文公。晉文公的名字叫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四處流亡。因重耳胸懷大志,就是在流亡,也有不少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他。曾經有一次逃難在深山中,食物匱乏,大家都奄奄一息。這時有個忠臣,名叫介子推,把自己的大腿割下一塊肉,烤熟後給給重耳吃。
  • 寒食節將至讀《寒食》,三火故事不丟正直
    這首詩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的忠臣,也是寒食節的主人公介子推。至於寒食節的來歷,我們還是簡單說一下:相傳,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介子推是晉國公子重耳的大臣,重耳曾經在外逃亡了19年,介子推就陪了他19年。
  • 清明柳與介子推,詩詞不斷
    ——唐·牛嶠寒食東風御柳斜清明三月天裡,陽春皓皓,有許多話楊柳的詩詞也和寒食、清明節依依相系。唐代詩人韓翃寫的《寒食》即景,詩史留名: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蠋,輕煙散入五侯家。韓翃有一段情緣也和「柳」有關。他寫過一闕《寄柳氏》(也稱為《憶章臺》)試探安史之亂中失聯的舊愛:「章臺柳!章臺柳!顏色(往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他人手。」得老天垂愛,經過幾年曲折失落,韓翃和柳氏終於重圓舊夢。清明柳,千秋系一人韓翃《寒食》一詩中的柳,牽出了歷史上的「寒食」情義——紀念春秋時代忠肝義膽的介子推。介子推(?
  • 你知道清明節祭祀的來源是什麼嗎?清明節都祭祀什麼食物?
    清明節是我們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清明時節雨紛紛」每逢到了清明節前後就會下起雨來,感覺老天也感受到我們對逝去親人的念想,用雨滴來表達我們的心情。那麼你們知不知道清明節祭祀的來源嗎?祭祀的時候是需要準備什麼食物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寧可被大火燒死也不出來做官的介之推,是淡泊名利還是另有原因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追隨晉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以「割肉奉君」,隱居「不言祿」之愛國忠君,淡泊名利之壯舉而聞名於世。現在的寒食節,清明節倆個節日就是因介子推而來。晉國公子重耳在狐偃、趙衰、賈佗、先軫和介子推等隨從的掩護下倉皇出逃,沒成想逃啊逃竟逃了十九年……公子重耳在他父親晉獻公和他同父異母的兄弟晉惠公的重重追殺中,歷盡艱難萬險,顛沛流離地逃到了衛國境內。
  • 你所不知道的清明節:竟源於春秋時晉文公重耳,紀念他的一位大臣
    今年的清明節,也因此成為國人抗爭的一個歷史性紀念。那麼,清明節起源於何時,古時候的人們,是怎樣過清明節的?01、清明節的起源清明節,是在「寒食節」和「上巳節」的基礎上,逐漸演變過來的。最早起源於春秋時代。
  • 寒食節的發源地,介子推的隱居之地,山西綿山好風光
    身體和心靈總得有一個在路上,如果你也喜歡旅行,那麼就一起去看看這美麗的世界吧。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人們都知道清明節,可你知道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嗎?寒食節的發源地是山西綿山,位於介休市東南20公裡,北距太原137公裡。綿山也稱綿上,因春秋時期晉國大臣介子推攜母隱居於此被焚,而又稱介山。
  • 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過清明節的? 清明節的由來和傳說
    原標題: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過清明節的? 清明節的由來和傳說    4月4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清明節氣。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那麼清明節是怎麼來的?本篇文章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清明節的由來和傳說。
  • 清明節的由來與道教祭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禮,後來民間百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有文字記載的清明節歷史已經二千五百多年了。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地春意盎然,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簡單 2020清明節來源故事以及傳統習俗推薦
    清明節為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2020年清明節是4月4日。清明節既是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節日,而清明節的來歷和紀念介子推有關。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 寒食節怎麼來的,足下這個詞為什麼是尊稱,每日故事之芥子推
    而芥子推一路上對他忠心耿耿。有一次,重耳的一個隨從,實在堅持不了這樣的日子,偷了重耳一行人的盤纏跑路了,這讓本來就不富裕的逃亡小隊更是雪上加霜。身為皇子的重耳餓的快要暈厥,便不得已向農夫乞討,卻被其羞辱一番。芥子推見狀,來到無人處,切下自己腿上的肉,和著野菜,煮了湯給重耳喝。